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走班制的文化阻力及其超越
弓伟娜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走班制作为新型教学模式之一,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所谓走班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拥有了众多固定的学科教室以及任课教师的基础之上,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以及实际学习情况,对满足自身发展层次和需求的课程进行选择.就不同班级而言,其教学层次以及教学要求皆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但就目前走班制在我国高中的应用情况来看,各种文化阻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那么,高中走班制究竟面临着怎样的文化阻力呢?又应当如何超越这些阻力呢?
一、高中走班制面临的文化阻力
众所周知,走班制最初产生于西方国家,因此带有一定的西方色彩.而长期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与西方教学模式的不相容.比如,教学过程中中西方学生观念存在差别、学习目的无法达成一致、课程侧重点各不相同,等等.这些中国式传统观念的存在对高中走班制的实施是一种不容忽视的阻碍.
1.学生观的阻碍.
所谓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一种基本看法.通常情况下,学生观在很大程度上占据着主导地位,支配著各种教育行为,并且对教育者的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方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就我国学生观这一概念而言,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们往往将学生视作被动的客体,比如部分教师将学生看作承载知识的容器,对其进行相应的管辖.该观念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走班制的发展与实施.这是因为在走班制的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观是不被认可的,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对教师以及相应课程进行自主的选择.因此,我国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观对于高中走班制而言可谓是一项严重的阻碍.
2.学习目的观的阻碍.
在走班制教学模式下,各种知识的获取以及学习的最终目的皆是服务于实际生活,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其可谓是一种崇尚个性化以及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但长期以来,教师们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而并非能力的提升.众所周知,物理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的学科,书本上所记录的每一个物理原理和定律,都是物理学家经过长期大量的实验,并且通过对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以及反复的验证才得来的.因此,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亲身的实践学习与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就我国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情况而言,因受到教学时间、教学空间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无法通过自身的实验得出实际结果.取而代之的是标准概念的背诵以及实验步骤的演示,等等.毫无疑问,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走班制的发展与实施.
3.学生评价观念的阻碍.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学习目的观、学生观作为一种阻碍而存在于走班制实施的过程中,评价观念的差别也同样对其有着负面的影响.在长期施行“应试”教育的中国,分数代表学生能力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简单来说,各校的升学率、重点率以及分数似乎成为了评价学生与学校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但在走班制教学模式下,相关教师在对学生做出评价的过程中,往往会对学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运动能力以及社交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的考量.
二、超越高中走班制中文化阻力的有效措施
1.转变观念.
只有解放了思想,才有可能实现转变观念的目标.因此,在高中走班制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当采取的措施便是积极宣传走班制模式,转变教师、学生以及家长这三方面的观念.就教师而言,在教师内部进行定期的或者不定期的宣传活动,帮助教师积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在转变了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各高中还应当对任职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就学生而言,开展各种形式的宣讲活动,帮助学生明确了解走班制的概念以及其优势所在,只有了解了该模式,学生才有可能充分接受.
2.增强选课指导.
在走班制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各科目以及相应教师的选择在很大程度存在着盲目性.因此,安排专业的教师对学生如何选课进行相应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负责该工作的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在了解了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自身学习兴趣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最为合适的选项.
综上所述,高中走班制教学模式的应用依然存在着极大的文化阻力,但经过长期的努力与转变,此类阻力皆是可以克服、消除以及超越的.在走班制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有效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发展自身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