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泽民的驻美首任大使岁月
孟 红
1979年伊始,中国与美国结束了近30年的敌对状态,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中美双方互设大使馆、互换大使的日子里,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在世界上很受人瞩目。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柴泽民,一位非常杰出的外交家。
柴泽民1916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闻喜县城一个贫民家庭。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他得知党组织被破坏,身份渐渐暴露,于是辗转来到西安,并考入西安绥靖公署军医培训班。在那里,他一面学医、一面抽空学习世界语。有时学世界语只能是偷着学,后来被当时的军医处长发现后将他大训一顿说:“学好医,一辈子的饭碗就都保住了,学什么世界语?难道还想当外交官不成?”谁知,柴泽民还果真在25年后当上了外交官。1960年中央从各地调干部派去国外工作,柴泽民当时在北京担任秘书长兼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主任,于是,被选派任命为中国驻匈牙利大使,开始了他真正的外交官生涯。1976年又任中国驻泰国首任大使。
走马上任,力促建交
1978年,中美关系进入了有史以来的关键时刻。此时的柴泽民已经是62岁。但是,宝刀不老的他却在这一年接受了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去美国担任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
接到中央的这一决定之后,柴泽民立即卸离中国驻泰国首任大使职务,回到北京。刚回京他就赶上布热津斯基来中国访问,受到了邓小平副总理的接见,柴泽民也参加了此次会见。布热津斯基见到邓小平之后,说:“这一次我来,卡特总统授命就是要准备建交。”
随后,即1978年8月5日,柴泽民偕夫人李友锋从北京登机赴华盛顿履新。他正是中美建交谈判开始后来到华盛顿的。按照行前中国政府的指示,柴泽民负责保持与美国白宫的密切联系。
40天后,卡特总统在白宫会见柴泽民。在这次不寻常的会晤中,卡特面带微笑地说:“我们准备实现关系正常化,如果我们对台湾人民未来的福祉感到的担忧消除的话。”
柴泽民也以微笑回报美国总统说:“要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必须履行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随和而平易近人、颇有学者风度的卡特显然对中国的新主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之,中美两国加快了建交的谈判步伐。
这样就形成了中美谈判的两条渠道:在北京,是黄华外长与美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在华盛顿,是柴泽民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
柴泽民在联络处工作不久就发现一个严峻的问题,这就是美国人民对新中国了解情况太少了。为此,他暗下决心:要广泛向美国人民宣传社会主义新中国,让美国人民真正了解社会主义新中国。
柴泽民和联络处其他官员迅速展开了全方位的外交攻势。他们广泛地参加各种招待会,接触朝野人士。柴泽民拜访了当时美国参、众两院中的一些著名议员。他宣传介绍中国的对外政策,阐述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柴泽民甚至还到议员们的选区做选民的工作。他对美国政府的支柱财团十分重视,曾经与南部的石油工业、中部的军火工业和西部的金融业的企业家、大老板进行联系。他和新闻界的关系就更密切了,合众国际社举行年会也热情邀请他参加,柴泽民的即席发言博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合众社一位负责人钦佩地说:“没有想到中国使者知识这么渊博!”美国大选时,美国新闻中心电视台邀请柴泽民观看各州的选举情况。对于外国驻华盛顿官员来说,这委实是一种难得的机遇。
