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设计新探索

    董翠香 苏银伟 钟键

    

    摘? 要: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是学科教学实践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设计是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因此,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设计应坚持学科育人理念,突出健身育人价值,关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践行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结构化、情境化、问题化、信息化”教学观念,从多元教学模式入手,探寻实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路径。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体育教学设计;结构化;教学模式

    21世纪是教育决定未来的时代,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正处于从“量”的发展时代转向“质”的发展时代,实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变革,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未来十年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1]。随着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发布,奏响了学校变革的进行曲。随后,基于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高中课程标准的颁布,拉开了以“育人为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 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提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它的提出不仅是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突破口。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所谓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设计是指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依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遵循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来设计学习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运用系统分析方法,预先对体育教学活动诸要素所进行的创新性探究与策划,这是一个系统规划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可见,体育教学设计在新课标理念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了桥梁,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所以,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设计只有树立新理念、着眼新视角、践行新观念、探寻新路径,才有助于更好地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落实。

    一、树立新理念:坚持学科育人理念,突出健身育人价值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学科教学的根本价值,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要凸显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使命的育人取向。根据不同的层面,学科教学育人包括学科知识育人、学科技能育人、学科活动育人、学科思想育人、学科文化育人和学科生活育人等六重境界[2]。

    相對于其他学科来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价值具有独特性,不仅在于强调健身育人,更加注重情品双育、体现能习相随、做到知行合一[3]。具体表现为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不可或缺,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互为促进,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相得益彰。

    从学科育人的六重境界来看,体育学科的知识育人和技能育人强调借助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乐学”“会学”“会用”,充分体现“育其知”和“育其能”;体育学科活动育人注重在各种体育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快速发展,具体可以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比赛等做到“育其行”;体育学科思想育人关注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科学的锻炼习惯,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将所学的健康知识与技能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从而“育其心”;体育学科文化育人关心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品德修为等方面的渗透,需要教师主动挖掘本学科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体育情感、体育道德与体育品格,从而达成“育其根”的目的;体育学科生活育人重视的是将体育学科知识与技能、思想与观念、文化与修为等转化为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健身育人理念深深扎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深度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最大限度服务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达到“育其活”的目的。这说明,学科教学要回归到生活的真实情境,才能“活”出自身应有的活力和张力。

    要实现体育学科健身育人的六重境界,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探究有效的健身育人策略是基础。如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应该借助目标引领、内容引入、方法引导“三引”策略,实现体育学科的健身育人价值。目标引领是指在教学设计中,将教材的德育渗透点融入学习目标,以单元目标牵引课时目标的形式,凸显教材的健身价值、育人意图;内容引入是指在目标引领下,将德育内涵融入教学活动,在学习活动中生发育人情境;方法引导指借助多种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育德活动,促使学练活动情景交融、妙趣横生。

    二、着眼新视角:关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学科素养渗透

    传统体育教学以“双基”为中心,强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动技术的操练,“工具和技术”理性成为教学的主导思想,虽然强化了学生的运动技术学习,但湮没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意识[4],同时也缺少对体育学科健身育人价值的关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相较于传统教学中的“技能习得”,更加注重“实战运用”,强调在学生素养生成的过程中实现健身育人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视角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发生新的转变,具体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层面,要有设计意识和渗透意识。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三维目标的凝练与升华,更是在高位统领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所谓的设计意识是指教师意识上站在高位,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模块、课时学习目标设计并组合针对性的学习活动,无论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的选择如何变化,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实现一定要放在首位。渗透意识在于要主动思考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路径有哪些,适合在哪些方面进行渗透,如何开展针对性的渗透等。

    微观层面,要知道如何设计和渗透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时要关注“两个向”,即纵向和横向。纵向关注的是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模块目标—课时目标的设置与分解。如各模块目标之间的有机组合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前提,某一模块内各课时目标的有机分解是实现模块目标的重要保障。横向关注的是不同维度各设计要素的关联性和指向性。如在课时教学计划中,关联性注重“三引一效”,即目标引领、内容引入、活动引导和评价有效。指向性是要明确把握课时设计各要素的核心指向,如课时目标要以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或结果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维度具象出来;课时内容的选择既要上接课时目标,又要下显素养渗透点;学习活动凸显问题意识和探究体验,注重多元情境的创设,尽可能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关联;教学评价既要指向学科核心素养三个维度,又要突出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理解式球类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1)由上至下的学习模式,凸显了对学生战术意识及决择能力的重视;(2)以游戏与比赛贯穿学习之中,营造了复杂性思维的学习情境。基于该教学模式的流程特点,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它更有利于培育运动能力这一维度的素养。

