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思路

    邵伟德 齐静

    摘? 要:2017年体育课程标准正式提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之后,体育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在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环节却还未能做出相应的改变。针对这一难题,本文对体育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思路与表述方式。

    关键词:体育学科素养;课程标准;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1-0006-02

    一、问题提出

    自21世纪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在2011年进行了修订,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在2017年进行了修订[1],并再次推出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提出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且以此为主线,对高中体育课程的系列要素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基层一线教师要根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精神重新思考与设计体育教学。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着重探讨21世纪体育课程标准与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之间在“目标层面”上的共性与差异,谋求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新思路与策略,以适应新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

    二、“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

    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之前,中小学体育教师主要是以21世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精神与要求进行体育教学设计的,在教学目标层面主要存在几种不同的表述方式:一是以体育课程目标为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如2012年之前的体育课程目标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与目标,2012年之后略调整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领域与目标,其实质基本雷同。因此,基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把体育课堂目标表述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目标。如某教师设计了水平四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为珍珠球传接):(1)运动参与: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2)运动技能:在基本掌握珍珠球运动规则与方法的基础上,学习传接球技术,帮助学生明确运动方法并能合理运用;(3)身体健康:发展学生的传接球能力,提高身体协调能力;(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通过自主而有效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在学习比赛中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2]。二是以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提出的“知识、技能与情感”三維目标为依据进行设计与表述,因此,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可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运动技能)、情感目标。如某教师制定了小学五年级课堂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为站立式起跑、游戏):(1)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站立式”起跑的动作要领和各种练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2)技能目标:较好地发展快速跑的能力,提高反应速度;(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能力拼搏的精神,激发兴趣,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以上两种不同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方式皆有其一定的依据与合理性,在基层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也各取所需、相安无事。本文认为,以体育课程领域与目标作为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其疑点在于体育课程(广义的体育课程)并不仅仅指向体育教学(尤其是体育课堂教学),还包含了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竞赛等,因此,把体育课程领域与目标直接搬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之中实为不妥,两者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提出的三分法教学目标,固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它主要是针对学校各个学科,即所有的学科皆能适用。教育学尽管能为体育学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但教育学并不一定是体育学的唯一母学科,它从本质上无法支撑具有动作操作特殊性的体育学科;另一方面,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体系中的“技能目标”并不直接指向“运动技能”,还指向其他学科的“操作技能”,因而,如何将布鲁姆的三分法教学目标与体育学科特征结合起来,构建属于体育学科特殊性的体育教学目标还有待学界深化研究。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设计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过程中,既要考虑体育课程领域与目标,也要体现体育教学的特征。根据该思路,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较适宜的表述方式仍倾向于三个维度:认知目标、运动技能目标与体能目标。

    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而研发的,是时代发展与学科发展需要的产物。《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课程的基本性质:“课程的基础性强调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终身体育锻炼与保持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说明了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课标在课程目标的分目标中又明确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内容表述为课程目标,进一步说明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向性——体育课程目标。既如此,作为“体育课程目标”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应统领体育教学目标与课外体育目标,而体育教学又是体育课程的核心,因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成为体育教学目标研制的依据,但体育教学目标并不等同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表述上应有不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包含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三个方面,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则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加以缩小与细化。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级指标,代表了学校体育的总体追求与预期,在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具体设计过程中,应根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进行逐级细化。具体而论,“运动能力”是一级指标,其二级指标为体能、运动认知、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同理,“健康行为”的二级指标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体育品德”的二级指标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与体育品格。根据如上所述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研制“三分法”思路,结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本文认为,体育课堂教学二级目标的设计可表述如下:

    (一)认知目标:可突出“健康知识、运动理论知识”等方面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认知目标”大多从属于“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一级指标,但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需要结合“健康行为”的二级指标进行细化,其中“健康行为”的二级指标是“体育鍛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但因该二级指标不仅涉及了“健康知识、意识与习惯”,还涉及了“情绪调控”等,本文认为,“情绪调控”更多涉及了心理健康目标,因而建议放在“情感目标”之中较为适合。根据以上思路,本文认为应在体育学科素养“健康行为”二级指标的基础上进行指标筛选,把“健康知识、运动理论知识”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认知目标。其中“健康知识”的具体内容又可具体指向身体健康与健身的知识、方法、管理、安全、卫生等;“运动理论知识”的具体内容可指向学习过程中的各类运动项目来源、技术要领、规则、裁判等。以上内容既可以在理论课中实施,也可在体育实践课中贯穿。

    (二)运动技能目标:可突出“运动技战术学练与实践运用”等方面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动技能目标”主要与核心素养中的“运动能力”一级指标关联度较大,但“运动技能”并不等同于“运动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运动能力”二级指标是“体能、运动认知、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本文认为,“运动技战术的概念、原理、方法等方面的学习”属于大脑认知范畴,宜放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认知目标中陈述;因“体育展示与比赛”本身就是“技战术的实践与运用”,因而,体育课堂教学的运动技能目标主要侧重“运动技战术练习、掌握与运用”目标。由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需要一个学练、复习与巩固的过程,因此,体育课堂教学“运动技能目标”主要指向运动技术的学练过程,而“竞赛活动”本身就是“运动技术的运用与实践过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巩固前期所学技战术,因此,在教学中多运用一些游戏与竞赛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另一方面,如果课堂教学仅仅是为了学习单一的、重复的运动技术,那么课堂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因此,运动技术学练过程需要突出运动技术的实践与运用,提倡更多地开展各类游戏与运动竞赛活动。同时,由于运动技能的掌握需要体能作基础,所以针对体育学科,体能是技能目标内容的拓展。

    (三)情感目标:可突出“学习态度、体育精神、情绪调控(个人特征)与体育道德(团队特征)”等方面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目标”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体育品德”一级指标关联度较大,而其二级指标是“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与体育品格”,因而,“情感目标”应与二级指标对接。其中“体育精神、体育品格”较多体现了个人特征,“体育道德”则更多涉及人际关系。但并非把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与体育品格堆砌在一起就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情感目标应更具体化与操作性,应包含涉及个人特征的“学习态度与情绪控制”等因素,也要包含体现团队特征的“体育道德”,因此,体育课堂教学情感目标可突出“学习态度、体育精神、情绪调控(个人特征)与体育道德(团队特征)”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其中“学习态度”是与体育品格有关的内容,其具体含义是“学生对待体育课程的态度、参与积极性与热情”;“体育精神”的含义是“学生体育学习所表现的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等”;“体育道德”的含义是“尊重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培养正确的比赛胜负观等”。

    综上,本文从学理上阐述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及体育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为基层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邵伟德.体育课堂有效教学与例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