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对现代官德建设的借鉴
王树斌
摘要:中国的传统理论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官员道德建设也有着很多的经典表述。所以,在研究中国现代官德建设问题时,可以通过研究中国传统官德思想,以批判的眼光从中去粗取精,吸收有益的部分。如今在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中,官德建设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国家进步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对我国古代中国关于官德建设的文本理论的总结,梳理了一些有益于现代官德思想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传统德治思想 官德建设 借鉴 教育
中图分类号:B82- 051 文献标识码:A
本世纪初,在新的党章中载入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标志着我党在治国方略上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道德建设在每个时代都有其不同的特质,都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利益诉求。其中官员道德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永恒的课题,各级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言行举止,不仅是个人的形象表现,更代表了执政党的精神面貌,而且关系到了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能否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干部的道德修养从另一个方面也和执政党的权威性紧密相关,甚至影响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
“官德”的概念。要诠释“官德”,首先要了解“官”。古人曾对“官”做过很多解释,《说文》曰:“官,吏事君也”。从“事君”到“役民”,都诠释了“官”的权力性,以运用权力为特征,以管理者身份存在。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官员在权力的运用上与其他社会的权力运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权力的来源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权力的使用是否合理取决于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及人民的根本利益。
1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1.1民为邦本
民为邦本,取自《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百姓是国家的唯一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孟子曾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并告诫当权者“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荀子的“民本”思想,是“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也可覆舟。”这几句话对后世理解民本思想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也被列为民本思想的经典语录之一。道德不仅是人们共同和谐生存的重要参照,也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团结的根本保证。因此,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是儒家以德治国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历代出色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重要守则。
1.2立身为正
中国儒家伦理思想曾提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即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及其榜样示范作用。儒家的理论强调,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可以看出,只有先让自己变成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人,才能把家维持好,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在我国历史上,许多人都赞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德治思想,都深刻的认识到当权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国家的生死存亡有着重大的意义。就像唐太宗开启了盛唐之风,当他为后人提供治理经验时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
1.3以德化民
以德化民,实行道德教化,是儒家政治思想的要訣。儒家认为国家的安危、社会的动乱,不是因为贫富、强弱差距太大,而是因为风俗环境和道德的好坏。孔子曾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堰。”①有道德的人通过自身崇高的品德来感化和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以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和自身修养,使整个社会氛围变得和谐友爱。同时,孔子也提倡等级制度,他认为只要人人按照其身分、地位进行规范的生活,便可使社会秩序良好运转,国家就可以昌盛兴旺。
1.4德主刑辅
在道德教化与法律刑罚的关系上,孔子提出了“德主刑辅”的观点。法律和刑罚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秩序。如果不重视品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人们就不可能产生“羞耻之心”,一昧的只通过刑罚等强制手段,是无法营造出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孔子曰:“宽以济严,猛以济宽,是以政和。”②宽的意思是通过宗法人伦道德来治理国家;猛的意思是通过刑罚制度来治理国家,他想强调的是治理国家既需要严厉的刑法,也需要道德的感化。贾谊就提到过,对于听话的普通百姓,可以用道德进行教化;而对于分布各地的诸侯,就必须用严厉的法令限制才行。德主刑辅的德法兼用思想,在后世也有着重要的位置。
2 中国古代官德建设对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2.1重视对官员的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历朝历代一直都把道德教化作为管理官员的重要手段,都将官员的自我修养作为重中之重。统治者设立库、序、学机构,负责印制、教授以道德修养为主的书籍,对各级官员进行系统性的教育,以实现官吏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春秋时期,儒家就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系列管理思想。司马光在《才德论》中提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他从人事任用的角度表明了官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教育的方式上,古人注重“自我教育”,大力倡导“修身养性”,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同时,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利用家族伦理关系,来更好的进行道德教育。古人认为家族的利益远高于个人。对于加强封建家族伦理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特点起着决定性作用。当权者正是很好地利用了家族关系,使品德教育渗入到每个家族内部,并且通过这种伦理关系特点对职务犯罪进行了有效的预防。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利用家族关系辅助教化的实践经验。
2.2树立道德榜样
“尚贤以劝之”,古代统治者尊重具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并且把这些人置于重要位置,为其他官员树立榜样。使得官员潜意识去比较自己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加强自身修养。在我国古代,对各级官吏的选拔、任用上,都很注重“贤”。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对任用贤能之士的好处有过理论阐述和积极实践。管子认为,国家兴旺在于任用贤能。《管子·形势解》篇中说:“明主不用其智,而任圣人之智”。他认为当权者必须“尚贤”,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求得天下贤才,收天下豪杰。即把众多的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有志之士,任用到各个重要的岗位上去,鼓励他们发挥才干,才能使国家兴旺繁荣。古人一方面大量提拔有高尚品德的人,将他们树立为榜样,从而激励、引导其他官员;另一方面也制订了有效的政策来防止无能无德之人占据重要岗位,通过正确的价值引导,制定良好的标准,使整个社会形成了良好的用人风气。
