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形体演变的规律综述

    内容摘要:文章以20世纪为起点,系统梳理20世纪以来汉字形体演变在规律这个方面的相关理论成果,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汉字形体演变研究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汉字 形体 演变

    综合以往的研究,汉字形体演变规律主要有简化、规范化还有讹变现象,而且在最近几年的研究中,有不少学者也在简化、规范化和讹变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新看法。下面我们将对这三个规律研究的梳理:

    一.简化

    汉字的形体主要是朝着简化易写的方向发展的。

    1.对以往研究的分析与回顾

    (1)对简化现象的看法研究

    唐兰在(1981)中,曾谈过“文字的演化,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向着简易的目标前进的”,并以“各、正、酗”等字的简化为例,说明汉字趋简的倾向。

    林澐(1986)在分析简化问题时,认为“秦先文字发展到小篆,简化主要为原始图像变为易写的符号,而非笔画的减少”。裘锡圭(1988)也认同汉字形体主要经历了由繁到简的过程。朱海娟、徐瑞在(2007)将简化又分为字体简化和字形简化两个方面。

    (2)简化方法的研究

    高明(1996)提出删减、替换等五种汉字形体的简化手段。

    张桂光(2004)通过对古文字形体进行研究,对高明的研究成果进行合并,总结出三种简化方法:把符号进行线条化和笔画化处理,删字体中不重要的部分,替换繁杂的偏旁。

    (3)简化影响的研究

    以往的研究中,唐兰、裘锡圭、林澐、高明等都支持汉字简化省时省力的看法。

    对汉字形体简化这一规律,我们认为还要关注简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汉字简化也有负面影响,有时简化字破坏了汉字形体原来的结构,给我们推知汉字的本义造成了不少的麻烦。

    从以上来看,以往学者对简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简化方法、简化现象的认知以及影响等几个方面,研究成果具有局限性。除上述外,我们认为还有简化出现的原因也是值得研究的,但是限于当时的资料,学界对其他方面研究很少。

    2.近几年对简化规律的研究

    随着汉字简化研究的深入,目前也有不少学者对简化这一现象进行探究,主要有周园、胡双宝、刘昀、秦学武、何林英等几位研究者。我们通过整理,发现近几年汉字简化规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类:

    (1)汉字简化总体研究

    近几年来,有研究者注意到以往的学者单纯地阐述简化的现象等一些基本问题,但是却不能加以系统的分类,于是,有些研究者便对前人的成果进行梳理。

    最近三年,主要是秦学武(2015)在汉字形体演进一章中,以20世纪为时间维度,以两岸三地为空间维度,重点梳理了百年来学者们在简化的产生途径、原因、类型和特点等基本问题方面的研究成果。不过,他在梳理的过程中,侧重了成果的堆积,而不注重对成果的对比,所以显得论述单调混杂。而且,他的文章中,涉及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不多,没有做到把握最新研究动态。

    我们认为在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写研究综述的时候,既要从纵向出发梳理出时间脉络,也要横向比较,对相同的观点整合,对不同的观点归类,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看法。

    (2)汉字简化创新研究

    周园《从汉字构形演变看简化问题》(2013)一文,在对以往研究回顾的基础上,首先从汉字构形特征谈起,通过分析汉字形体演变中繁化与简化走向,认为“为了满足人们省时省力的需求,所有的文字都朝着简化的方向发展”。其次,她又对简化现象进行了新的拓展,把简化形式分为基本和特殊两种形式。最后,她补充了以往研究没注意到的简化字成因,从书写工具、汉字本身的运用功能、群众心理和普及教育需要四个角度阐述了简化字形成的原因。周园对简化字成因形成的分析,补充了前人对此研究的不足。

    2014年,刘昀一文从繁化与简化的辩证关系角度来阐释汉字简化问题。他认为处理繁体与简体,择善而从。

    何林英(2018)通过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写法,从隶变的过程阐释了汉字形体演变的简化过程,证实了简化的趋势贯穿汉字形体演变的整个过程。

    (3)汉字简化影响研究

    汉字简化主流的趋势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上文中,我们谈到了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关注简化带来的积极影响,但是也应注意简化也有消极的一面。

    李丽红、李洪霞(2011)就汉字简化的优点和弊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简化符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教育的普及,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但是简化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汉字简化不仅造成汉字分辨率的降低,而且破坏了汉字本身的结构。

