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的考察与整理
罗宝川 陈琳 黄尚军
摘 要:富荣西场是川盐古道陆路运输线上具有悠久历史的产盐区之一,由于其地处川滇、川黔、川鄂等多条古盐道的源头,并与茶马古道等古代交通枢纽线段重合,沿途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文章以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抢救为目的,围绕富荣西场井叙古盐道的摩崖、牌坊、石碑等文化形态展开论述,以图文的形式梳理沿途部分代表性的盐业物质文化遗产,以此对川盐古道文化研究提供微观个案。
关键词:川盐古道;文化遗产;考察与整理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18)03—0070—08
一、概 述
川盐古道是在四川盐业数千年的运销过程中形成,具有稳定运输线路的交通运输通道,其辐射范围包括川、黔、鄂、滇、湘等地区。盐的运输、流动与交换,将四川与周边地区的文化关系拉近,不同地区和族群通过“盐”这一物质发生接触,生成关系,以至形成一个围绕“盐”的公共生活圈。“盐”作为商品,不仅有生产、运输、交换、消费等一条完整的“经济生命”,同时,它还能串联起有关产盐的建筑、盐道、货币、习俗等的“文化生命”。
川盐古道上盐业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与沿途民众的集体创作密不可分。除古盐道外,还有众多物质文化形态留存至今,如庙宇、佛像、牌坊等,这些文化景观亟需整理和保护。2013年3月,“茶马古道·贡井老街盐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看作是国家层面对盐道景观遗产的一次承认与保护。但是,其中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细节是:“贡井老街盐道”是作为“茶马古道”线路上的一段才被官方承认和保护的。或者说,“贡井老街盐道”的地位是让位于“茶马古道”的。以“茶马古道·贡井老街盐道”命名,显示了“川盐古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在学术领域规范命名的困境,同时也透露出“川盐古道”学术调研和考察的紧迫性。
一般而言,学者对“古盐道”的研究普遍具有一种跨地域、跨族群的眼光,常常将研究的视野集中在多个重要节点或节段整体性的关联上。毕竟“古盐道”作为物资运输、交换、流通的通道,本身就具有这种普遍的关联性。但是,“古盐道”上某些点与点、段与段之间的特殊性同样重要。这些“点对点”“段对段”的古道上潜藏着较为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这些“地方性的知识”急需“深描”。就本文研究的对象而言,富荣西场井叙古盐道上的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2018年4月3日—10日,笔者对井叙盐道上的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了为期8天的田野调查。
二、富荣西场井叙古盐道概说
在介绍井叙古盐道之前,有必要对“贡井”与“富荣西场”的历史做一个大致的梳理。据《自贡市贡井区志》记载:贡井在西汉时属南安县管辖,东汉属犍为郡江阳县。北周武帝时期(561—578)因大公井的开凿设立公井镇。唐武德元年(618)设公井镇为县。……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改公井县为公井镇,官府对食盐的产销政策实行“民煮、官收、官销”,同时在公井镇设公井盐监。明洪武九年(1376),改盐课司专管盐政。明嘉靖时期(1522—1566)改公井为贡井①。清雍正八年(1730),“旧盐司二城,东曰白沙,南四十里曰桐麻。以鹽井崩塞奏裁。设丞贡井,司配截巡缴之责,稽察场区,佐理县事。”② 清光绪三年(1877),在自贡地区设立总办官运盐务局。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在北京组建临时政府。1913年与英、德、俄、法、日等国商议“善后借款”。借款书中要求“中国政府在北京设立盐务署,由财政总长管辖。盐务署内设稽核总所,由中国总办一员,洋会总办一员。……在各产盐地设立稽核分所,设经理华员一人,协理洋员一人。”③ 民国三年(1914),在四川成立盐运使署和川南盐务稽核所。此后,“四川盐政部在自贡设富荣八垣榷税官署,在贡井地区的席草田、苟氏坡、黄石坎三处设立盐垣管区”④。贡井称富荣西场,民间也称“西场贡井”。
