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者中心的“五要素教与学模式”区域实验

    李大圣 李淼浩 曾维义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为教育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面向未来的智慧教育和智慧学校,创设智慧教育示范区成为全国各省市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多年来,江北区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着力探索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路径,变革教与学方式,建设更加适宜学生发展、更加关注个性差异的学习环境,促进师生学科素养与信息素养同生共长,全面优化区域教育结构,提高区域教育质量,加快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江北区摸索出一套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五要素教与学模式”。

    ● 理论基础和发展内涵

    1.理论基础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五要素教与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共同体理论为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要求教师搭建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允许学生(或学生小组)基于已有经验对新信息进行意义建构。学习共同体理论认可学习的群体性和社会性,在班级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能够组建多样的学习共同体,各主体之间的交互活动能够推动主体的认知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以建构主义和学习共同体理论为基础的“五要素教与学模式”,一方面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即学生所处的环境、所参与的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认知发展展开。另一方面,社会群体性和环境情境性要求学习者面向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和需求组建学习共同体,解决问题,实现自我发展。

    2.发展内涵

    (1)“五要素教与学模式”的框架分析

    基于学习者中心的“五要素教与学模式”指向两类学习主体:一是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需要教师去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五要素课堂模式”;二是参与教师研修的教师,重点在于构建基于学习者中心的教师“五要素研修模式”。

    无论是有组织的教师研修,还是常态化的课堂学习,教师和学生都是接受教育的学习者,换而言之,二者都是“学生”的身份。同时,为了保证教师研修的靶向性和精准性,教师研修的内容和方式要围绕着学生学习内容和方式开展,即学生怎么学,教师就要怎么学。关注学生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教师研修项目,能够促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研修转型,是未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育人模式变革的支点与抓手。

    (2)“五要素教与学模式”的要素分析

    ①明确可测的学习目标。智慧教育满足了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与输出要求,其内核之一在于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感、能力和素养提升,从而培养具有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未来人才。

    ②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时间。旨在培养学生多维能力的智慧教育,需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重点的教育价值理念,其课堂教学形态亟须从“传统的单向知识输入”变革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支持者的合作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深度学习正在成为课堂中的常态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时间和机会,允许学生自由探索,从探究和体验中增强实际获得感,提升综合能力和素养。

    ③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环境支持。课堂教学形态的变化要求教师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环境,将部分基础性、先导性的内容搬到网络环境中,允许学生开展线上自主学习,而对于学习中的困难、教学的重难点,则集中在线下课堂中解决。

    ④精准有效的学习反馈。混合式教学正在成为智慧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前测等方式暴露出内容掌握的不足之处,教师通过采集学生学习数据和结果,识别并判断出学生学习的难点、知识掌握的薄弱点,在课堂上提供精准有效的学习反馈和支持服务。另外,学习分析和教育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可视化、数据化,能够支持教师开展基于证据的、个性化、精准有效的教学反馈。

    ⑤积极互赖的人际关系。在智慧学习环境中的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指导下,学生学习并非处于孤岛状态,需要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关系,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共同体间的有意义协作。

    “五要素教学模式”各要素中,学习目标是模式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自主探究是模式开展的方式和路径,学习环境是模式实施的基础保障,学习反馈支持学生获得个性化学习体验的载体,人际关系则是深度参与学习交互的主要渠道和保障。

    ●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五要素教学模式”实验的实践内容

    1.建设精准有效可持续的学习空间

    ①各中小学物理空间的现代化建设。通过改扩建学校现有场地,更新设施设备,搭建更加适宜学生发展、更加关注个性差异的学习环境。②落实重点项目的学习空间建设。推进未来学校创新计划项目学校的学习空间改造,推进区域智能教育和未来课堂个性化教与学项目的建设。③高质量建设中小学网络空间。除硬件的升级换代,特别抓好基于互联网的学科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确保学科信息化课程资源“精准有效可持续”应用,让学习空间“道路畅达、资源优良、流通高效”。

    2.建构基于学习者中心的“五要素课堂模式”

