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主流媒体与网络舆情有机运动关系探讨

    马缘园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公众极大的健康担忧,网络舆情汹涌澎湃。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国主流媒体适应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在融媒体传播中积极回应网络舆情,开展网络舆论引导,生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全”,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发展要求。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特征和主流媒体报道的网络传播特点,探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主流媒体与网络舆情间的有机运动关系,以期推进公共卫生事件中主流媒体的网络传播能力与网络舆论引导力。

    【关键词】新冠肺炎;公共卫生事件;主流媒体;网络舆情;四全媒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界定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2020年2月28日,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在武汉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公众极大的健康担忧,网络舆情汹涌澎湃,在关键时刻,主流媒体加强网上传播能力、及时传播疫情新闻、回应社会关切、澄清各类谣言、进行网上舆论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雷火明书》2020年2月网络舆情监测数据,结合主流媒体信息传播实践进行分析。

    一、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特征

    (一)数量巨大

    Web2.0时代以网民个体为中心,信息传播技术与传播环境的变化赋予了网民“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引爆器”的信息传播权利和表达权利。网民作为信息生产者、消费者和传播者,成为网络舆情频发的重要推动因素。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公众极大的健康担忧,在互联网上产生了数量巨大的网络舆情。

    2020年2月,基于清博大数据舆情监测系统进行监测,《雷火明书》数据显示:以“新冠肺炎”和“新型冠状病毒”等为关键词,日均监测“疫情”事件有效信息约100万条,疫情相关热点事件/话题热度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传播渠道中,微博信息占比约35%;微信占比约25%。从网络文章发布者所属地区分布图来看,北京、广东、山东、江苏、上海以及四川网民信息发布量高。搜狐新闻、百度贴吧、澎湃新闻、人民网、腾讯新闻、新浪网以及中国新闻网等积极参与疫情报道,日均报道约8万篇。

    (二)话题庞杂

    由于本次疫情在全国范围暴发,公共卫生事件又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网络舆情传播主体呈现出性别、地域、年龄等层面的广泛性和关注话题的一致性,网民最关心的三个“疫情”相关话题关键词始终为“冠状病毒”“疫情”和“肺炎”。在相同话题关键词统摄之下,随着疫情走势和各类事件频发,网民关注的话题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鉴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网民在表达过程中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同一事件引发的情绪存有多种偏向,加剧了舆情话题的庞杂性。

    2月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期,网民关注的庞杂话题分为五个大体阶段。(1)质疑期:2月1日至6日,疫情舆情日均有效数量约80万,话题以疫情数据与防疫遭遇问题为主,质疑声众。主要包含质疑武汉早期防疫不力和封城后应急能力不足、批评湖北省红十字會分配物资不均、怀疑双黄连对新冠病毒有抑制作用、医疗物资紧缺、问责防疫不力人员等。(2)攀升期:2月7日,当日舆情有效消息约87万,李文亮医生去世话题热度指数高达2522.74,达到2月网络舆情热度曲线最高值,负面情绪集中爆发。(3)转折期:2月8日至13日,日均舆情有效消息开始突破百万。各地医疗队支援武汉、国家监委调查组抵达武汉、两天内检测完武汉所有疑似患者、新冠病毒疫苗研制等舆情话题表明防疫问题逐步得以有力控制,网民情绪向好发展。(4)平稳期:2月14日至23日,从14日山西无新增确诊新冠肺炎病例到湖北以外新增病例连降、哀悼殉职医务人员、陆续复工、网课复学等高热度舆情表明网民生活趋进正轨,情绪趋于平稳。(5)衰减期:从2月24日开始网络舆情增强了对外国疫情的关注,如韩国、日本、意大利、伊朗等疫情严重的海外区域。总体可见,疫情话题变换频繁,但总体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疫情发展和防控形势基本决定了舆情走势。