    陈倩(2013)也认同简化的两面性,她提到汉字简化一方面能够减少繁乱,从而提高书写的效率;另外一方面,简化后,汉字便于识读。同时,也要看到简化使得汉字表意性减弱,给构字系统造成了混乱。

    我们认为现在的研究是比较全面的,对于汉字简化的影响,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看到简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又要兼顾简化中的不利影响。

    二.规范化

    汉字的发展变化,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停止过,虽然变化的总体是朝着简化的方面发展,但由于变化一般都是从偶然的、个别的变革开始,异体字很自然地就会大量涌现出来,这对于高效地发挥文字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是极其不利的。另外,書写出现的错别字也不利于汉字的规范化。因此,汉字规范化趋势不可避免。

    以往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规范化分类方面:

    蒋善国认为规范化分为符号化、统一化、匀称化、规律化、工整化、简体化六个部分,并对这六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将简化归入到了规范化中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对汉字形体规范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对汉字进行简化的过程。张桂光《汉字学简论》总结出规范化工作是三个划一:偏旁位置的划一、偏旁形体的划一、偏旁构成的划一。朱海娟、徐瑞《试析汉字演变的规律性》一文追溯了对汉字形体进行规范化的历史,他们认为汉字形体规范化包括字体规范和字形规范两个方面:字体规范就是对字体进行简化;字形规范是对单个字的书写符号进行规范,比如对偏旁进行固定,明确书写时的顺序等。

    随着各研究者对规范化探究的深入,现在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1.规范化与教学书写研究

    在当今的教学中,规范化要求越来越受到重要。

    汉琳、张宗贤(2015)认为要不断增强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规范的意识,提高小学生规范书写的能力。苏艳红(2017)中首先提出“以汉字发展演变规律分析汉字教学规范研究,对于提高汉字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发展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汉字形体演变规律对汉字规范教学的重要性,最后根据汉字发展演变规律总结出汉字规范教学的四个策略。此文对当今汉字的规范化学习具有实际意义。

    张建民、徐小红(2018)一文将对象扩大到中小学生,他们认为“在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阶段,规范汉字化书写已经逐渐成为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学生能力及素质方面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保证学生汉字书写规范化也就十分必要”。此文章也提出了有关汉字规范化书写的有效措施,文章的点睛之处在于提到了中小学进行汉字规范化的原因,并对其中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

    马彩娟(2018)则是从教师角度出发,要求教师正确对待汉字的教学规范化问题,从而使教师去指导学生进行规范书写。

    2.汉字规范化标准研究

    何占涛、张艳超(2012)首先对汉字规范化问题的形成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进而以规范化问题形成为线索,提出了确定汉字规范化的两条标准:一是根据汉字自身的内在发展演变规律,确定使用标准;二是根据现实生活中人们使用汉字的实际情况(能否提高交际效率),确定规范化标准。

    3.汉字规范化与简化研究

    蒋善国(1959)就谈到“汉字形体规范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对汉字进行简化的过程”。朱海娟、徐瑞(2007)也提出过“字体规范就是对字体进行简化”。

    近几年的研究中,也有研究者对汉字规范化和汉字简化进行过研究,主要有王宁和何林英。

    王宁(2016)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汉字的简化问题不完全包含于汉字规范化的范围之内,汉字的规范化就是要发扬汉字简化的优点,同时克服汉字简化的弊端”。

    何林英(2018)一文通过隶书中碑别字的正体规范来说明当汉字简化影响到认读的时候,就要对汉字进行规范,她总结到“规范化是汉字结构发展的目的,它一方面肯定简化的成果,一方面又制止简化造成的混乱”,她的观点与王宁的看法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我们认为规范化和简化存在联系,但是两者并不等同。规范化要比简化的范围更大一些,通过对汉字进行简化,有利于促进汉字形体的规范化,但这只是一个方面。规范化还体现在对异体字的处理以及对错别字的规范。

    4.汉字书写规范化对策研究

    舒明志(2015)一文立足于当下的信息化时代汉字书写规范出现的问题,提出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法,增强社会的汉字规范化意识。

    无独有偶,杜佩雯(2018)对当下社会书写使用中的错别字和网络语言影响汉字正确书写两种现象,分别提出不同的规范措施。

    我们认为,信息化时代高新科技的出现,虽然给汉字信息处理带来方便,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确实造成了汉字书写不规范的现象,需要采取措施予以规范。

