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王彦荣
【内容摘要】作为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不仅具有时代性,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其在初中生了解我国古代和传统文化过程中发挥中重要作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短期语文成绩的提升和长期文化素养的培养都有重大意义。但当前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本文从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出发,剖析产生该现状的原因,在分析将主题教学应用于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意义基础之上提出采取主题教学的对策,以给初中语文教师讲授文言文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主题教学? 初中文言文? 应用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古代人,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思想等,从中学习古人的智慧和为人处世方式等,文言文作为我国的宝贵财富,将其纳入初中语文课堂是必要的。语文课堂注重对语言的学习,将文言文纳入语文课程大纲是对古代表达方式的学习,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但是当前的语文课堂中对文言文的学习重点放在了词语、句子的理解上,忽略了对古人为人处世方式、博大精深思想等的学习,也多通过做题的方式用分数来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情况。
相比于传统教学,主题教学更倾向于从教学目标出发,立足于教学整体来开展教学活动,更注重从教学活动中得到高于知识的主题升华。在语文课堂上应用主题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枯燥学习语言的方式,将对语言的学习进行升华,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语文的基础知识,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了解文学的机会并开拓他们的视野,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让他们对社会、生命等有更深的理解,最终有助于引导并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为此本文尝试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中引入主题教学,让学生在熟练掌握文言文字词理解的基础之上去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让文言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去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等,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去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传播。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初中生普遍对文言文缺乏学习兴趣。由于文言文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接触不到,初中生只有在语文课堂上和语文试卷中才会接触到文言文,文言文这种语言不经常使用,就会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懈怠心理,认为学习它们没有用。加上文言文的表达与现代语言的表达有很大差别,学生需要对字、词、段落等进行大量记忆,并且学生往往并不是真正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单纯的死记硬背,这就增加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抵触情绪。初中生缺乏对文言文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尚没有激发出来。语文教师在展开文言文教学活动时,他们往往站在确保学生掌握技巧并提高语文分数的角度出发进行授课,教学模式往往局限在对文言文的字、词进行注释,对整句进行翻译,最后要求学生全篇背诵。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初中生感受不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反而让初中生产生一种学习文言文的痛苦感。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体验不到快乐、也体验不到成就感,他们就倾向于不喜欢学习文言文。
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对字词的理解,忽视了对文言文文化背景以及中心思想的传达,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较不显著,不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且给学生传达出一种学习文言文就是掌握字词的含义即可的想法。语文教师对学生文言文学习效果的考查就是通过分数来进行评判,使得学生陷入了只要考的分数高就代表着自己已经掌握了文言文的精髓的误区。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目标的理解程度不够,对教学内容研究得不够深入导致的。其实文言文代表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文言文中蕴含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和诸多人生启示,但是教师在对语文这一语言类学科的授课过程中过分看重于分数,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应用主题教学的意义
首先,采用主题教学的方式来开展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对初中语文这一学科的建设是有重要价值的。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它存在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字词,更不是考取高的分数,最主要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从书本中看世界的机会,让学生们从书本中去了解古人的思想,去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甚至去了解外国的优秀文化,以达到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目的。主题教学的运用恰好给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用心品味传统文化提供了机会,学生去深入思考作者写下这篇文言文的心境,去揣摩作者对每一个字词的使用都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其次,采用主题教学的方式来开展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对初中生的发展是有重要价值的。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但是对学生来说学习难度也较大,主题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中的参与度,给学生提供了用心去体会文言文主题,发现文言文魅力的机会。主题教学能够缓解文言文学习的枯燥性,增加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这就有助于提高初中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去接受文言文并喜欢文言文。主题教学倡导小组互动式教学,这种模式下,初中生对语文的语感能够有较大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成绩。这种教学活动还能够提升初中生的文学素养,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主题教学活动能够带领同学们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拓宽学生们的视野,让他们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最后,采用主题教学的方式来开展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综合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价值。文言文由于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在教授过程中往往较为抽象,初中语文老师往往按照传统模式,即讲解字、词含义,带领同学们翻译大段的文言文内容,让同学们在字面上对文言文有一个了解,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记忆的能力,对老师的授课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在主题教学中则对语文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教给学生字词的含义,让学生能夠自己看懂文言文,还需要提前对文言文的创作背景、作者境况、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等进行提炼,并将这些内容尽可能地用生活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是对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考验,他们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还需要摒弃已有的授课思维方式。主题教学的过程就是语文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的最好机会。
三、初中文言文教学中采取主题教学的策略分析
1.针对文言文提炼主题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他们在开展主题教学之前,需要先对文言文的主题进行提炼,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语文教师需要熟读文言文,对文言文进行思考并有自己的解读。这需要教师去了解文言文的创作背景,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时的心境等,以更好地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还可以去对比同一朝代不同作者创作的异同点。主题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传达的信息越丰富,学生就越能发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其次,教师还需要站在传授知识的角度去思考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去挖掘文言文收录进教材的目的是什么,目的不同授课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还需要明确学生在学完本篇文言文之后学生们的收获是什么。另外,主题教学离不开学生这一主体,教师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确定最终的授课主题。初中生正处于开拓思维的黄金时期,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语文功底、接受知识的能力等来设计教学。
比如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教师的主题设计应该更偏向于趣味性和亲和性,因为七年级是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一个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应该注重培养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为此在主题设计上应偏向于生活化與趣味化;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教师的主题设计则更应该偏向于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更注重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和写作手法的掌握等。教师还需要拓展思维,给学生自由理解文言文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最后,教师提炼出适合的文言文主题。文言文大多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可以从文化主题角度作为切入点。另外主题提炼时教师不需要拘泥于课堂内,教师可以从课堂外挖掘恰当的主题,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出发去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以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2.切实落实文言文主题教学
在确定好文言文主题之后,教师还需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以确保主题教学的切实落实。在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时,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文言文的教学不仅仅是对字词段含义的理解,也不仅仅是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提炼,而应该是语文知识点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为此,教师需要明确不是将全部的知识点都讲解到就是好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每节课的侧重点都应该根据每篇文言文的授课目标不同而做相应的调整。
比如有些文言文的结构、表达手法等较好,教师则可以将授课重点放在剖析文言文结构上,给同学的语文写作和表达能力提供参考;有些文言文表达的中心思想较好,教师则可以将授课重点放在剖析本文中心上,给同学思想境界的提升和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等指明方向。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授课目标的具体需要和授课学生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教学方式。比如对于较难理解或较枯燥的文言文教师可以选择情境引入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学生能够悟透中心思想的文言文教师则可以给学生更多课堂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互动交流,来表达自己对文言文思想的理解等。
3.完善文言文主题教学评价机制
以往都是借助分数高低来评判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这种评价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在主题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制定和完善文言文主题教学的评价机制,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主题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教师要引入多角度评价的方式,不仅仅是通过学生掌握字词段含义的理解程度,还需要从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学生对待文言文学习的态度等方面来进行评价,确保对每一位同学的评价都是客观公正的。教师还可以增加评价的主体,可以让同学、家长参与到文言文学习的评价中来。学生的自评与学生之间的互评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思与互相学习,家长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家长对自己孩子学习情况的了解,增加家长与孩子的互动沟通机会。
【参考文献】
[1] 刘文亚.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2):51-53.
[2] 徐艳丽. 课例浅探:在初中文言文学习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意义[J]. 课程教育研究,2017(3):127-128.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潭县羊永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