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沂蒙精神与党群关系的内在一致性
刘旭
摘 要: 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沂蒙儿女在不同历史时期下创造出来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沂蒙精神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丰富于改革开放之后,并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得以继承弘扬。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与其他红色精神一样都是中国革命谱系的一部分,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传承。从其自身而言,沂蒙精神从萌芽、发展到如今的再创新,无论是产生的历史基础、哲学内涵还是时代价值都与群众工作密切相关,存在着高度的内在契合性。这种一致性为我们新时期党群关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以及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都提供着精神动力,是我们可以挖掘的精神素材。
关键词: 沂蒙精神; 党群关系; 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 D693.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8.03.013
Abstract: The spirit of Yimeng was created by Yimeng offspring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which is the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spirit of Yimeng was born in the 1940s, abounded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inherited and promoted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spirit, the Yimeng spirit is part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spectrum, just like other red spirits, and they have an inherent logic. From its own point of view, the spirit of Yimeng spirit from budding to todays re-innovation, whether it is the historical basis,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or the value of the tim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ork of the masses, and there is a high degree of internal conformity. This consistency provides the spiritual drive for the building of the Party-masses relations in the new period, the enrichment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eat Chinese dream. This is the spiritual material that we can dig up.
Key words: Yimeng spirit; Party-masses relations; consistency
沂蒙精神是沂蒙兒女在中国革命战争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精神汇聚,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历史财富,也是党和广大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有力佐证之一。作为革命精神的传承谱系,沂蒙精神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丰富于改革开放之后,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集中表述为“爱党拥军、锐意创新、艰苦奋斗、大爱无私”。这一表述集中体现了沂蒙精神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以及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世代相传的精神坚守。可以说,沂蒙精神与其他红色精神一样,都是党和军队在探索和完善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从这个角度而言,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沂蒙精神,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党和军队发展的更早阶段,从井冈山到延安再到西柏坡,党和军队一路走来始终贯穿着同一主旨,就是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值得信赖的利益同盟者,是我们可以发动和依靠的根本力量,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无往不利的取胜之匙。一言概之,党群关系密切程度是衡量党性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党能否获得到群众拥护的基本保障,它事关军民团结,攸关民心相背。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政治认识,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工农红军从创建初期就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将群众意识变成全党的集体意识,把群众利益作为全党奋斗的根本宗旨,把密切联系群众看成是民心所向的晴雨表和行动原则。
沂蒙精神正是艰苦卓绝条件下党群关系肝胆相照的最真实反映,沂蒙精神催生了一大批革命红嫂,她们为了支援抗战,不顾一切,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前线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她们视革命战士为亲人,视革命后代为己出,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他们长大成人,谱写了感天动地的红色篇章,成就了一段鱼水情深的党群佳话。这些事例充分表明了沂蒙儿女与中国共产党那种牢不可破的生死情愫。这样一种秉持着红色基因的精神传承,在广大沂蒙地区可谓是薪火相传、绵延不息。作为党群关系的一次历史性见证,沂蒙精神以其对中国革命的突出贡献必将彪炳史册,永垂千古,而它的传承与弘扬也必将激励下一代沂蒙儿女牢记使命、不忘初衷,沿着父辈们的光荣旗帜继续奋进、开拓创新。这一点从沂蒙精神的自我发展演变中就可以窥见一般。以“爱党爱军”为例,沂蒙精神在形成初期就格外突出党群关系的位置,而且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于党的绝对忠诚,这是沂蒙精神最具特色的地方,也是沂蒙精神的“根”魂所在。如果把“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比作是沂蒙精神的缘起,那么,开拓奋进就是沂蒙精神的现代演化,特别是面对改革开放,搞活市场经济的现实需求,老区人民再次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把发展经济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把艰苦创业作为发展筑梦之魂,以实际行动开启了新时代建设的新征程。