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一)
摘 要:武汉市的城市建设迅速膨胀,城市化的速度很快,城市的钢筋混凝土的情况也日渐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越来越严重,道路铺装硬化、湖泊面积缩减甚至消失,绿化面积变得越来越少,成为一种奢侈品,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居住区容积率提高,人均绿化率下降,水源污染,环境品质下降,城市的生态文明在于公平、美和生态,因此需要了解生态文明,了解生态文明的思想和法制的精神。
关键词:生态文明 ; 生态文明的思想和意义 ; 生态文明法制建设
作为武汉市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分析和了解武汉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问题,需要明白生态文明的概念,需要了解中国古代传统的生态文明的朴素的思想,这样有利于了解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努力的方向,下面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现状与问题
随着武汉市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摊大饼似的不断向外扩展。虽然武汉市历经三次争取全国文明城市,通过沿街的各种横幅、电子屏幕、巡视考察是否能够背诵和说出文明用语,武汉市民是否行为文明,汽车是否遵守交通规则,酿造大型交通事故、街道是否干净整洁等来评价城市的文明形象,第三次终于荣膺桂冠,当然这是评价的一种方式。城市文明展示,就会通过这个城市的典型的案例来体现,如表明文明祥和的场景图片;武汉市南岸嘴的绿意盎然的场景图片;武汉长江大桥的场景图片;东湖风景区的场景图片;武汉沌口开发区建设的场景图片;地铁建设的场景图片、武汉市的立交桥的建筑场景图片;解放公园、磨山公园等地反映风景、园林、建筑、景点的场景图片;反映龟山电视塔、黄鹤楼的地标景观和黄鹤楼公园等的风景景观图片进行展示,既反映了景观美,也表明了绿化生态的和谐,体现出一种因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再设计以及利用自然环境,体现生态的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但是,武汉市的城市发展了,容积率高了,城市的马路扩展了,绿化却越来越少了;从汉口的发展大道到建设大道;从武昌的珞瑜路到雄楚大街,从中山路到白沙洲大道以及青山区的21号公路;我们可以看到环绕武汉城区三环、二环的鳞次栉比的高架桥和高层建筑,它们集中展现出的是钢筋混凝土形成的“森林”形式。武湖片、汤逊湖片新建的住宅小区,环境整体要比老城区优越,绿化率要高,娱乐健身的有去处的地方要多。
通过武汉市高清地图网络版的展示,可以看到在湖北境内咸宁、大别山麓一带、京山以北、宜昌地区,随州接近信阳一带,地图上有明显的深绿色的森林覆盖区域;在孝感、荆州、鄂州、武汉,地图上明显地呈现出一种在黄色基底上分散着浅绿色斑块,深绿色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武汉市东西湖区、东湖风景区、武汉植物园、花山镇、武汉九峰森林动物园、武汉植物园一带;沿江沿湖的山岭一带,具有较好的绿色覆盖,表明至少是乔、灌、草相结合的具有一定的宽度和面积的绿带。
当鼠标拨动网络高清地形图,凡是那些没有建筑,没有水泥硬质铺装的路面的地方,植物就会有生命力,在自然条件下,都会任性地生长,可以说处处都有生命的迹象。
当我们行走在武汉市的城市街巷中,确实被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所折服。比如,武汉市洪山区白沙洲大道,在2000年左右,白沙洲大道两旁一段种植樟树,一段种植大白杨,总可以有绿荫婆娑;行人,总可以有大树遮挡夏日强烈阳光的绿荫,但是自2010年以后,连接三环和武昌火车站白沙洲大道之上的高架桥横空出世之后,两旁的大树消失。上世纪90年代,武珞路两旁并行存在宽阔的自行车道,大道两边站立一排排的高大的法国梧桐树,2000年前后,自行车道变成汽车道,原来中间车道与人行道隔离层的绿篱也消失了,到了2010年之后,现在再看武珞路,只剩下宽阔的汽车道和两边的街道建筑,建筑更加高大挺拔,立交桥横贯穿梭,地下隧道纵横交错,夏日热烘烘,冬天冷飕飕。湖泊沿岸是房地产争抢的首选地方,沙湖沿岸、汤逊湖沿岸、南湖沿岸、墨水湖沿岸、野芷湖、东湖沿岸等等都成为地产争夺的市场,也成为建筑桥梁、开发道路的拓展空间。因此湖泊一边在每年的政协会议上强化湖泊保护,一边是湖泊面积的逐年萎缩、分隔(割)、侵吞或填埋。野芷湖、汤逊湖、南湖、墨水湖都被分割成很多渔场,并逐渐被填埋。湖泊沿岸滩涂被不同的单位、部门和地产的院墙和建筑等分割(隔),沿岸不能首尾贯通,可以说生态廊道被人为断开。湖泊沿岸成为建筑垃圾倾倒的最好的去处,白天不方便填,晚上就加班填。湖泊沿岸成为地产、工业用地、仓储用地、道路用地最好的最划算的规划地,也成为湖泊被填埋被蚕食的理由。河床被硬化,最具代表性的是东西湖的马池附近的镜河,河床和驳岸全部被水泥硬化,墨水湖沿岸驳岸的硬化过程等都说明了土壤和生物的自然破坏过程,减免了让自然做功的机会;墨水湖的改造过程,自修建了墨水湖大桥和纵横贯通的立交桥,通过马路延伸过来的街道建筑,除了树池之外,大面积空间是水泥铺装。高架桥上路面的雨洪经过沿桥柱身下行直接注入地下雨洪下水管道,高架桥下的植物没有利用雨水的机会,每天得需要通过城管的洒水车来给桥下植物,如八角金盘、红楠、洒金黄杨等进行浇水补水,致使雨水白白浪费,也使得雨洪陡增。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大,建筑面积、道路面积以及广场面积也不断增长,城市硬化越来越强烈,城市热岛效应也明显加剧,夏日迎来的不是热浪滚滚,就是暴雨倾盆;冬日迎来的不是凉风嗖嗖,就是雾霾横行,风吹沙扬,因此外地客,常说:到了武汉以为是到了北方的一个城市。因此,钢筋混凝土的流行是一种病,是城市膨胀和疯狂赚钱欲望的表现。
为了改变以上的状况,武汉市的城市景观需要寻求一种能够花费资源最少,维护成本较低,既要维护社会的公平,又要大众来参与的生态文明模式。
