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行政学院学报发展研究

杨栓保++任山庆++党婷++叶慧娟
摘 要: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行政学院学报的发展问题日益凸显,旧的发展体系仍末打破,新的发展体系还未建立,机遇与挑战同在,问题与矛盾交织。学报出版的公益性与经营性各有其发展的原则与思路、方式与方法、保障与维持,学报制度创新应建立在公益性出版与经营性出版融合发展的基础之上。学报发展的路径选择是突出专业特色,实现品牌效应;抓住质量兴刊,提升品位效能;增强竞争力与影响力,实现“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行政学院学报发展的阶段性及政策适应、前瞻性及适时调适、持续性及动力维持,只有在哲学层面深入思考,才能认识和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 文化体制改革; 行政学院; 学报; 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37.6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1.028
一、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行政学院学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文化在社会生活和国家建设中的能量得到有效释放,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全社会成员文明素养和道德素养等方面,其动力都得到了持续增强。行政学院学报作为行政理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其传播和积累行政理论文化功能得到了充分释放,发展动力得到了不断增强。行政学院学报借此发展的大好机遇,必将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氛围中,开拓符合行政学院学报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新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术期刊文化传承和文化积累作用,更好地为行政学院教学、科研、咨询工作服务,发挥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作用。
1. 发展目标任务进一步明确,束缚发展各种障碍逐渐清除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行政学院学报的目标任务能否实现,决不只是简单的学报发展问题,而是事关我国学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问题,更是事关我国文化事业总目标的大问题。作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行政学院学报如何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引领下,明确不断发展的目标任务,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文化体制改革为行政学院学报发展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其明确的发展目标任务,为学报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引领作用,也为学报加速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学报的发展目标一定要有先进性、时代性、创新性和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契合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所谓先进性,就是要有先行、先导、先锋的特质,能够前瞻性行动,具有激发发展的要素和发展能量,具备一往无前的探索精神和持之以恒的进取勇气;能够引导性助力,具有指示发展的方向和发展定位,具备深邃的战略眼光和睿智的战略思维;能够引领性冲锋,具有开拓发展道路和排除发展困难的魄力,具备过关斩将的豪迈气质和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所谓时代性,就是能够反映时代的要求、需要和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丰富的时代内涵。时代需要行政学术文化,影响行政学术文化的结构转变,进而影响行政学院学报出版的变化;行政学术理论受时代观念和价值观念影响而形成的特定的学术风格与规范,决定了行政学术成果的内容和模式。所谓创新性,就是指行政学院学报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各种资源和信息,不断地突破传统和常规,使学报产生独特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思维和新实践。创新性的本质是突破,即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核心是要突显出不同于一般的“新”字,涵义为更新、创造和改变;行政学院学报的创新无外乎出版形式和出版内容,在内容为王的语境下后者的创新更为复杂和难以驾驭,但前者也并非简单和轻而易举,完美的创新成果往往只能是理想化而已。所谓科学性,就是指学报的发展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反映出学报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规律。[1] 科学性是先进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统领;先进性是时代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的表现;时代性是先进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的印记;创新性是先进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动力。先进性、时代性、创新性和科学性既是学报发展目标的现实需要,又是客观要求,只有坚持学报发展的先进性、时代性、创新性和科学性,学报出版的意义才能变为现实。
束缚学报发展有各种障碍。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清除阻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种障碍,创设有利于文化振兴与发展的环境和体制。文化体制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体制改革,在体制上清除阻碍文化发展的各种障碍,使文化发展的“红利”充分释放。所谓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机遇,就是要深入调查研究学报的发展问题,找准关键点和突破点,研究克服的路径和方法,以最小的改革代价赢得最大的改革“红利”,使学报发展真正走上持续健康稳健的发展之路。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学报的发展,障碍的清除,离不开文化体制改革的强力推动,也离不开行政学院自身发展的有力支持。
2. 改革的能量得到释放,改革的动力得到增强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能量的充分释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推进与普遍宣传,使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和公民素质不断提高;丰富的文化产品和不断涌现的精品力作,逐步适应和满足着人民的需要;覆盖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的确立,使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步入正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使我国的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兼收并蓄外来文化,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开放格局不断完善,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初步形成;不断壮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使文化发展繁荣得到有力保障,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繁荣态势更加明显。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丰硕成果说明,改革释放了巨大的正能量,而且这种能量还在持续增强。改革动力的不断增强,推动着文化体制改革在持续飞速发展。在此大背景下,行政学院学报改革发展动力的增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革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文化体制改革动力的释放,使学报发展的外部环境更有利于学报向前发展,虽然这种力量具有被动性,但其强大的动力释放,足以使学报持续发展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不是对学报发展的阻碍力;二是来自于学报内部发展的需要,也就是学报不断改革创新所激发出来的发展动力,这种动力具有主动性,是学报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在这种动力的驱动下,学报发展才能更加主动地适应当前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社会对行政学术理论文化的新需求,更加满足行政学院教学、科研、咨询工作新形势的需要。
