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地区地质灾害与断裂构造相关性分析
林旭+王杨阳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研究区的断裂构造,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结合相关知识对该区断裂构造与地质灾害的相关性进行简单分析。得出了断裂构造对怀柔区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崩塌灾害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断裂线密度越高的地区,崩塌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它在更高层次上控制着山地灾害的发生和分布。
关键词:怀柔;地质灾害;断裂构造
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城市的建设需要防止地质灾害的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也需要避免受地质灾害的危害,因此我们应知道引起这些地质灾害的地质因素,以更好的预防潜在的地质灾害。
1.主要断裂构造
研究区位于燕山台褶带之承德迭隆断与密(云)怀(柔)中隆断交汇部位,包括花盆一四海迭陷褶东部,密云迭穹断西部、三岔口一丰宁中穹断的南部及八达岭中穹断的少部分。由于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的特殊性,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褶皱以线性或规模较大的宽缓褶皱为主。断裂构造以近东西向、北东向及北北东向为主,由于东部、北部穹断的不断隆起,西部迭陷的相对下陷,以及岩浆岩的大规模侵入造成区内构造特征的进一步复杂化。本区域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集中在中部、中北部地区,规模较大,均以破碎带、摩棱岩带,挤压片理带和动力变质带的形式出现。它们不仅控制了地层和侵入岩的分布,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岩石的极度破碎,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1)长哨营一古北口断裂带:东西向展布,横穿怀柔区北部山区,由多条断裂挤压动力变质带组成,展布宽度可达7—8千米,并发育有近南北向、北东、北西向次级断裂,以破碎带形式出现,沿断裂带均有中生代酸性、中基性岩浆侵入。致使岩石更加破碎,产生大量固体碎屑物质。
(2)青石岭断裂:由南至北呈近南北向展布于云蒙山岩体西部,以构造岩浆活动带、断裂破碎带和结晶基底深埋突变带形式为特征。断裂带宽数百米,最宽的后山铺、枣树林一带可达l千米。其活动时期较早并具多期活动的特点。受该断裂带强烈作用,附近地形切割强烈,山高谷深,同时山体岩石遭受严重破坏,崩塌极为发育,致使沟谷内积累了大量崩落物,松散固体物质极为丰富。
(3)崎峰茶一琉璃庙断裂:位于怀柔区中部,于琉璃河流域穿过,为本区北东向一般断裂的代表,其北东端与青石岭断裂相接,该断裂经历了多期活动。有较复杂的相对运动和变形过程,破碎带宽50-200米,岩石破碎为角砾岩。派生了一系列次级北东向及北西向小型断裂,造成附近地形切割强烈,山体破碎,不良地质现象发育。
2.灾害总体类型
在划分地质灾害类型时,以引起灾害或具有潜在危害的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等野外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不考虑未引起灾害或不具潜在危害的滑坡、地质环境点。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结合调查区实际情况,划分出调查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5类。怀柔区境内类型主要为泥石流,其它类型包括崩塌,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等。
从840个野外实地调查地质环境点,确认地质灾害及隐患点688个,其中崩塌415处,泥石流205处,不稳定斜坡63处,滑坡5处,地面沉降0处。分别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60.3%、29.8%、9.2%、0.7%和0.0%(表1)。
3断裂构造与地质灾害的相关关系分析
断裂构造对怀柔区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崩塌灾害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断裂越发育(断裂线密度越高)的地区,崩塌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为了对构造断裂与全区地质灾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首先基于全区断裂分布图,生成了全区断裂线密度分布图;其次,考虑到怀柔区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和泥石流灾害,基于现场调查和1:1万地形图,生成了全区崩塌和泥石流的面积分布图。最后,借助GIS平台的空间分析等功能,分析了不同量值范围内地质灾害的发生面密度。
随着断裂线密度的增大,崩塌的面密度增大,也即相应级别内崩塌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然而,泥石流面密度与断裂线密度的相关性不大,这可能与该地区断裂对泥石流灾害的控制作用不明显有关。同样,为了分析断裂与不稳定性斜坡的关系,计算了各级别断裂密度区不稳定斜坡的点密度。结果表明:不稳定斜坡的点密度随着断裂线密度的增加逐步增加,即随着断裂线密度的增加,不稳定斜坡的发生概率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