在华盛顿履新的最初日子里,柴泽民肩负着与布热津斯基联系的重任。一次次餐桌上的会谈是北京中美建交谈判的延续和补充。每一次,两位对手分别收到北京外交部和美国驻华联络处的来电后,便要会晤一次。随后柴泽民又将会谈内容以最快的速度报回国内。
美国接受了三个原则。作为交换条件,中国不得再提“解放台湾”,必须改称“统一祖国”。但是对于向台湾出售武器,美国要求保留有限出售防御性武器的权力。中国坚决反对,因此,谈判一度曾经陷入僵局。
这时,布热津斯基在美国请柴泽民吃饭时,要他传口信说:“12月是达成建交的最好时机,不要错过了12月份,因为明年美要同苏联谈判,这样中美建交就要推迟到来年的8、9月待定。”
柴泽民立即将这一重要口信向国内作了报告,黄华又马上汇报给了邓小平。邓小平想了想,说:“看来美国是急于达成协议,咱们也希望尽快完成协议。但原则问题还是不让步,美向台出售武器的问题我们可以暂时挂起来,等达成协议,两国建交了以后我们再继续谈也不迟。”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可喜的收获。1978年12月15日(北京时间为16日)傍晚,美国国会掀起轩然大波,世界为之震动!中美两国政府决定同时公布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自1979年元旦正式建立中美外交关系。晚7时整,中美双方的广播电台传送出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电波,柴泽民首先接到布热津斯基热烈祝贺的电话。消息公布后,争先恐后闻讯赶来的记者将中国联络处围得水泄不通。望着窗外人头攒动的记者,心潮难平的柴泽民努力克制自己的激动心情……这天晚上9点钟,柴泽民为等候多时的各国记者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新闻发布会,消息即刻传遍五大洲。柴泽民介绍了中美建交的必然性,阐述了中美建交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按照中美建交的原则,在中美建交的前一天,台湾驻华盛顿所谓的大使馆依次降下了旗帜,在美国14个城市的领事馆也同时关闭。
1979年1月1日凌晨,一夜辗转反侧未曾入眠的柴泽民起身下床,他漱洗完毕,报纸已送到他的办公桌上。“台湾驻美各领事馆宣告关闭”的消息首先映人眼帘。激情难抑的柴泽民走出办公室,深深地吸了一口气。8年来乃至几十年来的往事历历,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在脑海中呈现。还不到6时,前来祝贺的美国官员、友好人士、新闻记者,以及携儿带女的华侨纷至沓来,联络处里里外外挤得水泄不通。早上,7时整,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五星红旗是那样令人神往!柴泽民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双眼禁不住湿润了……
邓公访美,全程陪同
1979年1月底,在中国人最为喜庆的传统节日“大年初一”这天,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中国高层领导人首次访美。
柴泽民和夫人在阿拉斯加机场迎候。卡特总统对邓小平的这次访问相当重视,在访问前他就做了很多安排,甚至连吃饭这样的小事都很关注。当时白宫礼宾官还曾找到刚刚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联络处主任身份的柴泽民大使,进行专门询问:“大使阁下,邓副总理喜欢吃什
么,您可以告诉我,我好给他做准备。”
柴泽民笑了笑说:“他想吃的东西啊,恐怕你们也准备不了,干脆就把你们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好了。”
美国副总统蒙代尔、国务卿万斯率300名国会议员冒着冬日的严寒,在华盛顿安德鲁斯空军基地,用热烈的掌声与微笑迎接了邓小平和他率领的代表团。邓小平受到连邱吉尔与赫鲁晓夫都没有受到过的“超级红地毯”规格的接待和礼遇。
