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动教育模式的学生学习评价研究
冯璐 李健
摘 ?要:运动教育模式是以游戏理论中的“运动教育”为指导思想,以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为学习方式,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以比赛为主线,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实的、丰富的运动体验。在高中手球教学中,运用运动教育模式的思想进行学习评价,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1)注重个人技术、战术在实际比赛中的运动效果,培养学生运动能力。(2)通过小组学习与评价的方式,实现了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3)比赛中学生学会了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培养了良好的体育道德。
关键词:运动教育模式;学生学习评价;高中手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6-00-02
一、基于运动教育模式的学习评价
运动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西登托普教授提出的,它是以游戏理论中的“运动教育”为指导思想,以教师直接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为学习方法,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比赛为主线,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实的、丰富的运动体验。运动教育模式的体育教学,是使学生通过真实情境的运动体验,发展成为有运动能力、有运动素养、有高度运动参与热情的人;其“教与学”的评价过程是对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质量所进行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是提供“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使教师及时调整“教”的方法和学生掌握“学”的策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本文运用运动教育模式学生学习评价“有运动能力、有运动素养、有高度运动参与热情的人”的理念,以北大附中高中手球教学为例,介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评价能力以及提升教学效果的案例。
二、基于高中手球内容的学习评价方式
北大附中2017年承担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生体育学习表现性评价研究”的项目。在手球、足球、羽毛球、田径等多个项目完成了教学实验等相关的基础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形成了一套适合运动教育模式下的中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方法,为运动教育模式在北大附中体育与健康专项课程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北大附中高中每周两节的“体育大课”,每次课时间为95分钟,高中班级容量为24~30人。上课时间、内容、班级容量的设置有利于以比赛为主要形式的运动教育模式的专项课程实施。课程学习前,首先学生分组(学生固定分为3组),然后按照运动教育模式的方式进行教学,见表1。
在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生体育学习表现性评价研究”课题实验和过程分析中,结合高中新课程要求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改进,运动教育模式手球项目学生学习内容及评价方式,见表2。
1.将学生的学习参与(原10分)融入到“球队表现”中,并提高到40%的分值比率。
2.减少了体能与专项技术分值比率,增加了“自我展示”方面的评价,结合课次的学习目标,确定学生自我展示的评价内容及要求。
3.将原来由任课教师对高中学生学习的评价(评分),改为由学生学习小组内部公开进行的“团队评价”。
(一)运动教育模式的学习评价,突出“以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高中学段的学生已具备公正、客观评判事物的能力,能够胜任评价队友在团队内完成角色任务的情况,评判他人表现任务。通过学生评价既能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在运动教育模式的学生学习评价操作中,以学生为评价主体,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本”的评价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同时将体育教师从琐碎而又繁杂的“计分、算分、合分”中“解放”出来,将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
1.在课程实施和团队组建之初,教师将学习评价方案“交”给学生,并帮助学生掌握统一、规范的评分和记分方式。
2.各教学阶段比赛中球队表现得分(球队比赛得分,积分依据,比赛得、失球数据统计等),均由“非比赛组”的学生完成。
3.个人能力评价,同样由非测试的“第三方”进行评价。
(二)运动教育模式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运动教育模式评价方式操作中,注重个人技术、战术在实际比赛中的运用效果,强调个人能力(体能、专项技术分值20%)在团队配合下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体现了对高中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
小组学习与评价的方式,使体育教师从课堂组织与常规管理中“解放”出来,教师能够专注于“授之以渔”,如指导学生高效地在快攻战术中提高专项体能,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与锻炼习惯,实现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
团队成绩(球队的表现,占学生评价的40%),使学生由过分关注个人成绩向注重个人对团队作用的价值转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并通过运动项目的学习,改善社会、学校、家庭都面临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以比赛形式模拟真实情境的运動体验,使学生在比赛中共同面对挑战、共同面对成功、共同面对失败;通过比赛参与者与评判者(裁判)角色体验与转换,学生学会了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在学生个人与团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责任感,培养了良好的体育道德。
(三)运动教育模式的学习评价,尊重每一名学生
运动教育模式的学习评价,在内容设置方面,不仅使具备先天优势的学生在比赛中能够更好地展现自我,也使“后进”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评价方面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如体重相对较大的学生不用过多“冲锋陷阵”,他可以在比赛中专心做好防守的角色,这也是对团队的贡献;另外赛事分析、裁判、团队比赛记录员、数据分析员等角色同样体现了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贡献,这些角色有时甚至可以在团队赛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运动教育模式的学习评价方法适用于参与学习过程的每一名学生,同时它也很好地诠释了教育的全体性。
(四)运动教育模式的学习评价,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运动教育模式的学习评价方式适合于高中体育“大课”(90~95分钟),运动教育模式一般需要15~20学时以上的“大单元”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运动教育模式的学习评价方式也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如此方式比较适用于球类运动项目学习,对于武术、健美操等技巧类的项目还需探讨和研究。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 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生体育学习表现性评价研究”(CADA17075)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