学报发展需要能量的释放与持续的动力维系。能量是一个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只有当能量足以维持事物处于平衡状态时,事物才能生存与发展;能量过大或能量不足,都会将事物的发展引向非平衡状态,进而出现难以控制的过速发展或难以面对的停滞不前。动力是一个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来自于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运动的推动力量。只有当动力足以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时,事物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当动力不足以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时,事物的发展变化就几乎处于停滞之中,当然这种停滞是相对的,因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绝对停滞的东西。事物发展聚集的能量越大,激发的动力就越大;而动力越大,又会使能量不断聚集,从而激发更大动力,事物的变化就会沿着改革设计者设定的目标前行。行政学院学报的发展问题,说到底就是能量聚集释放,推动学报不断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前行的问题。当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维持学报发展的能量平衡问题和维护学报发展的动力强弱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利于学报在适应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稳步前行,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空间得到拓展,途径更加明朗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相应的空间,空间是事物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且空间随着事物发展的变化而变化,也与外在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任何事物的发展同样需要相应的途径,途径既可以描述事物的发展轨迹,也可以预测事物发展的走向,对事物发展成败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以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途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我只强调一点,就是要在继续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2] 在此背景之下,行政学院学报的改革途径何在,是不能回避的课题。但每个个体由于其本身的特色差异,不可能选择相同的发展途径。行政学院学报发展的动力虽然也来自于改革,但途径会与其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大不同。在大途径明确的前提下,学报需要各自的发展之路。
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文化资源用之不竭和取之不尽,其发展无穷无尽的性质决定了发展空间的不可能穷尽。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使得文化的发展空间空前拓展,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不断的挖掘开发。要适应我国不断快速发展的文化态势和人民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期许,行政学院学报需要拓展新空间,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学报自身的发展规律,更好地为学院教学、科研和咨询工作服务,真正成为反映行政理论学术研究前沿的重要载体,并更好地传播和积累学术成果,使创新的行政理论研究成果能够快捷高效地为行政管理实践服务,使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能够浸润在行政文化的氛围之中,茁壮而健康地成长。行政学院学报发展的新空间,需要有新思维、新理论、新实践,才能与新常态相适应。因此,学报发展一定要有创新思维,在认真分析当前影响学报发展的各种因素,以超越传统思维和习惯认识的前提下,思索学报究竟如何发展;学报发展一定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决反对一切脱离科学的思维和做法,使学报发展始终置于科学的轨道。学报发展一定要大胆实践,敢于运用一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敢于将学报真正置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之中。同时,要善于在新实践之中总结发展规律性东西,使学报能够在实践中有新的发展和提高。
(二)发展挑战
文化体制改革为行政学院学报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遇的挑战。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行政学院学报原有的定位与出版属性、固有的管理体制与出版方式、传统的效益观念等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迎接和化解这些挑战,是值得沉思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 学报定位与出版属性
学报定位问题从学报产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存在。定位究其实质就是事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所处的方位、位置、地位,具有框定事物发展方向,确定事物在发展中位置和地位的作用。重新审视行政学院学报的定位问题,必须着眼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学院学报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坚持与时俱进与实事求是相结合的原则。当前,学报定位主要面临两大发展挑战。(1)读者定位面临挑战。传统的读者定位考虑的是从事行政培训的教学管理人员、政府管理人员、相关研究人员。在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尤其在今天的互联互通的电子信息时代,读者的界限模糊了,行政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分享,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读者之中,其他领域的读者也可能是忠实的追随者,要适应这种新背景,需要学报的决策定位者及编辑组稿者要有新思维和新行动,尽快从传统的读者定位中解放出来,认真研究和适应新的读者发展态势,并以新技术与新方法提高服务读者的效率。(2)作者定位面临的挑战。作者是学报内容的生产者,作者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报的研究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传统的作者定位是以本学院的作者为主其他作者为辅,这种传统的作者定位因为来源单一的作者群,其研究成果难以反映行政理论学术研究的全貌,在专业的研究领域也很难突显其真正的专业特色,尤其在学术成果的交流、互鉴上不具优势,更不具备代表性、广泛性、全局性,显然很难适应大数据与云计算的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开放式的作者定位势在必行,只有这样,行政学术成果的来源会更加广泛,作为学报个体,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广的领域充分发掘展现其特色的出版资源,彰显专业水准和质量水平。