2.3以法制为依托,推行道德
在中国古代,执政者重视道德修养,也认识到老百姓有求利避弊的要求。只通过道德教化,自我修养来提升官吏的道德,可能不太现实。所以,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也强调道德教化必须有法制为依托;把一些道德原则纳入法律法规,使道德的实施有一定强制性。《韩非子·备内》曰:“犯法为逆以成大奸者,未尝不从尊贵之臣也。”因而 ,古代对官员犯罪的法律惩罚要重于平民百姓。同时,也强调“宽猛相济”。宽的意思是通过道德来感化教育;猛的意思是通过刑罚制度来惩治。治理国家既需要严厉的刑法,也需要道德的感化。《唐律疏议》中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也就是说,官德教育的前提是有必要用权力强制执行道德规范,这是历代统治者总结的经验教训。把道德纳入法律框架,依靠法律制度倡导道德,提高官员对道德实践的重视。
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把道德规范的各项标准具体化为制度。以法制为依托,推行道德,就可以使道德规范具有强制性,从而能够进一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古至今,官员道德建设的实践表明,想要提高官员道德水平,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就必须通过制度来进行约束和引导。
2.4建立严格的考绩制度
考绩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应用,考绩制度也是我国古代官员治理的重要手段。考绩制度是根据工作的内容、数量和质量,以及按照工作任务完成的相对价值,采取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了加强权力的集中,秦代的执政官员把官员的考绩评价称为课,并依法确认。唐朝则对官员进行系统化和法律化考核。考绩,就是上级对下级官员的考核,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流程对官吏的德、才、绩进行考核,从而决定官员的升贬奖罚。清朝把考绩分为“京察”和“大计”两类,考绩内容称为“四格大法”。在中国古代,历代当权者都将德和绩两者结合起来对官员进行考核,体现了德才兼备的特点。不论是秦代的“忠、廉、审、善、让”,唐朝的“四善”,还是清朝的“四格”,都是对官吏道德的基本要求,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管理。通过这一制度,官德与官吏升迁贬值的结合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官员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
3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官德治理思想以及历代在官德建设上的举措,虽然古人的官员道德,与我们党所提倡的官德修养,在内涵和本质上有着极大的区别,但在重视官员道德修养以及对道德教化的提倡上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不能遗忘的,许多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提出的德治思想,对我们今天官员道德建设还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的。所以,在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今天,我们必须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对古人的智慧果实进行批判性的借鉴,从而为中国现代官德建設,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焦国成. 德治中国[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3] 龚群.以德治国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4] 中国伦理学会.以德治国与道德建设[M].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摘要:中国的传统理论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官员道德建设也有着很多的经典表述。所以,在研究中国现代官德建设问题时,可以通过研究中国传统官德思想,以批判的眼光从中去粗取精,吸收有益的部分。如今在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中,官德建设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国家进步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对我国古代中国关于官德建设的文本理论的总结,梳理了一些有益于现代官德思想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传统德治思想 官德建设 借鉴 教育
中图分类号:B82- 051 文献标识码:A
本世纪初,在新的党章中载入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标志着我党在治国方略上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道德建设在每个时代都有其不同的特质,都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利益诉求。其中官员道德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永恒的课题,各级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言行举止,不仅是个人的形象表现,更代表了执政党的精神面貌,而且关系到了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能否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干部的道德修养从另一个方面也和执政党的权威性紧密相关,甚至影响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
“官德”的概念。要诠释“官德”,首先要了解“官”。古人曾对“官”做过很多解释,《说文》曰:“官,吏事君也”。从“事君”到“役民”,都诠释了“官”的权力性,以运用权力为特征,以管理者身份存在。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官员在权力的运用上与其他社会的权力运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权力的来源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权力的使用是否合理取决于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及人民的根本利益。
1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1.1民为邦本
民为邦本,取自《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百姓是国家的唯一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孟子曾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并告诫当权者“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荀子的“民本”思想,是“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也可覆舟。”这几句话对后世理解民本思想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也被列为民本思想的经典语录之一。道德不仅是人们共同和谐生存的重要参照,也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团结的根本保证。因此,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是儒家以德治国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历代出色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重要守则。
1.2立身为正
