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审美
李凡
摘要:在当代的中国画发展中,人物画的发展过程最为曲折,抓住了人物画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抓住了启动中国画发展的龙头。而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审美仍然影响着当代,只有深刻掌握了人物画的传统造型审美,才可以在继承中进行创新。
关键词:传统人物画:造型:内在美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0)20-0023-02
1历代人物画造型
我国人物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原始美术的主要功能是记录着当时的人类生活与人物形象,其中美术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多为稚嫩的形象,在美术教育史中对原始美术可以类比为当代人类幼年时期的创作,对于美术的概念也是极为模糊,但是在此时期的美术又充满着对艺术的原始冲动与最单纯的愿望。
1.1魏晋南北朝的人物画造型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美术类别,中国画独立且区别于其他国家艺术的三大基本特点在此时期形成。第一特点即是以线条为主,魏晋时代名声最大并且影响最为深远的画家顾恺之,将线条这一技法在继承汉魏时期绘画传统的同时发展至一个新的阶段。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笔法飘逸,在描绘出对象造型真实性的同时,运用娴熟的线条技法使得画作具有韵律与节奏感。中国人物画独特风格中的第二特征则是“以形写神”,这一观点在顾恺之的理论书籍《摹拓妙法》中提到,在顾恺之关于绘画的理论书籍中,提出的“以形写神”与“迁想妙得”的观点影响了中国历代画家至今,也奠定了中国画理论体系的基石。第三特点就是以绘画的形式给人物赋予记功录事的功能,这一特点从关于人物绘画最早出现时就已经有所体现了,但是在这一时期,记事的特点仍局限于成教化、助人伦层面。例如《女史箴图》《烈女图》和《历代帝王像》则是借助画作宣扬封建社会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对大众起着鉴戒的寓意。
1.2唐朝的人物画造型
在我国人物绘画史中出现了一段璀璨的时期就是唐朝。绘画作为精神层面的一种艺术形式,开始与发展都脱离不了经济与政治,本人曾听过著名学者蒋勋说美术史这一节目中有过一段话:“在对美术史掌握到一定阶段,给我看一件作品时,我是一定可以反应出这件作品大致所属年代的。”这段话其实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发展,一定有多方面因素,但其中经济与政治是美术发展的最大推动力。而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发达的时代,人物画的发展在维持着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吸收与融合外来艺术,人物画也在经济的强大支撑下获得了雄厚富丽的升华。作为学习中国画的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时期,最早接触到的就是唐代的画册,也是老师首推的摹习范本,在翻阅这个时期的绘本时是可以感受到唐代是一个高度自信、充满包容能力且富有生命力的时代。像《步辇图》画面中描绘了君主的神武与汉藏两族和亲场景。又如《天王送子图》中纪录的佛教故事中释迦降生的片段,这幅作品虽讲述着印度的经典故事,但又由中国画家所制,画面中的人物形象与服饰也有着中华民族特色,可见唐代对于外来文明以及其他的艺术形式的包容态度。
1.3五代时期的人物画造型
上文提及的经济与政治影响着美术发展,本人认为在中国绘画历史中体现最为淋漓尽致的就是唐代与五代时期。五代时期存在的时间很短,但是王朝的更替与地方割据并没有影响文化的交流,在部分稳定、没有战争的地区出现了不同的艺术形式,这个时期的绘画艺术开始逐渐向着有趣并诗意的方向发展。而就人物画来说例如《宫中图》《重屏会棋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人物画作品,由中可见五代的人物绘画继承了唐代绘画,着重描绘现实生活,但在內容形式上与唐代人物画最大的不同就是更为活泼。如果形容唐代绘画像一位诗情画意又充满自信的青年人,那五代时期的美术就像一位只知玩乐的孩子。
1.4宋代的人物画造型
