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中的先锋派——《黑镜子》凝视中的欲望
丁杨
1936年,雅克·拉康提出了著名的“镜像理论”,之后根据他的镜像阶段引申出的关于凝视的概念与精神分析有着更直接的关系。拉康的镜像理论之所以能够在影视作品中得到广泛运用就在于镜子与屏幕之间有着相似的作用,通过“凝视再度把我们带回镜像阶段”。2011年底,在英国4频道播出的英剧《黑镜子》,用影像对隐藏在人性深处的贪婪欲望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表达,整部剧中可以看到所有的人都在用眼睛“凝视”,展现了人们对各种屏幕的凝视让极力压抑的欲望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黑镜子》是英国一部迷你短剧,第一季只有三集。全剧在阴郁的气氛中讲述了三个不同的黑色寓言故事。剧中通过“凝视”揭露了人性中本质的一面,展现了在传播、娱乐、科技发展到极致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态度。《黑镜子》的制作人查理·布鲁克曾经在《黑镜子,让你忘记了什么》一文中对科技的快速发展提出了质疑:“如果科技是毒品——用着就像毒品——那么,准确地说,它的副作用是什么?”本文将借助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剧中人们过度依赖科学技术带来的“副作用”。
“看”屏幕:传播极致下的窥私欲
《国歌》是该剧的第一集,开篇就向大众抛出了一颗炸弹:你想不想看首相和猪做爱?绑匪绑架了英国一名深受大众喜爱的公主,释放的条件是要求英国首相在公众面前通过网络直播和一头母猪做爱。荒诞的要求立刻让全国陷入了躁动,人们疯狂转载这段视频,纷纷表态认为首相应当为了拯救公主去实现这个无礼的要求。迫于公众的压力,首相不得不在最后时刻,走向了那间地狱般的直播间。整个故事,绑匪都是通过视频录像的方式借公主之口来和外界交流,而网络恰恰给了这些视频录像提供了畅通无阻的传播渠道。视频一经播出便迅速传播,删除的速度远远追不上转载,全国观众在很短时间内得知了这个爆炸性的新闻。
如今,科技的迅速发展让网络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视频影像等优势成为了传播媒介中的霸主,网络成为了浏览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信息洪流中,隐私消息一经网络传播,人们蜂拥而至却往往会忽略传播的起始者。正是这种责任分摊效应,现代人常常通过互联网等媒体,一起欣赏各种荒诞奇观,将集体窥私欲发挥到极致的同时也导致网络上出现了很多不负责任的舆论制造者。有暴露便有窥视,暴露和窥视是一对孪生兄弟,暴露为窥视提供“养分”,窥视为暴露提供“动力”。网络的便捷,让公众的窥私欲更加肆无忌惮。
克里斯蒂安·麦茨在影院机制和观影心理的讨论中提到过三个关键词:认同、窥视、恋物。其中窥视,“在心理学研究中被认为是人性与生俱来的弱点,人类对隐私和性的兴趣一直存在,从未减弱过。”当隐私和性结合在一起时更加激发了人们窥视他人的欲望。首相,这个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物在人们心目中一直都是权利、贵族、地位的象征,观看让人们最初表现出的正义感消耗殆尽,从后来公主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街头就已经表明公众关心的重点从来不是公主的安危,而是首相与猪做爱这件荒诞的事情。人们义愤填膺地强烈要求首相应当牺牲自我拯救公主,内心疯狂滋长的猎奇心理和窥私欲是大众“表达正义”背后最根本的动力。
在社交网络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我们赤裸地行走在网络时代,处在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中。人们随时都可以在一夜之间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隐私也随时可以毫无保留地暴露在公众面前。一旦隐私被暴露人们便像剧中人群一样,热闹地聚集在一起带着各自不同的目的观看首相的“惨不忍睹”的举动。这个社会科技把人类带入了机器时代、信息时代、屏幕时代,也让人心变得冷漠和疏离。
“看”生活:娱乐极致下的真实