作为革命遗产,沂蒙精神表现出了一种超越时代的眼界和价值内涵,同时也展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和适应力。虽然两代沂蒙精神在时代背景、精神内涵上有所不同,但是这不同的背后仍然具有共同之处——沂蒙儿女身上那份坚定不移跟党走的赤子情怀,这是变化中的不变,也是创新中的继承。可以说,沂蒙精神正是在这种缘起—演化—继承的思想发展脉络中,不断锐意进取,演变创新,充分体现了自身的时代活力和思想传承,而这两者又呈现出高度的契合性和内在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正是通过沂蒙精神与党群关系的紧密联系体现出来的。因此,要想理解沂蒙精神,必须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契合性,从认识沂蒙精神动态发展过程入手,逐步揭示出它的思想内涵和内在逻辑,从而为更好地继承这一伟大精神,为推进党群关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沂蒙精神与党群关系历史发展的一致性
沂蒙精神自诞生之初,始终围绕着党群关系为核心,这既有地域文化原因,也有时代发展原因。从历史角度来看,沂蒙人民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形成“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既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偶然,也是中国精神发展的必然。沂蒙地区自古以来,地形崎岖,山势陡峭、土地贫瘠。自然条件的恶劣塑造了沂蒙人民战天斗地的无畏情怀和百折不挠的顽强品质,以及敢于向强权抗争的革命意志。在沂蒙历史上,有记载的农民起义就多达128次,这些起义都充分表现了沂蒙人民在不平和压迫面前所激发的英勇斗志。险恶的生存状态造就了沂蒙人民自强不息、敢于抗争、勇往直前的地域性格,而这种性格与中国共产党消灭剥削压迫,拯救民族危亡的政治理念不谋而合,这也是为什么共产主义理论能够率先在沂蒙地区传播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沂蒙精神其实就是沂蒙人民优秀的地域文化与先进思想结合的成果,可以说,这里面既有历史的偶然,但更多的却是精神的必然。
(一)沂蒙精神是群众路线的典型表现
早在 1926 年,沂蒙地区就成立了第一批党小组织,在群众中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并组织发动了一系列群众起义。由于斗争经验不足和缺乏明确的斗争策略,党组织遭到了极大破坏,革命形势陷入了低谷。鉴于情势需要,党中央积极调整策略,重新在沂蒙地区确立了群众路线,展开大规模群众帮扶工作,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政策。一些群众在对党的基本纲领、口号、目标有所了解之后,对自身受压迫、受奴役的根源开始有所觉醒,并自愿投身到革命斗争中来。这一时期,沂蒙地区涌现出了百万支前大军,他们通过自发组织,协同配合,解决了人民军队最大的后勤保障,很多沂蒙百姓把自己仅剩的口粮作为军粮,把自己的孩子都送上了战场。[1]这充分体现了沂蒙人与共产党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鱼水之情。毋庸置疑,正是沂蒙群眾的无私奉献成为了扭转战场胜负的决定力量,据当时不完全统计,沂蒙地区共460 多万人口,有 120 多万人支援前线,其中31000 多名沂蒙儿女为了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正是在这种患难与共中,两者缔结了亲密友谊,也孕育了沂蒙精神的最原初形态。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建设成为了国家的主要任务。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开天辟地运动在中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着。为了发展农业,填饱肚子,沂蒙人民也发出向穷山恶水进军的口号,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生产改造。为了支援国家建设,沂蒙人民更是做出了巨大牺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农业的丰收。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例如,闻名全国的厉家寨,就被毛泽东同志树立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好例子”。进入新时期以来,沂蒙人民在党的关怀和领导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党员、模范干部、带头致富人,他们带领当地农民大力发展养殖业、畜牧业、出口加工产业,使一大批农民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成为了全国革命老区发展的一面旗帜。这是沂蒙人民在新时期创造的又一奇迹,也是沂蒙人民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沂蒙精神发扬光大、锐意进取的集中体现。一言以概之,改革开放锤炼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忠诚,也考验了老区人民忠军爱党的党性本色,同时也促进了沂蒙精神更加完善成熟。
(二)沂蒙精神是群众路线的丰硕成果
沂蒙精神是群众路线的智慧结晶,而群众路线则是沂蒙精神实践的丰硕成果。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出发。之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就在于我们始终坚定走群众路线,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先导,以人民群众的希望为奋斗方向。正因如此,沂蒙儿女与广大民众一样,深信只有跟党走,才能翻身得解放,国家才能拥有未来的希望。这种信念自革命伊始就深深扎根于沂蒙群众的心底,并不断滋长发芽,最终形成了璀璨的精神之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枝精神之花绽放出了别样的花朵,但是它的精神之根却始终如一,这份始终如一就来自于对人民群众的绝对尊重,以及那份生死与共的鱼水之情。这种将对党的信仰与为民服务相结合的精神内涵,恰恰是对群众路线的最好诠释,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沂蒙精神就是群众路线教育的精神宝库,也是群众路线丰富发展的精神源泉,将群众路线与沂蒙精神相结合则是党建教育事业的一次伟大创举,通过沂蒙精神所散发的光荣传统、地域品格以及时代气息,来不断影响党内政治活力、精神动力,这对于丰富和创新群众路线来说无疑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沂蒙精神与党群关系哲学内涵的一致性
