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治理视角下传统产业“用工荒”化解方略

刘译鸿+丁文广+高雪莲


摘 要: “用工荒”自东南沿海蔓延到中西部地区,已经在制造业、服务业、食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协同治理强调政府和企业有序参与到“用工荒”的化解途径中来,能够使得社会治理效果更加突出。解决“用工荒”之道,关键在于政府和企业的协同合作,政府引导和约束企业行为,企业配合政府提高自身技能,从而找到缓解“用工荒”的途径。
关键词: 协同治理; 用工荒; 传统产业; 方略
中图分类号: F241.3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7.02.004
Abstract: “Labor shortage” from the southeast coast to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manufacturing, service industry,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and other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The cooperative governance stressed that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abor shortage” and deal with the problem together, which can make social governance effect more promin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labor shortage” of the enterprise, as well as points out that the key lies i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nterprises. The government guides and restrains the behavior of the enterprises. The enterprises cooperate with the government to improve their own skills so as to find a way to alleviate the “labor shortage”.
Key words: cooperative governance; labor shortage; traditional industry; strategy
“用工荒”现象自2004年在东南沿海出现以来,已经迅速向全国范围内蔓延,东部“用工荒”逐渐向中西部发展。“用工荒”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食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缺口较大的主要是普工。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行业净利润普遍只有3%到5%,“用工荒”将导致企业利润的进一步缩减,促使其用工成本的增加。[1]换句话说,企业本来十分微薄的利润还需要用于支付员工工资,对企业和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笔者基于协同治理的视角,尝试运用协同治理的理论进一步分析影响企业“用工荒”的原因,并且针对不利性因素提出化解企业“用工荒”的相关措施,以期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为企业后续的发展提供依据,为外出流动人员及当地人员就业提供劳务市场信息。因此,以甘肃省平川区为例,研究协同治理下的企业“用工荒”现象,对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着重要意义。
一、企业“用工荒”和协同治理理论
用工荒是指用工短缺现象。“用工荒”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企业招不到人,与此同时,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的人因为就业无门而在待业中。这种现象暴露了中国产业政策的不妥之处,中国需要及时调整这些政策。尽管当前供求逐渐向合理的方向靠拢,但 “用工荒”现象仍然存在,很多地方的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企业却还是招不到人。这说明“用工荒”不只是总量上的问题,还有结构上的问题。[2]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受到世界经济大环境形势的影响,也与农民工要求高工资待遇的期许分不开。在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时期,解决“用工荒”已经是当务之急,现在唯有通过转变观念,协同政府和企业的多方面力量,才能走出这个困局。
所谓协同,一般是指系统中诸要素或子系统间的相互合作。现代协同论认为协同有助于整个系统的稳定和有序,能从质和量两方面放大系统的功效,创造演绎出局部没有的新功能,实现力量增值(陆世红,2006)。[3]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催生出的全新治理时代,这种时代的特征来得非常快,而且变化得很快。各种元素不再是集中输出,而是透过不同管道参与社会管理,这使现代公共部门在新公共管理之后又掀起了第二次改革浪潮,其核心特征是伴随治理理论而兴起的各种“跨界”协作(许廷镜,2016),[4]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协同治理。协同治理主张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平等性、协同性和有序性。这种治理方式可以使得各种要素通过某种途径和手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其所發挥的整体功能总和大于各子系统单独的、彼此分开时所发挥功能的代数和。[5]笔者认为,解决“用工荒”之道,关键在于政府和企业的协同合作,政府引导和约束企业行为,企业配合政府提高自身技术,从而解决“用工荒”的问题。
