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学方法下土坑村建筑的分析
张延安 张杰
摘要:
土坑村因其优秀的民居建筑群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就地理位置来说土坑属于闽南泉州,所以其民居建筑不可避免地受闽南建筑文化影响,在许多建筑特点上有着闽南建筑的基因。但是,土坑民居相对于正统的闽南建筑来看,又有其格格不入的独特点,这都源于土坑特殊的地理所处。本文依照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归纳类型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了土坑民居的特点以及特点的成因。
关键词:
建筑类型学 闽南民居 土坑民居
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分类,是人类智慧的认识世界的—种方式。自然科学领域的分类行为称之为分类学,而社会领域的分类行为称之为类型学。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一般来说,分类学通常作为可变性研究的初步探索,类型学通常为追加的目的来进行条理化。建筑学领域,通常用功能、形态、结构、地域i指亍分类,是—种理性化的梳理,所以建筑学的分类行为属于类型学。
新古典主义时期,法国建筑家将类型学的方法应用到了建筑领域。但是这种研究方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用文字进行确切的描述。直到19世纪,巴黎美术学院的德.昆西对类型学做出了较为权威的定义:“类型”并不意味着事物形象的抄袭和模仿,而是意味着某—种元素的观念,这种观念本身即是形成模型的法则。
1.类型学中的地域文化研究
当代西方建筑类型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从历史中寻找“原型”的新理性主义,另者是从地域中寻找“原型”的新地域主义。土坑属于闽南文化圈,闽南文化是中国众多地域文化中的瑰宝,有着特殊的海派精神。因此,就建筑“原型”的寻找方式而言,从地域中寻找“原型”的新地域主义更能够给土坑民居的科学分析提供借鉴。
地域主义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风景画造园运动。这段时期的地域主义被称为浪漫地域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对于地域精神的怀旧,企图通过某种方式达到对于过去的重现。
新地域主义是对现代主义进行反思的潮流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吸收本地的民族风格,在地域文化中寻找原型,最终使得现代建筑中具有地方色彩的设计风格。但是,新地域主义仍然是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遵循现代的标准和需求,只是在形式上吸收民间的、乡土的元素。
西班牙的安东尼.高迪是现代建筑史上地域主义的最早代表,高迪以加泰罗尼亚的地方传统建筑为原型,吸收其独特的风格表现,加之自己浪漫的想象,创造出了建筑史上许多瑰丽的作品。现代主义初期,北欧的一些建筑师也在其作品中展现地方传统,很好地使建筑呈现了民族特色。现代主义大师,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立足北欧传统,通过恢复北欧砖石传统、塑造不规则体量与色彩和材料质地的对比等方式,突破了现代主义程式化的束缚,使用乡土主义创造了不同于现代主义的美学风格。瑞典建筑师厄斯金认为瑞典的气候条俐足使他在现代建筑普遍性的规则中,寻找—种特殊的解决方法。这使得地域主义从狭隘的民族主义,上升融入到了现代建筑的整体发展中。
新地域主义执着于地域性的寻根倾向,注重寻找本土建筑文化与其他地域的区别。其建筑原型的目的是还原某一特定区域的地缘文化,关注表层面上的显性形态,具有个性和特殊性。因此,新地域主义的建筑原型可以是实体的,直接来源于当地的民居。也可以是文化的,即当地的信仰和民俗习惯象征。也可以是本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等。新地域主义风格的建筑,必须具有本地的独特的文化个性,并且运用已经扎根于当地民族头脑中的价值和建筑记忆,从而达到柔和的融入现存的文化环境中。