本文所讨论的是作为古盐道上“点对点”的线路之一的井叙古盐道。这条古盐道从“西场贡井”出发,途经今自贡市舒坪镇、仲权镇、漆树乡,宜宾市王场乡、永兴镇、宗场乡等地,最终到达“叙州府”(今宜宾市)。因其始于“西场贡井”,止于“叙州府”,所以被称作“井叙古盐道”(图一)。
三、井叙古盐道文化遗产整理
井叙古盐道上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与川盐古道大部分盐道一样,处于被破坏和消失的境况中。物质文化遗产如建筑、石刻、雕像等面临着开发性的毁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盐业传说、盐工号子等伴随着传承人的去世而消失。因此,以这些文化遗产的属性进行分类保护,迫在眉睫。
(一)倒挂寺和马老洞
倒挂寺和马老洞位于自贡市自流井区舒坪镇与贡井区长土镇交界处。经笔者考察,发现两地分别有摩崖造像数座,其中以“倒挂寺”与“马王菩萨”最为突出。
倒挂寺位于贡舒路“倒挂寺”公交站台附近200米处,始建年代不详(因洞窟有明代官府人物造像,故笔者推测可能建于明代)。由于“文革”的冲击,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寺内僧人奔走还俗。如今,整座寺庙木制建筑已经全部损毁,仅剩几处摩崖石像(图二至图五)。
倒挂寺摩崖石像高约4~5米,分上下两层。上层有I号、II号、III号洞窟3座。I号洞窟外壁保存较为完好,内部人像损毁严重。IV号洞身完全损毁。下层(V)主要凿刻倒挂和尚从腰至头的倒立半身像。上层3座洞窟共有造像5尊,其中居正中间位置有II2-4、III5。
I1.洞窟高约50厘米,人物面部造像严重损坏,隐约可见其头戴明代官帽,身着官服。洞窟左右壁书:“洞门常廸,山境永清”。
II2、II3、II4.洞窟高约1米,三座造像面部衣身均毁坏。“人像上方”刻有“三霄殿”三字。
III5.洞窟高约1.5米,洞内着朱红色颜料。人物造像完全损毁,隐约可见其手持黄色朝板。洞窟左壁书:“□□□中书尽”①,右壁字迹完全损毁。
IV.损毁。
V.损毁?②
除此之外,各洞窟壁檐上还凿有“莲花”“玉带”“松鹤”等赋有吉祥寓意的图案。
关于“倒挂和尚”的由来,在当地有一则民间传说:
好多年以前,当地来了一个神医,为当地平民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并且从来不收取别人的酬谢,因此当地人十分感激他。有一天,他刚治好一位病人的病,这家的主人递给他一个烟袋,让他抽一口,歇一歇。神医接过烟袋抽了一口说:“烟袋借我用一下,明天你到山崖边的小路上来取。”说完匆匆离去。第二天,烟袋的主人来到山崖边,在小路上转来转去却找不到人。后来抬头一看,一尊倒立的石刻雕像出现在山崖上,雕像的手中还握着他的烟袋。烟袋的主人突然明白了:原来倒挂和尚就是神医的化身。他还想起神医说过的话:“当今朝廷奸人当道,是非曲直已经被颠倒了。世间事物要弄清真相,除非倒过来看。”③
马老洞位于自贡市贡舒路与省道305交叉路口处,马王菩萨造像与倒挂寺的直线距离约200米。马王菩萨的造像刻在一面石壁上,洞窟离地面约2~3米。洞窟内有造像人物4尊,高坐马身为马王菩萨。人物造像已严重风化(图七)。
同样,有关“马王菩萨”的由来也有一则民间传说:
据说有一个王子骑马南下私访,路经此地,偶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山洞,因猜测有玛瑙,便下马入洞探寻。岂知突然山崩地裂,洞口被山石堵死,王子永远长眠于洞内。人们为了纪念王子的探险之行,于是请工匠在洞口崖壁上刻了马王菩萨等四人一马图像,供人求拜。图像神态栩栩如生。④
旧时,挑盐的盐工从西场贡井出发,走到此处,一般都会歇息整顿。据说过去在玛瑙洞(马老洞)与倒挂寺的古盐道旁有一颗巨大的黄桷树,枝叶茂盛。“树叶一直遮住了今天的贡舒路,我都亲眼见过。后来开山放炮,把树的龙脉打断了,黄桷树就慢慢枯死了。”⑤许多商铺摆在黄桷树下,供往来的盐工歇脚。玛瑙洞(马老洞)在商铺的上面,倒挂寺就在商铺的下面。“要到玛瑙洞,先要找到倒挂和尚,找到了倒挂寺也就找到了玛瑙洞(马老洞)。连接二者的是‘九墩十八梯,有句话这样说的,‘九墩十八梯,倒挂和尚在那里。”①至于为什么要到“玛瑙洞”,先要找到“倒挂和尚”,受访人不能给我们较为信服的答案。