行政学院学报出版的公益性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文化传播媒体的深度融合,学报出版的公益性越来越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1)来自行政学院学报出版者自身的挑战。文化体制改革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其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显现,从业者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实惠,进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职业自豪感和价值追求。相对于经营性出版,公益性出版,尤其是行政学院学报的出版,虽然文化体制的改革使其公益性更加明确,但国家对于行政学院学报的支持力度,远远逊色于对经营性出版改革的支持力度,虽然后者承担了市场风险,但比起在市场中的收益,所承担的风险就显得轻而易举得多。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确立的背景下,行政学院学报公益性出版维系下去的动力支持问题是需要决策者深入研究的战略问题。(2)来自行政学院学报出版成本日益增加的挑战。出版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出版经费的保障就显得尤其重要。但事实是大多数学报还维持在传统的资金投入水平,但学报的数字化出版、学报网站的运行维护、基于网络的读者信息反馈与作者信息收集等,加之实现这些出版工作的软硬件设备投入,都需要有相应的成本投入。因此,成本增加的挑战是行政学院学报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3)来自功利性学报出版对行政学院公益性出版的挑战。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学术刊物在经营上业已放开,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方式和急功近利的发展理念,使少数学术刊物获利颇丰,从业者也获得了相应的经济利益,虽然这只是文化体制改革的边缘化地带,但其对学报公益性出版的发展形成了挑战,也是学报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 学报管理体制
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和出版单位,形成了我国行政学院学报系统的传统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学报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和规范作用,也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传统的学报管理体制发挥作用是基于传统的学报出版和传播的,而当传统的学报出版技术与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时,其原有管理体制就必须改变,只有这样学报发展才能与变化的趋势相适应,才能更好地为不断发展变化的行政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咨询工作服务,在行政文化理论的积累和传承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出版单位是行政学院学报出版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迎接各种挑战的主体。抓住学报出版单位内部组织结构调整这个关键,就抓住了学报发展的关键。(1)要对其出版性质进行确认,明确改革的方向和力度,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法和步骤。(2)要对出版单位的属性进行确认。行政学院是其学报的主办单位,行政学院的属性自然就是学报的属性。(3)要对传统的出版方式、组织程序进行调整。纸质出版在前、数字出版在后是目前行政学院学报最普遍的出版方式,这与世界现代化的期刊出版方式存在较大差距,与当今信息化时代的节奏不能合拍,切实需要调整。组稿、编稿、审稿、定稿、校稿是学报出版内容的传统组织形式,这些都是基于纸质出版而形成的,与现代数字出版的组织形式大相径庭,因此也须进行深度调整。(4)要对学报从业者的身份进行再次确认。确认身份就是要使学报从业者准确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定位,尤其是在学报出版过程中,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普遍运用,学报出版方式、方法和传播媒介千变万化,让学报编辑对于自己职业职能认知变得越来越模糊,更有甚者会错误地认为编辑职业会在学报出版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逐步削弱进而消亡。因此,对学报出版从业者身份确认就显得十分必要。
3. 学报的“两个效益”
“两个效益”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学报与其他文化产品同样具有两重性,既是精神产品,又是普通商品,这也是文化产品普遍的特性。学报的两重性决定了学报作为精神产品,必须具有社会效益,作为普通商品,又必须具有经济效益。突出社会效益是国家出版工作条例明确规定的,也是我国出版界长期坚持的出版原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强调的: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4] 学报在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尤其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又如何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在度的把握上,确实存在着不小的挑战。
学报发展如何兼顾经济效益,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是一个亟待解决且十分棘手的问题。部分出版从业人员认为公益性出版不讲求经济效益,只要突出社会效益就达到了“两个效益”的要求;经营性出版不讲求社会效益,只要突出经济效益就符合“两个效益”的要求。其实这种认识是偏颇的,甚至还是有害的。学报是公益性出版,突出公益性是其出版性质使然,讲求社会效益也是其出版本质要求,但这并不排除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对经济效益的要求。面对日益开放的市场经济,面对日益繁荣的经营性出版丰厚的经济回报,学报出版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则是必须面对的挑战。
二、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行政学院学报发展的制度创新
(一)行政学院学报出版的公益性
1. 原则与思路
公益出版的目的是为社会或社会群体提供公益性服务,而不以营利或以宣传和传播某些利益集团的主张为原则。不以营利为目的、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行政学院学报出版的原则。作为公益性出版单位,行政学院学报不能随意放弃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出版原则。(1)行政学院学报是传播党和政府关于行政文化、行政理论、行政管理、行政咨询和行政法律等方针、路线和政策的学术刊物。(2)虽然隶属不同层级和不同地域的行政学院学报所表现出的研究领域、研究风格和研究层次各不相同,但在积累、传承和传播行政文化特色方面却是一致的。(3)学报在反映学科科研水平的同时,其科研成果的转化又进一步提高了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咨询工作水平。为教学、科研和咨询工作服务是学报出版的根本目标。(4)行政学院学报所属的各级行政学院都是其出资人和主办方,而其直属事业单位性质更是决定了学报出版只能是公益性,而不是苛求学报去营利。最大化的社会效益是学报的终极追求。
文化体制改革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背景下行政学院学报如何发展,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只有思路清晰了,学报的发展才可能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有关学术期刊能不能转制、该不该转制的问题在学术界和期刊界还存有较大的分歧和争论。有支持改制的,认为改制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学术期刊经过30多年的发展,应该在体制机制上有一个大的改革;[6] 有持反对意见的,认为就目前高校学报无论在体制机制、发展状态以及所具备的实力上,都不适合改制;[7] 也有一边支持改制,说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与时俱进,一边又反对改制,认为目前将学报完全推向市场是不合时宜的莽撞之举。学术期刊到底如何发展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事关我国文化和学术事业如何发展的重大课题。行政学院学报作为一个专业学术群体,与其他学报在影响力和竞争力上还存有一定的差距,短期内这种差距很难改变。[8] 笔者认为,目前行政学院学报的生存能力与生存基础还相当薄弱,尚不具备市场竞争的生存发展条件。行政学院学报的主办单位本身就以其鲜明的党性和行政性区别于其他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且其主办单位本身追求的是社会公益性而非社会营利性,这就决定了学院主办的学报也同样追求的是社会公益性而非经营性。基于此,行政学院学报的发展思路应是不断完善学报管理体制,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尤其要在突出专业化和突显特色上下功夫。
2. 方式与运作
学报出版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发展必须以内涵式改革、增强活力的方式来运作。决定学报公益性出版的方式因素主要有出版技术设备、出版人才队伍、出版内容要求、出版资金保障等。在我国行政学院学报与其他学术期刊相比,其出版方式与运作模式的优势就是政府出资、政府主管,从业人员相对稳定,技术支持相对稳固;劣势是系统化和规范化不够,资金来源相对单一,出版政策相对模糊,运用模式边界不清。行政学院学报以编辑部为出版单位,除国家行政学院外,其他行政学院几乎没有自己的出版社,而编辑部的组成人员无论是专职的还兼职的,其主体为学院的在编人员。这种传统的人员与组织机构构成了我国行政学院学报出版的基本机制,其特点是组织规模小,人员一专多能,本应由多人分别承担的组织稿件、编辑校对、出版发行等,只能由有一人承担。
