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责任担当 推动融媒体发展
高霞
【摘要】重庆广播电视集团重庆之声创建以来,始终担当主流媒体的使命与责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阵地。本文把重庆之声近70年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作简要阐述,分析其从传统媒体向融媒体转型过程中生存发展、巩固壮大、谋求未来的路径。
【关键词】传统媒体 传播力 媒体融合 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媒体是时代的记录者和传播者,与时代发展脉络相呼应。在重庆这座城市栉沐风雨、砥砺前行的70年发展历程中,重庆广播电视集团重庆之声作为重庆第一声,在记录和观察城市进程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始终坚守主流媒体责任担当,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聚精会神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深化改革,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让党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广、更深入,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
一、传统媒体时代:传承根脉,强化主流媒体传播力
1950年1月4日,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在重庆渝中区中山三路159号创台,发出了重庆人民广播的第一声,由此拉开了重庆广播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幕。近70年来,不管是筚路蓝缕的基业初创时代,还是热火朝天的经济建设时代,作为重庆人民广播第一频率的重庆之声始终坚守媒体责任感、传播社会正能量,与城市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重庆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重庆之声创造性地采用驻京记者组与编辑部电话通讯发稿、飞机传送磁带等方式,成功对这一重要消息做出报道。
在技术水平有限的年代,重庆之声除了在传播手段上不断创新,还积极拓展与兄弟省市媒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向全国人民“展销”新重庆。在重庆直辖市成立及挂牌仪式前夕,重庆之声承办组织西南片区易地采访活动,与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广播电台合作,对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具体措施、重庆直辖市的投资环境及招商政策、三峡库区的移民开发和重庆市的旅游开发进行报道,推出为期两周、覆盖5个省区市的《话说新重庆》系列专题,让全国人民走近新重庆、了解新重庆、拥抱新重庆。
二、平台媒体时代:触网焕新,跨界转型探索媒体融合
进入新世纪,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先后落实,重庆市的城市发展利好不断。在这一时期,重庆之声敏锐看到城市定位变化对政府工作的新任务、经济发展对媒体宣传的新要求,积极运用新技术、拓展新媒介,运用互联网打造民生服务与宣传平台。
新时代,新召唤。2004年4月1日,重庆人民广播电台调整节目定位,实施专业化精品战略,新闻频率强调新闻立台,聚焦民生关切,“以新闻的目光关注社会,以新闻的方式报道生活”。之后十年间,重庆之声陆续制作了《重庆天原化32,总厂发生氯气泄漏事件》《2006年<抗旱大行动)特别报道》等在全国都引起强烈反响的民生报道。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重庆之声记者采访中国地震网、新华网等媒体,并于当天下午14:38打破日常节目编排框架,推出了汶川地震灾害以及抗灾救灾特别节目,在重庆市媒体中最先向广大听众播发了关于地震的报道。随后一周,重庆之声全面整合包括网络新闻媒体在内的多方资源,连续推出160多个小时的直播,全程追踪报道整个灾情的详细情况,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对这一重大灾难性事件的知情需求。
在总结了互联网等对汶川地震报道的巨大助力作用后,重庆之声开始积极触网,将《阳光重庆》热线节目作为向互联网探索转型的试验田。2011年,阳光重庆网上线,成为重庆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专注于民生服务和政务监督的垂直网站。网站利用现代信息办公软件系统,搭建了群众诉求处理和分转系统,建立了从群众提交问题到事项办结反馈评价全公开的办事体系,细化了承办人首接责任制度、公开受理公开反馈制度、直办制度、双回访制度、五星评价制度等,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由于突破了广播热线节目时空限制,加之科学完备的工作机制作为保障,阳光重庆网从一开始就受到重庆市民的热烈欢迎,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升了群众获得感。