沂蒙精神作为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理想信仰、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尽管与党群关系分属不同的概念范畴,具有不同的话语体系,但是,两者在其所传达的以人为本、实践理性、主体意识等方面仍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是历史运动的真正主宰。无产阶级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能够充分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一系列社会革命,解除束缚在人民群众身上的压迫、剥削和枷锁,真正实现全人类的精神自由。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贯秉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建党基石,把群众工作看作是力量源泉,始终将团结群众作为自身第一要务。历届党和政府始终将党群关系放在工作首位,在群众工作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尝试,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这一点与沂蒙精神不谋而合,沂蒙精神具有高度的集体主义情节,无论是“爱党拥军”、“开拓奋进”,还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层面,沂蒙精神都表现出了鲜明的集体主义人格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精神实质。这种精神实质与群众路线中的“以人为本”内在一致,两者都把为民服务作为自身的第一要务,把人民利益放在考虑的首要位置,通过将人民幸福与党的目标合二为一,真正实现了“人民至上”与“天下为公”的内在有机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发展
中国革命的每一步发展实践,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每一个精神成果,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这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2]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发展道路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智慧结晶。其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沂蒙精神形成的重要理论支点。从历史角度来看,大革命失败后党开始重新思考道路问题,并进行了有益的实践。这种尝试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而是根据中国现实国情,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通过在广大基层地区,积极发动农民起义,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割据,从而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特殊道路。这样一种尝试在经过井冈山的初步探索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快速发展后,最终在解放战争中得以成熟,而沂蒙根据地就是这种探索最为典型的成果。这些尝试探索向我们表明:社会问题是在实践中发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该去实践中摸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道路的选择也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探索。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道路,这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最好说明。
(三)毛泽东思想的经验运用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第一次结合,作为思想基础的《实践论》、《矛盾论》,正是唯物辩证法的历史杰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沂蒙精神就是在毛泽东两论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军民团结一致的精神体现。如果说马克思的实践观使沂蒙精神具有了实践理性,那么毛泽东思想则为这一理性运用注入了现实操作性,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实际指导。以沂蒙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例,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发展都比较缓慢,作为负责人的刘少奇同志亲自深入沂蒙各地,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发现了制约革命形势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联系好群众,在组织和发动群众上犯了“左”的錯误,为了克服错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他把群众工作列为党的工作重心,大力宣传党的主义纲领,不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重新树立了党在基层群众中的威望和口碑,这也为日后沂蒙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事例就是毛泽东思想鲜活运用的最好体现。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在实际中来解决实际问题。因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但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矛盾则是偶然,必须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僵化教条、本本主义。可以说,实事求是不仅是中国革命经验的系统总结,也是中国革命理论建设的哲学升华。纵观沂蒙精神形成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包含了事实求实的哲学意蕴,是对唯物辩证法的最好实践例证。其实,沂蒙精神就是在“两论”的指导下,在不断探索和反复认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价值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伟大的沂蒙儿女不仅改造了大自然,维持了自我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孕育出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三、沂蒙精神与党群关系的价值一致性
沂蒙精神与党群关系不仅在历史渊源、哲学内涵上体现着缘起、演进、传承的高度契合,而且在政治理想层面也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从价值维度来看,沂蒙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眼界,其所展现的精神力量和独特魅力,对于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来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药方,它可以为新时期党群关系建设提供有效的现实途径。
(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助力
