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拟经济发展的时代特点
赵新浩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现代经济的双翼。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仍没有散去,有专家认为,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是这次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虚拟经济的发展将受到质疑,其规模也许会受到一些制约,但并不会为虚拟经济画上句号。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当前的任务,不是如何限制、打击虚拟经济的发展,而是如何认识虚拟经济时代新的发展特点与规律性,警惕虚拟经济时代金融危机的“频发”事件。
从虚拟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它分别经历了闲置货币资本化、借贷行为中介化、证券交易市场化、虚拟经济国际化、金融工具创新化等五个阶段。不同阶段的虚拟经济发展不是替代关系,而是深化扩展的关系。虚拟经济发展呈现出如下新的特点:
一、虚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不管是传统的资本市场,还是新兴的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不管是国际性的虚拟经济活动,还是国内的虚拟经济活动,其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其规模也远远地超过了实体经济规模。从国际上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全球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2000年,全球虚拟资本的价值(不含外汇交易量)为 160 万亿美元,其中股票为 36 万亿美元,债券为29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为95万亿美元 ,相当于全球的国民生产总值(GDP)总量的5倍。到2006年,这个市场的总额规模已达到 37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8倍,其增长速度之快相当惊人。就国内情况来看,2000年我国虚拟经济规模还不到10万亿元,2005年则超过了40万亿元,2007年更是飙升到了152.7万亿元,到2009 年末,我国银行金融机构资产 80.5 万亿人民币,股市市值 24.27 万亿人民币,债券存量17.74 万亿人民币,国内生产总值为 340903 亿元,虚拟资产规模约是 GDP 总量的 3.7 倍。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能够预见的是,未来虚拟经济规模仍将有一个大幅度的扩张。如何把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充分发展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正面作用,尽可能减少其负面作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虚拟经济领域不断拓展
最初的虚拟经济活动仅限于资本市场。当某人持有暂时不用的闲置货币,而另一人急需生产经营资金时,前者便可将其闲置的货币让渡给后者去使用,后者则承诺对借入的资金按期还本付息。在这种货币的直接借贷行为中,由于贷方并未从事现实的生产经营,而是仅仅凭借代表借贷行为成立的借据或者凭证获取利息收益,因此,这种借据或者凭证便成为虚拟资本的雏形。
借贷行为中介化即银行的产生,实际上意味着虚拟经济活动的社会化。随着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大量发行,客观上要求形成便于其流动的机制或场所,于是进行虚拟资本交易的金融市场(例如股票市场等)应运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布雷顿森林协议》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推动下,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国际金融市场,便利了虚拟资本的跨国交易,虚拟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可以促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并使资本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同时形成一种新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电子商务而诞生的各种网上金融产品,使金融创新浪潮方兴未艾,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资本流动有了新的载体。
我国当前大量资金没有流入实体经济而是涌向房地产、古玩字畫、珠宝玉石等虚拟经济,推动资产价格虚高,引发资产泡沫。从根源上讲是由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低、产能过剩、效益低下。所以要做大、做实、做强实体经济,必须依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多重虚拟化趋势十分明显
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工具层出不穷。与以往的经济虚拟化不同的是,这种经济虚拟化本来就是具备虚拟经济特点的金融商品,例如股指期货,在虚拟化的股权之上进行的再次虚拟化,这种再次虚拟化可以被称为双重虚拟化。随着当今社会经济虚拟化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发展到三重虚拟化、四重虚拟化,这种对实体经济进行的多次虚拟化,可以称之为多重虚拟化。多重虚拟化使金融市场的发展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速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并使虚拟经济越来越背离实体经济而日益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多重虚拟化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经济的多重虚拟化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准确性,拉长了信息传递的链条。其次,经济的多重虚拟化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处于多重虚拟经济市场中的交易者,其对信息的反应的确迅速,却缺乏对信息的深入理解,只要见到所谓利空消息,直接就挂单卖出,反之亦然。当众多交易者都采取如此交易模式时,利空与利好的效应都被极大地放大了,这就造成了市场价格的过度波动。而根据这种波动所做的实体经济资源配置,显然只能降低而不能提高配置效率。再次,经济的多重虚拟化,并不能产生对经济的预测功能。多重虚拟化构建了多重的市场结构,降低了市场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多重虚拟化的过程也就是对预期的进一步预期,而这种多重预期是很难对实体经济的健康运行带来益处的。
四、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呈现多样化
如果说虚拟经济发展初期,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局限于资本流动的话(即通过虚拟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本流动,来影响实体经济中的资本聚合),那么发展到今天,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则明显超越了这种方式。我们首先应肯定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有利影响,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实体经济的资本融通能力,降低实体经济的运营成本,扩大金融的中介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其负面影响:一是虚拟资产的快速膨胀必然导致经济体系内在的脆弱性。据初步统计,当前全球金融衍生产品总的市值超过了680万亿美元,是全球GDP规模的10倍以上,为全球提供了75%的流动性,大大高于各国通过货币创造的流动性(仅占全球GDP的11%)。从美国总资产及其主要构成情况也可见这种变化,美国在1945—1980年的35年中,虚拟资产只增长44.69%,而在1980~2006年的26年中,虚拟资产却增长了453%,26年的增长量是35年的10倍,其中,金融和地产所占比重占绝大部分,在90%以上,相比较而言,制造业产出和劳动生产率却长期呈现下滑趋势,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严重失衡。这是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体系内在脆弱性的根源。
二是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加大了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虚拟经济价格形成往往与心理预期和时间密切相关,一旦对未来经济形势展望过于乐观,便可能出“虚伪繁荣”,涌现“泡沫”,最终形成经济衰退。如果虚拟资产交易过度,市盈率高,进入虚拟经济领域的资金量就会越来越大,这些被“挤出”的资金可能来自产业资本,因而会相应减少实体经济的资金。此外,虚拟资产价格的剧烈变动,还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资产价值量。
三是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宏观调控提出新的挑战。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央行的调控实践都不会把资产价格作为实施货币政策的指标。不过,货币政策专注于包括GDP、CPI以及投资增长等指标,是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逻辑传导关系并没有发生显著的改变和偏离为前提的,一旦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这一逻辑传导关系发生明显变化,如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影响力,那么货币政策过度拘泥于GDP、CPI等实体宏观指标,就会造成宏观调控效果不理想。目前世界各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逻辑传承纷纷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金融资产价格对经济和通胀的影响比重越来越凸显,这种日益凸显出来的新特征客观上对传统货币政策理论和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