翻检史料,可能与当时“倒挂寺”是一处票盐查验司有关。“查富荣东西两场,近年所销陆运票盐,均占两场产额四分之一,税收达三百余万元之巨。而售卖票盐与肩贩之盐垣,系分八处,散步两场之内,此项票盐,大都行销附场各县乡镇。公家虽于两场出口扼要地方,设有验卡专司查验,而两场幅员广袤数十里,道路分歧,四通八达,在此整顿场务严缉私漏之际,亟应将商贩由场运销票盐应行经过路线,分别规定,以免绕越偷渡……。”② 一直以来,盐税是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国民政府为了避免盐贩“绕越偷渡”,专门在富荣东西两场内设立“盐卡”。倒挂寺因为地处盐垣苟氏坡的必经地段,商贩往来频繁,人流攒动,因此地方盐务稽核分所在此设立“盐卡”,专门查验盐贩运销的票盐。所以,才会有“九墩十八梯,倒挂和尚在那里”这样一句俗语。
(二)舒坪镇磨刀岭李、吴氏节孝坊
舒坪镇磨刀岭牌坊位于舒坪镇磨刀岭村4组,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高約8~9米。牌坊结构为四柱三门,三层檐,整个造型雕工精细,镌刻繁复,具有浓郁的巴蜀地方文化特色。这座牌坊是为旌表“王三畏堂”王朗云分支王宇智妻李氏和王宇智之子王恂信妻吴氏两位女性。王宇智之妻李氏卒于1869年,地方政府向朝廷上奏请建节孝坊未果。1880年王恂信妻吴氏病卒,时任四川总督丁宝桢又再请朝廷拨款建坊,得到朝廷准允。在“丁(宝桢)的奏折中,有‘私通六部,富甲全川之句,可见王朗云当时势力之大。”③“三王畏堂”在清末四川盐业史上的地位十分显赫,因此他的旁支能够建坊立碑。
整座牌坊人物和动植物图像较少,阴刻文字较多。文字讲述了婆媳李、吴两位妇人节孝守志的事迹。
如右梢间横梁上匾:
旌表节孝,吴孺人,荣邑太学生,□□公长女,事父母,以孝闻。道光丁酉年,十八归王公恂信。德□、□嘉,素娴闺训念。姑李太孺人,青年矢志苦节之贞,渐成甘节,左右侍养,最能得其欢心。戊戌生子,臣五。至壬寅,而恂信疾,孺人割臂救之,卒不起,矢志殉之,又不果。于是忍痛节哀,上事孀姑,服侍维谨;下抚稚子,教训必先,伶仃三世,责在一身。荏苒三十有余年,孺人之花甲初周,而臣五巳,庆衍多男矣。夫共姜矢死以靡他,伯姬待母而不出,柳母和丸以教子,欧母画荻而习书。要皆德著当时,声施后世令以。④
左梢间横梁上匾:
孺人之守志抚孤,絜长而较短。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今者凌云悼楔,矗立通衢,都人士之过去其下者,莫不指而目之,歆而艳之曰:“此吴孺人与姑李太孺人”。维纲常于不敝,垂令誉于无穷者也。于戏此非巾帼完人而能若是乎。⑤
又如牌坊另一面右梢间横梁上匾:
旌表节孝李太孺人,威邑讷扬公女,庠生慎徽公胞妹也。嘉庆己卯年廿三,归宇智王公为继配。以姑汪太君居隔里许,不能朝夕问视,尝治馈俸之,恒自往省,能谒其诚,而得其欢。抚前室子,笃信、慤信,慈爱滋至。道光壬午生子恂信,至甲申而宇智公捐馆。太孺人矢志柏舟,治家教子,极有法则。丁酉恂信授室,癸卯遂殁遣孤,臣五。太孺人偕媳吴孺人立志抚之,教养成立,计太孺人守节先后历四十有五年矣。同治八年,族亲里邻具禀公,请奉旨旌表。臣五督建两世节孝坊,以表杨先德焉尝考。①
另一面左梢间横梁上匾:
古贤媛之举案齐眉者,无论全其早丧所天,或截耳以明贞,或捐躯以殉志,虽成慷慨立节之名,终乖地道有终之义。令观太孺人立身以节事姑,以孝持家,以俭抚前室子,以慈以□,一身而四善兼备。所谓庸中佼佼,铁中铮铮者乎。②
(三)自流井区漆树乡《颜昌英李振亨二善人修路碑记》
自流井区漆树乡俞冲社区的街道边有一座德政碑,高约5米,通宽3.25米。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上面刻有《颜昌英李振亨二善人修路碑记》的碑文,现将碑文抄录如下:
□上雙石铺至吊黄楼约有二百余里皆为宜属,上通自、贡,下达戎城,往来行人络绎不绝,诚通衢也。□□于行者什之一,不便于行者什之七,每至秋雨淋漓,望之生畏,岂真蜀道之难與,抑亦修治之无□□。邑中有好善者或自捐修,或募众补修,不数里而斧资告竭,不数年而倾圮堪虞,所以有始者鲜有□□也。惟威邑颜公李公,乐善不倦者也,以为济人利物,莫大于补路修桥,故由荣、威,上至犍、仁,创修梁□皆利之,平治道路人共由之,他如富、隆、资、内州邑之遵道遵路者,尽歌坦途,岂独于吾宜而遗之。□邑职员陈君,与二公情同管鲍,契结金兰,兴言及此,即慷慨允诺,不以贵烦工巨为辞。良由二公心□极厚,志切大公,庶几乎君子风乎。世有富商巨贾,资拥数万,或溺于异端,不惜舆金辇粟以奉之,□□□也,不知求福而福不应,不求福而福自来者乎。闻二公之□□□然悟瞿然,兴矣。经始于庚戌(1850)之春,阅两寒暑而蒇事。易曰:履道坦坦,今乃见为坦坦也,□□□平平,今乃见为平平也于。铄哉二公之功德无量,二公之福泽无量矣,二公之后嗣继延□□□量哉。至于金粟之费,自有主之者,后有鸿笔编郡志编邑乘,定著二公之名于不朽。