中国梦作为一个政治理想,它核心内容就是要实现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这两大历史任务都需要持续不断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同样,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中国精神的支撑,作为中国精神谱系的一部分,沂蒙精神的弘扬与发展不仅有助于传播红色文化,提高党的文化自信,而且能够引领一种积极有为、锐意进取的精神姿态,增强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从文化视角来看,沂蒙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一样,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是中国文化现时代的精神表达。当然,文化的发展也需要价值层面的精神重构,只是这一精神信仰不能随意舶来,也不能假借他手,必须从自身文化传承中,萃取和提炼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中国精神都可以为我们提供精神资源,特别是沂蒙精神中所蕴含的爱党传统、优良作风、奉献理念都能为我们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不竭的精神助力。其实,沂蒙精神的形成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它的每一篇章都始终伴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印记,都始终浓缩无数民众开拓进取的身影,从它所折射出的时代光辉中,我们看到了它所秉承的传统特质,也看到了它所汇聚的时代力量和超越时代的价值,这为我们新时代伟大的中国梦提供了精神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价值体系,是党和政府在迈向新时代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种价值导向。作为文明规约,它倡导的价值理念具有普世社会的最大特征,汇聚着所有人的共同希望;作为道德规范,它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上规范着每个人的言行举止,维系着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作为国家精神,它成为了联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关系纽带,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昂扬的精神姿态。沂蒙精神作为一种基层群众自发形成的地域精神,自形成以来一直散发着持久的影响力,它所展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和价值理念都与核心价值观相符合,而且其核心内涵“爱党拥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上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这充分说明了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为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鲜活的宣传事例。因为,沂蒙精神的背后拥有大量感人的英雄事迹,这些极具感染力、说服力的教育素材,可以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生动的内容载体。以孟良崮战斗为例,作为军事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除了军事家指挥艺术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沂蒙儿女所做出的巨大牺牲,是他们用独轮车把粮食推到了前线,是他们在齐腰的冰水里搭建人梯供战士们前行,是他们用鲜血和汗水铸就了军事史上的奇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一份感人事迹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更能体现爱党爱军的那份赤子情怀,也更能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的理解。
(三)为全面推进党建伟大工程提供新思路
当前,世界局势风云变幻,政治多极化不断深入,各国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作为世界第一大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定自己的政治道路和理想信念,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工程。伟大工程必须由伟大政党来完成,伟大政党必须靠伟大精神来指引。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必须始终不渝地把党的思想建设摆在首位。沂蒙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的伟大精神,始终把艰苦奋斗作为自身的首要内涵,也是自我精神的灵魂所在。回顾沂蒙精神的缘起、演进与继承,我们无不感受到,在历史的每个时刻,沂蒙儿女都面临着艰苦卓绝的生存困境,而他们总是能面对困难无所畏惧、敢于在逆境中求得生存,这样一份不屈的斗争意志,强烈激发了沂蒙儿女的创造活力,并不断地通过挖掘自身潜力来克服先天不足。毫不夸张地说,这种精神品质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拓展就是中国光荣传统的一种思想浓缩。这样一种向内深挖拓展的策略,对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全新的思路。特别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永葆党员先进的政治要求,都迫使我们要放下过往、整装待发,而这个再出发的起点就是学习伟大革命精神,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所以,包括沂蒙精神在内的一系列红色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必须立足新时代特征,在秉承革命传统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使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美好生活的中国梦提供永不衰竭的精神助力。
(四)为构建群众长效机制提供价值引领
政党志在国家而根在社会,政党的生命力源于不断扩大的民意基礎和政治诉求,而两者又相互依存,互为增进。没有任何一个政党不是通过发动群众而成立、壮大、取得政权的。所以,民意基础是政治权力的根源和保障,而强化认同和归属意识又是赢得民意的关键。特别是随着政治意识形态松动,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较以往有所提高,多元思潮开始流行并逐渐取代集体意识成为社会主流,另一方面,经济实力快速发展,收入水平显著拉大,阶层分化现象严重,也使得党群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团结力。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就是大力开展群众工作,重拾群众基础,重走群众路线,全面构建凝聚群众的长效机制。在这一方面,沂蒙精神具有独特的精神魅力和天然的政治优势,作为一种诞生于革命时期的红色精神,它天然地蕴含了心怀人民的特质,这对于丰富和密切党群关系,凝聚群众干事创业的心气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建构群众长效机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小结
综上所述,沂蒙精神中爱党忠军、改革进取、不畏艰险、大爱无私的精神取向和艰苦朴素、奋斗不息、勇于抗争、敢为人先的意志品质,不仅有利于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党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警惕“历史周期律”带给我们的宿命循环,而且能够更好地引领群众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坚定不移地发扬新时代精神内涵,为实现中国人的伟大梦想助力添瓦。一言以蔽之,沂蒙精神是实现群众路线的精神基础,也是我们党群关系建设的根本途径,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契合性。
参考文献:
[1]苏茂芳.沂蒙精神 永放光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 15-18.