    (三)情绪多元

    网民作为网络舆情的主体,情绪牵动舆情发展。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作为正常生存防护的情绪启动心理防御机制,产生负性情绪。在疫情暴发初期,也是诸多问题集中暴露的时期,更加带动了负性情绪的高涨。心理学研究表明,负性情绪的刺激能引发个体更快的注意,并得到优先心理加工。[3]在公共卫生事件中,负性情绪是网络舆情滋生的重要心理动因。疫情舆情中亦包含正性情绪偏向。如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与完工、感谢逆行者、军队力量加入抗疫、防疫故事、各地物资捐赠武汉、疫情数据好转、新冠病毒疫苗研制等舆情中,网民呈现正性情绪偏向。而诸如春节延长假期、复工复学时间表、新冠肺炎科普知识、出行免费退改签等舆情则表现为中性情绪偏向。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网民在同一舆情事件中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偏向,多个舆情事件中既包含正性情绪,又包含负性情绪。如2月29日热点舆情“武汉再发现居家确诊病人将问责”,网友的正性情绪相对较高,大多数网友点赞新书记强硬实干的工作作风,部分网友则质疑是否会出现瞒报的情况,同一舆情中多元情绪并存。

    (四)演变迅速

    在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公共卫生事件中,任何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事件都容易获得数倍于平常的关注度,网民观点表达也更为积极,助推了舆情不断演变。部分舆情发展过程长,演变迅速,甚至引发次生舆情。如对官员新闻发布会表现不满的舆情引发对武汉早期防疫不力的批评和封城应急能力的质疑,导致形成对官员的刻板印象,在下一次舆情中重演。又如抗疫中女性医务人员缺乏卫生用品的舆情,前后发酵一周,经历了呼吁妇联采购、网友自发捐助、物流受阻、落实发放等次生舆情的持续发酵后,网友将不满情绪在共青团中央发布虚拟偶像“江山娇”微博里继续表达。

    舆情的迅速演变还表现为谣言不断滋生。新冠肺炎疫情属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来势汹汹,医学界对于病毒来源、疫情成因、传播途径、治疗方案和疫苗研发等认识仍处在渐进认识中,而疫情相关舆情信息日均达100万条之多,海量信息中夹杂着“网传”类谣言,与负性情绪结合易滋生群体性心理危机,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接受心理。谣言从疫情扩散类、养生保健类、政府救治不力类、疫情起源类到各类奇闻逸事类,贯穿2月防疫始终,伴随着防疫各阶段不断演化,破坏了网络生态和社会稳定。

    二、主流媒体报道的网络传播特点

    此次舆情巨大的数量、庞杂的话题、网民多元的情绪和舆情演变迅速决定了主流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和对舆情引导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加大宣传舆论工作力度,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环境氛围。[4]本次疫情中主流媒体报道的网络传播特点为:

    (一)全程公开发布、捍卫信息传播主权

    新冠病毒以其突发性和强传染性一度引发公众对自身生命健康的极大担忧,2月初,随着全国各地确诊病例数据增多,疫情态势引发全网极大关注,此刻主流媒体的权威报道显得尤为重要。汲取2003年非典疫情初期信息不够公开透明的教训,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秉承着真实、公开的原则,在微博、微信、App、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以及传统媒体平台对每日疫情情况进行报道,包含累计确诊、累计死亡、现存确诊、现存疑似、现存重症和累计治愈、疫情扩散区域等多项重要数据,充分满足了网民的知情权,体现了主流媒体在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权威性与专业性,牢固占据着舆论制高点,掌握着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的主导权和主动权,也有力遏制了谣言的产生。

    疫情发展瞬息万变,主流媒体通过各平台进行及时的信息发布一直贯穿防疫始终,《人民日报》、央视等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疫情信息公布保持数10分钟一条的频率,许多都获得百万量级的点击量;央视频“疫情二十四小时”板块对武汉疫情进行24小时不间断慢直播,全程记录、同步传播体现了主流媒体在抗疫中作为“全程媒体”的重要传播力。

    (二)尊重参与型文化、全员互动传播

    网络舆情的兴起促进了青年一代的网络参与,网络消除了现实距离、空间、身份中的沟通障碍,为公民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和言论自由权提供了多种畅通渠道。网民在网络言论、情绪态度的表达中推动了公众参与型文化的转变,不断生成日趋成熟、理性的权利与民主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流媒体信息传播顺应新的媒介生态,对参与型文化的尊重、对网民政治参与的接纳和对舆情的积极回应显得尤为重要。

    《雷火明书》的舆情监测数据显示,在2月的疫情报道中,主流媒体在多个舆情事件中均配合政府重要举措及时跟进报道,与网民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如1月31日网民质疑湖北省红十字会物资分配效率低下舆情爆发,人民日报社旗下“侠客岛”次日即在微博进行喊话要求湖北省红十字会信息公开。《人民日报》公众号也在次日以《84972.32万元》为标题推出中国红十字会接受的社会捐赠款物总金额作为舆情回应。2月4日,《人民日报》快讯报道《专职副会长被免!湖北省红十字会有关领导和干部失职失责被处分》为终结舆情一锤定音。

