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市农田林网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刘平 戴少伟 刘娟 古伟鹏 朱桂才



摘 要:通过对湖北省仙桃市农田林网的建设现状调查,分析了仙桃市农田防护林营建的主要类型及面积、防护林的树种组成及林带结构与配置的特点,发现仙桃市农田防护林造林累计面积逐年上升,但是造林类型集中、树种种类比较单一。本文从树种选择、林带结构与配置、林带空间配置与优化及林带成熟龄和更新龄等方面提出了江汉平原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农田林网;林带结构;发展对策;江汉平原
中图分类号: S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3020(2016)02-0049-03
农田林网是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和研究包括农田防护林的动力、水文、生物、作物增产效益和经济效益、规划设计、造林技术、抚育管理、区域性防护效应等[1]。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典型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条件及小气候效应分析表明: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的建设促进生态平衡的一项重要措施,尤其对保障农业生产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2]。国内学者从树体结构、林带结构、林网结构、景观结构4个层次开展了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结构研究并取得系列成绩[3]。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作为区域生态链上的薄弱环节,江汉平原的林业 问题逐渐突出[4]。本文通过对江汉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的典型地区——仙桃市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大范围的江汉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建设合理对策,为高标准建设江汉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
1 研究地概况
江汉平原地处我国中部地带,西起枝江县,东抵武汉市,北至钟祥市,南至洞庭湖的广大区域。仙桃市位于湖北省中部的江汉平原,东南临长江,北临汉江,幅员面积2 538 km2,地跨东经112°55′~113°49′、北纬30°04′~30°32′,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002.6 h,日照率为46%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6.3 ℃,无霜期一般为256 d。
2 研究方法
以仙桃市下辖乡镇行政机构为基本单位,采用逐年趋势分析法,统计2012~2015年的各类造林面积及造林数量,并以郭河镇、通海口镇为例,调查乡村造林树种种类组成、林带走向。抽样调查并计算农田林网网格大小,用Excel处理数据,比较2102~2015年的造林变化趋势。
3 仙桃市农田林网建设现状
3.1 主要造林类型及树种组成
目前农田林网的造林类型主要有湿地林、公路林、湾子林、沟渠林、田间林等。树种种类丰富度低,按林种分类包括用材林林种和经济林林种,其中用材林又包括速生丰产用材林和一般用材林,速生丰产用材林林种出现的频度最高,以意杨为主。经济林林种只在湾子林出现,以柿、桃、桔、银杏为主,出现的频度很低且栽培养护水平差(表1)。
3.2 造林面积变化趋势及森林覆盖率
仙桃市位处江汉平原,总面积为25.33万hm2,林业面积为3.5万hm2,木材蓄积量110万m3,全市森林覆盖率为14%。由表2、3可见,2012年造林面积最高,2013年有所下降,到2015年均高于每年造林规模1 333.33 hm2。分析2012年和2014年造林项目及面积变化,发现退耕还林和长防林、血防林项目的面积均下降,低产林面积增加,但是其增加幅度小于前三项之和,因此2012年造林面积为近4年最高,仙桃市全市累计造林面积逐年增加。
但是以两个典型乡镇为例,其中郭河镇主要是沟渠林造林,通海口镇以湾子林为主。乡镇之间的森林覆盖率差异较大,其中郭河镇比通海口镇高20.9%。总体上,非成林地和苗圃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低(<0.05%)。
3.3 农田林网各龄级构成
高标准的农田林网具有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还具有增产效益、养分循环效益等经济效益。农田防护林网的龄级构成不同,其发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存在差异。以两个典型乡镇为例,郭河镇II龄级、III龄级的林网面积和蓄积分别占所有龄级结构的97.68%和97.78%,通海口镇II龄级、III龄级的林网面积和蓄积分别占所有龄级结构的82.30%和85.03%(表5),即农田林网主要处于中幼年龄阶段,利于发挥农田林网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3.4 林带走向及林网网格大小