[2]刘晓华,闫立光.缘起.演进.传承: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与大 庆精神的内在契合性[J].理论学刊,2015(3):47-49.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摘 要: 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沂蒙儿女在不同历史时期下创造出来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沂蒙精神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丰富于改革开放之后,并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得以继承弘扬。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与其他红色精神一样都是中国革命谱系的一部分,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传承。从其自身而言,沂蒙精神从萌芽、发展到如今的再创新,无论是产生的历史基础、哲学内涵还是时代价值都与群众工作密切相关,存在着高度的内在契合性。这种一致性为我们新时期党群关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以及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都提供着精神动力,是我们可以挖掘的精神素材。
关键词: 沂蒙精神; 党群关系; 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 D693.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8.03.013
Abstract: The spirit of Yimeng was created by Yimeng offspring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which is the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spirit of Yimeng was born in the 1940s, abounded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inherited and promoted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spirit, the Yimeng spirit is part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spectrum, just like other red spirits, and they have an inherent logic. From its own point of view, the spirit of Yimeng spirit from budding to todays re-innovation, whether it is the historical basis,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or the value of the tim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ork of the masses, and there is a high degree of internal conformity. This consistency provides the spiritual drive for the building of the Party-masses relations in the new period, the enrichment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eat Chinese dream. This is the spiritual material that we can dig up.
Key words: Yimeng spirit; Party-masses relations; consistency
沂蒙精神是沂蒙兒女在中国革命战争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精神汇聚,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历史财富,也是党和广大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有力佐证之一。作为革命精神的传承谱系,沂蒙精神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丰富于改革开放之后,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集中表述为“爱党拥军、锐意创新、艰苦奋斗、大爱无私”。这一表述集中体现了沂蒙精神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以及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世代相传的精神坚守。可以说,沂蒙精神与其他红色精神一样,都是党和军队在探索和完善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从这个角度而言,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沂蒙精神,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党和军队发展的更早阶段,从井冈山到延安再到西柏坡,党和军队一路走来始终贯穿着同一主旨,就是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值得信赖的利益同盟者,是我们可以发动和依靠的根本力量,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无往不利的取胜之匙。一言概之,党群关系密切程度是衡量党性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党能否获得到群众拥护的基本保障,它事关军民团结,攸关民心相背。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政治认识,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工农红军从创建初期就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将群众意识变成全党的集体意识,把群众利益作为全党奋斗的根本宗旨,把密切联系群众看成是民心所向的晴雨表和行动原则。
沂蒙精神正是艰苦卓绝条件下党群关系肝胆相照的最真实反映,沂蒙精神催生了一大批革命红嫂,她们为了支援抗战,不顾一切,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前线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她们视革命战士为亲人,视革命后代为己出,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他们长大成人,谱写了感天动地的红色篇章,成就了一段鱼水情深的党群佳话。这些事例充分表明了沂蒙儿女与中国共产党那种牢不可破的生死情愫。这样一种秉持着红色基因的精神传承,在广大沂蒙地区可谓是薪火相传、绵延不息。作为党群关系的一次历史性见证,沂蒙精神以其对中国革命的突出贡献必将彪炳史册,永垂千古,而它的传承与弘扬也必将激励下一代沂蒙儿女牢记使命、不忘初衷,沿着父辈们的光荣旗帜继续奋进、开拓创新。这一点从沂蒙精神的自我发展演变中就可以窥见一般。以“爱党爱军”为例,沂蒙精神在形成初期就格外突出党群关系的位置,而且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于党的绝对忠诚,这是沂蒙精神最具特色的地方,也是沂蒙精神的“根”魂所在。