2.土坑村概况
土坑村地处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中部,湄洲湾南岸,涂山中心,东邻碧霞湾、南毗福炼生活区、北与南铺镇接壤。因其古民居建筑群,200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土坑村始于明朝,为永乐年间刘宗孔携长子、四子所建。发展至清朝,由于清政府的海禁政策,土坑村民无奈背井离乡,导致村圮民散。直到海禁解除,土坑村民陆续返乡,颓败的村落才得以从新生机。及由此时,土坑居民发展海上贸易,一时间富甲—方,涌现出了刘百万、刘端瑜等富豪。现存的古民居建筑群,也大多是在此时昕建造并留存下来。
目前土坑村保存相对比较完整古厝有23栋,而其中保存较好的建筑有20栋,白石宫是土坑村现存建筑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厝,为明朝所建,另外,整个村落里还有一些二层番仔楼、与大量的石屋,这些构成了整个村落的建筑形态,图—为土坑村建筑规模最大、保存相对完好的古厝建筑旗杆厝。据此,对于土坑村的民居,按照建筑造型可以划分为古厝、番仔楼、石屋及其现代式样。
3.土坑村民居的类型分析
对于土坑民居的分析,主要是集中在最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古厝的分析上。
古厝,即官式大厝,又称“宫殿式”、“皇宫式”和“皇宫起”。顾名思义,是指官家样式的大型宅邸。这些大厝的共同特点就是以闽南特有的红砖为材料,与花岗岩配合建造,冠之高翘的燕尾脊,加上艳丽的装饰。古厝的主体是以天井为中心向心围合式的四合院建筑,称为“主厝”。主厝多以三开间或五开间为主,大型古厝则在主厝的基础上横向增加一列或数列纵向的“护厝”。整体建筑呈现严谨的中轴对称,显示了闽南文化中严格的信仰文化。
3.1平面类型分析
土坑村地处泉州北部,从地域分区来说,属于闽南地域。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民居中,普遍建筑是以三间张和五间张为原型的中轴对称的合院式建筑。或是只建“上落”、“榉头”的榉头间止。受闽南建筑文化的影响,土坑村中存在很多三间张二落大厝、五间张二落或三落大厝等典型的闽南古厝的平面形制。
其中,在20栋相对完好的古厝民居中,三间张民居的个数为6栋,五间张民居的个数为10栋。两者的总数占据村内完整古厝数量的五分之四。说明闽南建筑文化在土坑村中占据主导位置。
另一方面,土坑在泉州偏居一隅,传统闽南古厝形制虽然对其民居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这种影响远远没有达到桎梏的地步,这就使得土坑的民居形式变得灵活自由。同时,与莆仙临近的区位条件,也使得莆仙民居的文化在土坑村得到了体现。所以,土坑也存在四间张二落大厝,三间张带单护厝番仔楼式的大厝,五间张三落带回向、角楼、丁子楼的大厝,也有五间张二落,带二层下落的变异形制,甚至出现三间张二落工字形,并带凉亭花园的形制,这些平面的形制远远突破了闽南传统古厝的形式,显得自由而活动。
土坑村古厝的不拘一格还体现在不囿于中轴线对称的形式,土坑古厝存在很多的四间张形式。其中,还有古厝入口与顶厅不在一条轴线上,打破了闽南传统民居轴线对称的定制。
综合上述分析,以建筑类型学的方法归纳土坑民居的建筑原型。首先,土坑地处闽南文化地域范围之内,闽南建筑文化在土坑民居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故而闽南民居中的三开间和五开间的合院式院落在土坑民居中有大量的比重。此外,就土坑村自身的民居建筑而言,土坑村中的年代最古老的建筑是始建明朝时期的白石宫,就平面类型分析,白石宫为闽南民居最传统的两落三开间式古厝,如图2所示。而其他的较为完整的多栋古厝中,虽然在平面形制的表现上千差万别,但归其最基本的建筑特点,都是以天井为中心的院落式建筑。作为以天井为中心的合院式建筑,其最小的横向规模是三开间,最小的纵向规模是两落,所以两落三开间就是形成土坑民居的最基本的建筑形制,即为土坑村民居建筑的建筑原型。