岁贡生候选训导 黄金钊 拜撰
廪生 陈蘭芬 敬书
大清咸丰元年(1851)秋月 榖旦①
碑文记录了盐商李振亨和颜昌英二人筹资修建漆树乡至宜宾道路的事迹。在民国《富顺县志》中对颜昌英有所记载:“号鹤龄,孝友性成,敬礼师儒,多济人利物,费金巨万无吝……”②。而李振亨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李振亨,字集庵,生于清嘉庆年间,祖籍江西,清初先祖移民入川,定居自贡。李振亨幼年丧父,家贫,与弟李振修专营打铁为生。后来李振亨变卖家资,凭一人之力凿办盐井,并大肆收购废弃的盐井续办。趁着清廷“川盐济楚”,楚地借销川盐的机会,李振亨迅速扩张自己的势力,成为当时自贡地区四大盐商之一。后来,李振亨联合颜昌英、王克家选址大安区牛口山,从咸丰三年至九年,历时6年建成三多寨,发展私人武装,抵御太平军势力和匪盗的侵扰。三多寨地广城高,据清同治年间《富顺县志》记载,“三多寨,富顺北郊郭外百二十里,有石岖崎历落跃起数十丈,踞地作奇峰,曰佛子寺,广三百丈,长四百丈,周一千三百丈,即今所称三多寨者。”③
李振亨遵守伦常,发迹之后也谦逊待人。因为其是贫苦出生,亲近乡人,每与士绅聚会,都倡议修路。从漆树乡到宜宾的这条道路就是李振亨和颜昌英出资修建的。
四、川盐古道文化遗产保护的再思考
川盐古道上有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如庙宇、碑刻、石窟、盐道、会馆等,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如灯会、盐工号子、盐帮菜、民俗节庆等。诸多学者对这些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实践④。但是,在面对轰轰烈烈的“遗产运动”的同时,我们需要警惕一个可能被人们忽略的事实:事物被贴上“遗产”的标签,是一种人为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最初是为了增加事物的文化属性,提高其社会身价,引发公众的关注。但是,“文化遗产”在被人贴上越来越多的标签之后,可能会转移人们视线,把焦点对准“遗产”所带来的利益而忽略了“遗产”本身①。川盐古道上的文化遗产,需要通过田野调查与研究,协同整理、合作保护、有序开发。同时,在整理与抢救的过程中,还需要警惕“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保护行为”。唯有这样,方能将遗产的内涵——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遗产开发带来的切身利益有效地连接,真正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责任编辑:邹丽莎)
Abstract:Furong West Salt Field is one of the salt-producing areas with a long history in the Chuanyan ancient road transportation line. It is located at the source of many ancient salt roads such as Sichuan-Yunnan, Sichuan-Guizhou, Sichuan-Hubei, and coincide with the ancient tea-horse road. The cultural heritage along the way is very rich. For the purpose of sorting and salvaging the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forms such as cliffs, arches and stone monuments in the ancient Jingxusalt road of Furong West Salt Filed, and combs the representative material culture of salt industry along the way. The heritage provides a micro case for the study of the ancient culture of Sichuan salt.
