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高效课堂研究

    夏惠芬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构建高职院校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科本位分析、专业特点分析以及理想学习过程的创新思路。最后从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教与学的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入手,找出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高效课堂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素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实践性较强。但受地区等因素影响,学生差异较大,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并能熟练运用其操作技能,学者们曾做过许多的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引发教学创新,从而构建高效课堂。因此,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是当下高职教育研究的重点。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以我院为例,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 学情分析不够,无法因材施教

    随着高职招生方式的多样化,有提前单招生、职高生、普高生、注册人学学生。他们有的来自经济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有些来自偏远地区,对计算机熟练和了解程度都不一样,导致水平差异较大,经常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1.2 学科本位主义,忽略学生专业特点

    由于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缺少科学的认识,习惯性地从学科的本位主义出发,过于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基础知识的连贯性以及系统性,这样虽然有利于明确教学要求,具有层次清晰的特点,但是这一教学方法缺少与学生专业特点、职业发展相对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 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思路

    2.1 相关概念

    高效课堂指教学效果由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也就是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即是高效课堂,但是高效课堂又是基于高效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效率最大化,即單位时间内学生投人后的受益量。主要体现在课堂容量和课内外学业负担上。二是效益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师教育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兴趣养成等方面。

    只有效率最大化或者只有效益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两者缺一不可。总而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2.2 思路分析

    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结合各自专业特点,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当学会什么;其次要分析学生学会这些内容的最佳方法。要清楚最佳学习方法,就要知道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应该经历怎样的过程和主要的步骤。因此,要从学科本位和学生专业特点两方面出发,选择最适合的学习方法,构建理想的教学过程,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3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高效课堂的方法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要构建高效课堂,就得让教师真正实现教学创新,就应该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分析各专业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知识特点,进而选择最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我国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主要处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阶段。绝大多数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只是硬性地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效果却差强人意。因此,有必要在充分考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特点、各专业学生职业特点的基础上,有效构建支撑资源,让教师科学掌握信息技术应用于开展教学工作。下面从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教与学的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创新的方法。

    3.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研究

    (一)精选内容,录制成视频,并以二维码形式嵌人书中,学生只需扫描书中提供的各个二维码,随扫随看,轻松掌握相关知识——解决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现象,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反复观看,直至最终掌握。

    (二)研究如何更好地将各专业课程与本课程进行无缝结合——解决各专业学生吃“大锅饭”的现象,结合各专业职业特点,有的放矢。

    3.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媒介建设研究

    建立教师备课系统和学生网上学习系统,促进师生交互,生生交互。

    (一)教师备课系统:为教师提供各种资源的链接,促进教师在校内外的交流,组建教师共同体,让高职教师与其他课程的教师互动进行学习。

    (二)学生网上学习系统:引导学生与课内外各种资源实现链接,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为高效课堂输送能量和信息。

    (1)微课制作——研究面向多终端的微视频制作,详细录制重难点操作步骤,学生可反复观看,直至熟练掌握。

    (2)资源库建设——研究资源科中存储素材资源以及如何组织资源,供各专业学生使用。

    (3)开放课程建设——本项目主要研究针对学生基础不一,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建设开放课程让所有学生轻松上手。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制作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微视频的录制正在进行阶段,基于“爱课程”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也正在建设中。

    3.3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的方法和学的方式研究

    分析每节课学习任务,研究如何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介组织教学,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以蓝墨云班课平台为例,以智能手机、电脑为载体,运用蓝墨云班课向学生推送相关信息,学生利用手机查看教师布置的任务,观看视频,学习相关知识并进行操作练习。在学习过程中,有疑惑的学生可以通过蓝墨云班课中的“答疑、讨论”进行互动,教师也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二)当遇到特定的兴趣领域产生新观点时,教师可以采用“弹幕软件,进行头脑风暴或抢答。

    (三)最后通过“间卷星”生成测试内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3.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方式研究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考核方式除了注重现有的过程考核、课证融合(通过每个阶段的考核以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评定最终成绩),还需要研究学生如何使用资源、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力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4 结语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带有时代标签,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人,如何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创新成为了关注的热点。一个新的思路从设计到落实,首先需要教师具备筛选资源的能力,以及对各类资源或软件的设计应用能力。由此可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创新的路还很漫长,不仅需要专职的一线教师的实践,还需要学院教务处、科研处以及现教中心等部门的引领,需要教育资源与软件的有效支撑。总之,运用信息化手段促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创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华.高职院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3,(11).

    [2]张雪超,谷小鹏等.信息技术新发展对教学的影响以及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对策[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 (10).

    [3]白丽媛,沈洪.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03)第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