如果说在第一集里,人们失去屏幕对生活的影响只是不能及时的获取信息,那么,在第二集《1500万点》里,导演进一步扩大屏幕对人类的意义——屏幕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任何活动都要通过屏幕来完成,屏幕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评委提供的娱乐节目来消磨时光获得快乐。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快乐”被认为是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就像片中人们想要获得快乐必须要通过骑自行车赚取虚拟的金币消费来自上层给与的游戏娱乐节目。少数不甘平庸的人通过消费1500万虚拟点券参加真人秀的比赛,成功了便可以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失败了便回去继续过平庸的日子。
这种生活看似科幻高端实则单一乏味,人们每天的生活便是“看”屏幕,从起床睁开眼睛的瞬间,屏幕便如影随形直到一天结束。在日复一日的不断重复中,人们逐渐失去斗志行尸走肉般地活着,被动地接受来自上层给予的生活方式。屏幕阻隔了真实的世界,充斥在屏幕上的暴力、色情、肤浅的娱乐节目成为了生活的麻醉剂,让人们变得消极、麻木,缺乏交流,沉醉在自己虚幻的满足感中逐渐堕落,内在真实的东西成为一种缺失。
故事中,女主角无意中的歌声唤起了男主角对真实美好的向往,他决定用自己的1500万点券为女主角报名去参加真人秀的比赛。剧情巧妙地将现在如火如荼的选秀节目完美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在当今娱乐节目泛滥的环境中,人们是如何渐渐迷失自我。反思当下的娱乐真人秀节目,在媒体人的精心包装和夸张宣传下,甚至是为了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大大小小的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让很多年轻人趋之若鹜。但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回头重新体会其中的意味,也可以发现,原先打出“磨练”“蜕变”的诱人字眼不过是商业包装下面无聊虚幻的广告噱头。剧中,女主角喝下的那杯神秘的饮料之后,整个人处在一种虚幻的状态下,在评委和观众的鼓动下,忘记了自己本来是来参加唱歌比赛最初目的,最终成为了一名成人频道的模特。美好梦想的破灭唤醒了男主角追求真实的动力,在比赛前,男主角没有喝下那杯饮料,自认为是以最真实的状态展现在观众面前,但终究逃不过巨大利益的诱惑,成为了一档“自杀式宣泄”节目的主持人。最为讽刺的是,曾经他用来威胁评委的自杀工具——玻璃碎片,却成为了他日后赚钱的工具。他曾经唯一追求的“真实”也被商业包装成为了卖点、作秀。回顾曾经参加比赛的选手,很多人认为自己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为自己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却也难逃娱乐节目中金钱至上的游戏法则。而坐在电视机前的大众似乎是影片中那些坐在观众席上的虚拟人物,一道屏幕隔绝了他们了解事情真相的途径,所了解到的也是经“屏幕”过滤之后虚幻、变形的信息。当今社会娱乐节目层出不穷,娱乐方式种类繁多,表面上的欣欣向荣掩饰不了人们内心的空虚。在女主角站在舞台上在为是否去成人频道挣扎时,台下“观众”报以幸灾乐祸的态度,不怀好意的鼓动让女主角接受这项“邀请”。屏幕正如一面镜子,反射出人们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乏味、冷漠的生活态度,也警示作为媒体人如果一味迎合观众的口味而失去了引导的责任,节目的制作也将倾向恶俗化。
“看”记忆:科技极致下的信任危机
记忆,从我们出生开始便一直伴随着我们,正因为它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存在,常常被人忽略。“记忆方面的这种在一般人看来是最常见又很不重要的心理功能上的缺失,实际上存在着远比普通见解深刻得多的心理学上的根源”。在第一季最后一集《你的全部记忆》中,导演做了大胆的想象,当科技发展到极致之时,一张Grain芯片可以代替人类的大脑帮助人们存储记忆,将它植入到人们耳朵后面按下随身配戴的遥控器,记忆便会以影像的方式投影到任何玻璃屏幕上。记忆在这里成为了主角,影片形象地把“记忆”“回忆”“遗忘”这些抽象的动作通过“存储”“回放”“删除”这些具体的动作表现出来。