二、甘肃平川区建筑业、服务业用工情况
(一)用工的质量
1. 建筑行业用工质量。近几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进入到建筑工地。对于建筑工地的普通工人来说,用工方面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只要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就行,学历方面基本没有要求。相对地讲,工地上的技术工人学历虽然也没有什么要求,但却要有一技之长。建筑工地上主要是以木工、钢筋工、混凝土工为主要三大工种,电工、水暖工为辅助工种,这对技术工人来说技能就是看家饭碗。然而,工地上技术工人的技能都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积淀而来,这与学历高低没有直接关系。对于工地上的管理人员来说,学历方面就有一定要求,必须是大中专以上学历。
陶瓷业是平川区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将带动平川区的经济发展。通过访谈资料得出,白银山川陶瓷有限公司总工人数为341人,普通工人270人,管理人员35人,工程技术人员21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15人。普通工人占79.2%,管理人员占16.3%,工程技术人员占6.2%。经过调查发现,其他几家陶瓷公司用人比重大体相同。对于普通工人而言,没有什么学历要求,经过短期的培训就能上岗。工程技术人员则不同,要有一定的学历和阅历,对本身的技能要求较高。
2. 服务行业用工质量。笔者通过对服务业的45人进行访谈,其中包括餐饮业13人、美容美发业10人、零售业11人、家政业11人,了解到服务行业基本用工质量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到,服务行业在用工学历方面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一般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学历都比较低,大部分学历都在高中及以下水平,但服务行业会对从业人员进行一定水平的岗位培训。
(二)用工的需求、供给现状
2012年,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也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用工需要,平川区开展了“春风行动”和“就业援助月”活动。当年,据统计整个活动共有15000多人参加,进场招聘员工的区内外68家企业和83家个体户提供就业岗位7508个,岗位类别达120多种,有4214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2013年,招聘会现场共有89家企业、136家个体经济户参加,提供岗位类别160多种,就业岗位8700多个,累计参加招聘会人员达16800人次,共有4728人与招聘企业及个体经济户达成了初步就业意向。2014年,现场招聘会共有92家企业参加,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约8000人参加招聘,共有1642人现场与招聘企业签订就业合同。
通过2012年到2014年政府组织的招聘会数据可以看到,平川区劳动力市场总体工人供给量大于需求量,但是与招聘企业签订合同的人数却小于企业所需求的人数,存在着部分行业仍然用工短缺现象。下面从建筑、服务行业内部进行分析用工需求、供给量。
1. 建筑行业用工供需现状。平川区的建筑工地主要采用的是劳务分包的形式,建筑企业表面上与劳务公司签订了劳务分包合同,其实劳务公司在签订合同以后会专门找从事建筑工作的班组,并与他们的带头人达成协议,其实质又变成了建筑企业使用的劳务“包工头”。[6]根据调查了解到,平川区建筑工地招收工人渠道主要是依靠人际关系,并且各工地之间的人员流动性较强。正常时节,建筑工地用工需求、供给基本保持平衡。只有到农忙时节,建筑工地会出现用工短缺现象,主要缺木工和钢筋工。缺工幅度比较大,最紧缺时大约缺一半的工人。另外,属于建筑业的陶瓷企业,他们招收工人的渠道主要还是政府组织的招聘会和刊登媒体广告,这些企业招工一般比较容易,并且他们的缺工人数都比较少,一般在5到15人之间,其缺工现象是短期性、季节性紧缺,例如农忙时节、冬季。
2. 服务行业用工供需现状。服务业本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近几年,服务行业也出现了用工短缺现象。全球著名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怡安翰威特公布了2016年中国人力资本调研结果,其结果显示2016年全国员工离职率为20.8%,其中酒店服务行业员工离职率最高43.4%。[7]服务行业面临招工难、员工离职率高的瓶颈阶段。根据调查显示,平川区劳动力市场上总体供给量超过需求量,但在服务行业却呈现出相反的情况,服务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供给却在不断减少。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零售和餐饮业表现得尤为突出,以每年30%的需求速度在增长。
由图1可以看出,平川区服务行业基本的缺工情况,零售业和餐饮业缺工比重较大,家政业和美容美发业缺工比重各占了17.7%和14.4%。