如果把“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比作是沂蒙精神的缘起,那么,开拓奋进就是沂蒙精神的现代演化,特别是面对改革开放,搞活市场经济的现实需求,老区人民再次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把发展经济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把艰苦创业作为发展筑梦之魂,以实际行动开启了新时代建设的新征程。作为革命遗产,沂蒙精神表现出了一种超越时代的眼界和价值内涵,同时也展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和适应力。虽然两代沂蒙精神在时代背景、精神内涵上有所不同,但是这不同的背后仍然具有共同之处——沂蒙儿女身上那份坚定不移跟党走的赤子情怀,这是变化中的不变,也是创新中的继承。可以说,沂蒙精神正是在这种缘起—演化—继承的思想发展脉络中,不断锐意进取,演变创新,充分体现了自身的时代活力和思想传承,而这两者又呈现出高度的契合性和内在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正是通过沂蒙精神与党群关系的紧密联系体现出来的。因此,要想理解沂蒙精神,必须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契合性,从认识沂蒙精神动态发展过程入手,逐步揭示出它的思想内涵和内在逻辑,从而为更好地继承这一伟大精神,为推进党群关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沂蒙精神与党群关系历史发展的一致性
沂蒙精神自诞生之初,始终围绕着党群关系为核心,这既有地域文化原因,也有时代发展原因。从历史角度来看,沂蒙人民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形成“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既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偶然,也是中国精神发展的必然。沂蒙地区自古以来,地形崎岖,山势陡峭、土地贫瘠。自然条件的恶劣塑造了沂蒙人民战天斗地的无畏情怀和百折不挠的顽强品质,以及敢于向强权抗争的革命意志。在沂蒙历史上,有记载的农民起义就多达128次,这些起义都充分表现了沂蒙人民在不平和压迫面前所激发的英勇斗志。险恶的生存状态造就了沂蒙人民自强不息、敢于抗争、勇往直前的地域性格,而这种性格与中国共产党消灭剥削压迫,拯救民族危亡的政治理念不谋而合,这也是为什么共产主义理论能够率先在沂蒙地区传播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沂蒙精神其实就是沂蒙人民优秀的地域文化与先进思想结合的成果,可以说,这里面既有历史的偶然,但更多的却是精神的必然。
(一)沂蒙精神是群众路线的典型表现
早在 1926 年,沂蒙地区就成立了第一批党小组织,在群众中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并组织发动了一系列群众起义。由于斗争经验不足和缺乏明确的斗争策略,党组织遭到了极大破坏,革命形势陷入了低谷。鉴于情势需要,党中央积极调整策略,重新在沂蒙地区确立了群众路线,展开大规模群众帮扶工作,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政策。一些群众在对党的基本纲领、口号、目标有所了解之后,对自身受压迫、受奴役的根源开始有所觉醒,并自愿投身到革命斗争中来。这一时期,沂蒙地区涌现出了百万支前大军,他们通过自发组织,协同配合,解决了人民军队最大的后勤保障,很多沂蒙百姓把自己仅剩的口粮作为军粮,把自己的孩子都送上了战场。[1]这充分体现了沂蒙人与共产党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鱼水之情。毋庸置疑,正是沂蒙群眾的无私奉献成为了扭转战场胜负的决定力量,据当时不完全统计,沂蒙地区共460 多万人口,有 120 多万人支援前线,其中31000 多名沂蒙儿女为了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正是在这种患难与共中,两者缔结了亲密友谊,也孕育了沂蒙精神的最原初形态。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建设成为了国家的主要任务。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开天辟地运动在中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着。为了发展农业,填饱肚子,沂蒙人民也发出向穷山恶水进军的口号,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生产改造。为了支援国家建设,沂蒙人民更是做出了巨大牺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农业的丰收。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例如,闻名全国的厉家寨,就被毛泽东同志树立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好例子”。进入新时期以来,沂蒙人民在党的关怀和领导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党员、模范干部、带头致富人,他们带领当地农民大力发展养殖业、畜牧业、出口加工产业,使一大批农民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成为了全国革命老区发展的一面旗帜。这是沂蒙人民在新时期创造的又一奇迹,也是沂蒙人民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沂蒙精神发扬光大、锐意进取的集中体现。一言以概之,改革开放锤炼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忠诚,也考验了老区人民忠军爱党的党性本色,同时也促进了沂蒙精神更加完善成熟。
(二)沂蒙精神是群众路线的丰硕成果
沂蒙精神是群众路线的智慧结晶,而群众路线则是沂蒙精神实践的丰硕成果。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出发。之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就在于我们始终坚定走群众路线,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先导,以人民群众的希望为奋斗方向。正因如此,沂蒙儿女与广大民众一样,深信只有跟党走,才能翻身得解放,国家才能拥有未来的希望。这种信念自革命伊始就深深扎根于沂蒙群众的心底,并不断滋长发芽,最终形成了璀璨的精神之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枝精神之花绽放出了别样的花朵,但是它的精神之根却始终如一,这份始终如一就来自于对人民群众的绝对尊重,以及那份生死与共的鱼水之情。这种将对党的信仰与为民服务相结合的精神内涵,恰恰是对群众路线的最好诠释,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沂蒙精神就是群众路线教育的精神宝库,也是群众路线丰富发展的精神源泉,将群众路线与沂蒙精神相结合则是党建教育事业的一次伟大创举,通过沂蒙精神所散发的光荣传统、地域品格以及时代气息,来不断影响党内政治活力、精神动力,这对于丰富和创新群众路线来说无疑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沂蒙精神与党群关系哲学内涵的一致性
沂蒙精神作为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理想信仰、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尽管与党群关系分属不同的概念范畴,具有不同的话语体系,但是,两者在其所传达的以人为本、实践理性、主体意识等方面仍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是历史运动的真正主宰。无产阶级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能够充分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一系列社会革命,解除束缚在人民群众身上的压迫、剥削和枷锁,真正实现全人类的精神自由。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贯秉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建党基石,把群众工作看作是力量源泉,始终将团结群众作为自身第一要务。历届党和政府始终将党群关系放在工作首位,在群众工作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尝试,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这一点与沂蒙精神不谋而合,沂蒙精神具有高度的集体主义情节,无论是“爱党拥军”、“开拓奋进”,还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层面,沂蒙精神都表现出了鲜明的集体主义人格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精神实质。这种精神实质与群众路线中的“以人为本”内在一致,两者都把为民服务作为自身的第一要务,把人民利益放在考虑的首要位置,通过将人民幸福与党的目标合二为一,真正实现了“人民至上”与“天下为公”的内在有机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发展