    央视频发布的火神山、雷神山工地直播吸引了约5000万网友围观评论,充分体现了疫情中主流媒体对网友知情权、监督权和言论自由权的尊重,开通评论和助力功能体现了对新媒体交互性的重视和对网民参与文化的接纳,在互动传播中营造出团结抗疫的积极氛围。这是“一元主导、强力引导的宣传舆论场变成多元共治、柔性制衡的公众舆论广场,单向传播转化为多向互动、同频共振”[5]的“全员媒体”的生动实践。

    (三)抓住关键节点,迅速消解对抗

    互联网的普及为公众网络话语实践和视觉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技术基础。在疫情信息传播中,网民话语实践和视觉表征方式不仅使公众拥有了自由的言说空间,而且对社会传统权力的金字塔结构和主流媒体的“一元”权威地位形成挑战,网络舆情呈现为一种话语与视觉实践的权力对抗。这需要主流媒体及时捕捉对抗话语和视觉图像,抓住关键节点对权力对抗进行消解,平息舆情。

    2月7日凌晨“李文亮医生去世”的网络舆情达到2月的热度极值。网民在悲恸的情绪中,质疑李文亮医生生前受到训诫是公权力的滥用,运用“吹哨人”话语实践和系列海报视觉实践展开了与社会传统权力的激烈对抗。《人民日报》在捕捉到对抗性舆情后,抓住第一关键节点——安抚情绪点,于当日凌晨4时发布《送别李文亮医生》配图推文回应网民悲慟情绪,推文迅速获得阅读和在看10万+流量,精选留言点赞量全部突破万级,并在7日白天继续发布《武汉市政府向李文亮医生致敬》等推文,持续对网民情绪进行回应。第二关键节点为——回应质疑点,《人民日报》当日下午1时许推出《国家监委决定派调查组赴武汉就涉及李文亮医生有关问题作全面调查》一文及后续连续报道,对网民的权力对抗进行回应。第三关键节点为——表明态度点,《人民日报》当日下午4时许发布评论推文称“让正义抵达人心”,表明对合理监督的接纳与肯定,竭力营造呵护正义、凝聚人心的舆论氛围。《人民日报》公众号历时12小时、抓住三个关键节点、连发5条推文,对当日即疏解对抗、平复舆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节点还体现在时间性的把握上。《雷火明书》监测数据显示,2月8日至13日,网络舆情进入转折期,舆情话题负性情绪下降、正性与中性情绪回升,一方面固然是疫情发展和防控情况向好决定了舆情的走势,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主流媒体紧抓疫情转好的关键时间点进行大量的新闻传播,对负面舆情进行对冲,有力地将负性情绪向正性情绪扭转。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公众号一手抓报道各类医疗援助和救助措施,报道《18秒延时航拍雷神山》《医疗“天团”会师武汉,机场偶遇互道加油》《应收尽收,刻不容缓》《不落一人!新冠肺炎求助平台征集》等;一手抓防疫数据的向好结果,如《好消息!武汉、湖北、全国治愈比例均明显上升》《七连降!》《12连降,湖北新增确诊持续下降》《湖北以外13连降》《“两”个好消息》等均登上了话题榜,营造了在党的领导下,全民抗疫、积极抗疫、疫情得以有力控制的舆论氛围,尤其是新华社使用“好消息”“令人振奋”等表达积极情感的标题对网民进行情绪引导,央视新闻公众号头图使用醒目的数字短平快地传递防疫向好信息,对初期负面舆情进行了强有力的对冲,网络舆情与网民情绪自此进入总体平稳期。