2014年4月1日,频率呼号正式由新闻频率改为重庆之声,寓意强化主流媒体主频率权威精准发声,并迈出了向移动互联网探索的脚步。重庆之声还先后开通了“重庆之声”和“阳光重庆”微信公众号,把微信作为敲开移动互联网大门的主要方式。如通过在地铁站、重要商圈等地开展扫码活动,以及不定期走进村庄、社区开展线下活动,征集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微信进行反馈。目前,两个微信公众号粉丝已达50万+,日活跃粉丝占80%以上。
有了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成功结合,重庆之声推出了多场“阳光重庆”融媒体直播活动,广播、网站、微博、微信等齐上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如每年两会期间推出的《两会对话》特别节目,每期节目平均收到市民意见建议300多条(件)。2015年,围绕纪检监察相关问题,邀请重庆区县纪委书记、区县基层干部做客直播间,广播、网站、微博同步直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三、全效媒体时代:数据赋能,打造区域性融媒体平台
党的十九大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仅让经济发展有了新思路,也让媒体宣传有了新助力。虽然传统媒体越来越多受到新兴媒体的挑战,大数据时代同样也给了传统媒体一个快速发展的机遇。在大数据时代,重庆之声不仅要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的要求,同时还要满足传播时间、渠道和新闻数量、类别以及反馈方式等各种服务要求,因此必须以高智能服务带动新时代下的媒体变革。
在这一时期,重庆之聲继续推动“阳光重庆”这一民生品牌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提升数据采集能力。一方面,在线上利用广播节目、“两微”、热线等多条群众诉求受理渠道,综合运用语音、网站、短信、微信图文、互动电视等多种采集手段;另一方面,在线下利用自身专业新闻记者团队,从基层实地采集大量第一手数据,及时把群众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呼声、想法、经验收集起来。截至目前,“阳光重庆”建成了重庆市最大的民情数据库,日均受理群众诉求1000件以上,累计民情数据200多万条。同时,通过办理群众诉求,实现还利于民9104.9万余元,促进政府投入4.7亿元用于民生建设,极大提升了媒体公信力。
有了民情大数据后,重庆之声依托这一数据库,以数据赋能,服务媒体主业。
第一,从海量群众诉求中挖掘新闻素材,对典型案例开展跟踪报道。重庆之声每年制作播出上千篇新闻稿件,对群众关注的热点、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个别单位办事人员服务群众意识淡薄、敷衍塞责等进行监督和曝光。
第二,以数据指导民生宣传,实现民生政策精准化推送。通过每一件群众诉求,分析出群众对民生政策的需求热点。针对群众共性需求,利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针对个性化需求,则通过网站、微博、微信进行点对点式的答复。
第三,依托民情数据库,定期对民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舆情监控预警、内参、数据分析报告、专项课题研究等智慧内容产品,为当地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在总结以“阳光重庆”这一小切口开展媒体融合的经验后,重庆之声顺应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不断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召开。重庆之声研判受众新习惯,布局媒介新区域,设立“中央厨房统筹组”和“社交媒体推送组”,搭建起十九大报道全媒体新平台。会前,重庆之声推出每天30分钟的“喜迎十九大”专题,营造会前氛围;推出“主播与你一起读头条”自主策划,先后有2300名群众亲身参与活动,约50万人通过重庆之声广播节目、“两微”“爱奇艺”“优酷”等平台收听收看,感受到了节目所传递出的中国自信。会中,报道组策划了“重庆之声号起航带你去北京看十九大开幕会”,让单一的广播音频直播实现了视频化、社交化传播;开发了小程序,以航班选座的形式,通过微信流量分发,吸引了80多万网友参与直播视频收看。会后,跟进报道十九大贯彻落实相关情况,在北京派出两路记者第一时间收集市民热议,在重庆派出四路记者参加各工矿企业、街道社区收听收看,并以现场连线的形式及时发回报道。
四、结语
回望70年发展历程,重庆之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着相同的“变与不变”:变,是在新思路、新技术、新媒介、新手段上不断开拓;不变,是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上的初心不变。
(本文编辑:林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