净化器太忽悠 工商开出大罚单
工商局通报了集中整治空气和饮用水净化类生活用品专项行动情况,发现部分经营者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虚假宣传,并开出了总计183万元的罚单。
工商部门检查各类经营主体1720余户次,网站80余户次,检查品牌10余个次,立案54件,已经结案22件,罚款183万余元。目前空气净化、水净化产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的少,更多的是存在虚假宣传。
此次查处的商家涉及的违法经营行为包括,虚标商品性能、获得的荣誉、企业规模及专利;无科学依据夸大空气、水污染损害后果,造成消费者恐慌,误导消费者;仿冒、假冒他人知名空气和饮用水净化类生活用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企业字号或姓名,造成消费者误认的。他举例说,行动中发现,有的产品在宣传用语中表述为“PM2.5去除率>99%”、“联合中科院、清华大学400多名教授、研究员”等。
目前我国空气净化器执行的是推荐性标准,没有实行强制性认证,所以企业宣称的通过了哪些机构认证都是自愿性的,通过了的产品不一定是最好的,没有通过的也不一定不好。
至于商家宣称的“去除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告诉记者,国家标准中只有洁净空气量的概念,即此类产品需要标注的CADR值,没有去除率一说,“去除率反映不出来空气净化器的净化能力。”
“一带一路”或催生农业海外投资市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从2004年恢复增产以来,至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07亿吨,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实现了“十一连增”。数据显示,我国粮食进口在2014年也再创新高,仅前10个月的粮食进口量就几乎相当于2013年全年进口量,全年进口总量突破1.042亿吨,其中70%以上进口的是大豆,达到了7140万吨。
一边是国内粮食产量连年增加;一边却是进口总量连年暴涨,这成为近年来我国粮食市场的基本特征。农业需要的是全球战略,必须掌握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主动权,占据农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一带一路”正是中国推进农业对外投资、重塑国际农业规则、维护全球市场稳定的有利契机。
中亚地区地广人稀,土地集中平坦,物种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效率低,劳动力不足,经营方式粗放。如中亚耕地面积最大的哈萨克斯坦,谷类单产却是中亚最低的,小麦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0%,小麦单产1吨/公顷,仅为中国的1/5,提升潜力巨大。
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种植业至少有5000亿元合作的空间,养殖业有2000亿元合作的空间,种子领域合作空间有500亿元。
京津冀将建80蔬菜绿色基地
北京市蔬菜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建设启动会暨京津冀绿色防控技术交流会召开。京津冀有望启动蔬菜绿色联合防控,三地将建设首批80个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向北京供应安全、绿色的蔬菜。
目前北京市蔬菜产品许多都来自于河北、天津等地的供应,津、冀两地技术、设备相对不太完善,而北京在蔬菜绿色防控、病虫害防控等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京津冀三地将联合开展蔬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首批80个蔬菜绿色联合防控基地,计划北京建设40个,津冀两地建设40个。这些基地都将按照北京现有绿控基地的标准来建设,并实行严格的考核标准,一旦发现违规使用剧毒、高毒农药或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的,将从严处理,执行严格的退出机制。
北京的40个基地每个可获得30万的技术补贴资金,津冀两地的基地则将按照当地标准给予技术补贴。同时,北京还将组建专业化的蔬菜病虫防治队伍,为津冀两地的蔬菜绿供基地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和服务。
外卖平台疯狂烧钱补贴
说起来,出行领域应该是O2O风口中最先飞起来的猪,各种补贴大战之后,亿万用户获得实惠的同时,出行公司也培养了亿万级的用户,只是各种撕逼之后,快滴的合并让一切戛然而止,然后接棒继续补贴撕逼的就是外卖了,直到今天还没有停的意思。
其实说来也怪,通过手机打车可能真的需要培养用户,而外卖本来就是手机打电话订餐的,换成网络订餐而已,真需要那么砸钱培养用户么?至少不用那么破费吧,个中缘由,怕只有平台们自己清楚了。只是幸福了那么多用户,哪一天补贴停止了,我们会不会像用打车软件那样,感到失落,然后又站到街边,挥手打车?
外卖平台疯狂补贴,除了圈用户以外,一个简单粗暴的理由就是想拖死对手,最后剩一家才好呢,独享垄断红利,笔者觉得,这又是平台的一厢情愿了。外卖和打车毕竟不同,供应商一个是B端性质-餐厅,一个是C端性质-个人司机,打车是行车效率的提升,而外卖则不光是效率提升的问题。
那么外卖平台如此夸张的用户补贴运动,他们真的想好怎么赚赚钱了么?张旭豪说,谁先考虑赚钱谁就输了,问题是,你可以先不挣钱,但你设想的那些盈利模式,真的那么靠谱么?
