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秦淑玲

    摘要: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学生心思敏感,思想波动幅度较大,很容易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将核心素养培养贯穿教学始终,摒弃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建一个高效的、全新的课堂,深挖教材内容,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教学方案,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在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能力的同时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意识、社会责任、健康生活、法治观念等内容,教师在执行教学方案时,需要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推进,合理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向其渗透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认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很多教师将课程教学变成了说教,难以唤起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产生了极为明显的抵触情绪。

    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道德与法治课未受重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重视度都不是很高。首先从学校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道德与法治课不受重视。在一些城市学校初一初二可能每周只有2-3节课和1节自习课。而中考分数相当的物理和化学则每周有4-5节课和1节自习课。其次家长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很简单或者将来对孩子就业等实践生活的指导效用不高,不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这些原因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受重视。

    (二)教师教学设计不完善,教学方式陈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许多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并不感兴趣。根据调查显示,只有 20%的学生明确表示自身喜欢道德与法治课,有 70%的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没有任何感觉,只是为了應付考试,提升考试分数。究其根源,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枯燥,老师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致使学生提不起兴趣。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设计也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学设计缺乏互动性,致使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在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够完善,依旧缺乏教学互动环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倡导自由、合作式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在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受到各项因素制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难以在短时间内摆脱应试教育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不符合教学改革精神。例如,在被问及教师教学方法是否有所改变时,有 50%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失败,教学方式依旧单一。

    (三)评价方式单一

    在道德与法治改革中,改革必须拥有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片面强调学生的考试分数无益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分数依旧是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高达 60%的教师将成绩作为最主要的评价依据。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

    (一)整合教材内容,培养生本政治认同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深潜教材之中,对教学内容做深度剖析,并合理做出取舍,完成教学内容的整合处理。教材是学科教学重要载体,而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情处理教学内容,以提升教学的适配性。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时,需要有全局意识,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拓宽教学内容,集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剖析我国的政治制度和体制,与时俱进,使学生理解我国的国际作为,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二)设立教学目标,强化生本道德意识

    学科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需要有“三维”意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做出考量,以有效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知识目标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能力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塑造,情感目标注重学生道德意识的成长,教师从教学目标设计出发,对学生展开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符合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具有极为广泛的实践价值。教师还要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内容,对教材内容做深度解析,对学生学情有到位把握,这样才能提升目标设计的契合性。在执教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案例和材料以及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情感共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管,培养道德品质。

    (三)解读教学案例,调动生本社会责任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深入解读,组织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可以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案例解读、讨论、归结中完成认知的内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初中学生其心理还不够成熟和稳定,面对社会案例信息,需要形成理性认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和探索,建立学科认知基础,培养独立思考等思维品质。如果有需要,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社会案例信息搜集和分析解读,也可以给学生提供认识社会的机会,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交流中形成道德和责任意识。解读生活案例时,教师需要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让学生主动进行案例解读和分析,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主动思考的机会,并在反复体验中形成学科能力。

    (四)推出教学活动,对接生本健康生活

    学科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基础,推出一些互动性、实践性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情景再现、课堂演绎、话题辩论、生活观察、案例整合、调查分析、社会取证等,都属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范畴,教师要对学生社会认知基础有更清晰把握,这样才能组织学生顺利进入到社会性实践活动之中,在多重锻炼中树立健康生活观念。生活观察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活动任务,教师在具体设计和组织时,要对学生生活经历积累有一定认识,以提升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实践性以及教育意义。教师不能单纯将其看作提高学生成绩的学科,而应将其视为培养学生正确思想的途径。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贯彻理实原则,构建和谐关系的方法,打造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推动学生全面成长,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付学宇.浅析初中道德法治教学的重要性[J].新智慧,2019(32):41.

    [2]何六月.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22):91.

    [3]王巨成.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J].考试周刊,2019(93):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