林带走向含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南北走向多于东西走向。实地踏查发现Ⅰ级林网少(造林宽度在20m以上通道林带),Ⅱ、Ⅲ级林网(造林宽度在20 m以下)多,80%以上林网的主、副林带只有两排树,且以意杨为主,缺株断档现象比较普遍,符合标准的高规格农田林网面积低于47.3%,实际防护效果较差。此外,各乡镇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网格不达标,造林保存率低、成活率低等问题。
4 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的对策
4.1 林带走向及林网网格规格的设计
配套农田水利沟、路、渠,林带走向基本是“林随水走,带随路渠”,根据干、支、农、斗、毛渠的不同,因地制宜地设置主副林带[5,6]。因此,江汉平原地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渠系布局为南北走向的斗渠(1 000 m)和东西走向的一条农渠(200 m)。在农渠上营造间距为200 m的主林带,在南北走向的斗渠上营造副林带,其间距为1 000 m,网格面积控制在20 hm2左右。
4.2 造林密度及林带宽度的设计
林带的密度和防风系数紧密相连,不合理的密度和宽度不但会影响林带的建构而且会影响到农田林网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不同的林网类型的设计也不相同。
4.2.1 湿地林带设计
湿地是陆地水平衡的重要调节器,是陆地水文径流调节的重要集水空间,具有巨大的卸载陆地径流的重要功能[7]。湿地林带是维持湿地功能的基础,所以在设计上必须要考虑到湿地的环境特征[8]。种植蓄水功能较强、生长周期长、不易受病虫害感染的植物。可以选择池杉、桑树、蓖麻等,同时还可以选择大型的水生植物形成景观。植物的行距按照具体的环境所决定。
4.2.2 公路林带设计
公路林带是农田林网的骨架,在设计时栽植三到四排乔木,形成疏松结构。树种可以选择中山杉、香樟、悬铃木、水杉、池杉等。中山杉株行距为2.0 m×4.0 m、3.0 m×3.0 m,水杉、池杉株行距为2.0 m×3.0 m,1.5 m×4.0 m,悬铃木株距为3.0 m×4.5 m。此外,可以在适当的位置栽植灌木,形成乔+灌+草的稳定生态结构(图1)。
4.2.3 河渠林带设计
河渠林带的重要功能是保持水土,设计中必须考虑对水利的影响。沿南北走向的河渠,在靠近农田一侧栽植单排乔木,并做适当断根处理。在河渠的另一侧多排种植,并且林下种植灌木,树种可以选择槐树、楝树、水杉、池杉、银杏(图2)。
4.3 树种的选择以及配置
尽可能使用乡土树种,结合引进种,做到适地适树,兼顾经济、生态、景观的效果。不同类型的林带树种的选择不同。过于单一的速生杨林网,因缺乏亚乔木、灌木等树种的层次配置,致使林网中下层通透率高,抵御风害能力较低,对农田生态防护效果较差。因此,树种的配置应为乔灌混栽、林果结合。
4.4 政策与管理
农田林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离不开政策和管理的支持,政府应该政策引导、宣传动员,提高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加大行政干预力度,由林业、农业、国土、水利、交通等各部门的共同组织实施,推进农田林网建设[9-10]。同时必须要协调好群众利益与农田林网的关系,及时落实树权、林权,落实管护责任[11]。最后,加大新技术的引进和利用,利用GIS技术对农田防护林空间配置的研究,可为农田防护林的管理和经营提供更为直观、科学的依据,为管理者提供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12]。
参 考 文 献
[1] 刘章勇,邱春鹏.江汉平原湖区农田防护林小气候效应研究[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22(3):219-221.
[2]李春平,关文彬,范志平,等.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结构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2037-2043.
[3]刘永传.江汉平原农业系统工程及其模式[J].林业科技开发,1991,(1):1-3.
[4]聂炳成,张小珉.平原农田林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江西林业科技,2001,(5):33-35.
[5]刘艳春.农田防护林网的益处与营造[M].北京:科学科技文献出版社,1994:110-128.
[6] 赵宗哲.农业防护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48-75.
[7]李立伟,张永民,郭芳.河南农田林网生态效益价值评估[J].林业资源管理,2005,(5):38-40,50.
[8]黄超.黄河下游滩区农田林网综合气候效应场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7.
[9]卢梅军.农田林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3):240-240,24.
[10]曲炳国,田焕明,张桂玲,等.河北南部平原农田林网发展的宏观对策与技术思路探讨[J].河北林业,2006(6):29-30.
[11]李明,陈胜利,耿存胜,等.平原农区高标准农田林网营造技术[J].江苏林业科技,2010,37(2):41-43.
[12]李春静,武应霞,徐达,等.GIS技术在农田防护林优化配置中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29(5):101-106.
(责任编辑:郑京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