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是柴达木精神的灵魂

    巴明德

    科学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遵循客观规律,避免主观臆断,实事求是地探索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的思想和理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高度总结,也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和理论概括。它“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发展本质的新揭示、发展主体的新阐述、发展内涵的新界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发展目的的新认识,是对马列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柴达木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工、农、牧业生产等都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大量的事实证明,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柴达木精神,才是真正促进柴达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力量。柴达木精神,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包括世居在这里的蒙古族、藏族等各民族的几代柴达木人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而培育起来的具有地域性特征和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具有新时代精神内涵的最新的精神成果,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合力下的崭新的精神财富,又有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精神。

    世居于柴达木这个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的蒙古族、藏族等各族人民,尽管承受着自然的、社会的各种压力和摧残,毅然为追求美好的生活,创造出自己所必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始终在不断地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努力,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柴达木的寂寞、空旷和荒凉,依然没有摆脱贫穷、落后和苦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时没有革命政权的建立,没有革命信仰和科学精神的支持与指引,没有用革命思想和新时代精神培育起来的人的参与,缺乏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上世纪50年代,在党中央的号召和组织下,大批的开拓者陆续进入到了这个人迹罕至的荒漠之地——柴达木,同当地的世居民族一道,用自己智慧、热血和生命创造新生活,播撒新思想、新文化的种子,使当地世居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始有了新的变化,那种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的欲望得到了升华,自尊自爱、善良忠厚、吃苦耐劳、勇敢智慧、自强不息的品德有了新的内涵,加之,现代文化教育事业也开始出现在柴达木盆地,从而革命理想、现代科学和新观念、新思想如春风漫野,启开了人们久久封闭的思想大门,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现代思想、科学精神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这种传统信仰文化和革命理想、社会主义新文化相碰撞、相依托、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铸造了“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老高原精神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团结奋斗、科学务实”的柴达木精神。在他们开发、建设柴达木,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践中,接受这种信仰力量的支持与鼓励,是在马列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蕴含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的信仰,正是这种信仰精神,推动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体现了新的人文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和引导下,人们才有了“自我价值”的苏醒,有了战无不胜,勇往直前的信念和抱负。今天,八百里瀚海变新颜、昆仑山下闪明珠的璀璨景象,是几代柴达木人千辛万苦和流血牺牲的无私奋斗而获得的;是他们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换来了这个世界屋脊上的闪闪明珠、竖立起了座座惊天地、泣鬼神的巍巍丰碑。如果没有为革命事业和柴达木开发建设的“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老高原精神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团结奋斗、科学务实”柴达木精神,今天的柴达木不会有如此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

    在柴达木地区必须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和学习,结合柴达木地区的实际,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积极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进一步规范行业组织,消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把营造“以人为本”的新的文化精神贯穿于各项事业之中,使那些有碍于人们更新观念、创新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得到进一步克服。这就是柴达木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永葆柴达木魅力之所在。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团结奋斗、科学务实”柴达木精神,既包含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无畏的精神,也凝聚着现代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则是柴达木精神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