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教学的初步探索

    傅晓婷

    小古文是指适合儿童阅读的,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这个概念是《小学语文教师》原主编李振村先生最先提出来的。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小学生学习小古文是十分必要的。一、教学现状

    现阶段,小古文教学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首先,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偏重理解文章的内容,缺少学习的乐趣。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阅读小古文的首要目标是读懂文章。因此,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借助书中的注释了解词语的意思。通過教师的讲解,学生了解古文的意思之后,学生的古文学习就画上了句号。学生既不去深挖小古文包含的道理,也不拓展阅读相关文章,强化情感体验。学习小古文的目的变成了机械的背诵,逐渐成为一种学习负担。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处在这一环境中的学生也深受影响。他们易接受所谓的“快餐文化”,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春节贴春联、拜年等传统活动,在部分学生眼里还不如玩游戏有趣,更别提学习小古文了。传统文化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承载着文化内涵的文言文离他们更遥远了。

    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问题。教师对小古文教学方法的探索较为单一。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仅重视字词、句意的解释,缺乏对小古文音律美、结构美、语言美的赏析,这种“解释——理解词句——背诵古文”的教学模式很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下降。从古诗教学到小古文教学,教材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每个学段之间的关联和衔接,关注古诗与小古文之间的联系。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小古文时重视对课文的讲解,对教材的整体布局缺少研究,导致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忘记了小古文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实,很多文言文记录的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与中国历史息息相关;也有一些文言文结合了神话、战争等内容。教师忽略了小古文的文化内涵,教学难免变得枯燥无味。二、突破是关键

    首先,教师应该简化小古文的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内容,给学生仔细讲解。每一篇小古文所要表达的内容都不同,学生学习的重点也不同。如果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需要达成的目标太多,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完全掌握这些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解读小古文时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发现每一篇文章最大的价值,选取其中的某一点进行深度解读。

    其次,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感受小古文的韵律之美。古文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小学生刚接触小古文,对文章的停顿、断句没有什么概念。因此,教师在进行古文教学之初的范读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教会学生怎样断句并读出美感。以《司马光》一文为例,“光持石击瓮破之”,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光/持石/击瓮/破之”。学生在初读时往往不会将“光”与“持”分开,即使分开后,学生的朗读也显得生硬,读不出古文的美感。因此,在教会学生断句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试着摇摆身体,摇头晃脑地读一读,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后,教师需要进一步思考,改善指导学生背诵小古文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背诵小古文。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取缺空背诵的形式,教师出示古诗文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填补所缺的内容,自然过渡到背诵全文。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找一找文章的行文线索,或是时间顺序,或是故事的发展顺序,将句子串联起来背诵。

    最后,打破时空界限,让小古文离我们的生活更近一些。文言文创作的年代和现在相距非常遥远,它的表达方式也和现在的语言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必须要打通这样的阻碍,建一座链接古今语言的桥梁,帮助学生更轻松愉快地学习小古文。表演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小古文改编成一部舞台剧,分角色进行表演。在这样的表演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对小古文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