中国革命的每一步发展实践,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每一个精神成果,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这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2]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发展道路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智慧结晶。其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沂蒙精神形成的重要理论支点。从历史角度来看,大革命失败后党开始重新思考道路问题,并进行了有益的实践。这种尝试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而是根据中国现实国情,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通过在广大基层地区,积极发动农民起义,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割据,从而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特殊道路。这样一种尝试在经过井冈山的初步探索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快速发展后,最终在解放战争中得以成熟,而沂蒙根据地就是这种探索最为典型的成果。这些尝试探索向我们表明:社会问题是在实践中发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该去实践中摸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道路的选择也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探索。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道路,这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最好说明。
(三)毛泽东思想的经验运用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第一次结合,作为思想基础的《实践论》、《矛盾论》,正是唯物辩证法的历史杰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沂蒙精神就是在毛泽东两论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军民团结一致的精神体现。如果说马克思的实践观使沂蒙精神具有了实践理性,那么毛泽东思想则为这一理性运用注入了现实操作性,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实际指导。以沂蒙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例,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发展都比较缓慢,作为负责人的刘少奇同志亲自深入沂蒙各地,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发现了制约革命形势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联系好群众,在组织和发动群众上犯了“左”的錯误,为了克服错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他把群众工作列为党的工作重心,大力宣传党的主义纲领,不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重新树立了党在基层群众中的威望和口碑,这也为日后沂蒙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事例就是毛泽东思想鲜活运用的最好体现。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在实际中来解决实际问题。因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但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矛盾则是偶然,必须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僵化教条、本本主义。可以说,实事求是不仅是中国革命经验的系统总结,也是中国革命理论建设的哲学升华。纵观沂蒙精神形成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包含了事实求实的哲学意蕴,是对唯物辩证法的最好实践例证。其实,沂蒙精神就是在“两论”的指导下,在不断探索和反复认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价值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伟大的沂蒙儿女不仅改造了大自然,维持了自我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孕育出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三、沂蒙精神与党群关系的价值一致性
沂蒙精神与党群关系不仅在历史渊源、哲学内涵上体现着缘起、演进、传承的高度契合,而且在政治理想层面也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从价值维度来看,沂蒙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眼界,其所展现的精神力量和独特魅力,对于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来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药方,它可以为新时期党群关系建设提供有效的现实途径。
(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助力