然而,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传统的以编辑部为基本出版单位的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大集团出版的规模效应正在逐步占据主流。传统的以编辑部为出版单位的学报公益性出版与运作模式,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显然已不合时宜,走联合式的公益出版模式又有太多的体制障碍难以逾越,而融合式的发展方式才是正确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学报作为传统的纸质传播媒体,只有在尊重学报传统纸质传播规律和尊重新兴媒体传播规律的基础上,以互联网思维,坚持学报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相结合,坚持传统传播渠道与现代互联网传播渠道相结合,尤其是与新型主流媒体的结合,以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做法,促使学报出版的传统优势与新兴多媒体的现代优势充分融合,为学报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3. 保障与维持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要持续发展,需要有适合学报发展的保障条件,而这种条件会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而变化。国家对行政理论研究的重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创新以及相应社会效益评估与激励机制的创设,以及学院对行政学科的科学设置和对行政理论研究的高度重视,是保障学报不断与时俱进,步入良性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智力资源。
学报出版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支持,是学报发展的必备条件,没有这些条件的支撑,学报出版就不可能进行。在学报出版过程中,编辑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辛勤劳动在出版过程中居于中心环节、处于关键地位。行政学院作为学报的主办单位,对编辑人员的聘任培养、岗位认同、职称晋升应予以高度重视,因为学报编辑是科研成果能否顺利出版、是否达到出版要求的守门人。学报出版的技术资源有赖于技术的进步和编辑出版人员对技术掌握运用的熟练程度,尤其在掌握新技术方面。编辑人员在熟练掌握编辑技能的基础上,对网络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新兴多媒体技术等,都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学习与把握。自觉学习和熟练运用新技术和新技能,是学报编辑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学报的办刊经费来源还比较单一,除学院的资金支持外,几乎没有其他途径。这种单一而固定的资金投入很难满足学报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学报的数字出版和网络传播,不但需要专项经费对编辑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还需要增添新的技术设备和维护运营经费,在学院经费投入捉襟见肘的状况下,需要学院通过一定的程序,争取国家公益出版基金的支持或社会资助基金提供的资金支持。
(二)行政学院学报出版的经营性
1. 原则与思路
行政学院学报出版并不排除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只是经济效益排在第二位,在两者发生矛盾冲突时,首先保证社会效益。但当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时,就需要依据政策法规来规范,坚决遏制损害或危害社会效益的出版行为,使追求经济效益的诉求回到理性、合法的轨道上。
行政学院学报要发展,就必须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优胜劣汰是市场生存的自然法则。行政学院学报经营性出版绝非要走学报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而是在保障其公益性出版的前提下,使学报发展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已经确立、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的大背景,要有经济思维、互联网思维和创新思维,应顺应融合发展、高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坚持“二为”方针,坚持“两个效益”相统一,坚持公益性与经营性 “两轮”驱动。经济思维、经济效益和经营性驱动,是行政学院学报出版经营性应坚持的原则,也是其持续发展应具备的思路。所谓经济思维,就是行政学院学报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人员、群体、组织甚至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报出版工作充满各种利益纠葛,要求学报从业者不断做出判断和决策的思维过程。所谓经济效益,就是学报在出版后所产生的经济效能。经济效益是行政学院学报出版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学报得到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离开经济效益而空谈社会效益,只能是自欺欺人。经营性出版是驱动行政学院学报持续发展的双轮之一,如果这个轮子转动不了,学报的发展就可能缓慢甚至停滞。学报发展不可能单靠财政的投入而维持,财政也不可能将学报的出版无休止地包揽下去,因为以学术成果为出版内容的学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是社会对其的基本要求,而维持其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唯一途径就是学报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重视行政学院学报出版公益性属性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其经营性属性的存在。
2. 方式与运作
行政学院学报出版的经营性绝不是将作为出版单位的学报编辑部同学院分离,改变其事业性质,组建以经营性为目的企业单位,从事企业经营活动,而是在不改变学报编辑部作为出版单位性质和隶属关系的前提下,放宽学报编辑部的自主权利,引入经营性企业管理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在确保学报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适当向经济效益倾斜,以克服过分强调公益性出版和社会效益而轻视经营性出版与经济效益的问题。
实现行政学院学报出版经营性的运作方式,目前还没有可资借鉴的先例。在国家相关部门还没有出台有关政策和意见的情况下,所有的探索和研究都是理论性和逻辑性的。方法之一: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作为学报出版单位的性质不变,在学院对学报投入能够保证的前提下,将其推向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制定科学严格的学报管理与评价体系,尝试将一些经济指标作为学报评价内容,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将经济效益作为必需的评价指标,以利于改变只要社会效益,无视或轻视经济效益的传统做法。方法之二:专业联合独立运营。成立全国行政学院学报出版集团,以原有的学报编辑部为出版单位,负责出版本院学报。在这样的出版体制下,学报出版除接受学院领导,还要接受集团的业务指导与领导,易于全国一盘棋,在大视野下将行政学院学报办出更具专业与权威的学术期刊,使行政学院学报的发展得到质的提升。集团运营经费一部分由各行政学院均摊,一部分由各学报发行收益中提取。行政学院学报专业联合,独立运营,必定会面临经济投入与产出的问题,充分从适应市场的角度思考学报的发展问题,改变过去依靠财政投资,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被动局面。
3. 保障与维持
不容否认,在原有体制机制下,部分行政学院学报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在旧体制下形成的“一院一刊、多刊一面” 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探讨行政学院学报出版经营性的保障与持续问题,是要更加合理地改变旧体制下学报存在的弊端,使学报发展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1)行政学院学报出版是在经费基本能够保障前提下进行的,这部分基本能够维持学报出版运转的资金,是由财政投资的,而不是由学报自己筹措。(2)学报出版的经营性更多地表现为市场适应性和市场竞争性。学报群体内部竞争与外部竞争在以市场为导向配置资源的背景下,不可避免且愈演愈烈。哪家学报适应了这种竞争,就能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些经济效益反过来也能支持此学报的发展;而在经济方面一无所获者,必然得不到更多的经济支持,被动落后的命运不可避免。(3)学报出版的经营性更多地表现在人、财、物的管理机制上。可参照企业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三个方面的应有作用,为学报出版赢得最好的发展条件,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三)行政学院学报出版公益性与经营性的结合