通过了解平川区建筑业和服务业的用工情况,可以得出平川区确实存在用工短缺现象,但是这种短缺并不是因为平川区劳务总量不足,而是因为存在结构性短缺,它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不存在“用工荒”现象,尽管他们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与企业的发展规模和部分企业具有农业性质有关。建筑行业存在季节性的用工短缺,服务行业则是常年都存在用工短缺现象。但平川区的这种“用工荒”相比较于东部沿海地区并不严重,不存在企业或用人单位停工停产现象。对于应对平川区出现的这种结构性用工短缺还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工人三方共同的努力。
三、从协同治理角度分析甘肃平川区劳务市场“用工荒”的原因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经济结构正面临调结构、促增长的阶段,虽然在此阶段“用工荒”已经得到了重视,但是其对经济的影响还未消退。根据协同治理理论分析平川区劳务市场“用工荒”的原因,来窥视整个社会经济,主要从企业和政府两方面来探讨。
(一)企业层面的原因分析
据了解,平川区建筑行业目前建筑用工成本约占建筑工程成本20%左右,也就是说建筑企业大部分的资金都需要投入到工程质量上,而建筑工人能取得的收入相对来说会比较少。工人为了提高自身生活质量,不得不选择收入更可观的工作方式,最终导致平川区建筑行业出现的暂时性、季节性缺工的现象。另外,由于建筑行业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工人经常会顶着烈日工作,对于80、90后比较少吃苦的一類人来说,他们大都不愿选择这样的工作。平川区建筑行业用工缺口比较大,属于常态型的缺工,而且主要缺技术工人。对于建筑行业这种看似只需要付出体力的简单工作,现阶段也急需拥有技术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企业在招工不利的情况下,未能注重企业在职工人的技能培训导致已有工人的再次流失。
平川区服务行业人员的薪资水平普遍在1500-2000元之间,薪资水平不算太高,而且加之服务行业存在的淡旺季,人员的流动性很大,每到年底或是农忙时节,很难招到员工,这使得很多餐饮行业的老板即当服务员又当老板,忙得团团转。有的地方由于观念问题,认为服务行业社会地位低,不愿意从事此类工作,尽管有可能由于暂时的生计压迫会选择暂时就业,但只要有机会换其他工作,便会立即离职。此外,现在的平川区服务行业还处于粗放的管理模式,员工走了就再招,招来了又再次流失,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服务行业没有提供给员工一个培训晋升的机会,不能让员工看到希望,也就造成了行业人员不停流失的现状。
(二)政府层面的原因分析
1. 政府未能健全工人维权的机构和部门,导致工人维权困难。平川区的“用工荒”主要存在于建筑业和服务业两个行业。对于这两个行业而言,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员流动大且文化程度不高,很多务工者在选择工作时,根本不了解用工单位的具体情况,对于自身的利益相关问题也无从知晓。一旦务工者遇到用工方的侵害,他们没有合适的途径去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企业为为了规避自己的责任,而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即使签订用工合同,也会可以规避一些关乎务工者切身利益的条款,只是对工作时间、工资支付时间和安全问题进行约定。所以就必须要建立一个专门机构,在企业和政府、员工之间充当协调者,避免伤害工人的事件发生,在发生此类事件以后能够及时处理。
2. 政府未能起到引导作用,引导企业提高员工工资,改善员工工作环境。用人单位常常出于自身利润考虑,在利润空间不大的情况下,大都不愿提高工人的工资,由此引发用人单位招聘年龄偏大以及招聘闲余妇女,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扩大了就业的年龄范围,有利于中老年人的收入提高,但不利于经济的年轻态发展。对于工人工作环境,企业主要强调提高工作效率,而忽视工人工作的强度。所以政府有必要在以上方面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并在改善工作环境和提高工资待遇的同时,向企业提供一些劳动力市场信息,帮助企业更好地招人用人,缓解“用工荒”现状。
四、协同治理视角下改善甘肃平川区“用工荒”的方略
(一)用人单位的化解方略
1. 创新用工模式。平川区企业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规模不大,且人员流动快,企业应该改变现有的用工模式,积极创新留住人才。对于服务行业来说,可以雇佣短期工、钟点工等兼职工种,采取工资日结等灵活方式。这样既能减少因招聘全职所花费的成本,也能解决服务高峰期的人员需求问题。另外,企业可以招聘一部分有迫切工作需要,但是又离不开家庭的妇女,对其进行内部短期培训,这些人员需要离家近、时间灵活的工作,招聘他们不仅可以缓解用工短缺,也能让家庭妇女在工作中发挥余热,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当地的生活水平。
2. 注重员工发展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基础和关键,用人单位想要留住员工,让企业有长足的发展,就应该把目光放远一点,不只顾及眼前利益。应该注重对员工的职业培训,让员工对于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能够安心地从事工作,才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人员流动。而对于员工的未来,要精心设计发展规划,让员工看到希望,吸引员工留在企业,并愿意与企业共同成长进步。这不仅能鼓舞员工士气,提高员工工作的效率,还能催生一种企业文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企业从事相关工作,从而改变用工供求不足的问题。