中国儒家伦理思想曾提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即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及其榜样示范作用。儒家的理论强调,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可以看出,只有先让自己变成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人,才能把家维持好,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在我国历史上,许多人都赞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德治思想,都深刻的认识到当权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国家的生死存亡有着重大的意义。就像唐太宗开启了盛唐之风,当他为后人提供治理经验时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
1.3以德化民
以德化民,实行道德教化,是儒家政治思想的要訣。儒家认为国家的安危、社会的动乱,不是因为贫富、强弱差距太大,而是因为风俗环境和道德的好坏。孔子曾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堰。”①有道德的人通过自身崇高的品德来感化和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以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和自身修养,使整个社会氛围变得和谐友爱。同时,孔子也提倡等级制度,他认为只要人人按照其身分、地位进行规范的生活,便可使社会秩序良好运转,国家就可以昌盛兴旺。
1.4德主刑辅
在道德教化与法律刑罚的关系上,孔子提出了“德主刑辅”的观点。法律和刑罚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秩序。如果不重视品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人们就不可能产生“羞耻之心”,一昧的只通过刑罚等强制手段,是无法营造出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孔子曰:“宽以济严,猛以济宽,是以政和。”②宽的意思是通过宗法人伦道德来治理国家;猛的意思是通过刑罚制度来治理国家,他想强调的是治理国家既需要严厉的刑法,也需要道德的感化。贾谊就提到过,对于听话的普通百姓,可以用道德进行教化;而对于分布各地的诸侯,就必须用严厉的法令限制才行。德主刑辅的德法兼用思想,在后世也有着重要的位置。
2 中国古代官德建设对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2.1重视对官员的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历朝历代一直都把道德教化作为管理官员的重要手段,都将官员的自我修养作为重中之重。统治者设立库、序、学机构,负责印制、教授以道德修养为主的书籍,对各级官员进行系统性的教育,以实现官吏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春秋时期,儒家就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系列管理思想。司马光在《才德论》中提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他从人事任用的角度表明了官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教育的方式上,古人注重“自我教育”,大力倡导“修身养性”,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同时,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利用家族伦理关系,来更好的进行道德教育。古人认为家族的利益远高于个人。对于加强封建家族伦理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特点起着决定性作用。当权者正是很好地利用了家族关系,使品德教育渗入到每个家族内部,并且通过这种伦理关系特点对职务犯罪进行了有效的预防。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利用家族关系辅助教化的实践经验。
2.2树立道德榜样
“尚贤以劝之”,古代统治者尊重具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并且把这些人置于重要位置,为其他官员树立榜样。使得官员潜意识去比较自己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加强自身修养。在我国古代,对各级官吏的选拔、任用上,都很注重“贤”。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对任用贤能之士的好处有过理论阐述和积极实践。管子认为,国家兴旺在于任用贤能。《管子·形势解》篇中说:“明主不用其智,而任圣人之智”。他认为当权者必须“尚贤”,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求得天下贤才,收天下豪杰。即把众多的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有志之士,任用到各个重要的岗位上去,鼓励他们发挥才干,才能使国家兴旺繁荣。古人一方面大量提拔有高尚品德的人,将他们树立为榜样,从而激励、引导其他官员;另一方面也制订了有效的政策来防止无能无德之人占据重要岗位,通过正确的价值引导,制定良好的标准,使整个社会形成了良好的用人风气。
2.3以法制为依托,推行道德
在中国古代,执政者重视道德修养,也认识到老百姓有求利避弊的要求。只通过道德教化,自我修养来提升官吏的道德,可能不太现实。所以,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也强调道德教化必须有法制为依托;把一些道德原则纳入法律法规,使道德的实施有一定强制性。《韩非子·备内》曰:“犯法为逆以成大奸者,未尝不从尊贵之臣也。”因而 ,古代对官员犯罪的法律惩罚要重于平民百姓。同时,也强调“宽猛相济”。宽的意思是通过道德来感化教育;猛的意思是通过刑罚制度来惩治。治理国家既需要严厉的刑法,也需要道德的感化。《唐律疏议》中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也就是说,官德教育的前提是有必要用权力强制执行道德规范,这是历代统治者总结的经验教训。把道德纳入法律框架,依靠法律制度倡导道德,提高官员对道德实践的重视。
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把道德规范的各项标准具体化为制度。以法制为依托,推行道德,就可以使道德规范具有强制性,从而能够进一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古至今,官员道德建设的实践表明,想要提高官员道德水平,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就必须通过制度来进行约束和引导。
2.4建立严格的考绩制度
考绩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应用,考绩制度也是我国古代官员治理的重要手段。考绩制度是根据工作的内容、数量和质量,以及按照工作任务完成的相对价值,采取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了加强权力的集中,秦代的执政官员把官员的考绩评价称为课,并依法确认。唐朝则对官员进行系统化和法律化考核。考绩,就是上级对下级官员的考核,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流程对官吏的德、才、绩进行考核,从而决定官员的升贬奖罚。清朝把考绩分为“京察”和“大计”两类,考绩内容称为“四格大法”。在中国古代,历代当权者都将德和绩两者结合起来对官员进行考核,体现了德才兼备的特点。不论是秦代的“忠、廉、审、善、让”,唐朝的“四善”,还是清朝的“四格”,都是对官吏道德的基本要求,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管理。通过这一制度,官德与官吏升迁贬值的结合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官员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
3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官德治理思想以及历代在官德建设上的举措,虽然古人的官员道德,与我们党所提倡的官德修养,在内涵和本质上有着极大的区别,但在重视官员道德修养以及对道德教化的提倡上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不能遗忘的,许多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提出的德治思想,对我们今天官员道德建设还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的。所以,在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今天,我们必须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对古人的智慧果实进行批判性的借鉴,从而为中国现代官德建設,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焦国成. 德治中国[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3] 龚群.以德治国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4] 中国伦理学会.以德治国与道德建设[M].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