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乡村田园资源助力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张玲玲
摘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應该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文章提出教师可以利用乡村田园资源创造条件,让每名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地参与音乐学习的全过程。
关键词:小学音乐;乡村田园资源;音乐素养
长期以来,小学音乐教学一直处于学生被动的听、唱、动的阶段,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以体现,一味地灌输也不能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更不用说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学生生活经验、兴趣和需求为中心,教师可以让学生进入、深入现实生活场景,主动挖掘乡村田园资源,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感知,自主地去实践、发现身边的音乐,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获得音乐学习的自信和乐趣,树立并坚定音乐学习的信念,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挖掘乡村田园资源,营造优美音乐环境
音乐来自于生活,优美的音乐环境能陶冶小学生爱音乐的情操,促进小学生优秀品质、高尚情操的形成。积极、主动的原则是任何教学的基础,音乐教学更需要贯彻这种原则。学生亲自参与音乐活动,可以增加他们对音乐感受的层次,也可以通过亲自参与来感受音乐的美妙。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时,教师要注意营造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的洗礼,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环境,让学生自然、快乐地接触音乐,通过使用各种无律(节奏乐器)、旋律乐器(钢琴、电子琴)等器乐,配合音乐游戏、律动(肢体创作)、语言创作、节奏应用等,激发学生的思考、想象、创造等能力,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奥妙和乐趣,让音乐回归自然、回归生活。
二、利用乡村田园资源,助力提升音乐素养
1.合理利用乡村田园自然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在乡村田园中,相互碰撞、摩擦能够发出声音的资源有很多,如树枝、果子、豆子、沙子、石子等。通过一些户外活动为学生创造发现生活中美妙声音的机会,并及时加以指导,使学生通过沟通、合作亲手制作小乐器,体验音乐学习的快乐,激发音乐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以下统称“教材”)四年级下册《四季歌》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听听音乐中都用了哪些乐器,模拟了一些什么声音?学生回答:用三角铁模拟了春雨的滴答声,用鼓模拟了夏雷的轰隆声……教师继续追问:那我们制作的小乐器中有哪些可以加以利用,替换这些乐器呢?再次提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有些学生的答案可能并不是很确切,但是教师并没有立即否定,而是让学生试一试再来验证、辨别。学生通过利用乡村田园资源制作小乐器,并在音乐课堂上加以使用,从中体会到了音乐的独特魅力,更加坚定地行走在发现音乐的道路上。
2.适当融入乡村田园文化资源,绽放课堂精彩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达,地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因此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意识就出现了削弱的倾向,很多学生连地方方言都说不标准,传承地方文化刻不容缓。不同地域的乡村田园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特点,在音乐课堂上适时、适当地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也是对家乡文化的一种肯定与传承。以启东市为例,启东市的山歌曲调优美朴实,广泛流传于民间,上世纪中期起自成一派,有《接潮情歌》《打麦号子》《运棉山歌》等。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上册靖江民歌《打麦号子》之前,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利用休息时间搜索与“号子”有关的资料,课上相互交流、分享。上课时,教师在导入部分加入吕四渔港开船捕鱼时拉渔网呼喊号子的影像资料,加深学生对于“号子”及“一领众和”演唱形式的理解,接着引出所学歌曲——靖江民歌《打麦号子》。在学习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拓展学习一两句启东市的《打麦号子》,体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相信学生在学习完这样一节音乐课后,对于“号子”,以及《吕四渔号》和《打麦号子》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我们的音乐课堂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3.团队合作整合乡村田园资源,提升音乐素养
团队合作整合乡村田园资源,不仅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合作的乐趣,体会集体合作带来的成就感,还能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拓展学生的思维,锻炼与人合作协调的能力,更能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上册《小蚂蚁搬米粒》时,教师让学生先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问题“一只蚂蚁搬米粒和几只蚂蚁搬米粒所花的力气是否一样”,引导学生发现能为这首乐曲配上的一些简单节奏,以及适合的自制乐器,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表演,完整演绎歌曲,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打造异彩纷呈的音乐课堂。
总之,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乡村田园自然资源,在课堂上适当融入乡村田园文化资源,并组织学生团队合作整合乡村田园资源,为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而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