    2015年以来,本区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进行了“五要素课堂”的实践探索。截至2020年,已两次修订“五要素课堂”指标的具体表述,实施了两个阶段的教师考评。在本实验中,以学生为中心的“五要素课堂”模式推广工作重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激励广大教师研究并实践五要素课堂教学模式,深入把握五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与整合;②以“五要素课堂模式”为基础,创造具有校本特色、学科特色和个人特色的“五要素课堂”文化;③把信息技术与“五要素课堂”融合起来,建设突破课堂边界的新型课堂生态,使學生的信息素养和学科素养同步提升,相互促进;④进一步修订完善“五要素课堂”的考评办法和结果应用。

    3.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五要素研修模式”

    江北区于2017年开始建设教师精品研修课程,提出“五要素研修”项目思路。该项目认为教师应该像学生一样去学习,落实在具体的学科教研活动和全员培训之中,需要教师研修活动也要按照“五要素”的要求来实施。在实验中,要求强化“五要素研修”项目中四个方面的工作:①完善能够凸显信息技术融合的“五要素研修”标准及其实施办法;②系统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师精品研修课程资源;③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师研修现代化学习空间;④实施“五要素研修”课程资源评选,并举行“‘五要素研修精品活动论坛”。

    4.建立完善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

    ①完善“行政发动、研修推动、校本行动”的上下联动机制。其中,区政府和区教委开展顶层设计,提出经费投入、督查评估等配套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融合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改革;专业研修和培训机构持续研究并指导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深度融合路径;各中小学校则带领全体教师投身“五要素研修”项目,和学生一起践行“五要素课堂”。②建立奖惩机制,以激发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建设数字化资源的积极性。在区教委和学校层面分别组织信息化课堂、未来课堂、精品研修活动等课堂变革展示、考评活动,评选优秀的信息化课堂案例、课程资源案例。③建立自觉维护网络安全与学生身心健康的保障机制,各中小学校及其全体师生,着力提高信息素养,共同构筑安全健康的网络学习空间。④建立用眼健康、防控近视的制度,制订切实可行、保护师生视力安全健康、防控近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努力保证学生的视力健康。

    ●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五要素教学模式”实验的工作机制

    1.上下联动

    为了保障“五要素教学模式”实验的顺利开展,江北区统筹协调各级部门、单位,搭建上下联动的机制推动项目进展。一是政府统筹规划;二是区教委保障督促;三是学院组织实施;四是学校推进落实。

    2.团队优化与统整

    成立“五要素教与学模式”实验领导小组,开展跨部门合作,充分调动各部门内部资源和力量,协调沟通不同层面和视角的多种团队,诸如学校团队、学科组团队、备课组团队、年级组团队、班级师生团队、联盟学校团队、集团化学校团队、工作室团队、学生学习团队以及其他因工作需要产生的各种专项团队,以开展融合信息技术的“五要素教与学模式”实验。

    3.项目式推进

    在項目推进顶层设计阶段,统一编制“基于学习者中心的‘五要素教与学模式实验项目内容表”,规划实验工作的主体项目。同时,出台实验工作的项目管理指导意见,制定教学应用、资源管理、建设运维、经费管理等管理制度。实验采取项目招标与实施的政策,区域各优秀学校、国内科研院所、社会研修及培训机构都可以参加招标和实施管理,推动各项经费投入和项目实施在项目管理的制度下科学高效运行。

    4.督导评估

    实验工作的督导评估主要分为三个类别:一是对区域内全体中小学“五要素课堂”督导评估,采取分阶段、分步骤、有引领、纵横比、轮番推的方式轮翻考评全体教师的“五要素课堂”教学水平;二是各学科教师“五要素研修”督导评估,评估依据是教师研修的内容与方式,考评或展示网上研修、现场研修的实施质量及其教师发展效应;三是“五要素教与学模式”的项目管理督查评估,对承标机构、实施单位和服务指导的部门、团队进行项目管理效应评估。

    ●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五要素教学模式”实验的配套政策

    ①区政府统筹部署。出台“基于学习者中心的‘五要素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工作指导意见”,对组织领导、经费投入、项目管理、质量评估提出指导性意见,锁定相应的配套政策。②区教委保障督促。成立实验领导小组,出台相应的实施意见,确定经费投入的金额,研制项目设置表和管理办法,制订质量评估办法,督促区教师进修学院和基层学校形成基层实施的制度、措施。③区学院组织实施。在区教师进修学院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实验区信息集散研究小组,协同教师培训、教研科研、信息技术、未来教育等部门,推进实验的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