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还乡”与新型“俭约观”的理性构建

    张占军

    [摘要]改革开放是一部雄蔚长诗,永远都在谱写时。在其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时,也出现了一些诸如: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滑坡的社会道德,边缘化的勤俭节约精神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缺憾。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呼唤优秀传统精神复归,时代迫切要求理性构建新型“俭约观”,昌明节俭之意,养育节俭之德,光大节俭之象势在必行。基于优秀传统精神本质,融和时代特色理性构建新型“俭约观”并付诸社会运行,让科学发展方式和健康生活模式为实现中国梦奠定深厚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关键词]改革开放;“精神还乡”;“俭约观”;构建;时代价值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多民族大国,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曾经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精神一度辐射东亚,引领世界潮流。近现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与传播同中华传统农业文明发生了两次巨大冲突。在第一次文明冲突中,传统中国社会被彻底解构,经过(1840—1949)一百多年的社会大动荡、大革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为历史性标志,宣告两种文明的激烈冲突表象上暂趋缓解,文明伦理实则为内在对立关系。第二次文明冲突发生于20世纪末叶(1978—),历经数十年的交锋,以中国取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标志,预示着文明冲突转化为文化交融,文明伦理演变为反对关系。中国社会在嬗变中走向发达富强,同时由于文明的惰性作用产生明显的文化交融负效应。表现为传统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优秀精神理念淡化及至迷失,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非理性行为严重。召唤和引领传统“精神还乡”,在此基础上探讨构建新型“俭约观”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精神还乡”的内涵与时代意义

    精神泛指人的意识、理念,还有宗旨的意思。传统精神有节俭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爱国精神等等,属于文化哲学范畴。上述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经历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斗争中逐渐积累形成的,积淀了民族智慧,构成民族共识的优秀品质,其中节俭精神是持家的基础,兴国的本源,是“俭约观”理性构建的理据所在。革命战争时期,人民领袖毛泽东提出并长期奉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方针,延安时期,毛泽东带领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精兵简政,精简机关,下放干部到生产中去,不仅增强了党群关系,还减轻了当时的经济压力,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勤俭建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建国方针,号召勤俭持家,节约粮食,重视积累,要有长远打算。推崇节约,反对浪费,必须彻底地持久地进行。毛泽东以身做则,艰苦朴素,主动降低生活标准,一件睡衣缝缝补补竟穿了20年,堪为典范。周恩来一生勤勉勤俭,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召开会议规定四菜一汤,不搞铺张浪费。领袖们胸怀天下,心系人民生活,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楷模,带动并影响全社会奉行“俭约”,引领中国人民度过了一个个难关。在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要有效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健康发展,更应大力提倡俭约精神,遏制非理性欲望和行为。提出“精神还乡”,绝非主张回归“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方式,而是主张在传承优秀文化精神品质的思想基础上构建新型“俭约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筑起坚实的基础,为实现中国梦固本强源。

    综观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发展全貌,其主流表现为经济腾飞,科技小步快走得以长足发展,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总体进入小康;国家综合实力大幅提高,发展前景辉煌。然而也存在一些严重问题,譬如:由于开放初期缺乏经验和技术条件,从而形成高投入、高损耗、低效益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社会生产中大量的无序开采、资源透支,过度的损耗浪费使得自然资源趋向匮乏,环境严重污染,生态严重恶化。必须下大力气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奉行节能和绿色生产,从根本上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思想文化建设没有适时跟进,诸如优秀本土文化激扬传承不够;盲目崇尚西方文化思潮现象严重;吸纳西方文化流于生硬、急功近利等,种种因素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迷离,社会道德水平严重下降,社会诚信缺失,社会生产、生活中浮华奢靡浪费等现象突出,文明生产、生活秩序遭到破坏,导致社会生活中歪风邪气猖獗。要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亟需构建新型“俭约观”,引领精神还乡,淳朴民风回归,答民之惑,解民之困,坚决反对奢侈浪费,提倡理性消费,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推进道德新风建设,涵养社会生产、生活的清风正气。

    二、新型“俭约观”的理性构建

    新型“俭约观”绝非凭空而来,基于优秀传统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构建新型“简约观”,就必须认真汲取传统文化营养。俭约的要义是节俭,首先要昌明节俭之意;其次要养育节俭之德;再者须光大节俭之象。

    (一)昌明节俭之意

    节,原指竹之环束,即连接竹子段与段的环束。为木坚多节,后引申为约束、克制、减省,有俭、约之意。俭,约也,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谦让、修养自身以使行为不妄,去奢侈,俭者不夺人。礼,与其奢也,宁俭,俭则固,克俭于家,俭为简易、节俭。节俭,即节制,俭省,朴素,简约。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岁丰乃节俭。大抵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自然知晓并时刻践行节俭之德,居无奢华,用无浪费,俭也。古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足,物质生活资料匮乏,受当时的环境、文化、政治等主、客观因素限制,只能为适应生存用一定的伦理、道德克制自我,约束自我行为。随着时代的变迁,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进入现代化,丰富的物质生活使人们的消费观逐渐改变,促消费,拉经济,发展、进取、主动积极消费,节俭观的内涵也相应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从个人、社会、生态等各个层面讲,都是以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杜绝破坏、浪费为根本,促进全面科学的生产、消费,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以理性指导生产、消费。