3. 注重企业文化培养。企业文化的培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从而加强企业的凝聚力。用人单位需要注重自身的文化建设,经常组织一些主题鲜明的活动,营造一种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员工找到归属感,能带动职能部门高效地工作。另外,在单位中给予员工足够的尊重,使员工感受到自己是组织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赚钱的机器,就能得到员工的情感认同,更好地融入企业,为企业的发展谋福利,也不会随意“跳槽”。
(二)政府的化解方略
1. 引導企业进行革新。 首先是技术的革新。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应该更加注重自身的技术创新,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平川区的企业大部分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由此出现的“用工荒”现象,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技术革新和员工的技能提高来实现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从而达到减少用工需要的目的,最终缓解招工难的问题。其次是观念的革新。平川区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大都倾向于年轻力壮且具有熟练技能的工人,政府应引导企业调整用工观念,除了一些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岗位,对于一般岗位,可以招聘一些员工进行简单的职业技能培训后直接进入岗位进行工作,已缓解企业对普工的需要。再次是环境的革新。政府应该引导企业在改善员工生产环境方面进行努力,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约束企业进行人性化管理,对侵害员工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2.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首先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建立针对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工伤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能够在劳动者遭遇工伤时,要求企业进行赔付,并提供良好的医疗救助条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企业必须按照法律规范与员工达成用工协议,并签订劳动合同,从而解决企业员工的后顾之忧。其次建立有效的三方协调机制。三方协调机制由政府主导,企业、工会参与,为劳动者提供争取自身合法权益的渠道。政府在其中充当仲裁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工会代表员工发表意见,企业针对意见,在政府的协调下,提出改善措施。通过平等协商、相互妥协,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
当下中国已经进入社会进步转型的新阶段,伴随着经济积累和社会转型,社会中存在的矛盾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前的用工市场供大于求,而随着改革的一步步深入,大多数地方出现了“用工荒”现象,这不是简单的劳动力缺乏现象,而是劳动力过剩,同时用工单位又招不到人的一种现象。面对新时期新问题,只有综合考虑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因素,协同两方面力量,从影响企业“用工荒”的原因入手,减少企业招工难的阻碍因素,才能缓解企业“用工荒”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肖飞,王亚芬,董建松,沈晓明.转型升级视角下的企业“用工 荒”问题和对策研究——基于海宁市的实证分析[J].中共南 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3):62-68.
[2]朱永新:“用工荒”难题该如何破解[EB/OL].新华网,(2010-02 -27)[2017-03-15].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2/ 27/content_13059048.htm.
[3]陆世宏.协同治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6,(6):109-113.
[4]许廷镜.“互联网+”时代政府治理的转型[J].清远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6,(5):1-6.
[5]汪海霞,郭维汉.法治视阈下社会协同治理的制度创新[J].南 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3-19.
[6]项林.建筑劳务用工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 长沙:湖南大学,2014.
[7]HR-MarketWatch.怡安翰威特:2016年全国平均薪酬增长6.7%, 员工离职20.8%[EB/OL].作文网,(2017-01-28)[2017-03-15]. https://sanwen8.cn/p/5daqiVH.html.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