中国人物传统绘画中能与雍容华贵的唐代相比肩的也就只有宋代了。张扬个性的唐代与活泼浪漫的五代,宋代总结了前面三百年的绘画技巧与形式,在许多方面都会显得更为成熟,对于绘画拥有了自己总结下来的一套程序,由此也顺势发展出了“院体”。“院体”在本人看来十分像现代由高考应运而生出的“考前风格”,都有着“崇尚形似,恪守法格”的特点,“院体”画犹如一位歌唱一首曲子多年的人,不论再唱多少遍,曲调与词都早已烂熟于心,再去歌唱也很少可以打动人心了。虽说“院体”画有着固定的题材与法度,并且有着很局限的服务阶层,但是“院体”在宋代可谓“国粹”。由于五代时期艺术形式开始呈现多变的局势,导致在宋代君主推崇“院体”画的同时出现了一种“士大夫画派”。“士大夫画派”通俗的理解就是当代所指的“文人画”,这个画派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画作来抒发画家自己的情怀,所以“文人画”会给观者一种“诗情画意”的直观感受[1]。在“士大夫画派”的作品中,画家们会把诗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情感释放在纸张之上,表现形式上挣脱了数百年积累下来的条条框框,不顾传统,在这一阶段画家们将绘画注入了新鲜的文学性,导致现代大众对“中国画”一词的理解大多都会与琴棋书合并在一起,认为国画是一种脱离现实生活对精神有着高度要求的艺术形式,本人认为现在许多普通人对于中国画有着“高不可攀”心理的源于“文人画”[2]。由此即可得出,宋代人物画的审美思想相较于魏晋画家提出的“以形写神”转化为对物像更深层次的理解之后“感情移入”式的达到“物我两忘”的阶段。
1.5元明清时代的人物画造型
元代的绘画相比前面几个时代,算是一个“低迷”的时期,画家们由于政局的影响大多选择明哲保身,在观看元代时期的画册时,本人感受到作品基本没有描绘现实生活,题材上多在表现花卉、山水,少数人物画也都表现的是君主皇家的生活,对普通百姓的生活画家们选择了回避。
明代与清代的人物画给本人一种相似的感觉,所以将明清放在一起去分析。明清的人物画开始出现“变形”的趋势,前期的人物画较弱,多见于一些程序化的绘画形式,许多画家开始仅依赖于宋代的作品与绘画形式,但是过于程序化画作并达不到宋画的层次,这一点是作为学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继承传统时注意的问题。到了晚明时期人物画才开始慢慢振兴,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人物画画家,例如“波臣派”的代表画家曾鲸,曾鲸的作品就与当代的工笔人物画形式十分相似。到了清代人物画受到了西洋画的影响,写实的造型、精准的透视与强烈的阴影效果在那个时期出现了在很多作品中。
2人物画审美
简单分析了中国历代人物画,笔者认为,相较于西方艺术重视外在美的特点中国人物画更注重内在美。中国美术的发展脱离不开经济、政治因素的同时也脱离不了中国哲学的影响,最早时期接受到儒家与道家的思想,魏晋时期又兴起了玄学,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了中国,带来了西域风格的绘画,这些哲学思想也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绘画美学。中国画中若要去分类,按形式去分可能也就是人物、花鸟与山水画,按照风格去分可分为个人风格、时代风格和畫派风格,但本人认为还可以按照审美观来区分两个类别,就是文人画与非文人画。李苦禅先生在画中自题中一段话:“画分两派,作家画与文人画。文人本不能作画,舍其文思之余,偶尔墨戏,即文人画之由来,然其高雅之趣,常超出作家画之上矣。”这句话其实就解释了李苦禅先生对于两个类别作品的区别之处,其认为“高雅之趣”是文人画的一大长处。在去看文人画的时候笔者也是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画家作品有时并不在乎物像的形体,而是要表达画家本身的情思。
中国的美术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时期开始至今,无数位画家在继承的基础之上竭尽所能地不断进行尝试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为中国美术发展奉献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还提出了很多影响至今关于美术的理论知识。例如魏晋南北朝画家顾恺之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对人物画做了需要“形神兼备”的要求;同时期谢赫在其《画品》理论专著中,提出对绘画作品品鉴的标准“六法论”;唐代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了大自然在创作中的重要性等,这些文字性的理论知识直到现在仍然是美术研究者津津乐道的主题。除了美术理论之外,单就人物画而言,也有许多关于技法的研究,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和陆探微创造出的“密体”,线条如春蚕吐丝一般;唐代画家吴道子线条飘逸,被誉为“吴带当风”;再到元代时期的关于道教题材的永乐宫壁画,线条力量均匀且流畅,颜色施以重彩,人物刻画得非常华美等。这些优秀作品中的技法都非常值得当代学习中国画的人们去深入研究,在这个各种文化密切联系的当代,可以对当下人物画本体意义入手,从中国人物画的审美的大传统出发,以此为基点去寻求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精神的新的造型规律。
参考文献
[1]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形神与笔墨[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责编: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