据笔者观察,现有外卖平台平台盈利模式无外乎四种:平台使用费;流量分发费用,如排名、广告、交易佣金、大数据等增值服务;物流配送费用;食材或餐厅耗材供应链。笔者以为,这四种盈利模式都有待市场验证。
盈利模式一:平台使用收费
目前,平台为了做大市场,B端资源全部免费,还给出大量订单补贴。未来若是向这些商家收取平台使用费,还是取决于商家对于自家外卖市场怎么看。目前有补贴,用户愿意点单,而商家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也忙的过来,那么OK,商家可以向平台交租。反过来呢,补贴停止了,商家要增加额外的租金成本,后面还要交流量费,这些成本势必要转嫁到餐品身上,用户肯定不乐意,用户意愿降低了,平台的价值也就不在了。最终的结果是,用户再次拿起商家外卖单上的电话,电话订外卖,高级一点的,通过微信公众号订餐。多年积累的用户和B端会慢慢流失掉。
不排除,餐厅愿意为ERP系统花钱,这是餐厅运营系统的线上化,包括采购、库存、销售、财务等等,但你只是做外卖平台的,我的生意重点是到店消费,若只是一个引流平台,免费可用,花钱免谈。
盈利模式二:流量分发收费
很重要的一点,外卖客单价均不高,本身就是低毛利产品,想向商家收费本身就有逻辑上的矛盾。不像淘宝,没有时空界限,投入产出比是正向的。外卖的时空属性极强,既有区域的要求,更有时间的限制。商家多接单就意味着成本驱动,而这部分成本因为订单的不稳定而沉没掉。举个例子,一家餐厅外卖单量峰值大多在百单左右,现有的厨师传菜员送送足够。一旦我交了平台费用、刷榜费用就要雇佣更多的配送人员,意味着人力成本上升。而今天下雨可能单多,明天凉快可能单少,那么人力就会闲置,当然这还不包含厨房人力的增加。商家就会算账,我增加2万元做外卖,最终也多挣了2万块,投入产出比低效,几乎白忙。所以对于一般餐厅而言,堂食为主,外卖是补充,盘活闲置即可,最后又回到电话订餐上。平台到后来,可能鸡肋,也可能一地鸡毛。
盈利模式三:物流配送收费
至于从物流配送上盈利,我看也难。暂不说社会化物流(饿了么的蜂鸟等)靠不靠谱,自建的物流都未必赚钱。目前的外卖都属于盒饭级别,用户的价格敏感性极强,多收1块钱都可能挤掉一大部分用户。那么好,做高端产品,客单价几百的那种,配送费收十几二十块,够多了吧。但这自然又是小众的市场,单量起不来,谁又愿意送呢?本来就是辛苦钱,想想还是算了。所以,平台想靠物流赚钱,怕也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盈利模式四:食材或餐厅耗材供应链
食材或餐厅耗材供应链,大规模集采,降低供应价格,赚取链条差价,顺着想想,应该是OK的,毕竟食材的周转效率不高是公认的,多级成本叠加也是公认的,手握大量B端资源的平台做这门生意也是水到渠成的。但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先看看现在的店家食材供应链,规模小一点的,都是附近菜市场摊位C2C地送菜上门,比零售菜品低30-50%左右。大一点的品牌商家都有自己的生鲜供应链,B2B直送,采购价最多能比零售价低60%左右。这些供应链具有极强的本地属性,一贯一网打尽的平台要介入这门生意那得多么庞大的系统啊,从上游到直送,全国区域那么多、那么大,个人直呼受不了,成本都扛不住,你能更低?最关键的关键:你也不是干这个的。所以啊,食材供应链有空间,但外卖平台想靠它赚钱,只怕也只能呵呵了。
所以,现在有一些外卖区域平台给品牌商家做引流,做高客单价配送,做深下来,通过物流、通过产品差价,赚钱还是靠谱的(到家美食会)。还有一些开发商专门为餐厅做ERP软硬件开发,这也是靠谱的,因为这是餐厅的基础设施,花钱是理所当然的,至少餐厅是这么认为的(客如云)。还有些外卖第三方以外卖为入口,接入其他品类,如跑腿等,赚钱也是可期的(如点我吧)。以上种种,都是从费用支付方的的角度在打造自己的盈利模式,你光说我用户多,早晚都能赚钱,但我作为一个小店,百万千万级的流量与我又有何用?即便有用,这生意我也接不了了啊。
还是那句话,外卖也好,O2O也罢,都是本地属性极强的生意,想赚谁的钱,就得从他的角度出发,考虑并解决问题,不然到最后,没有淘宝,只有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