    节俭需要充分利用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物以其用,尽其所能,循环利用,优化合理利用,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收益,实现最大限度的有效资源配置,提高效益,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把握好消费之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和诣发展、可持续发展,平衡好有限自然资源与人们无限欲望渴求之间的矛盾,开源节流,尊重自然。

    现代生产力水平已非昔比,大幅度提高的生产力使得社会经济发展迅猛,资源需求更为丰富,有形的、无形的、物质的、精神的……各种资源存在间接、直接的联系,环环相扣,动一发而牵万事、万物,个体的消费行为会间接或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人们需时刻谨记这种密切联系,抑制非理性消费,奢侈浪费行为。伴随着人口在未来的持续增长,对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加大,人们更应奉行节俭观,规范自己的生产和生活行为,让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把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固牢筑坚,承担起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责任,促进社会永继发展。

    (二)养育节俭之德

    节俭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需要传承并发扬光大,节俭也是个人之美德,是国家基本生存之道,是现代文明所亟需的道德准则,是时代的呼唤。自古成由勤俭败由奢,现代社会需要节俭之德,这不仅影响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延续,而且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节俭是伟大中国梦实现进程中的强心剂,是社会健康运转之必要条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更是对节俭作出的具体规范要求。节俭之德既能对当前社会的浪费奢侈现象进行有力抵制,还可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大自然取之有节,用之有度,俭而永图,则昌且广,与万物同生共长,保持生态平衡,各得其序,真正尊重、爱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勤俭者美行也,应注重以俭养德与知行统一,勇于担当,践行节俭,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节制过度开发与消费,克制难填的物欲,保护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禁忌凌驾其上,肆意改造、破坏、过度索取。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共同的责任,是必须奉行的经济文明准则。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梁惠王曾问于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除针对梁惠王之喜好以战喻外,还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明确指出要应农时,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农忙时不征调百姓服役,谷物粮食就可以吃不完,有余粮;细密的网不要放进池塘捕鱼,以防破坏鱼的繁殖、生长,这样鱼鳖就吃不完;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要求,在林木生长期后再入山林,只砍伐成才的树木,这样就可以有用不完的林木。万物得其和以生,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可以使人类社会长治久安。

    在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中,互联网系起全球互动,各类信息更是铺天盖地,各种文化不再囿于本土范围,而是竞相展露,互相渗透、影响,甚至同化着各自,人的惰性思维、享乐主义、攀比之气和冲天欲望在这样的环境下最易滋生蔓延,对社会安定团结不利,对国家持续发展不利。故此应大力提倡节俭,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生生不息需要丰厚的物质、文化滋养,尤需节俭这一内驱动力的推动,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结合当前社会实际情况,使中华传统美德得以继承发展并创新,挖掘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东西并践行于社会发展中,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政通人和、资源科学合理利用、以集约型为主流经济增长方式的生态文明型国家。

    勤俭不分家,奢侈妄为紧相连。勤劳创造财富,节俭增加资本,只有勤劳而无节俭,财富可以创造,资本却不会增加;没有勤劳,只有节俭,财富不能创造,再节俭也无济于事。勤能补拙,勤是财富,勤则不匮;俭以修身,俭以养德,俭以得贮,勤俭结合才能促进生产,增加资本,推动经济发展。奢侈和妄为是勤俭的对立面,也是孪生兄弟,时刻相连,勤俭稍滞,奢侈就妄为,奢侈浪费财富,妄为败毁美德,使资本减少,导致个体甚或社会贫困,影响国家安定团结,因此,必须坚决反对奢侈浪费,抵制恣意妄为,励勤俭,俭养廉,促经济,建强国,创盛世。

    (三)光大节俭之象

    慎乃俭德,惟怀永图,俭以养德,惟俭养德。早在商周之时人们就已知晓节俭之重要,只有节俭才能持家,只有节俭才能兴国。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下心反思以完善自身,修身养性,节俭以修养德性,朴素以培养品德。恭俭为德,可见对于节俭的重视。君子以俭德辟难,君子以俭德涵养心性,以俭德为美德而避危难,不为求荣谋禄位。恭近礼,俭近仁,俭德之重可见矣。谦恭的人不辱他人,自己俭朴的人就不会强取与人,正所谓以清俭自律,以恩信待人,以夷坦去群疑,以礼让汰惨急,俭,德之共也,是真正的美德。俭约,彰其美也,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德由俭生,是德性之根本,需秉承其俭德,以俭素为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光大节俭之象的辐射传播体系。以俭修身才能更好的治国,以俭治国才能兴国,才能实现平天下。修身的前提是恭俭,惟俭养德,惟侈荡心。居上能俭,可以导俗,居上而侈,必至厉民。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节俭可以让自我约束,好品德自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对颜回的赞誉从另一角度说明安贫乐道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己,此清心寡欲的精神值得敬佩,也正是节俭的内容之一。欲壑难填富不足,知足常乐俭常富。节俭还体现在节用而爱人上,克制自身体谅他人,己不欲不施人。当政者更应心怀百姓,爱其子民,不劳民伤财,不随意加重赋税;为民者节制有度,修身齐家,和睦乡里,适时为国效力。节约财物,生活上杜绝奢侈浪费,开源节流,厉行节约,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国家长治久安之要点。当前在国家的大力倡导监督下,公车私用,公款吃喝之风已受到强力遏制,去铺张之费,用之于民,自会得民心,聚民意,树正气,建新风,让“精神还乡”,光大节俭之气象。