Key words: Sichuan salt ancient road; cultural heritage; investigation and arrangement
摘 要:富荣西场是川盐古道陆路运输线上具有悠久历史的产盐区之一,由于其地处川滇、川黔、川鄂等多条古盐道的源头,并与茶马古道等古代交通枢纽线段重合,沿途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文章以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抢救为目的,围绕富荣西场井叙古盐道的摩崖、牌坊、石碑等文化形态展开论述,以图文的形式梳理沿途部分代表性的盐业物质文化遗产,以此对川盐古道文化研究提供微观个案。
关键词:川盐古道;文化遗产;考察与整理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18)03—0070—08
一、概 述
川盐古道是在四川盐业数千年的运销过程中形成,具有稳定运输线路的交通运输通道,其辐射范围包括川、黔、鄂、滇、湘等地区。盐的运输、流动与交换,将四川与周边地区的文化关系拉近,不同地区和族群通过“盐”这一物质发生接触,生成关系,以至形成一个围绕“盐”的公共生活圈。“盐”作为商品,不仅有生产、运输、交换、消费等一条完整的“经济生命”,同时,它还能串联起有关产盐的建筑、盐道、货币、习俗等的“文化生命”。
川盐古道上盐业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与沿途民众的集体创作密不可分。除古盐道外,还有众多物质文化形态留存至今,如庙宇、佛像、牌坊等,这些文化景观亟需整理和保护。2013年3月,“茶马古道·贡井老街盐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看作是国家层面对盐道景观遗产的一次承认与保护。但是,其中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细节是:“贡井老街盐道”是作为“茶马古道”线路上的一段才被官方承认和保护的。或者说,“贡井老街盐道”的地位是让位于“茶马古道”的。以“茶马古道·贡井老街盐道”命名,显示了“川盐古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在学术领域规范命名的困境,同时也透露出“川盐古道”学术调研和考察的紧迫性。
一般而言,学者对“古盐道”的研究普遍具有一种跨地域、跨族群的眼光,常常将研究的视野集中在多个重要节点或节段整体性的关联上。毕竟“古盐道”作为物资运输、交换、流通的通道,本身就具有这种普遍的关联性。但是,“古盐道”上某些点与点、段与段之间的特殊性同样重要。这些“点对点”“段对段”的古道上潜藏着较为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这些“地方性的知识”急需“深描”。就本文研究的对象而言,富荣西场井叙古盐道上的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2018年4月3日—10日,笔者对井叙盐道上的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了为期8天的田野调查。
二、富荣西场井叙古盐道概说
在介绍井叙古盐道之前,有必要对“贡井”与“富荣西场”的历史做一个大致的梳理。据《自贡市贡井区志》记载:贡井在西汉时属南安县管辖,东汉属犍为郡江阳县。北周武帝时期(561—578)因大公井的开凿设立公井镇。唐武德元年(618)设公井镇为县。……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改公井县为公井镇,官府对食盐的产销政策实行“民煮、官收、官销”,同时在公井镇设公井盐监。明洪武九年(1376),改盐课司专管盐政。明嘉靖时期(1522—1566)改公井为贡井①。清雍正八年(1730),“旧盐司二城,东曰白沙,南四十里曰桐麻。以鹽井崩塞奏裁。设丞贡井,司配截巡缴之责,稽察场区,佐理县事。”② 清光绪三年(1877),在自贡地区设立总办官运盐务局。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在北京组建临时政府。1913年与英、德、俄、法、日等国商议“善后借款”。借款书中要求“中国政府在北京设立盐务署,由财政总长管辖。盐务署内设稽核总所,由中国总办一员,洋会总办一员。……在各产盐地设立稽核分所,设经理华员一人,协理洋员一人。”③ 民国三年(1914),在四川成立盐运使署和川南盐务稽核所。此后,“四川盐政部在自贡设富荣八垣榷税官署,在贡井地区的席草田、苟氏坡、黄石坎三处设立盐垣管区”④。贡井称富荣西场,民间也称“西场贡井”。