1. 在体制、机制上的突破
学报现有体制、机制的组织方式、运行方式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点,单一重复的运营方式和内外部激励的管理制度的缺乏,显然与当今逐步成熟的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制约着学报的发展。行政学院学报出版在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是为了使学报出版的公益性与经营性很好结合,更好发挥各自在推动学报发展上的优势,以利于学报在学院教学、科研、咨询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传播和积累学术文化成果方面更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
探索适合行政学院学报公益性出版与经营性出版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并且在新的体制机制下不断突破,应是学报发展努力的方向。学报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可以使学报摆脱传统单一事业体制的束缚,成为既能体现公益性,又能体现经营性,既能确保社会效益优先,又能兼顾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真正成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文化载体。传统事业体制下的行政学院学报,虽然能够确保学报出版保持公益性,在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社会效益首要地位,在服务政府依法行政、科学行政、为民执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面对日益繁荣和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态势时,学报发展陷入了脱离市场、固步自封、千刊一面、小而全、大而散的困难境地,学术窗口和学术平台作用难于发挥,承载学术成果并使之传播与积累功能不断弱化,成果的转化和被利用效果更加式微。在学报事业编制公益出版的前提下,单一固定的资金投入,只能勉强维持学报的出版成本,对于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无法用经济手段进行激励,也无法从切身利益的角度鼓励编辑等从业者。这种状况下学报所谓的激发活力与创新发展只能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学报在不脱离行政学院母体的情况下,引入企业化管理,是改变单一的资金来源,弥补学报资金不足的重要举措,也是激发作者和编辑人员活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方法。传统事业单位的老牛慢车低效率,被社会普遍诟病,行政学院学报出版工作也普遍存在同样的问题,引入企业化管理,现代的管理理念与管理制度,恰恰是医治慢车低效的良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绝不是什么新命题,但对于行政学院学报的发展而言,可以说是一次体制机制上的突破。
2. 在制度、方式上的创新
行政学院学报出版制度创新,是指在出版系统引入新的制度安排,以规范编辑部的组织结构与组织运行,尽可能地激发编辑部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学报出版制度创新,(1)应在出资与筹资方面建立新的制度,可考虑建立以财政出资为主,其他渠道筹资为辅的多渠道出资管理制度,以满足学报出版日益紧迫的资金问题。(2)在明确主编负责制的基础上,增加责任编辑的责任,使学报出版过程的所有责任都落到实处;同时,建立责任追查制度,对学报出版中的舆论导向问题、政治倾向问题、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问题,应严查到底,决不姑息。(3)建立能够规范学报出版流程、调动激发编辑工作热情、确保学报出版质量、促进学报水平全面提升的内部管理制度,在编辑部内部适当参考企业化的人事、分配、财务和奖惩制度。
在互联网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以及全媒体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学报的出版方式必须有相应的创新,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行政学院学报数字出版是学报出版融入全媒体出版的基础性出版方式,在学报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交互进行的当下,以各种数据库出版方式是学报最为普遍的做法。[9] 当前,学报最为快捷的出版方式是单篇成果的优先数字出版。这种出版方式易于掌握,编辑部也具有出版主动权,在拓展学报出版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学报优先出版只是学报融入全媒体出版的开始,结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手段,学报订制服务和交互式服务,将是学报出版服务发展的方向。未来可考虑运用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报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的成果进行二次开拓和多次开发,条分缕析、推理归纳出学术成果的精华和逻辑理路,使服务对象得到更为精准、细致和周到的服务,使学报成果的转化变得更加多维和深入。
三、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行政学院学报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扭住特色,打造品牌
1. 坚持学报的行政特色,打造专业品牌
学报的性质,取决于主办单位的性质。2010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行政学院调研座谈会上指出:“行政学院区别于其他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最大特色是‘行政,你们要创新培训理念体现需求特色、创新培训内容体现学科特色、创新培训方式体现教学特色、创新运行机制体现功能特色,使培训更加贴近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需要,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公务员工作岗位的需要。”作为行政学院的窗口,行政性是行政学院学报的根基,是其与生俱来的特色。这就意味着学报刊发内容必须与中央重大决策及政策走向相一致,关注国内外政治事件,给出合理分析,做好智库的角色。这虽然限制了学报的内容及发展走向,但给学报提供了打造专业品牌的机会。
坚持学报的行政特色必须坚持做到两点。(1)不断提高学报编辑的政治素养。编辑承担着把关者的角色,必须有极高的政治敏感性,如何把好舆论关,保证所发稿件能够与中央大政方针相统一,能够为主流意识形态发声,是学报编辑必须具备的素质。要在鱼龙混杂的稿件之中挑选出那些对经济政治建设有用的文章,剔除那些违背党政方针观点,就必须提高编辑自身的政治素养。(2)创新与立本相结合。当今社会传统纸媒所受到的冲击和压力很大,谋求改变是必须的,因循守旧必不可取。但是,行政性是行政学院学报立足的根基,不论形式怎么创新都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报的专业性,才能确保学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之中,保持独特性,打造只属于自己的专业品牌。
2. 突出学报的栏目特色,打造核心王牌
行政学院学报想要得到长足发展,把握住“行政”这个特色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栏目特色的推动,才可能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中赢得先机。所谓栏目特色,就是学报每个栏目在反映“行政”这个总的主题时,能够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栏目表现效能的状况。具体而言,栏目特色有两个层次的含义:(1)同一学报内部各个栏目的内容组合有所不同,各有特点,但与其他栏目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或层次反映学报专业特色;(2)不同学报之间的栏目设置的差异。所谓突出栏目特色,需要学报在两个层面共同策划,对内的栏目设置,要主次分明、点面结合,相对稳定、务实创新,主题突出、风格鲜明;对外的栏目设置,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占有优势、胜人一筹,强大知名、稳定持久。