    (四)故事核推进融媒体叙事,触发共情

    新媒体时代,媒介生态的变化引领传统主流媒体进入融媒体叙事的新阶段,在“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环境氛围”中、在讲好防疫故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融媒体叙事的初级阶段表现为多媒体叙事和跨平台叙事。此次防疫报道中,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均采用了符合新媒体平台和网民接受习惯的融媒体叙事方式生动讲述抗疫故事。一方面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数据、海报、漫画等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报道了一系列一线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志愿者、母亲、快递小哥等的抗疫感人事迹。如:新华社《这是一场全民战“疫”,每个你都算数》《“团聚”》《“手”卫人民》《妈,我给你敬个礼》《他们才是奇迹》等,采用文字、动图、静图、短视频、微视频结合的方式;《人民日报》刊发的《我不是英雄,只是有人需要我》全篇采用漫画长图,《谢谢你,每一个平凡的中国人》《战》则采用多幅海报再现全社会各群体参与抗疫的故事;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均多次使用数据可视化呈现疫情进展。另一方面,除了微信平台,主流媒体在微博、抖音、快手App均进行跨越多个新媒体平台的叙事传播,联动讲述抗疫故事。

    融媒体叙事的高级阶段为在跨平台、多媒体的传播中,要表达统一的“故事核”作为牵动融媒体叙事的主线,保持传播内涵的一致性。此次主流媒体在融媒体叙事中可以明显看出“万众一心抗疫”的故事核,从党中央的领导到各行各业的抗疫故事记录,再到对网络舆情的迅速回应,无一不体现了“万众一心”的主线与内涵。而报道标题多使用“你”“我”的字眼,不仅符合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重构与用户关系的极强意识,也完成了抗疫行动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情与赋能。由“万众一心”的故事核推进融媒体叙事使得主流媒体的融媒体报道形成合力,体现了网络传播力、引导力与共情力,更是践行“全效媒体”的生动实践。

    三、新媒体时代构建主流媒体与网络舆情有机运动关系

    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适应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加快提升主流媒体网上传播能力。主流媒体对于网络舆情回应及时、引导正确,能消解网友的负性情绪,达到引导目的,有助于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和社会稳定;处置错误则会产生次生舆情,甚至成为舆情攻击的对象,令媒体与政府公信力受损。通过本次疫情中主流媒体积极应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的有效做法和反思,对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构建主流媒体与网络舆情有机运动关系的启示如下。

    (一)掌握全程主动、占领舆情制高点

    从本次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疫情信息传播经验来看,做到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全程报道、公开报道、真实报道,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与专业性,牢固占据舆论制高点、掌握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的主导权和主动权至关重要。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涉及医学、流行病学专业知识,公众对于病毒来源、传播路径、传染区域、感染现状、预防措施等专业知识只能通过专业媒体获知。主流媒体尽早发声能有效帮助公众消除疑虑,建立信息秩序,营造积极的防疫氛围,避免因信息缺失造成网络谣言盛行和网络秩序混乱。此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之初,主流媒体越早进行公开、透明的报道,越能以权威性和专业性牢固占据舆论制高点,这符合社会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6]。即事发后谁先说话、谁先表态,谁的观点和想法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能产生“先入为主”的传播与引导效果。主流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传播应贯穿全程,保持24小时不间断覆盖,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阶段进行全程报道、对舆情处理的过程进行全程报道,这是贯彻“全程媒体”要求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全员互动传播、培育现代网络公民

    Web2.0时代的互联网把主导权交给了网民个体,UGC(用户生产内容)传播的涌现促使主流媒体在新媒体时代要重塑与用户之间的传播关系。在一元主导的宣传舆论场变成多元共治、柔性制衡的公众舆论场;单向传播转化为多向互动、同频共振的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必须贯彻“全员媒体”的定位与实践。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信息传播的内容、节奏、密度要符合网民信息期待,在进行信息传播的同时提供价值判断,完成情感传递,并及时回应网络舆情,在与网民的互动中达成与网民的情绪共通和价值共振。

    同时,网民在网络言论、情绪态度的表达中推动了公众参与型文化的轉变,网络舆情的兴起推动了政治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的转变,促进了新一代网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跟体制机制、公共政策、官员表现、公共秩序等相关的舆情几乎是公共卫生事件的伴生物,舆情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特征。作为党之喉舌的主流媒体,要能够甄别负面政治舆情,对于理性的政治舆情则应包容接纳,对于网民理性的政治参与应进行积极回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并在互动传播中推动网民政治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向温和、理性发展,提升网民对待党和政府的认同度,培育当代先进政治理念的理性网民。