在剧中,男主角Liam怀疑妻子出轨,将自己看到的妻子Fion和其前男友Jonas所有记忆全部翻找出来,希望通过蛛丝马迹验证自己的幻想。男主角不断的怀疑,他先是质问妻子,然后逼问Jonas,找到真相他似乎满意了,在Jonas删除对Fion的记忆时,他又发现了蛛丝马迹,这些痕迹又成为他之后去逼问Fion的动力。其实,在人的记忆规律中,“人的记忆天然地倾向于愉悦与美好,而逃避痛苦与丑恶”,Grain芯片将人的记忆不经删选的全部储存,记录美好的同时也让痛苦、丑恶清晰的呈现。至此,记忆成为了证据,成为了彼此互相折磨的武器。Liam让自己终日生活在幻想与验证幻想的生活里,心理扭曲,疲惫不堪。原本平淡幸福的生活变成了一场无奈的侦探剧,作者也试图通过该剧告诉我们当今人们之间的信任桥梁已经摇摇欲坠。
结语
《黑镜子》映射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对人类现在的行为方式进行了反思,它是一面“欲望之镜”照射出了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将这种“副作用”进行了细腻的展示。在整部剧中,导演没有加入个人对这件事情的评判,只是简单的叙述,故事的结尾成为了另一个故事的开端,悬而未解的问题让人们在观看完电视的时候除了感慨之外也伴随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科技的触手悄无声息且极其迅速的伸向人们的日常生活,像摆弄手中的魔方一般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乐在其中地享受科技带来的全新世界。但是,过度的依赖科技让人们变得脆弱不堪,在这个机器无处不在世界中,人们过度依赖影像,似乎已经成为了屏幕时代的奴隶,到底是我们利用了机器,还是机器利用了我们?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栏目责编:曾 鸣
参考文献:1.戴锦华著:《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朱红编译:《文明的隐私——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法》,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3.[英]查理·布鲁克:《黑镜子,让你忘记了什么》,http://www.guokr.com/article/112330/。
1936年,雅克·拉康提出了著名的“镜像理论”,之后根据他的镜像阶段引申出的关于凝视的概念与精神分析有着更直接的关系。拉康的镜像理论之所以能够在影视作品中得到广泛运用就在于镜子与屏幕之间有着相似的作用,通过“凝视再度把我们带回镜像阶段”。2011年底,在英国4频道播出的英剧《黑镜子》,用影像对隐藏在人性深处的贪婪欲望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表达,整部剧中可以看到所有的人都在用眼睛“凝视”,展现了人们对各种屏幕的凝视让极力压抑的欲望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黑镜子》是英国一部迷你短剧,第一季只有三集。全剧在阴郁的气氛中讲述了三个不同的黑色寓言故事。剧中通过“凝视”揭露了人性中本质的一面,展现了在传播、娱乐、科技发展到极致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态度。《黑镜子》的制作人查理·布鲁克曾经在《黑镜子,让你忘记了什么》一文中对科技的快速发展提出了质疑:“如果科技是毒品——用着就像毒品——那么,准确地说,它的副作用是什么?”本文将借助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剧中人们过度依赖科学技术带来的“副作用”。
“看”屏幕:传播极致下的窥私欲
《国歌》是该剧的第一集,开篇就向大众抛出了一颗炸弹:你想不想看首相和猪做爱?绑匪绑架了英国一名深受大众喜爱的公主,释放的条件是要求英国首相在公众面前通过网络直播和一头母猪做爱。荒诞的要求立刻让全国陷入了躁动,人们疯狂转载这段视频,纷纷表态认为首相应当为了拯救公主去实现这个无礼的要求。迫于公众的压力,首相不得不在最后时刻,走向了那间地狱般的直播间。整个故事,绑匪都是通过视频录像的方式借公主之口来和外界交流,而网络恰恰给了这些视频录像提供了畅通无阻的传播渠道。视频一经播出便迅速传播,删除的速度远远追不上转载,全国观众在很短时间内得知了这个爆炸性的新闻。