邓小平率领了浩浩荡荡的队伍踏上这个与新中国敌对了20余年的国土。陪同出访的有:夫人卓琳,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与夫人殷森、外交部长黄华和夫人何理良,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特别助理凌云、浦寿昌、邓办主任王瑞林、新闻助理彭迪、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卫永青、国家科委局长吴明瑜等28人。
华盛顿1月29日上午天气晴朗,阳光下白宫显得更加威严、壮丽。近10时,柴泽民夫妇随邓副总理一行来到白宫。在此,美国总统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卡特在欢迎词中机智又幽默地说:“在这新年之际,你们向慈善的神灵打开了所有的门窗,这是忘记家庭争吵的时刻,这是人们走亲访友的时刻,也是团聚与和解的时刻……”美国人懂得这一切,理解最重要。他还说:“今年开始了有历史意义的我们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今天我们又迈进了一步。”
邓小平在答词中说:“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新起点,世界形势也在经历着新的转折。”“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必将对世界形势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卡特夫妇、邓小平夫妇向群众挥手致意。柴泽民主任和夫人及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等中方官员出席了该仪式。
当时,美国还有一小部分人是反对中美建交的。在白宫玫瑰园举行的欢迎仪式上,邓小平讲话时,后边就有一两个人喊叫,反对中美建交。美国的保卫人员马上就把那人揪了出去。
事前,布热津斯基曾经专门召见过柴泽民。他对柴泽民说:“邓副总理这次访问时,华盛顿可能有游行示威,请你不要过分重视。”柴泽民即刻表示:“邓副总理是为友谊来美国访问的,我们坚决不同意发生这样的事情,你们要加以制止。”布热津斯基无奈地说:“美国宪法规定人们有游行示威的权利,我不能违背宪法。”他进一步说明:“示威者主要是台湾人,不是美国人。”同时他还说:“不过,游行要经过联邦调查局批准,可以把他们的游行示威放在城市的边缘,使副总理先生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不要让他们在大街上游行。”据说过去铁托访美时,也采用了这个办法。
南草坪的欢迎仪式一结束,中美高级会谈紧接着就在白宫中开始进行。
当晚,卡特设国宴欢迎邓小平,国宴之丰盛可谓空前。宴会厅里装饰着专程从卡特故乡佐治亚州运来的各种颜色的山茶花,乐队演奏着中美两国民间乐曲。中国电视台、三家美国电视台均转播了这次宴会实况,柴泽民笑着说,这是“全世界多数人今晚所注视的筵席。”隆重而热烈的国宴有100多位重要来宾,其中有美国内阁成员,参议员和大企业家。
人类渴望理解与真情。柴泽民在自己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早已有深切体会。隔膜和偏见多源于历史长期积淀的尘垢与心灵的互不沟通,这是人类的悲哀。这更意味着自己未来任务之艰巨与沉重。
邓小平在华盛顿期间,宴请时顿顿上牛排、小牛肉。邓小平可能还能吃,因为他年轻时在法国呆过。可柴泽民尽管在国外呆了一二十年,吃这样的西餐还是有些不习惯。
邓小平抵达华盛顿的28日傍晚,邓小平带着柴泽民和几位主要随员,被布热津斯基拉到家里。
“这顿饭是1978年5月预订的。”布热津斯基笑呵呵地向邓小平眨眨眼睛道。
“对呀,我今天就是来践约的。”邓小平用他的四川话不紧不慢地回答。
柴泽民很清楚,他们指的是1978年5月布热津斯基访华的那一次。那次布热津斯基访华与邓小平谈得很好。在柔曼如歌温馨的晚宴上,布热津斯基尽情享受着这个美食王国里的美味佳肴,邓小平频频地把中国的山珍海味往布热津斯基盘子里夹。
柴泽民正在回忆,忽然从布热津斯基的起居室壁炉里冒出浓烟,原来是烟道堵塞了。布热津斯基夫人急忙找来几台电扇,烟排了出去,布热津斯基才松了一口气,搞得他妻子一通忙乱,终于化“险”为夷。
家宴的气氛果然宽松自由,谈话也较随意。
这天晚上美国的陪客是布热津斯基的下属:奥克森伯格、万斯、伍德科克、霍尔布鲁克。布热津斯基的三个孩子15岁的伊恩、14岁的马克、13岁的米卡,川流不息地端菜服务,大家吃得很开心。饭是美国的,酒是俄国的伏特加,布热津斯基说:“这酒是多勃雷宁以前送的。我用勃列日涅夫喜欢的佳酿向你敬酒!”