    (三)动作教育模式

    动作教育是通过身体动作活动或创造性运动经验的增进,使个体的身心获得“最适发展”的教育或历程,这一过程的着眼点是在动作概念和动作技能的掌握与应用的基础上,促进个体的身心和谐发展[8]。

    动作教育模式主要包括:(1)动作学习。动作教育模式突出动作或动作技能在人类生活和运动技能学习中的基础性、条件性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动作概念与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应用,而不仅是技能本身。(2)通过动作的学习。动作教育模式在关注动作概念和位移、操控和稳定等动作技能培养之外,还关注个体体能的提升、身体意识的增进及个体创造性、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情感等发展。当前动作教育模式呈现出教育功能多元化、教育目标个性化、实施人文化和发展整合化的趋势[9]。

    动作教育的理念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内在的吻合性,尤其是对运动能力培养具有特殊的贡献度:人类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波浪性特征决定了人类动作学习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见性。动作教育模式尊重学生身心发育特征,遵循人类动作发展和动作学习的规律,为动作技能学习的内容、顺序、课时、进度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动作教育模式被英国、美国认为是传授运动技能的最佳方法[10]。

    (四)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基于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尤其是《课程标准(2017年版)》精神,所提出的首个具有本土特色的体育课程模式,是衔接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实践的中间桥梁,体现着国家意志。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尊重学生的运动学习需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注重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旨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11]。

    在体育课堂中开展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教学要注意3个关键要点:(1)要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即运动密度要达75%左右,运动强度要达到平均心率140~160次/min);(2)要有20 min左右的运动技能教学;(3)要有10min左右的体能练习[12]。这些核心理念和关键要点都与《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提出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相呼应,同频共振。比如,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要求每堂体育课都要保证适宜的运动负荷和10min的体能练习,这将为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还要求每堂体育课至少应有20min的结构化、情境化的运动技能教学时间,且练习内容应以活动和比赛为主,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运用技战术的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对运动项目有完整的体验和感受,并在此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由此可见,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特别重视对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五)运动教育模式

    运动教育模式由美国教育家西登托普(Daryl Siedentop)提出,运动教育模式主要包括6个方面内容,分别是运动季、团队关系、正式比赛、最终比赛、成绩记录和庆祝活动。相较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运动教育模式采用的是大单元教学形式,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教师在赛季前需要预先告知学生整个赛程安排,整个运动季围绕正式比赛而展开学习、准备、训练、分工、宣传和庆祝等一系列活动。最终的比赛既是决定冠军和庆祝运动季的重要时刻,也是运动季结束的主要方式。

    运动教育模式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参与度的提高。这正是新课标中提出的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情境化教学,通过复杂情境和实战情境落实结构化的知识、技能教学,进而促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發展。

    大量研究显示,运动教育模式在提高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战术水平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13]。基于运动教育模式的特征与相关研究来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尤其对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的培养最为显著。

    五、结语

    《课程标准(2017年版)》不仅提出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还为新时代体育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也应当焕然一“新”,不仅要树立新理念,还要着眼新视角、践行新观念、探寻新路径,以实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新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教学设计”专题系列论文由华东师范大学董翠香教授团队倾力打造,本专题主要包括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核心素养导向下基于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及案例两大模块。

    本文作为开篇,针对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教学进行了全新探索,并提出了“四新”的观点,为本专题系列论文的持续研究奠定了基础。最后,希望通过对“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体育教学设计”的专题研究,能够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奏响学校变革进行曲[N].中国教育报,2020-01-08.

    [2]李文送.学科育人的六种境界[DB/OL].https://m.sohu.com/a/302693159_387094.

    [3]于素梅.从一体化课程建设谈体育素养的培育[J].沈阳体育大学学报,2019,(5)9-10.

    [4]程传银.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论解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5)2-3.

    [5]董翠香.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6]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7]苏银伟.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逆向教学设计—以高中“篮球传切配合”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2019,(8):37.

    [8]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李灵,陶沙,董奇.动作教育及其发展的新趋势[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5(3):46-49.

    [10]钱建龙.对动作教育的若干思考[J],体育学刊. 2007,14(1):82-84.

    [11]季浏.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72-80.

    [12]苏坚贞,季浏.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运动密度”概念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5):406-416.

    [13]Perlman D.Motivating the student:sport education can be a framework for success[J].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2014,85(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