3.2立面类型分析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墙身和台基是构成建筑形式表征的三要素,也是最能够体现地域建筑特色的部分。受中原建筑文化的影响,在闽南民居中,硬山和悬山是最常见的屋顶形式。立面图视角下,闽南民居古厝的正脊中间低两面高,呈对称优美的弧形,正脊尾端与燕尾脊交接融合,呼应翘起,展现独特的建筑气势。镜面墙最出色的就是各个区域的“堵”所展现的艺术形式。由于独特的烟炙砖的建筑材料,闽南民居的墙身呈特殊的红色,身堵一般由烟炙砖排列砌成带有寓意的几何图形,与底部裙堵白色花岗岩相契合,构成独特的立面肌理表现。台基部分一般以青石为材料,加之雕刻过的表现不同寓意的柜台脚艺术形式,展示闽南民居对于文化的重视。
闽南传统民居“三间张”和“五间张”平面规则对称,因此其建筑立面也是标准的中轴对称的表现形式。在对土坑民居的立面分析中,可以看出,土坑民居中部分古厝继承了传统规范的中轴设计形式。显示了闽南正统建筑文化对土坑民居的影响。土坑民居屋顶形式的表现也以闽南建筑规范为主,中间低两边高的弧形屋脊和燕尾脊是土坑民居正统屋顶形式。红瓦屋顶,也是土坑民居接受闽南文化的表现。土坑村中古厝的镜面墙,皆以烟炙砖和花岗岩所营造,整体表征呈现闽南民居的文化底蕴。只是在各个堵身的细节刻画上,较闽南建筑比起来,要更为简单和随性。例如在水车堵的设计上,土坑民居基本只是保存了水车堵的建筑区域,去少有在水车堵上增加丰富的人物雕刻表现。身堵的砖雕排列也比闽南建筑镜面墙表现的简洁或者没有砖雕排列。由此可以总结,土坑民居的建筑立面的表现,也是以闽南正统建筑文化为根本参照,深受闽南民居影响。
但是,除此之外,土坑民居中还存在着很多变异的立面形式。如存在平面为五间张二落古厝。但其立面则为常规的五间张镜面墙上(下落门厅两侧)建有二层的埕头屋,形成造型独特的立面形制。此外还存在三间张二落古厝带二层番仔楼式样的护厝,五间张二落古厝带二层番仔楼式样的单伸手,三间张二落古厝带凉亭等形式。这些形式极大了丰富了古村落空间形态,也充分证明了土坑地处闽南与莆仙两大文化圈交接之处,其民居形式受两大文化影响的同时发生了交融和改变,在传统中生发出不同于传统的独特土坑村民居特色。
综合上述分析,并以建筑类型学的方法总结土坑民居的建筑立面原型。虽然在建筑文化上,土坑民居受到了莆仙文化的影响,建造出来许多怪异于闽南建筑的立面形制。但是,归结土坑民居主厝最基本的立面表现形式,还是以中轴对称的三开间或是五开间为基础框架的改造型建筑。主要体现在屋顶、墙身和台基三个方面的表现上,土坑民居都具有闽南建筑文化的根本的特性。因此,就立面形制来说,土坑民居中的立面还是以三间张和五间张为主要形式的中轴对称的建筑。白石宫则是土坑民居的立面原型最直观、最综合的表现,如图3所示。
结论
建筑类型学是一种关于建筑的认识方式和思考方式,无论是新理性主义还是新地域主义,都是在分析特定建筑形式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条理化的解读,依此总结出能够代表一种建筑文化的最基本的设计原型。然后通过设计实践的方式将理论成果表达出来。
但设计实践的指导并不是建筑类型学唯一的目的。分类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对类型做出功能、语义和结构上的分析,以期达到创新的可能。这实质是一种结构主义的研究方式。在这里,人、社会和环境将始终作为统一体来考虑,犹如过去、现在和将来应作为连续体来运作一样。
通过对土坑村民居的类型分析,在平面和立面两个部分对现有的建筑进行了总结。对比传统的闽南民居形式,发现土坑村的民居建筑还是以闽南建筑文化为主导的建筑类型,其主厝形式仍是闽南民居最基本的合院式院落,以三开间或五开间为主,而两落三开间古厝,则是土坑最原始的建筑形态,即土坑民居的建筑原型。
另一方面,土坑民居的建筑形式不止具有闽南建筑的类型表现,同时糅合了莆仙文化的许多内容,形式更加多元化。使得闽南建筑中一丝不苟的严肃建筑更加的活泼,这种多元化不仅增加了土坑村独特的地域建筑魅力,同时也丰富了闽南民居的内容。
建筑类型学的理性分析,找到了土坑民居的建筑本源,也得出了土坑地方独特的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的分析,在今天城市化高速发展,同时城市同质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使城市建设超出物质的范畴,增加城市空间的人情味,满足人们对于城市的人情味需求,提升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认同感。更甚者,在当下人们千方百计寻找“乡愁”的迷茫之时,能够给建筑设计提供“寻根”依据,创造出带有乡土情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