如今,科技的迅速发展让网络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视频影像等优势成为了传播媒介中的霸主,网络成为了浏览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信息洪流中,隐私消息一经网络传播,人们蜂拥而至却往往会忽略传播的起始者。正是这种责任分摊效应,现代人常常通过互联网等媒体,一起欣赏各种荒诞奇观,将集体窥私欲发挥到极致的同时也导致网络上出现了很多不负责任的舆论制造者。有暴露便有窥视,暴露和窥视是一对孪生兄弟,暴露为窥视提供“养分”,窥视为暴露提供“动力”。网络的便捷,让公众的窥私欲更加肆无忌惮。
克里斯蒂安·麦茨在影院机制和观影心理的讨论中提到过三个关键词:认同、窥视、恋物。其中窥视,“在心理学研究中被认为是人性与生俱来的弱点,人类对隐私和性的兴趣一直存在,从未减弱过。”当隐私和性结合在一起时更加激发了人们窥视他人的欲望。首相,这个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物在人们心目中一直都是权利、贵族、地位的象征,观看让人们最初表现出的正义感消耗殆尽,从后来公主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街头就已经表明公众关心的重点从来不是公主的安危,而是首相与猪做爱这件荒诞的事情。人们义愤填膺地强烈要求首相应当牺牲自我拯救公主,内心疯狂滋长的猎奇心理和窥私欲是大众“表达正义”背后最根本的动力。
在社交网络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我们赤裸地行走在网络时代,处在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中。人们随时都可以在一夜之间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隐私也随时可以毫无保留地暴露在公众面前。一旦隐私被暴露人们便像剧中人群一样,热闹地聚集在一起带着各自不同的目的观看首相的“惨不忍睹”的举动。这个社会科技把人类带入了机器时代、信息时代、屏幕时代,也让人心变得冷漠和疏离。
“看”生活:娱乐极致下的真实
如果说在第一集里,人们失去屏幕对生活的影响只是不能及时的获取信息,那么,在第二集《1500万点》里,导演进一步扩大屏幕对人类的意义——屏幕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任何活动都要通过屏幕来完成,屏幕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评委提供的娱乐节目来消磨时光获得快乐。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快乐”被认为是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就像片中人们想要获得快乐必须要通过骑自行车赚取虚拟的金币消费来自上层给与的游戏娱乐节目。少数不甘平庸的人通过消费1500万虚拟点券参加真人秀的比赛,成功了便可以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失败了便回去继续过平庸的日子。
这种生活看似科幻高端实则单一乏味,人们每天的生活便是“看”屏幕,从起床睁开眼睛的瞬间,屏幕便如影随形直到一天结束。在日复一日的不断重复中,人们逐渐失去斗志行尸走肉般地活着,被动地接受来自上层给予的生活方式。屏幕阻隔了真实的世界,充斥在屏幕上的暴力、色情、肤浅的娱乐节目成为了生活的麻醉剂,让人们变得消极、麻木,缺乏交流,沉醉在自己虚幻的满足感中逐渐堕落,内在真实的东西成为一种缺失。
故事中,女主角无意中的歌声唤起了男主角对真实美好的向往,他决定用自己的1500万点券为女主角报名去参加真人秀的比赛。剧情巧妙地将现在如火如荼的选秀节目完美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在当今娱乐节目泛滥的环境中,人们是如何渐渐迷失自我。反思当下的娱乐真人秀节目,在媒体人的精心包装和夸张宣传下,甚至是为了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大大小小的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让很多年轻人趋之若鹜。但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回头重新体会其中的意味,也可以发现,原先打出“磨练”“蜕变”的诱人字眼不过是商业包装下面无聊虚幻的广告噱头。剧中,女主角喝下的那杯神秘的饮料之后,整个人处在一种虚幻的状态下,在评委和观众的鼓动下,忘记了自己本来是来参加唱歌比赛最初目的,最终成为了一名成人频道的模特。