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观·教材观·情境观

    陈章兰

    [摘? 要] 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开拓思路,探索提升课堂效率的操作策略. 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指出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师切实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材使用观,并积极创设能够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情境.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升策略

    “提质增效”是教学研究永恒的主题,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研究自己的课堂,积极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展开探索和研究,整理相关教学策略,并在实践中进行更进一步的总结和反思.

    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师生角色的转化是课程改革过程中难度最大的问题. 日常教学中,课堂上师生关系的两种情形值得教师关注,一种是以往的老格局,即教师依然盘踞在主体地位上,这样的课堂僵化而缺乏活力;另一种是课程改革之后矫枉过正的情况,即教师无原则地将学生推向主体地位,导致课堂陷入混乱. 上述两种情形都是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师生角色定位的失当表现.

    新型的初中数学课堂,要求有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尊重应该是将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让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 在对话过程中,学生将彻底走上科学探究前台,他们的一言一行将对自己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这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活动产生促进作用. 而且学生在思维和探讨中所闪现的灵感很可能成为启发同伴突破认知障碍的动因,从而成为课堂教学的动态资源.

    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从教学设计开始. 也就是将学生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有效选取素材创设情境,由此酝酿和谐而愉悦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进而和教师、其他同学产生积极的互动. 这个过程当然也需要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施以恰当的引导和控制. 当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冲动,且展示出探求新知的热情,课堂会显示出很强的活跃度. 此时教师要积极调控这种活跃度,掌控好课堂的节奏,避免课堂失控,陷入一种嬉戏的失控状态.

    笔者曾经观摩过一节题为“有趣的七巧板”公开课,在课堂进入“分组拼图”的环节时,学生都很积极,课堂氛围异常热闹,但是在“学习成果反馈”环节,却很少有学生能够将理想的图形拼凑出来. 这节课本身就具备挑战性和开放性,极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确实在课堂上显露出很强的参与热情,但为什么学生没有拼出高质量的图形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缺乏有效的引导,没有强化学生学习的目标意识,更没有引导学生研究每一块板的形状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盲目地动手操作,纯粹靠运气来拼图,他们的思维和能力都没有得到切实的培养,这种主体性的发挥,实际上是无效的.

    如果将初中数学课堂当作一次在知识丛林中的探险活动,那我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称职的向导,应该让探险者充分经历探险的过程,同时让他们收获宝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处理好师生定位关系.

    树立正确的教材使用观

    当前的教材在设计和编排上已经非常关注学习素材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而且也为学生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以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但如果从学生的学习时段性来研究,教材中的知识呈现稍显凌乱,蕴含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痕迹也相对黯淡,这无助于学生从整体层面来掌握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也无助于学生科学探究习惯的养成. 为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且在教学实践中不过分地依赖教材,坚决摒弃照本宣科的行为.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重组教材内容,为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搭建相应的认知框架,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引导他们学会阅读教材,学会解构教材的知识体系.

    以“平面图形的性质定理”教学为例,教材的知识编写结构是按照课时进行的,也就是将各种特殊图形的性质一项一项地点出来,这样的处理方式,知识非常全面,无可厚非. 不过也有教师另辟蹊径,引导学生从边的数量关系、位置关系,特殊线段的数量关系、位置关系,以及图形的对称特点等角度出发,自主展开观察和比较,让学生比对不同图形,从而获得有关性质的认识. 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助于学生从根源上把握几何图形的特点,有助于他们几何直观能力的发展.

    笔者曾经观摩过一节题为“认识三角形”的公开课,这是一节很难上的课,难度何在?本节知识繁多,部分知识容易理解,但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已对三角形有很好的知识储备,有的学生却对此一知半解. 那教师该如何展开教学呢?面面俱到地按照教材顺序全部讲解吗?从教学实践上来说,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基础较好的学生会厌倦教师反复讲解基础性的知识. 不过当时的公开课效果却奇好,授课教师是怎么处理的呢?他授课思路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而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深刻地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简单处理三角形的概念,匀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重点探索,同时将特殊三角形的性质探究放到課堂练习中,为学生营造一种曲径通幽的课堂美感. 综观这位教师的整个课堂设计我们赫然发现,其教学内容完全在教材框架范围以内,但整个教学又没有被教材所束缚,当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与教学的整体步调出现偏差时,教师巧妙地通过合作探究化解了矛盾,创造了和谐而自然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教材,另一方面要尝试超越教材,在教材内容框架下为学生搭建超越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提升与发展空间.

    创设有助于开启思维的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兴趣点,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展示数学研究的生活化,从而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这也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曲解了上述教学理念,他们片面地理解了情境创设的目的,以至于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些摆设式的情境,这样的处理方式让教学显得矫揉造作,不但无法产生应有的效果,反而有扰乱学生思维的嫌疑.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某些教师为了在导入环节营造出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使用了很多花哨的手段,看上去课堂氛围热闹异常,但回过头来想想,也就只是热闹而已,这样的课堂氛围纯粹是浪费时间,不要也罢.

    有些教师在一些教学难点突破上为了情境创设也是煞费苦心. 比如学生理解“(-3)×(-4)=12”时有一定的障碍,为此教师会设计多种多样的问题情境,有的甚至借用哲学里的概念营造出一种玄之又玄的意境,反而让学生晕头转向. 也有教师创设情境的方式朴素、直接.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猜一猜(-3)×(-4)等于多少. 接着学生给出两个答案,即(-3)×(-4)=12和(-3)×(-4)=-12. 学生进一步讨论之后否定了后者,原因是(-3)×4=-12. 其实,数系及其运算法则都是人为设定的,很多理论的成立源于体系的严谨性. 比如欧拉证明“负负得正”这一规则时也采用了上述类似的方法.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问题探究都可以配合一个丰满而精彩的情境,换言之,数学的精彩并不仅仅在于情境的玄奇,更在于数学探究本身. 所以数学教师应该更加有效地关注数学内容本身,引领学生深度挖掘隐含于数学知识内部的美感,而不应以帮知识披上华丽的外衣而绞尽脑汁.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积极树立科学的教材使用观,并巧妙地创设情境,以此建构出更加匹配学生能力发展的数学课堂.

相关文章!
  • 改进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教

    曹雪梅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

  • 素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杨天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而在职业教育中,许多学生和家长错误的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