中国梦作为一个政治理想,它核心内容就是要实现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这两大历史任务都需要持续不断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同样,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中国精神的支撑,作为中国精神谱系的一部分,沂蒙精神的弘扬与发展不仅有助于传播红色文化,提高党的文化自信,而且能够引领一种积极有为、锐意进取的精神姿态,增强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从文化视角来看,沂蒙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一样,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是中国文化现时代的精神表达。当然,文化的发展也需要价值层面的精神重构,只是这一精神信仰不能随意舶来,也不能假借他手,必须从自身文化传承中,萃取和提炼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中国精神都可以为我们提供精神资源,特别是沂蒙精神中所蕴含的爱党传统、优良作风、奉献理念都能为我们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不竭的精神助力。其实,沂蒙精神的形成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它的每一篇章都始终伴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印记,都始终浓缩无数民众开拓进取的身影,从它所折射出的时代光辉中,我们看到了它所秉承的传统特质,也看到了它所汇聚的时代力量和超越时代的价值,这为我们新时代伟大的中国梦提供了精神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价值体系,是党和政府在迈向新时代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种价值导向。作为文明规约,它倡导的价值理念具有普世社会的最大特征,汇聚着所有人的共同希望;作为道德规范,它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上规范着每个人的言行举止,维系着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作为国家精神,它成为了联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关系纽带,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昂扬的精神姿态。沂蒙精神作为一种基层群众自发形成的地域精神,自形成以来一直散发着持久的影响力,它所展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和价值理念都与核心价值观相符合,而且其核心内涵“爱党拥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上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这充分说明了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为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鲜活的宣传事例。因为,沂蒙精神的背后拥有大量感人的英雄事迹,这些极具感染力、说服力的教育素材,可以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生动的内容载体。以孟良崮战斗为例,作为军事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除了军事家指挥艺术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沂蒙儿女所做出的巨大牺牲,是他们用独轮车把粮食推到了前线,是他们在齐腰的冰水里搭建人梯供战士们前行,是他们用鲜血和汗水铸就了军事史上的奇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一份感人事迹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更能体现爱党爱军的那份赤子情怀,也更能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的理解。
(三)为全面推进党建伟大工程提供新思路
当前,世界局势风云变幻,政治多极化不断深入,各国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作为世界第一大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定自己的政治道路和理想信念,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工程。伟大工程必须由伟大政党来完成,伟大政党必须靠伟大精神来指引。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必须始终不渝地把党的思想建设摆在首位。沂蒙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的伟大精神,始终把艰苦奋斗作为自身的首要内涵,也是自我精神的灵魂所在。回顾沂蒙精神的缘起、演进与继承,我们无不感受到,在历史的每个时刻,沂蒙儿女都面临着艰苦卓绝的生存困境,而他们总是能面对困难无所畏惧、敢于在逆境中求得生存,这样一份不屈的斗争意志,强烈激发了沂蒙儿女的创造活力,并不断地通过挖掘自身潜力来克服先天不足。毫不夸张地说,这种精神品质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拓展就是中国光荣传统的一种思想浓缩。这样一种向内深挖拓展的策略,对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全新的思路。特别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永葆党员先进的政治要求,都迫使我们要放下过往、整装待发,而这个再出发的起点就是学习伟大革命精神,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所以,包括沂蒙精神在内的一系列红色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必须立足新时代特征,在秉承革命传统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使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美好生活的中国梦提供永不衰竭的精神助力。
(四)为构建群众长效机制提供价值引领
政党志在国家而根在社会,政党的生命力源于不断扩大的民意基礎和政治诉求,而两者又相互依存,互为增进。没有任何一个政党不是通过发动群众而成立、壮大、取得政权的。所以,民意基础是政治权力的根源和保障,而强化认同和归属意识又是赢得民意的关键。特别是随着政治意识形态松动,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较以往有所提高,多元思潮开始流行并逐渐取代集体意识成为社会主流,另一方面,经济实力快速发展,收入水平显著拉大,阶层分化现象严重,也使得党群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团结力。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就是大力开展群众工作,重拾群众基础,重走群众路线,全面构建凝聚群众的长效机制。在这一方面,沂蒙精神具有独特的精神魅力和天然的政治优势,作为一种诞生于革命时期的红色精神,它天然地蕴含了心怀人民的特质,这对于丰富和密切党群关系,凝聚群众干事创业的心气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建构群众长效机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小结
综上所述,沂蒙精神中爱党忠军、改革进取、不畏艰险、大爱无私的精神取向和艰苦朴素、奋斗不息、勇于抗争、敢为人先的意志品质,不仅有利于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党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警惕“历史周期律”带给我们的宿命循环,而且能够更好地引领群众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坚定不移地发扬新时代精神内涵,为实现中国人的伟大梦想助力添瓦。一言以蔽之,沂蒙精神是实现群众路线的精神基础,也是我们党群关系建设的根本途径,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契合性。
参考文献:
[1]苏茂芳.沂蒙精神 永放光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 15-18.
[2]刘晓华,闫立光.缘起.演进.传承: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与大 庆精神的内在契合性[J].理论学刊,2015(3):47-49.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