    总之,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节俭。提倡学习传统文化,养成学习风气。以“扬弃”方式推陈出新,合理融入时代特色(工业文明、商品生产、市场经济、发展、创新等),着力建构新型“俭约观”,其内容应包括提倡文明生产,科学发展,理性消费,艰苦奋斗兴业精神,健康生活模式,注重科技、文化学习,和精神追求,人格完善等等,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凝练其语言表达,逐渐形成基本范畴框架,适时丰富其内容,通过深入研究析出观念与现实即离二象性客观存在的深层原因,理性认识观念与现实相即的内在联系有何文化表征。着力打造新范畴赖以植根的文化基础和时代氛围,培育其传播机制,逐步形成新型“俭约观”的社会运行体制。

    三、新型“俭约观”的时代价值

    研究和构建传播新型“简约观”,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时代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给与解读。

    (一)推进道德建设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无论对于个体完善还是社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回归优秀传统文化,让“精神还乡”是道德建设的文化前提。优秀传统文化是由先人智慧、精神、价值,信念等等积淀而成,有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要汲取其中的智慧、精华,传承并发扬光大。节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早已深刻于民族文化中,影响并成就了中华儿女节俭的好品质,但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带动经济快速增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思想也开始脱离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束,加之西方文化糟粕的大肆涌入,传统思想道德体系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冲击,推进道德建设势在必行。节俭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节俭是道德建设的助推剂,倡导节俭之德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社会道德建设。

    (二)推进廉政建设

    节俭有清廉,奢侈多腐败。反腐倡廉一直是党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和持续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公务接待通知,规范问责违规违纪行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要求,一切从简,不铺张浪费。为了更好地推动该项工作,习近平指出需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通过研究相关的历史,以史为鉴,正衣冠,规范监督行为,结合国内形势大力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的发展。提倡节俭是必须贯穿廉政建设始终的重要思路,以制度、法制约束领导干部的行为,增强领导干部的节俭意识。从思想作风上着手工作,从世俗生活细节入手加强精神建设。要求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经常自省,厉行节俭,心无旁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不奢侈浪费,不以权谋私,做清正廉洁亲民爱民的干部。人民的信任、颂扬就是最好的见证,此为上行下效,有了好干部,人民仿效,纯朴民风再现,促进社会风气良性复苏,以社会好风尚推动廉政建设。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类文明兴衰,民族存亡之大道,需放在突出位置。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维护生态环境,尊重生命和物种多样化,遵循自然规律,兼爱万物。改造自然要合理,要合乎自然大道,克制自身的无限欲望,就要有节俭精神。节俭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伦理要求,要有节制地索取、消费,要取之有道,在适当的范围内消费,以维持大自然生态平衡。自然资源有些是不可再生的,有些是可再生的,不可再生资源用之则少以至无,应限制或禁止开采,可再生资源需要时间生长,修复后才能被再次使用,而人类的索取是永久且持续的,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要求人类必须节制使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决不能待进入恶性循环时才予补救,为时太晚,将无以挽回。因此,要厉行节俭,科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缓解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有序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推进经济建设

    随着新型“俭约观”的运作机制发育和理性认知的普及,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必然催生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低投入,高产出,低耗能,高效益必将成为经济发展主流。但是,并不排除仍然存在某些企业受经济效益诱惑和市场的冲击,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大局,肆意无限制攫取大自然的有限资源,为了效益只注重产出,以至严重污染环境等,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大力弘扬新型节俭观,绿色生产观;另一方面,对于严重污染企业叫停、整改,严禁随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全民关注生态发展,认同理性消费,着眼经济稳增长的时候,真正全面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时代也就到来了。

    综上所述,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大计,必须让思想文化道德建设契合经济发展建设的内在要求,大力提倡“精神还乡”,理性构建新型“俭约观”,让节俭理念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制定相应监督机制,确保其社会运行,让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不息,让科学发展方式和健康生活模式为实现中国梦奠定深厚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墙,赵纪新.从消费伦理观念的转换看节俭消费[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1).

    [2]鲁枢元.精神守望[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152.

    [3]董玲.孔子消费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消费经济,2010(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柏拉图.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6]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中华书局,1984年版.

    [7]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学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