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全面预算来完善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思考

高秀娥
摘要:全面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財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下,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实行全面预算来突破自身发展的桎梏。全面预算着实有着加快财务运行效率等诸多优势,但实行过程中也难免遇到各种问题。
关键词:全面预算;内控体系;行政事业单位
一、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内控体系建设的关系
(一)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关系
全面预算管理指的是从全额、全员、全面三个角度进行预算管理工作,通过预测未来企业的经营状况来规避财务风险,目的是安全、高效的完成经营管理目标。而内部控制则是通过内部环境、风险状况、工作控制、信息沟通和互相监督几个方面进行全面预算。内部控制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全面预算,特定情况下其二者可以划等号。很多时候,对内控体系的监督和管理就是通过对全面预算的控制来完成。特别是在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体系的时候,通过对全面预算的各项指标数据完成的内部监督工作要更为精准和严谨。另外,全面预算可以称为内控体系信息传递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全面预算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及时、准确的得到相关信息,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完成对其的加工、处理工作。全面预算管理与内控体系的建设相辅相成。
(二)通过全面预算完善内控体系的重要性
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具有很高的重合性,全面预算管理可以给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导向性作用。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经营目标的确立和执行,而行政事业单位的进步依旧离不开合理的预算目标制定与执行。现阶段,全面预算管理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应用。但是,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依然不到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意识较为薄弱,团队的预算能力不足,很多单位仍需依靠外部预算力量来完成预算执行工作。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导致预算的执行力欠缺。内部控制体系并不完善。流于表面的全面预算对应着不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亟需借助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来完善内控体系。全面预算管理可以较为合理的配置行政事业单位的资源,提高其工作效率,有效利用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浪费与流失。同时,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效果的加强,是完善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与内控体系建设的困境
(一)通过全面预算完善内控体系建设的意识淡薄
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内控体系的建立与健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全面预算就是完善内控体系的重要途径。全面预算涵盖了全额、全员、全面三个方面的特征,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财务管理部门虽然第一负责部门,但仍需要各部门的人员的协同参与,共同维护,以发挥全面预算的作用、保障执行效果。目前,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中领导重视不足,导致预算编制阶段得过且过、预算执行力不够等情况屡见不鲜,阻碍了全面预算在内控体系建设上的作用发挥。
(二)全面预算编制方法欠妥
全面预算管理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预算编制与执行。在预算编制时,应尽力保证科学性与严谨性,尽可能预料到执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合理规避风险项目,为达成内部控制目标而服务。但在现实工作中,大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流于形式,并没有经过认真的取证和细致的调研,单凭历史数据和个人想象便制作出了预算编制。即便少数单位的相关人员可以认真编制预算,但因为编制方法的科学性不足,致使预算编制与本部门的契合程度不达标,影响了预算执行的效果。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欠佳
影响全面预算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全面预算的执行力度了。执行力度能否保障需要全面预算的问责机制和考核机制保驾护航。全面预算经过科学严谨的编制过程后,经过审核批准便进入了执行阶段。严格、强效、不随意更改是预算执行阶段的核心,目的是避免因挪用资金、挤占资金而导致预算编制流产。而全面预算的问责机制和考核机制可以有效的避免执行力不足的情况。相关机制的欠缺和不足,是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执行力度欠佳的重要原因。
(四)财务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财务制度不够完善也是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效果的重要原因。虽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近期对财务管理系统不断地进行了几次改革,但实际财务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顽固的不规范现象。例如,记账凭证的填制常出现不同经济事项混合显示在一张凭证的情况;票据管理混乱的情况;以及财政拨款与专项资金混用的情况等等。财务制度的完善可以对全面预算的执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五)内控监督机制体系建设进程较慢
内控监督机制体系的建设是全面预算有效开展实施的重要保障。但目前,诸多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内控监督体系欠缺的情况。科学合理的内控监督机制可以对全面预算的执行和内控目标的完成起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作用。独立的内控监督部门是内控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更加客观的评价全面预算工作,并作用于考核机制与问责机制,从而影响全面预算的执行。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相关内控监督机制的建设,导致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工作面临诸多掣肘。
三、全面预算视角下内控体系的完善途径
(一)正确认识全面预算对内控体系完善的重要作用
全面预算对内控体系的建立健全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而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特点决定了单位负责人的重视对全面预算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内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单位财务管理环境的重要构建因素,是其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从单位负责人到财务管理人员,再到各部门的预算数据提供人员和预算执行的人员均应提升对其的认识与重视,积极配合预算编制工作,确保全面预算执行效果。
(二)完善单位组织结构,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在全面预算的执行与内控体系的建立上还有发展的空间。首先,应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以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效果。通过对本单位组织结构的深度调研,权衡各部门需求和责任,科学设置适合本单位的组织机构。在全面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的过程中,通过组织机构进行有效的作用发挥和责任控制。时刻保证全面预算工作的独立性。以此完成内控目标,完善内控体系。
(三)完善全面预算编制方法,提升内控体系的严谨性
预算编制的设计方法繁多,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均设计预算编制工作。但通过财政拨款运转的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的预算编制方法。由于全面预算工作开展的进程较慢,行政事业单位可以考虑适当延长预算编制的时间,以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通常“零基预算”在资金利用率的方便表现优越,适合行政事业单位用来减少国有资产的闲置和重置,是较为目前较为合适的方式。
(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内控体系的合理有效
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是全面预算得到实施的保障。其中,监督机制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需要独立的监督部门,客观的对预算工作进行监管。考核机制是建立在监督机制的基础上的。通过对各部门的全面预算工作的监管,查摆问题,传送给考核机制进行问责。最后,通过奖惩机制进行合理的评价,反馈给下一年度的全面预算工作。通过这个流程体系的建立,为内控体系的有效运转提供夯实的基础,促进其良性运转。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面预算是基于行政事业单位战略性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内控体系建立与完善的必由之路。其以风险为导向,科学细致的抓住本单位的发展需求,合理规避财务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是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田海.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8):180-180.
[2]周朵英.論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建设[J].时代金融(下旬),2013(11):83-83.
[3]孙方社.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建设优化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8):121-121.
(作者单位:靖宇县水利局)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