学报之所以能够发展,其主要动力来源于学报栏目所产生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没有栏目的聚集效应,学报很难产生整体特色。以我院学报为例,“政府管理”栏目三次被省高校学报学会评为“特色栏目”,而“政府管理”与学报的行政特色最为接近,这样以来,学报的专业特色得到进一步增强,连续两届(8年)取得了“全国优秀社科期刊”的殊荣。特色栏目是打造核心王牌学报的关键所在,只有突出的栏目特色,学报才能形成专业特色。对于行政学院学报的栏目特色而言,所策划的栏目必须与行政学科特色相契合、与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咨询工作特色相契合、与学报的地域行政文化相契合,只有这样,学报发展前景才能具备可靠的特色资源,为今后的加速发展打好基础。学报的栏目特色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学报主编的编辑思想,同时也反映出栏目编辑的编辑风格。富有编辑思想特色和编辑风格特色的学报编辑工作,是学报栏目特色形成的主导力量,应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不断得到增强。
3. 彰显地域特色,打造区域名牌
行政学院学报充当着政府决策智囊团的作用,是帮助地方各级政府正确解读政策内涵,指导实践的重要窗口。以《陕西行政学院学报》为例,2015年第1期刊登的《进一步推进陕西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一文就得到了省委书记赵正永、省长娄勤俭、常务副省长江泽林、副省长张道宏的批示,其中,省委书记赵正永批示到:“很好,请勤俭、泽林阅。还有700余项审批权可清单公布。”这充分发挥了行政学院学报决策智囊团的作用。
打造区域名牌必须紧扣地域、时代主题,抓住现阶段的发展规划,帮助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深刻理解中央政策精神,紧扣时代脉搏,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是学报打造区域名牌的必经之路,也是学报的历史使命。如《陕西行政学院学报》,在组稿、审稿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大诸如“一带一路”、“陕西梦”等富含时代特色、地区特色的相关稿件投入,就是学报主动应对国际国内环境,取得话语权的重要举措。
行政学院学报打造区域名牌有以下两个明显优势:第一,有强大的专家团队支撑,有利于准确解读和把握中央精神;第二,学院参训学员范围广泛,许多来自基层,有一手的基层实践材料,保证了研究结果符合当地实际,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发挥精品栏目的示范引导作用,可带动其他栏目的多元化发展,争取更多的优质稿源,使行政学院学报成为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二)抓住质量,提升品位
1. 内容为王,以稿件质量为核心,提升学术品位
质量是文化产品的生命,学报的质量由内容质量决定,内容的优劣是学报品质的直接体现。内容是学报的血肉,是将学报的理念与优势转化为实际的关键点。因此,把握好学报内容质量是办好学报的重中之重。
对于文章内容质量的把关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保证政治质量,二是提高学术质量。政治质量是学报行政性的必然要求。学报要体现行政学院的性质,行政学院是其学报的主办单位,学院性质直接影响学报性质,作为学院的窗口单位,学报性质同样反映学院性质。作为发声部门,学报所承载的学术观点及研究成果是对地区内的研究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反映的是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对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归纳。在内容上出现政治问题,不但会使学报的办刊质量受到质疑,更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学术质量是学报学术品味的直接体现。作为学术类期刊,所刊文章学术质量的高低是学报能否在竞争中独占鳌头的关键。在把关学报政治质量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学术质量是提升学报学术品格的必经之路。
要保证学报的政治质量,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必须做到:(1)加强与专家作者之间的联系,完善约稿制度。作者是文章质量的保证,作者的水平决定着文章的高度。只有政治素养高,学术水平强的作者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2)提高编辑的专业素质,规范审稿流程。编辑是文章质量的把关者,而对文章的把关和判断主要集中在审稿环节。“编辑在文化传承中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要有慧眼识珠的眼光,要有不畏艰难的胆识,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发展和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10]学报编辑对稿件的取舍实质是编辑把关职能的集中体现,也是编辑投入智力和精力最多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编辑要凭借自己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智慧,对稿件是否合乎刊发标准作出准确科学的判断,对其所含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程度以及发表后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经济效益程度作出初步判断,其实质就是对稿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过程。同时,要善于围绕行政性、地域性、特色型组稿。此外,在审稿时可以逐渐尝试多元化审稿,诸如专家审稿、同行审稿、集体审稿等。目前国际国内大多数学术期刊还提倡选择“小同行”专家审稿,由审稿专家对稿件中前沿研究思考进行凝练和筛选,保证学报稿件的学术质量。
2. 一丝不苟,以编校质量为保证,提升形象品位
学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形象品位。(1)必须保证编校质量。编校质量是学报的形象,是学报给人的第一印象。编校质量是一把双刃剑:优质的编校质量能够为学报锦上添花,为学报内容加分;劣质的编校质量会导致学报质量大大下滑,即使内容再优秀,学报也不会成为行业翘楚。优质的编校质量是学报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保证,必须细心严谨地对待每一篇文稿。(2)在栏目编排上要突出重点。以《陕西行政学院学报》为例,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播和积累科研成果,力求学术性、前瞻性、可读性和丰富信息量的结合,为培养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服务,为包括公共行政学理论研究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服务。在这个宗旨之下,学报开设了专题研究、政府管理、公共行政、理论探讨、法治研究、改革实践、经济管理七大栏目。每个栏目都有各自的主题和侧重点,如“政府管理”栏目主要刊登关于政府管理领域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文章,力求为各级政府提供理论政策的解读,以求指导其实际工作。(3)要不断提高版式设计水平。版式设计水平是期刊出版水平的重要标志。期刊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精神文化产品,其文化和艺术品味不但表现在内容上,而且表现在装帧设计、版式设计等艺术形式方面。行政学院学报的版式设计要以艺术的手法表现出“行政”主题和“学术”氛围,做到庄重、大气、简洁、现代,尤其在封底的设计上,应与封面相呼应、相协调,切忌花里胡哨、风马牛不相及。[8]
(三)扣住效益,增强学报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1. 社会效益第一位
学报属于文化产品,有不同于其他产品的独特属性,学报刊登的是蕴含着人类智慧思想结晶的学术论文,能够对人们的精神和思想产生影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文化产品不是商业宣传品,也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作用于人的灵魂的精神产品。”这就要求学报在增强自身竞争力与影响力时首先考虑到社会效益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之中必须始终把牢政治观、思想观,将社会效益放在学报建设、稿件取舍的第一位。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许多学术期刊在改革的洪流中迷失了方向,没有将办刊的重点放在如何真正提高期刊质量,如何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及影响力上,而是一心向“钱”看,利欲熏心,忘记了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定位,乱收版面费、刊登虚假广告等现象层出不穷。正如张泽青先生所言:“真正高质量的社科学术期刊数量少,更多的是质量平庸而收取版面费时却一点不含糊的社科学术期刊。” [11] 在复杂的环境之中,行政学院学报要稳住阵脚,坚定立场,找到立足之地,就必须坚守心中的准绳和底线,必须深刻牢记自身的社会使命。学报的社会效益有三个层次。(1)学报作为行政学院的发声窗口,是学院的科研成果,最新学术理论的集中体现,承担着学院建设的重要职责;(2)学报作为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理解和正确把握中央最新精神和理论的重要媒介,承担着重要的智库角色;(3)社会效益是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报承担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责任。这三个层次层层递进,互相支撑,互相推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是在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行政学院学报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在现如今混乱的价值观环境中,必须坚守的内心信仰。