邓小平笑起来,连忙站起身举酒杯向布热津斯基等人致意,柴泽民和在场的人也都起立举杯,客厅里立即响起了一片碰杯声。
美国人对这次“家庭式会见”十分满意,两个国家毕竟疏离久了,在轻松的气氛中听到一些邓小平的观点主张,为第二天卡特、邓小平高级会晤作准备,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全程陪同邓小平的柴泽民目睹了中美建交后第一个友谊热潮,心绪难平。在这一中美关系史上留下光辉一页、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访问中,邓小平与卡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地讨论,会谈取得了很大成功。双方在华盛顿签订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两国在教育、农业、空间方面合作的谅解的换文,两国在高能物理方面合作的协议,以及关于建立领事关系和互设总领事馆的协议。在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的8天里,柴泽民与邓小平朝夕相处,他对邓小平机敏睿智、对答如流、入乡随俗的外交风范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给自己今后开展工作很多启示。
竭诚外交,成绩斐然
邓小平为中美友好之路通车“剪了彩”,友谊的列车徐徐开动了,柴泽民就更忙了,肩上担子更重,而且还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很棘手的事情并将它们及时处理妥当。
1979年3月1日,柴泽民作为新中国首任驻美大使载入了中美关系史,载人了中国外交史。在柴泽民以首任驻美大使向卡特递交国书后,这位花生种植场主的儿子亲笔写下:“向柴大使致意。”
就像世上万事万物一样的规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公布,只是一个好事的开始,但是,各种矛盾和问题依然接踵而来。就在柴泽民向卡特总统递交国书的12天后,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了违反中美建交协议的关于美台关系的立法议案。卡特总统签署的《与台湾关系法》,公然把台湾作为政治实体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这种“一中一台”的做法给两国关系埋下了祸根。为了这个问题,柴泽民在任期内曾向卡特、里根两届政府进行了数十次的交涉。
中国驻美大使馆开馆后,正式担任中国首任驻美大使的柴泽民办的一件得意之事,就是让出席里根总统就职典礼的台湾代表团团长“生病了”。里根在总统大选中获胜后,台湾应邀派出代表团参加他的就职典礼这一举动显然违背了中美联合公报的精神。柴泽民就此向美国国务院和白宫提出严正交涉,但美国方面在此问题上来回踢皮球,柴泽民急了,他找到具体负责中国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如果台湾代表团参加就职典礼,我就不出席了。”柴泽民义正辞严的立场和态度及竭诚的努力最终发挥了效力。
在里根就职典礼举行的前一天,共和党少数民族委员会主席陈香梅找到柴泽民,说“给你报告一个好消息,台湾代表不会参加总统就职典礼了。”
“为什么呀?”柴泽民明知故问。这位当年美国“飞虎队”队长陈纳德的遗孀拖长了声音笑着说:“病了!”柴泽民听了微微一笑说:“他就不该来。”
几个小时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正式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大使柴泽民阁下已受到美国官方邀请,代表中国出席新总统的就职典礼”,“任何来自台湾的人士出席典礼将只能作为私人参加,没有任何官方或代表的资格。”
站在观礼台上的柴泽民一身笔挺的中山装,在华盛顿冬日的和煦阳光下显得那样引人注目。柴泽民毫无轻松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他只感到外交工作的艰难和沉重。
事实又果然不出柴泽民所料。3月19日,新上任的里根在白宫约见柴泽民和正在美国访问的中国外交部美洲大洋洲司副司长冀朝铸,交换对当时国际形势的看法。这是一次总统与大使间面对面的激烈交锋,短兵相接,唇枪舌剑。从数量而言,这场论战是8:2,美方占绝对优势。里根首先开腔:台湾是美国的老朋友,而人是不应该忘记老朋友的。潜台词就是美国与台湾交往是人之常情,你们不要说三道四。柴泽民沉着应战:“美国既已与中国建交,就应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新朋友加深交往。何况中国并没有反对美国与台湾发展民间关系,只是不能发展政府间关系,不应该把台湾称为‘中华民国,因为这不符合中美建交公报的精神,也伤了新朋友的……”坐在一旁的布什为了缓和气氛,急中生智地讲了一桩趣事,转移了话题。
