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旋转”单元教学设计
刘智昊
摘要:单元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对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中的各个部分做出统筹安排的一个整体策划。课程标准的结构性、数学学科的系统性、数学教学的整体性决定了单元教学的重要性。以“图形的旋转”单元教学设计为例,提出章节单元教学设计应该围绕课程标准分析、数学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分析、单元教学流程、分课时教学设计、单元教学反思等环节进行。
关键词:图形的旋转;单元教学;基本环节
单元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对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部分做出统筹安排的一个整体策划。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要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的结构性、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数学教学的整体性。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一章时,进行了立足整体、系统设计的单元教学尝试。着眼于学习资源的整合、知识结构的构建、数学思想方法的显性化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关注教学内容的结构性、教学环节衔接性、学力提升的整体性,教学效果明显。现将本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整理如下,与同仁分享。
一、学情分析
1.知识与技能基础
(1)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旋转已有了初步的直观认识,具有画简单的旋转图形的能力。能够通过实例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旋转,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等。
(2)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过轴对称知识,积累了一定研究图形变化的活动经验,基本流程是:实际情境—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究轴对称的性质—画三角形的轴对称图形—运用轴对称的性质。此流程为旋转的学习提供了模板和类比教学的基础。
2.认知与情感基础
通过轴对称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关于图形变化的研究经验,丰富了对图形的认识,积累了相关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末期和“形式运算阶段”的初期,个体间思维能力水平差异明显,一部分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擅长抽象思维;另一部分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擅长形象思维。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相对于几何图形中的演绎推理训练,八年级的学生更倾向于结合实际情境的画图、观察、操作、计算等直观性方式,学习“轴对称变化”的积极性比学习“三角形中的证明”高得多,学习效果也较好。
二、目标分析
1.教学重点
(1)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基本要素;
(2)探究旋转的基本性质,会运用性质画图和说理;
(3)了解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画图。
2.教学难点
探究旋转的性质,利用旋转进行简单的说理。
3.教学方式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章主要的教学方式为类比教学、探究式教学和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画图、分析、类比、归纳等活动。从实物到图形、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丰富对图形变化的认识,正确理解概念,准确把握图形旋转的性质,自觉地进行数学上的分析和认知结构的重组,建立关于全等变化的结构体系,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三、单元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变化推理問题,探究运用旋转、对称的基本性质说理,规范数学语言表达,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扩大知识结构体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与几何直观,体现全等变化的思维价值和推理价值。本单元课时安排如下表所示。
四、单元教学反思
能否将旋转与中心对称整合?因为中心对称是特殊的旋转,这种从属关系对教材的整合与教学创新能带来怎样的启示?能否将三种全等变换整合,进行大单元教学?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本设计后续研究的方向。
总的来说,实施单元教学,既提高了教师对单元内容的全面理解和教学设计的整体把握,将单元目标较好地分解、落实到课时目标之中,实现了“学材再建构”的高立意追求,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又为学生呈现了符合知识内在联系、学生认知水平、数学教育规律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整体结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联,学到“好的数学”。克服了学习内容碎片化、知识体系错乱化的弊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数学的学习不再是反复演练、博闻强记的低效活动。单元教学让学生能站在系统的高度看问题,进而升华到从哲学的角度认识世界,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连春兴,李淑英.“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原来可以这样教[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