    (三)智能研判舆情、掌握舆情引导规律

    网络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技术与信息传播环境的深刻变化成为舆情事件频发的技术推动力量,在网友的意见表达和互动传播中,从质疑、矛盾出现到成为舆情爆点之间的时间差也越来越小。尤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后,网络舆情往往呈现出数量大、话题杂、演变快、情绪差等共性特征,主流媒体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利用舆情监测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舆情进行研判,形成科学的舆情研判与应对制度,针对每个爆发的舆情事件把握好舆情应对的速度与尺度。

    此外,要掌握网络舆情嬗变与引导规律,如在此次李文亮医生去世的重大舆情事件中,《人民日报》凌晨即发文回应,把握从情绪点—质疑点—态度点三个切入点进行引导,完成了情感传递—信息传播—价值判断的与网友的对话与认同过程,迅速消解了网友的负性情绪,平复了舆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面对汹涌的网络舆情,主流媒体理应从时间性和事件逻辑性层面揪出关键节点,层层回应网民诉求,在情感传递、信息传播、价值判断中与网友达成意见交换,并要重视负面舆情之后适当的正面信息传播的对冲效应,有力疏解与引导网络舆情。

    (四)提升融媒叙事、全效共情赋能

    数字技术的兼容性使得新媒体成为可以呈现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的多媒体平台,媒体融合成为可能,传统主流媒体的信息传播也进入了全新的多媒体生产的融合时代。主流媒体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融媒体信息传播中,使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海报、漫画、数据可视化等多种呈现方式是基本功。此外,融媒体叙事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新媒体平台展开,而要覆盖主要社会化媒体,跨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和故事讲述。

    如何保障单平台和跨平台叙事的统一与联动,则要进行“故事核”的全盘考虑。融媒体叙事的高级阶段为在跨平台、多媒体的传播中,要表达统一的“故事核”,作为牵动融媒体叙事的主线,保持传播内涵的一致性,避免多平台叙事分散与无序状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抗疫叙事中,“团结抗疫、万众一心”应作为故事核牵动主流媒体联动进行融媒体叙事。在叙事中,要领会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2月23日讲话中提出的要求:要广泛宣传一线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志愿者等的感人事迹,在全社会激发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流媒体应充分运用融媒体叙事,用走心的报道戳中网民的泪点、痛点,在网络对话与观点碰撞中逐步达成认同,完成作为“全效媒体”的共情与赋能。

    值得一提的是,主流媒体与网民达成共情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人民日报》公众号的《人民锐评》栏目,为用户常年提供观点锐利的走心评论,积累了一众网民粉丝。正所谓“功夫在诗外”,主流媒体唯有在平时练好基本功、与网民良性互动,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关键时刻,才能发挥号召力与共情力。

    (五)兼顾区域差异、分区分众传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往往存在区域特征,即使本次新冠疫情在全国范围内暴发,但随着疫情的发展与被控,各区域疫情呈现不同的态势,应急响应级别各异。《雷火明书》对于2月疫情舆情监测的数据显示,湖北、四川、广东、北京、浙江、河南及山东地区的“疫情”消息受到网友高度关注,但综观主流媒体的报道,视线主要聚焦湖北尤其是疫情中心——武汉市的防疫状况,对于其他区域的疫情信息传播、故事讲述和舆情回应稍弱。各级主流媒体理应兼顾区域差异,在共同关注疫情中心抗疫的同时,要兼顾区域差异、兼顾城乡用户差异,分区分众进行差异化信息传播与引导,借助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探索更为精准的区域与分众信息传播策略与舆情引导策略,朝着“全息媒体”的方向继续探索前行。

    进入Web2.0的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而伴生,主流媒体承担的信息传播和舆情引导工作充满重要性和艰巨性。“四全媒体”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播现象深刻变化的全新总结,是对全媒体发展作出的经典论述,也为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传播力的提升提供了路径指引。唯有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维度中,在理解与洞察互联网文化和舆情传播规律中,主流媒体才能真正加快提升网上传播力与引导力,在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的科研項目“中国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EB/OL].http://www.gov.cn/z

    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6399.htm.

    [2]新京报网[EB/OL].http://www.bjnews.com.cn/news/2020/02/28/696578.html.

    [3]张浩琳,何畏.人类情绪偏向及实验证据综述[J].心理学进展,2019,9(2):366.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BE/OL].http://www.gov.cn/g

    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488908.htm.

    [5]殷陆君.“四全媒体”究竟是什么[N].文摘报,2019-04-11(06).

    [6]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6.

    (作者为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