本文所讨论的是作为古盐道上“点对点”的线路之一的井叙古盐道。这条古盐道从“西场贡井”出发,途经今自贡市舒坪镇、仲权镇、漆树乡,宜宾市王场乡、永兴镇、宗场乡等地,最终到达“叙州府”(今宜宾市)。因其始于“西场贡井”,止于“叙州府”,所以被称作“井叙古盐道”(图一)。
三、井叙古盐道文化遗产整理
井叙古盐道上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与川盐古道大部分盐道一样,处于被破坏和消失的境况中。物质文化遗产如建筑、石刻、雕像等面临着开发性的毁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盐业传说、盐工号子等伴随着传承人的去世而消失。因此,以这些文化遗产的属性进行分类保护,迫在眉睫。
(一)倒挂寺和马老洞
倒挂寺和马老洞位于自贡市自流井区舒坪镇与贡井区长土镇交界处。经笔者考察,发现两地分别有摩崖造像数座,其中以“倒挂寺”与“马王菩萨”最为突出。
倒挂寺位于贡舒路“倒挂寺”公交站台附近200米处,始建年代不详(因洞窟有明代官府人物造像,故笔者推测可能建于明代)。由于“文革”的冲击,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寺内僧人奔走还俗。如今,整座寺庙木制建筑已经全部损毁,仅剩几处摩崖石像(图二至图五)。
倒挂寺摩崖石像高约4~5米,分上下两层。上层有I号、II号、III号洞窟3座。I号洞窟外壁保存较为完好,内部人像损毁严重。IV号洞身完全损毁。下层(V)主要凿刻倒挂和尚从腰至头的倒立半身像。上层3座洞窟共有造像5尊,其中居正中间位置有II2-4、III5。
I1.洞窟高约50厘米,人物面部造像严重损坏,隐约可见其头戴明代官帽,身着官服。洞窟左右壁书:“洞门常廸,山境永清”。
II2、II3、II4.洞窟高约1米,三座造像面部衣身均毁坏。“人像上方”刻有“三霄殿”三字。
III5.洞窟高约1.5米,洞内着朱红色颜料。人物造像完全损毁,隐约可见其手持黄色朝板。洞窟左壁书:“□□□中书尽”①,右壁字迹完全损毁。
IV.损毁。
V.损毁?②
除此之外,各洞窟壁檐上还凿有“莲花”“玉带”“松鹤”等赋有吉祥寓意的图案。
关于“倒挂和尚”的由来,在当地有一则民间传说:
好多年以前,当地来了一个神医,为当地平民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并且从来不收取别人的酬谢,因此当地人十分感激他。有一天,他刚治好一位病人的病,这家的主人递给他一个烟袋,让他抽一口,歇一歇。神医接过烟袋抽了一口说:“烟袋借我用一下,明天你到山崖边的小路上来取。”说完匆匆离去。第二天,烟袋的主人来到山崖边,在小路上转来转去却找不到人。后来抬头一看,一尊倒立的石刻雕像出现在山崖上,雕像的手中还握着他的烟袋。烟袋的主人突然明白了:原来倒挂和尚就是神医的化身。他还想起神医说过的话:“当今朝廷奸人当道,是非曲直已经被颠倒了。世间事物要弄清真相,除非倒过来看。”③
马老洞位于自贡市贡舒路与省道305交叉路口处,马王菩萨造像与倒挂寺的直线距离约200米。马王菩萨的造像刻在一面石壁上,洞窟离地面约2~3米。洞窟内有造像人物4尊,高坐马身为马王菩萨。人物造像已严重风化(图七)。
同样,有关“马王菩萨”的由来也有一则民间传说:
据说有一个王子骑马南下私访,路经此地,偶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山洞,因猜测有玛瑙,便下马入洞探寻。岂知突然山崩地裂,洞口被山石堵死,王子永远长眠于洞内。人们为了纪念王子的探险之行,于是请工匠在洞口崖壁上刻了马王菩萨等四人一马图像,供人求拜。图像神态栩栩如生。④
旧时,挑盐的盐工从西场贡井出发,走到此处,一般都会歇息整顿。据说过去在玛瑙洞(马老洞)与倒挂寺的古盐道旁有一颗巨大的黄桷树,枝叶茂盛。“树叶一直遮住了今天的贡舒路,我都亲眼见过。后来开山放炮,把树的龙脉打断了,黄桷树就慢慢枯死了。”⑤许多商铺摆在黄桷树下,供往来的盐工歇脚。玛瑙洞(马老洞)在商铺的上面,倒挂寺就在商铺的下面。“要到玛瑙洞,先要找到倒挂和尚,找到了倒挂寺也就找到了玛瑙洞(马老洞)。连接二者的是‘九墩十八梯,有句话这样说的,‘九墩十八梯,倒挂和尚在那里。”①至于为什么要到“玛瑙洞”,先要找到“倒挂和尚”,受访人不能给我们较为信服的答案。