里根政府上台后,中美双方就美售台武器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并于1982年8月17日,发表了中美第三个联合公报(即八·一七公报)。期间,柴泽民大使付出了不少辛勤的汗水与心血。他说,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严格执行公报的基础之上。
在4年的任期内,柴泽民的足迹几乎踏遍美国大陆,50个州他走过30余个州、上百个城市,有的州甚至走了一二十次。在大学、在俱乐部、在各种民间组织,柴泽民为成千上万的美国各界人士、华侨作演讲,介绍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中国,介绍欣欣向荣的炎黄古国,介绍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中美贸易等情况。柴泽民内容丰富的精彩演说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广泛欢迎。这是柴泽民驻美做的另一件开拓性的工作。他后来曾经回忆说:“当时美国人对中国有很深的误解。我就要去告诉美国人,中国并不是他们想像的那个样子。美国50个州我去了30多个州。演讲了不下百次。”一次,他到田纳西州演讲时,遇上一群台湾孩子打着旗子喊不友好的口号。柴大使抬头看看天上飘洒的雨丝,对这群孩子说:“你们太辛苦了,应该打个伞来喊。”示威者们听了,都愣在那儿,一会儿人就散了。
在旧金山市长不幸遇刺时,柴泽民和新市长差不多同时出现在市长办公室,既对前市长的罹难表示沉痛的哀悼,又向新市长表示衷心的祝贺。“呼大使先生,你是我上任后遇到的第一个外国人。”说完,新市长拿出一把4寸的钥匙交给柴泽民,真诚地说:“这是我们州最尊贵的礼物,送给你这位最尊重的朋友……”新市长还对柴泽民说:“我们旧金山保证不同台湾政府来往,断绝武器在内的一切对台贸易!”“好!州长一言,火箭难追!我相信市长先生不会食言!”从此,柴泽民与市长成了好朋友。
数十年的外交生涯养成了柴泽民密切关注国际局势、时事新闻的习惯。他每天要阅读大量报纸和参考资料,无论走到哪里,收音机总是不离身边。正因为柴泽民熟悉我国对外政策,所以能对突发事件迅速作出准确判断。
柴泽民还十分注重建立个人关系,广交朋友。做好国会工作是对美工作的重点之一。柴泽民曾经通过朋友的介绍,结交了不少议员,他们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上起了积极作用。陈香梅女士是美国共和党少数民族委员会主席,她是台湾在美国会中“院外集团”(即游说团)的重要一员。柴泽民通过侨居美国的原北平军训部国民党方面的蔡文治将军牵线,与陈香梅在蔡家见了面。柴泽民恳切地说:“我们国家多灾多难,过去饱受帝国主义压迫欺侮。现在解放了,但由于台湾问题尚未解决,使祖国不能统一,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不能长期分裂下去。你是否能做点工作?”陈女士完全同意柴泽民的话。她说:“中国人的事,就要靠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要靠外国人,美国也是靠不住的。”“这个话说得很好!”“你到台湾见了蒋经国,劝劝他走统一的道路。如果祖国统一能在蒋先生手里完成,他的美名将会流芳百世!”“好呀!”陈香梅痛快地答应了。1981年1月2日,陈香梅和美国参议员、共和党副领袖史蒂文斯夫妇访华,并于5日离开大陆,经香港飞抵台北。在大陆期间,邓小平迅速会见他们,廖承志还单独与陈香梅见面。在台北,蒋经国分别在6日、8日两次会见陈香梅。穿梭两岸的陈香梅确确实实在做沟通工作。陈香梅曾经这样幽默地说:“我是被柴大使拉过来的。”
在美国任职期间,柴泽民穿针引线,为发展中美关系真可谓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在建议上海和旧金山结为友好城市得到美国方面首肯后,他立即向国内报告,明确提出中美两国间开展省、市与省、市建立友好关系的建议。国内有关方面很快批复。于是,友好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到柴泽民离任时,总数已达30对。中美正式建交像一股强劲的东风,中美间各种贸易、教育、科学文化等协议相继签订,大大加快了两国关系发展的步伐。如今,这一切已深深镌刻在中美友好的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