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陈子健
关键词: 初中 数学 自主思考 自学能力
在教育大改革的背景下,自学能力的培养逐渐得到了大家的重视.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教学: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教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在固定的思维内得到有限的知识,并不能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在教育改革的进行下,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在有限的认知上不断理解新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及新型知识体系的形成.?一、从课前预习入手,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但是通常在预习中,学生并不一定能做到规范性,只能跟着自己的思维盲目地去看课本,不能把握到教学知识的重点.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有一定的规范作用,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让学生们清楚地把握到哪些东西是课堂上的重点,哪些东西可以一概而过.通过让学生对于课前预习内容的自主学习达到记忆理解,这样既能充分提高课堂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和提高自学能力.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平方差公式”的预习中,许多同学可能因为公式的推理过程极为冗长和复杂而忽略掉推理过程,只记忆结果而不理解过程.这样的预习会使得学生不能把握到该章节学习的重点,从而使得在做题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理解公式的适用情况而导致出错.教师应当在预习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他们把握到重点,并且对于这些公式有自己的理解,应该摒弃死记硬背,通过正确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二、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在课堂的知识教授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挖掘他们的潜能.通过优质的课堂导入引发学生思考,把许多公式、定理、公理的推导过程中包涵的数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和准备,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股勾定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于直角三角形三边的了解和观察,抛出问题: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4、5;5、12、13;7、24、25,猜想其中的数学规律,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得到正确的公式,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感和求知欲,并且提高學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三、从课后实践入手,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只能是把一堂课所规定的任务教授给学生.但实际上课堂上所教授的公式、概念、定理的应用范围,需要学生在课下自己进行探索.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可以通过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就感及对知识的熟练运用能力.同时也可以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地建立模型,并且转化为课堂中所学过的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通过利用生活知识和经验,既能使生活问题得到解决,也能使学生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又通过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来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这样一个有效的良性循环有利用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也有助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回归生活.
例如,在“不等式”的教学中,对于问题:甲、乙两家商店出售同一款笔记本,为了使得销售额有所增长,各自推出优惠方案,通过对于不等式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并且通过不等式的列解,计算得出当所需产品在某一范围内,选取哪家商店更有利的解决方案.
总之,学生只有不断地思考,才会使学习的能力逐步提高.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也不仅仅只存在于课堂范围之内,而是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要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通过课前的自主预习,课中的自主思考探索和课后的自主实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方面培养自己的思维,也能使学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都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