翻检史料,可能与当时“倒挂寺”是一处票盐查验司有关。“查富荣东西两场,近年所销陆运票盐,均占两场产额四分之一,税收达三百余万元之巨。而售卖票盐与肩贩之盐垣,系分八处,散步两场之内,此项票盐,大都行销附场各县乡镇。公家虽于两场出口扼要地方,设有验卡专司查验,而两场幅员广袤数十里,道路分歧,四通八达,在此整顿场务严缉私漏之际,亟应将商贩由场运销票盐应行经过路线,分别规定,以免绕越偷渡……。”② 一直以来,盐税是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国民政府为了避免盐贩“绕越偷渡”,专门在富荣东西两场内设立“盐卡”。倒挂寺因为地处盐垣苟氏坡的必经地段,商贩往来频繁,人流攒动,因此地方盐务稽核分所在此设立“盐卡”,专门查验盐贩运销的票盐。所以,才会有“九墩十八梯,倒挂和尚在那里”这样一句俗语。
(二)舒坪镇磨刀岭李、吴氏节孝坊
舒坪镇磨刀岭牌坊位于舒坪镇磨刀岭村4组,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高約8~9米。牌坊结构为四柱三门,三层檐,整个造型雕工精细,镌刻繁复,具有浓郁的巴蜀地方文化特色。这座牌坊是为旌表“王三畏堂”王朗云分支王宇智妻李氏和王宇智之子王恂信妻吴氏两位女性。王宇智之妻李氏卒于1869年,地方政府向朝廷上奏请建节孝坊未果。1880年王恂信妻吴氏病卒,时任四川总督丁宝桢又再请朝廷拨款建坊,得到朝廷准允。在“丁(宝桢)的奏折中,有‘私通六部,富甲全川之句,可见王朗云当时势力之大。”③“三王畏堂”在清末四川盐业史上的地位十分显赫,因此他的旁支能够建坊立碑。
整座牌坊人物和动植物图像较少,阴刻文字较多。文字讲述了婆媳李、吴两位妇人节孝守志的事迹。
如右梢间横梁上匾:
旌表节孝,吴孺人,荣邑太学生,□□公长女,事父母,以孝闻。道光丁酉年,十八归王公恂信。德□、□嘉,素娴闺训念。姑李太孺人,青年矢志苦节之贞,渐成甘节,左右侍养,最能得其欢心。戊戌生子,臣五。至壬寅,而恂信疾,孺人割臂救之,卒不起,矢志殉之,又不果。于是忍痛节哀,上事孀姑,服侍维谨;下抚稚子,教训必先,伶仃三世,责在一身。荏苒三十有余年,孺人之花甲初周,而臣五巳,庆衍多男矣。夫共姜矢死以靡他,伯姬待母而不出,柳母和丸以教子,欧母画荻而习书。要皆德著当时,声施后世令以。④
左梢间横梁上匾:
孺人之守志抚孤,絜长而较短。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今者凌云悼楔,矗立通衢,都人士之过去其下者,莫不指而目之,歆而艳之曰:“此吴孺人与姑李太孺人”。维纲常于不敝,垂令誉于无穷者也。于戏此非巾帼完人而能若是乎。⑤
又如牌坊另一面右梢间横梁上匾:
旌表节孝李太孺人,威邑讷扬公女,庠生慎徽公胞妹也。嘉庆己卯年廿三,归宇智王公为继配。以姑汪太君居隔里许,不能朝夕问视,尝治馈俸之,恒自往省,能谒其诚,而得其欢。抚前室子,笃信、慤信,慈爱滋至。道光壬午生子恂信,至甲申而宇智公捐馆。太孺人矢志柏舟,治家教子,极有法则。丁酉恂信授室,癸卯遂殁遣孤,臣五。太孺人偕媳吴孺人立志抚之,教养成立,计太孺人守节先后历四十有五年矣。同治八年,族亲里邻具禀公,请奉旨旌表。臣五督建两世节孝坊,以表杨先德焉尝考。①
另一面左梢间横梁上匾:
古贤媛之举案齐眉者,无论全其早丧所天,或截耳以明贞,或捐躯以殉志,虽成慷慨立节之名,终乖地道有终之义。令观太孺人立身以节事姑,以孝持家,以俭抚前室子,以慈以□,一身而四善兼备。所谓庸中佼佼,铁中铮铮者乎。②
(三)自流井区漆树乡《颜昌英李振亨二善人修路碑记》
自流井区漆树乡俞冲社区的街道边有一座德政碑,高约5米,通宽3.25米。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上面刻有《颜昌英李振亨二善人修路碑记》的碑文,现将碑文抄录如下:
□上雙石铺至吊黄楼约有二百余里皆为宜属,上通自、贡,下达戎城,往来行人络绎不绝,诚通衢也。□□于行者什之一,不便于行者什之七,每至秋雨淋漓,望之生畏,岂真蜀道之难與,抑亦修治之无□□。邑中有好善者或自捐修,或募众补修,不数里而斧资告竭,不数年而倾圮堪虞,所以有始者鲜有□□也。惟威邑颜公李公,乐善不倦者也,以为济人利物,莫大于补路修桥,故由荣、威,上至犍、仁,创修梁□皆利之,平治道路人共由之,他如富、隆、资、内州邑之遵道遵路者,尽歌坦途,岂独于吾宜而遗之。□邑职员陈君,与二公情同管鲍,契结金兰,兴言及此,即慷慨允诺,不以贵烦工巨为辞。良由二公心□极厚,志切大公,庶几乎君子风乎。世有富商巨贾,资拥数万,或溺于异端,不惜舆金辇粟以奉之,□□□也,不知求福而福不应,不求福而福自来者乎。闻二公之□□□然悟瞿然,兴矣。经始于庚戌(1850)之春,阅两寒暑而蒇事。易曰:履道坦坦,今乃见为坦坦也,□□□平平,今乃见为平平也于。铄哉二公之功德无量,二公之福泽无量矣,二公之后嗣继延□□□量哉。至于金粟之费,自有主之者,后有鸿笔编郡志编邑乘,定著二公之名于不朽。
岁贡生候选训导 黄金钊 拜撰
廪生 陈蘭芬 敬书
大清咸丰元年(1851)秋月 榖旦①