2. 适应市场规律,兼顾经济效益
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学报是可以兼顾到经济效益的。事实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一对利益共生体,可以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有了社会效益的前提,经济效益才有长足发展的基石;而良好的经济效益,也能够保证社会效益更广泛更深刻的传播。一方面,行政学院学报承担着推动学术研究深入发展的学术职责,承载着解读理论政策、汇集优秀实践成果的政治职责,这些是学报必须去追求的社会效益,只有做好这些工作,学报才能得到健康长久的发展,才有了追求经济效益的可能;另一方面,追求经济效益,学报就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扩大读者群,这本身就能提高学报的影响力,使学报的社会效益得到更好发挥。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文学评论家潘凯雄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如果空谈社会效益,把它跟经济效益切割开来,这种社会效益是很脆弱的,甚至是很虚假的。什么叫社会效益?就是要广泛影响社会,广泛影响众多读者,没人看销量就几千本的书谈什么社会效益?那是骗人的,那是自欺欺人。”
行政学院学报是学术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是单纯否认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因此,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学报也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兼顾经济效益,是市场决定的,是学报从业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大命题。在文化不断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今天,学术之路不适应市场规律是无法长足发展下去的。正如王旭坤先生所说:“学术不宜以赚钱为第一要义,但也要解决生存问题。出版必须赢利,因为盈利才能发展。”[12] 经济效益对学报发展的掣肘作用显而易见。因此,要获得经济效益,就必须主动应对市场竞争。在深化改革的历史大背景下,只是在书斋里一味地造文章,不面向市场竞争,学报是没有未来,没有生命力的。
四、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行政学院学报发展的哲学思考
科学发展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主题,也是行政学院学报发展的主题。坚持科学发展就要在哲学层面深入思考,搞清楚一切事物的发展始于起点,是一个不断演进、不停变化、不息运动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过程由事物的不断更新、连续变化所组成,既包含量的积累,又包含质的飞跃。既可能正向变化,也可能负向变化。因此,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学报如何发展,应从阶段性及政策适应、前瞻性及适时调适、持续性及动力维持三个方面加以思考,才可能对学报的发展有一个大致把握。
(一)行政学院学报发展的阶段性及政策适应
发展的阶段性是对发展过程呈现出的状态或性质相近的结果概括。在关键性外部因素影响下,发展会因为适应这种因素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阶段性。但在很少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发展会呈现出原始单一状态,只表现出数量与质量变化两种阶段性。发展的阶段与政策适应密切相关,当政策适应正相关时,发展会呈现出持续稳定的正向变化,当政策适应负相关时,发展则呈现出持续稳定的负向变化,当政策适应不相关时,发展会出现难以预料结果。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及其出台的系列战略举措,对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作为文化事业组成部分的学报,相关战略举措同样会对其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文深,陈俊.论科技期刊责任编辑与同行专家审稿[J].编辑
学报,2002,(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本书编写组.行政学院工作条例辅导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
学院出版社,2010.
[4]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
[5]王炎龙,易薇.公益性出版发展探究[J].新闻界,2011,(1):78.
[6]薄洁萍.学界再议高校学报改革:寻找与建构新的起飞点[N].
光明日报,2011-03-28.
[7]王启和.关于高校学报“转企改制”问题的若干思考[J].武汉交
通职业学院学报,2013,(1).
[8]杨栓保,任山庆,叶慧娟,党婷.行政学院学报影响力与竞争力
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4).
[9]任山庆,杨栓保,叶慧娟,党婷.学报数字出版与新媒体传播研
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3).
[10]朱艳林.编辑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与作用[J].编辑学刊,2014,
(5):94-97.
[11]张泽青.2014年中国期刊现象观察[J].编辑之友,2015,(2):11.
[12]王旭坤.关于学术出版的若干思考[J].中国出版,2012,(4):
15-17.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

行政学院学报发展的成熟阶段是最理想的发展阶段。所谓成熟阶段也就是学报的全面发展阶段,其标志是学报专业性、实践性和地域性得到巩固和加强。以行政学理论为研究对象的行政学院学报,与其他类型学报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鲜明的专业性,也是学报得以出版并不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报没有专业性,发展就会缺乏特色,进而迷失发展方向,专业特色贯穿于学报发展的各个阶段,其强弱程度对应着不同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学报实践性与其研究对象的实践性是统一的。从行政学的学科性质看,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科。行政理论与行政实践是政府行政管理得以实现的思想指引和行动过程,以行政学和行政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学术理论成果,以学报为载体,通过学报的传播与积累,实现成果转化,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学术研究的过程也是发展的过程,学术成果更是学科建设不断发展的基石。学报使学术成果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得以传承、积累和放大,使学科建设具有阶段性,同时也使学报自身发展具有阶段性。在这个过程中,学术成果的转化是理论之于实践的过程,但实践的检验与在此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及其新成果的产生,在不断地显现出实践性的同时也同样显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因此,学报的实践性是学报的学术特色,更是学报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地域性是行政学院学报在发展过程中,与其同类学报相比较而表现出来的发展特色。对一份具体的行政学院学报而言,地域特色具有个体性,因每种学报所处的地域不同而不同,与所处地域的行政文化特色息息相关,地域特色是学报获得发展的重要支撑。