    三.讹变

    对于讹变现象的研究,最早唐兰(1981)中提到过殷商文字中已有讹变现象,但受到资料的限制,唐兰先生没有进一步考证。20世纪后期,讹变现象才逐渐受到重视,林澐、张桂光等学者把讹变现象作为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张桂光(2004)对讹变的定义、讹变的具体类别进行了详细说明,他认为“讹变字实际上就是发生了讹误变化的异体字”。张桂光之后对讹变的研究也是越来越多,林志强(1999)不仅进一步阐释了讹变的内涵,而且分析了讹变形成的原因,尤其注意的是,他突破了只把讹变限于古文字阶段的局限,要求把眼光扩大到整个汉字演变史;陈静(2007)中对前人就汉字讹变现象的研究情况(訛变的定义、内涵、成因、作用等几方面)作了总结,同时吸取了林志强的看法,也主张从整个文字发展进程中去探讨讹变;朱海娟、徐瑞(2004)谈到讹变是汉字符号的错误书写,着重从小篆和隶书形成的时期来说明讹变现象。

    现今随着讹变研究的增多,对以往研究者的成果不断丰富和创新。目前讹变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讹变定义的研究

    罗秋燕(2013)一文在前人对讹变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讹变的界定,她认为讹变后的字,不仅形体发生变化,本义也很难得知。

    秦学武(2015)则认为讹变有广狭之分。广义的讹变指的是形体讹变,只要形体变化破坏了字的结构和形音关系就是讹变;狭义的讹变,指的是字的原理结构被破坏。他对讹变的界定更加宽泛化。

    我们认为讹变是在整个文字发展史上出现的由于汉字符号发生变化,导致汉字构形理据变化从而破坏汉字形音义关系的一种现象。无论怎样定义讹变,有一点是必须存在的,那就是讹变后,汉字的构形原理结构一定发生了变化,讹变是一种非常规演变现象。

    2.讹变原因的研究

    罗秋燕(2013)指出讹变产生有内外两方面因素。内部原因从汉字本身去分析,主要是汉字表音、简化、结构平衡等;外部原因则从书写者、书写材料和工具的变化等去探究。

    刘明月(2013)也提出与罗类似的看法,只不过她从主观与客观原因进行阐述。主观原因,她认为是“书写者误解或忽视了汉字的形义关系”;客观原因则认为体现在汉字字形中形近部件的存在和汉字的简化作用两个方面。

    彭再新和周鹏(2015),通过探究偏旁“舟”在甲骨文和隶书中的字体变化情况,得出汉字核心义项的变化是引起讹变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与其说核心义项的变化导致讹变,不如说因为讹变引起形体偏旁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汉字核心义项发生了变化。

    冯玉涛、彭霞(2015)只是罗列了讹变现象产生的六个原因,并没有对原因进行归类,没有系统化。

    我们认为最好不要分主客观原因,若是从主客观原因分析,一般主观原因(书写者)显得比较重要,但是实质上讹变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汉字本身的简化、表音等。我们可以将讹变现象的原因分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要原因从汉字本身的内在因素分析,次要原因可以从书写材料、工具等外部因素分析。

    3.讹变影响的研究

    对于讹变带来的影响,学界有正反不同的观点。认为讹变具有消极影响的主要有冯玉涛和彭霞等,认为讹变具有积极影响的主要是刘明月、王林玉和吕泉烨等。

    (1)消极影响说

    冯玉涛、彭霞(2015)认为讹变以消极影响为主,讹变造成汉字本义的误解和字的混同难辨。

    (2)积极影响说

    刘明月(2013)认为讹变现象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发展过程,蕴含特定的文化内涵,并且对于考证文化史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

    王林玉(2013)也认为讹变具有积极意义。他指出讹变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部件的类化,促进了文字系统的成熟,讹变后的字造字理据更加明了,讹变字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古代语音以及语义的面貌。

    吕泉烨(2017)认为汉印讹变文字界定了文字笔画繁简的上下限,使得刻印的文字达到最好的辨识度。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需要辩证地看待。讹变的影响也是,我们认为既要承认讹变给探知本义带来不利影响,讹变现象造成的多音字加重了人们识字的负担;也要看到讹变的积极意义,讹变促进了汉字的简化,利于书写的快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实用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善国.汉字形体学[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

    [2]唐兰.中国文字学[M].1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4版.北京:商务印刷馆,2005.

    [4]林澐.古文字简论[M].1版.北京:中华书局,2012.

    [5]王贵元.汉字形体演化的动因与机制[J].语文研究,2010(3).

    [8]叶舒阳.小议繁简字与汉字繁简之争[J].汉字文化,2018(4).

    (作者介绍:张凯倩,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