碑文记录了盐商李振亨和颜昌英二人筹资修建漆树乡至宜宾道路的事迹。在民国《富顺县志》中对颜昌英有所记载:“号鹤龄,孝友性成,敬礼师儒,多济人利物,费金巨万无吝……”②。而李振亨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李振亨,字集庵,生于清嘉庆年间,祖籍江西,清初先祖移民入川,定居自贡。李振亨幼年丧父,家贫,与弟李振修专营打铁为生。后来李振亨变卖家资,凭一人之力凿办盐井,并大肆收购废弃的盐井续办。趁着清廷“川盐济楚”,楚地借销川盐的机会,李振亨迅速扩张自己的势力,成为当时自贡地区四大盐商之一。后来,李振亨联合颜昌英、王克家选址大安区牛口山,从咸丰三年至九年,历时6年建成三多寨,发展私人武装,抵御太平军势力和匪盗的侵扰。三多寨地广城高,据清同治年间《富顺县志》记载,“三多寨,富顺北郊郭外百二十里,有石岖崎历落跃起数十丈,踞地作奇峰,曰佛子寺,广三百丈,长四百丈,周一千三百丈,即今所称三多寨者。”③
李振亨遵守伦常,发迹之后也谦逊待人。因为其是贫苦出生,亲近乡人,每与士绅聚会,都倡议修路。从漆树乡到宜宾的这条道路就是李振亨和颜昌英出资修建的。
四、川盐古道文化遗产保护的再思考
川盐古道上有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如庙宇、碑刻、石窟、盐道、会馆等,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如灯会、盐工号子、盐帮菜、民俗节庆等。诸多学者对这些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实践④。但是,在面对轰轰烈烈的“遗产运动”的同时,我们需要警惕一个可能被人们忽略的事实:事物被贴上“遗产”的标签,是一种人为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最初是为了增加事物的文化属性,提高其社会身价,引发公众的关注。但是,“文化遗产”在被人贴上越来越多的标签之后,可能会转移人们视线,把焦点对准“遗产”所带来的利益而忽略了“遗产”本身①。川盐古道上的文化遗产,需要通过田野调查与研究,协同整理、合作保护、有序开发。同时,在整理与抢救的过程中,还需要警惕“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保护行为”。唯有这样,方能将遗产的内涵——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遗产开发带来的切身利益有效地连接,真正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责任编辑:邹丽莎)
Abstract:Furong West Salt Field is one of the salt-producing areas with a long history in the Chuanyan ancient road transportation line. It is located at the source of many ancient salt roads such as Sichuan-Yunnan, Sichuan-Guizhou, Sichuan-Hubei, and coincide with the ancient tea-horse road. The cultural heritage along the way is very rich. For the purpose of sorting and salvaging the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forms such as cliffs, arches and stone monuments in the ancient Jingxusalt road of Furong West Salt Filed, and combs the representative material culture of salt industry along the way. The heritage provides a micro case for the study of the ancient culture of Sichuan salt.
Key words: Sichuan salt ancient road; cultural heritage; investigation and arran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