学报发展的阶段性不能代表学报总体的发展,但学报总体发展由各个不同的阶段所组成。因此,重视每个阶段的发展,总体的发展才可能顺利进行。当学报发展阶段性适应社会发展阶段性时,学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能够最大限度统一,学报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当两者发展不相协调时,结果就可能相反。基于此,学报发展一定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反映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契合时代发展脉搏,也就是学报发展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使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有实质性推进,反映鲜明的发展特色。学报发展阶段性与阶段性的衔接是发展的关键环节。文化体制改革使学报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如何使学报从传统的发展阶段过渡到以改革为背景的新阶段,事关学报改革发展的成败。在发展观念上,要以改革发展理念为统领,摒弃因循守旧的传统思维;在发展模式上,要以全媒体技术为依托融合发展,放弃敝帚自珍的恋旧情节。在发展动力上,要以创新精神激发工作活力,将学报发展置于创新的生态环境。学报新阶段的新发展,是学报政策适应性的调适过程,虽然不能代表学报的总体发展,但良好的开端则是成功的一半。
(二)行政学院学报发展的前瞻性及适时调适
发展的前瞻性就是以现在的发展对象和条件为起点,对将来发展状况进行提前预测,以利于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预知未来的发展态势。学术研究具有普遍的前瞻性,学报作为其成果的载体,发展理应具有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节奏上步调一致、产生共鸣,使学报发展过程中科研成果的转化更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发展的前瞻性有一个度的问题,过于超前或不及,都不能准确描述和设定事物的发展轨迹。因此,发展的前瞻性需要适时调适,根据变化着的事物适时校准,使提前量恰到好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动态的,行政学院学报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认真思考学报发展的前瞻性问题,并结合发展的实际进行科学有效的调适,使发展的水平维持在科学合理的状态。
前瞻性思维是学报发展前瞻性的思想基础,没有前瞻性思维,学报发展的前瞻性只能是抽象的思维活动,只有在前瞻性思维的支配下,前瞻性发展动力才具有现实意义。思维决定行为,思路决定出路。行政学院学报发展的前瞻性,取决于从业者的前瞻性思维,尤其是组织者与领导者。学报主编的前瞻性思维是学报发展是否具有前瞻性的决定因素。主编具有前瞻性思维,在领导实践中,就会以超前的视角和创新的精神,领导学报的编辑工作,使学报发展具有超前性;主编缺乏前瞻性思维,组织学报编辑工作就会就事论事,随着实践活动亦步亦趋,永远落后于发展的步伐,使学报发展陷于被动,难以与现实社会发展合拍。前瞻性思维可以产生清晰的思路,而思路是发展出路的决定因素。没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发展就会漫无目的,失去方向,更无什么前瞻性可言。缺乏思路的前瞻性,只会陷入盲目冒进的境地,从而失去发展的良好契机。建立在现实发展基础之上的学报工作前瞻性,才是学报发展真正需要的前瞻性。这种前瞻性不但可以科学预见学报发展的未来,还可能为学报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以上是从管理的角度而言的,并不能完全代表学报发展前瞻性的全部。前瞻性思维具有多维性,需要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完全理解前瞻性在学报发展中的重要性。前瞻性思维贯穿于学报工作的各个方面,如学报策划的前瞻性、学报编辑的前瞻性、学报出版的前瞻性、学报发行的前瞻性、学报为读者与作者服务的前瞻性等等,都与学报发展的前瞻性息息相关。前瞻性思维并不能必然地代表学报发展具有前瞻性,因为思维与行动不能等同,只有在思维引导行动并产生结果时,前瞻性发展才能真正变为现实。
适时调适行政学院学报发展的前瞻性,其实质是基于实践总结对学报发展出现不适应部分的调整,使之更好地回到正确的发展状态,与学报服务的客观需求相吻合,更好地发挥学报的服务功能。发展的前瞻性必须具有科学性,否则就会走向极端,而防止走向极端就要适时进行调适。学报发展前瞻性绝不是超前发展,更不是脱离实际的盲目发展,而是对发展在思维领域的探索,以期寻求更多的发展机遇,避免盲目发展而坠入陷阱。学报发展的前瞻性更多的是思维过程,而思维过程的无限性决定了它在引导行动时,很可能出现与行动结果的偏差,偏差的存在说明前瞻性思维在寻求发展时,很可能错失机遇。因此,科学冷静地对发展前瞻性中出现的偏差适时进行调适,是学报发展进程中反馈给我们的重要信息,应引起足够重视。赋予学报发展的前瞻性,并对其适时调整,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实践活动规律,是行政学院学报发展问题常思常新的课题。
(三)行政学院学报发展的持续性及动力维持
行政学院学报发展的持续性是指学报工作能够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由学报出版资源、经济支持和社会需要等持续性因素组成。发展的持续性需要有维持发展的动力,失去了维持的动力,发展就会处于停滞状态。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社会的服务需求过程,社会发展对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与服务产品不能满足服务需求的矛盾运动,不断推动着提供服务需求组织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行政学院学报的发展过程,其实质就是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服务社会、满足社会对文化产品需求的过程。由于社会是持续发展的,只有持续发展的行政学院学报,才能在服务节奏上与社会需求合拍。持续性在描述事物的发展状态时,既可能是正向发展,也可能是负向发展,但在描述行政学院学报发展状态时,特指正向发展,因为笔者所探讨的学报发展研究的目的,是如何向更高层次更好质量发展的研究,是向良好生态优质服务转化的发展,也是谋求更多发展机遇的发展。
行政学院学报发展的持续性具有普遍意义。无论是已经率先发展的学报,还是处于正在发展中的学报,抑或是发展相对滞后的学报,持续性都与之息息相关。前者的持续性意味着领先地位的保持,中者的持续性意味着梦想的实现,后者持续性意味着差距的缩小。而当持续性发生改变时,先进者可能落后,落后者也可能先进。行政学院学报发展的持续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国家政策因素是影响学报发展的首要因素,得到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学报持续发展就得到了政策保障;以行政学及其相近学科为对象的学术研究的深入程度、成果取得以及成果通过学报传播,转化为推动行政学与相关学科发展的力量,进而推动学院教学、科研、咨询工作的程度是影响学报发展直接因素;改革创新是学报发展的动力,学报编辑制度、校对制度、审稿制度、发行制度等创新是影响学报持续发展的制度性因素;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新媒体技术等等,是影响学报发展持续性的技术性因素;人的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学报编辑人员的能力素质,则是决定学报如何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学报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行政学院学报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其抽象的问题,既看不到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且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发展保持在一定的状态并能够持久,而要保持好这种状态,动力的持续性是关键性因素。维持发展的动力发生变化时,推动发展的状态必然随之变化,动力不足和动力过剩都不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状态,只有动力相对稳定,才能保持发展的持续状态。因此,在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竞争日益白热化的社会背景下,学报的持续发展是一个需要付出百倍努力才可能保持的发展状态。创新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动力来源,行政学院学报的创新发展已经经历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当下正在经历体制创新,相信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学报的全面创新体系会逐渐形成。全面创新体系意味着学报发展将步入真正持续发展的状态,因为它所提供的发展动力是全面的、平衡的和持续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行政学院学报的全面创新体系尚未完善,要保持其持续发展,就必须摒弃急功近利和无所作为的做法,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稳定与发展、创新与发展的关系,使学报发展进入持续状态。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