美好梦想的破灭唤醒了男主角追求真实的动力,在比赛前,男主角没有喝下那杯饮料,自认为是以最真实的状态展现在观众面前,但终究逃不过巨大利益的诱惑,成为了一档“自杀式宣泄”节目的主持人。最为讽刺的是,曾经他用来威胁评委的自杀工具——玻璃碎片,却成为了他日后赚钱的工具。他曾经唯一追求的“真实”也被商业包装成为了卖点、作秀。回顾曾经参加比赛的选手,很多人认为自己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为自己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却也难逃娱乐节目中金钱至上的游戏法则。而坐在电视机前的大众似乎是影片中那些坐在观众席上的虚拟人物,一道屏幕隔绝了他们了解事情真相的途径,所了解到的也是经“屏幕”过滤之后虚幻、变形的信息。当今社会娱乐节目层出不穷,娱乐方式种类繁多,表面上的欣欣向荣掩饰不了人们内心的空虚。在女主角站在舞台上在为是否去成人频道挣扎时,台下“观众”报以幸灾乐祸的态度,不怀好意的鼓动让女主角接受这项“邀请”。屏幕正如一面镜子,反射出人们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乏味、冷漠的生活态度,也警示作为媒体人如果一味迎合观众的口味而失去了引导的责任,节目的制作也将倾向恶俗化。
“看”记忆:科技极致下的信任危机
记忆,从我们出生开始便一直伴随着我们,正因为它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存在,常常被人忽略。“记忆方面的这种在一般人看来是最常见又很不重要的心理功能上的缺失,实际上存在着远比普通见解深刻得多的心理学上的根源”。在第一季最后一集《你的全部记忆》中,导演做了大胆的想象,当科技发展到极致之时,一张Grain芯片可以代替人类的大脑帮助人们存储记忆,将它植入到人们耳朵后面按下随身配戴的遥控器,记忆便会以影像的方式投影到任何玻璃屏幕上。记忆在这里成为了主角,影片形象地把“记忆”“回忆”“遗忘”这些抽象的动作通过“存储”“回放”“删除”这些具体的动作表现出来。
在剧中,男主角Liam怀疑妻子出轨,将自己看到的妻子Fion和其前男友Jonas所有记忆全部翻找出来,希望通过蛛丝马迹验证自己的幻想。男主角不断的怀疑,他先是质问妻子,然后逼问Jonas,找到真相他似乎满意了,在Jonas删除对Fion的记忆时,他又发现了蛛丝马迹,这些痕迹又成为他之后去逼问Fion的动力。其实,在人的记忆规律中,“人的记忆天然地倾向于愉悦与美好,而逃避痛苦与丑恶”,Grain芯片将人的记忆不经删选的全部储存,记录美好的同时也让痛苦、丑恶清晰的呈现。至此,记忆成为了证据,成为了彼此互相折磨的武器。Liam让自己终日生活在幻想与验证幻想的生活里,心理扭曲,疲惫不堪。原本平淡幸福的生活变成了一场无奈的侦探剧,作者也试图通过该剧告诉我们当今人们之间的信任桥梁已经摇摇欲坠。
结语
《黑镜子》映射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对人类现在的行为方式进行了反思,它是一面“欲望之镜”照射出了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将这种“副作用”进行了细腻的展示。在整部剧中,导演没有加入个人对这件事情的评判,只是简单的叙述,故事的结尾成为了另一个故事的开端,悬而未解的问题让人们在观看完电视的时候除了感慨之外也伴随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科技的触手悄无声息且极其迅速的伸向人们的日常生活,像摆弄手中的魔方一般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乐在其中地享受科技带来的全新世界。但是,过度的依赖科技让人们变得脆弱不堪,在这个机器无处不在世界中,人们过度依赖影像,似乎已经成为了屏幕时代的奴隶,到底是我们利用了机器,还是机器利用了我们?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栏目责编:曾 鸣
参考文献:1.戴锦华著:《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朱红编译:《文明的隐私——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法》,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3.[英]查理·布鲁克:《黑镜子,让你忘记了什么》,http://www.guokr.com/article/11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