二、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下取得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的新观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就是更加看重绿水青山,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简单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尊重自然生态发展规律,把“绿水青山”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优势;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把绿水青山当做宝贵资源,将保护、修复绿水青山当作重要使命,切实保护好“绿水青山”,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人气、聚集财气,让“绿水青山”引来“金山银山”。树立“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生态发展观,就是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力,改变资源利用方式、生活方式,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生态政绩观,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比简单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多少个百分点更加实在、更负责任、更有诚意,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生态文明的形成需要通过城市整体的景观规划,主要是通过建设绿色生态基础设施来实现,因为城市的规划和城市的建设是在不断的变化的,因此,需要通过维护、建设、恢复和完善原有的河流、湖泊和山地生态,保护并沿用传统的历史遗迹和老工业建设设施,做好所谓的棕地景观设计等。维护、恢复绿道,封存湖岸线,建设生态湿地公园,建设城市街道马路沿街的雨水花园;按照城市的建设面积和人口比例,增加或新建城市公园;视城市规划如同法律,按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建设居住区景观,规划绿化的面积和建设收集雨水的设施,建设雨水花园;城市所有街道铺装、停车场等运用渗透性强的网格地砖,减少雨洪的冲刷,降低瞬时峰值;强化和保证城市现有的山体稳固和森林绿地的覆盖面积,如保护和维护蛇山、龟山、小洪山、珞珈山、喻家山、桂子山等地的山体地形,建设、恢复和完善乔灌草的绿化覆盖面积和现有生态种植,形成不同的季相变化,拆除、减少和控制建筑的开发和高度。巧妙结合武汉市的历史文化建筑遗址,如户部巷、毛泽东农民运动讲习所、红楼、辛亥革命历史纪念馆、汉口江滩附近的历史租借建筑,包括南京路上的武汉关等建筑,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俄建筑等、昙华林街区的历史建筑,包括钱钟书父亲钱博基的居住旧址等;青山区武钢一冶当年建造的红房子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等,形成武汉市整体的历史文脉,再结合武汉市的山川水体和绿化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有生态文明意念的文化城市。
三、生态文明的思想和意义
西方文化过于贪婪,东方文化主张“天人合一”,人同自然、文明,同生态、经济,同环保是统一、和谐、相辅相成的。但现代的中国人,由于过去的儒、释、佛、禅等教派由于三反五反,破旧立新,以及现代中国人过于崇洋媚外,过于拜金主义等等,以及权大于法,执法不严等各种情况已经将过去传统的人文思想远远的、重重的丢掉了。
中国古代的生态文化思想依旧散发着光辉。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期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荀子在《致士篇第十四》中说: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此之谓也。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国家者,士民之居也。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不可少顷旷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得之则安,失之则危;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此之谓也。
唐代南岳玄泰上座,曾因衡山多被山民烧毁,危害甚巨,而作了一首《畲山谣》,远近传播,上达于朝廷,终使皇帝下诏禁止砍伐,《畲山谣》的歌词是:
畲山儿,无所知,年年斫断青山嵋。就中最好衡岳色,杉松利斧摧贞枝。灵禽野鹤无因依,白云回避青烟飞……年年斫罢仍再锄,千秋终是难复初。又道今年种不多,来年更斫当阳坡。国家寿岳尚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五灯会元》卷六)
古代儒、释、禅的文献和哲人智慧,体现出要遵循自然规律,要保护生态环境,要充分保护自然资源,不要过度地开发和耗竭资源,不然会造成生态灾难。
要达到“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花好好兄弟”的意境,习近平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非常生动地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四、结语
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重点是规划、排污总量的控制,减少污染的排放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由于城市建设变化很大,但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稳固,是走向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生态绿色基础设施为依托,以规划和法律为保障,才能形成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可持续性生态文明局面。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彦顺.生态美学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
[2][美]理查德·瑞杰斯特著,沈清基,沈贻译,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
[3]李振煜,杨圆圆.景观规划设计,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1.
[4]中国生态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