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锻炼意识的思考

    贾延彬

    【内容摘要】为了提高高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体育教师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积极锻炼的习惯。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向导。体育教师应认识到体育锻炼对高中生的重要性,重视和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不断探索和实现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有效策略。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出发,强调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以及将游戏形式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自主锻炼。

    【关键词】高中体育? 自主锻炼意识? 思考

    前言

    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借助体育锻炼达到强生健体的效果,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培养学生锻炼自我的体育能力。因此,对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是高中生发育阶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快乐体育的乐趣。教师更应组织多项体育项目,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促进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自我锻炼意识和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通过不断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育精神,缓解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自主性。

    一、当前高中体育教育锻炼的现状以及重要意义

    当前高中教育阶段,越来越多的学校傾向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直接忽视了培养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说明学校针对学生的体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而体育教学作为高中的一门最基础的户外课程,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学校应该及时做出改变,针对学生的体育课程,及时调整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进行体育运动,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当中,利用课余时间增强学生活跃性,同时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目前高考压力的因素,导致很多高中生在投入学习的时候,总会忽视身体状况,很多时候将体育课程视为“玩乐”,不能够更加注重学习。因此,大部分学生都会在空余时间,将注意力集中于“书的海洋”中,希望做题、学习主要课程内容,为高考加分,导致经常过度疲劳,辛苦劳累。但就是因为这样,很多学生们常常忽视了一个道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条件,一切都难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因此,只有健康良好的身体状态,才能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容易提升自我。

    再加上传统教学的思想观念不受到重视,使得很多学生在观念上对体育产生了误区,以为体育课时不能够摆上台面,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获取最终成绩。其实不然,体育课程在目前来说,是对学生自身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性。为此,在接触体育课时,导致大部分学生很排斥,对体育课不重视,亦或者被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同时,由于高考不包括体育成绩,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也失去了对体育的重视,某种意义上将,体育课已经成为学生休息、放松的自由活动课。教师的指导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不够重视,因此没有制定合适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展开对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意识的教学活动。

    二、高中体育锻炼培养自主意识的限制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为体育锻炼远不如学习重要。因此,即使在业余时间,学生也倾向于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学习和复习上。此外,即使一些学校有义务体育教育的要求,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主动去尝试。特别是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缺乏信心,排斥体育课程。结果,学校提供的各种运动器材和器材都闲置了。此外,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会把业余时间浪费在其他方面,从而缺乏自主锻炼的意识。首先,由于学生入学率的激烈竞争,大多数学校只倾向于心理教育,而往往对身体素质无法正确重视。虽然体育教师多次与学校教学资源结合运用,但实际体育设施的缺少依旧成为了目前体育教学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次,学校在构建良好的体育教学设施时,应当充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化的教学。还有,体育教学体系思想过于保守,无法更新传统观念,导致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与时俱进,统筹兼顾,最终促使很多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很难融入到体育课程中。因此,大部分的学生丧失了对体育锻炼的信心,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热爱运动的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会相对减弱。

    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自主能力,帮助学生可以有效地针对体育锻炼进行学习,以此为他们带来终身学习的影响,为提前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身体条件。同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锻炼,运动是否可以做到良好的保障和应该做什么样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学可能会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站出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以及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他们的锻炼水平,从而达到全面的提高。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学生不仅要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还需要加强的身体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在体育课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课中缓解高中阶段的紧张学习压力,适当通过运动训练,调整学生学习行为,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此外,通过体育学习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协调性、柔韧性、耐受力等心脏系统功能,也为高中生提供乐观开朗、积极向上、良好的人格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课堂,调动学生对运动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锻炼、热情饱满,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三、高中体育教育锻炼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策略

    经过一定的体育自主训练,学生对体育的态度会逐渐有所好转,从最初的厌恶到能够积极接受体育课程,同时,也会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有效的保障。高中体育教师应积极尝试与学校管理者进行沟通,加深其体育课程理念,更新体育教学配置,大力投入资金,维持器材能够正确运行。在以往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很热衷于体育运动。但是,由于学校体育设备的缺乏,体育体系无法统系统化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导致学生无法积极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此外,因为长期不修复的原因,导致学校相应的体育设备过于陈旧,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学生安全存在着巨大隐患。

    为此,学校应当积极配合着体育教师,定期对体育设备进行修复,尽可能保障学生的安全同时,也能够给学生带来良好的体育学习保障。在早期的体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往往进行课堂教学时,会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学习特征,进行适当地教学设备的分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型,让学生能够有效展开对体育项目合理使用,避免发生因分配不均匀而造成学生矛盾。例如,在新学期开始时,体育教研组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学生的运动。同时,在进行分配的同时,应当适当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分为两组,分别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对于女生组的学生来说,身体素质明显低于男生,所以在进行分配过程中,应当适度考虑女生的运动特征,分配一些较为轻松的教学设备。而对于男生组来说,身体发育条件肯定要高于女生,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调整训练难度,增设一些独具运动魅力的项目,比如篮球,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合作,配合、沟通,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这样的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体育课的开展,使得男生和女生可以在不同情况下满足学习需求,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并逐渐产生自主运动的能力。与此同时,游戏化教学法能够巧妙地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由于许多学生没有足够的耐心花太多时间重复同样的动作,导致学生们的热情往往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就会消失殆尽。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积极鼓励学生自主组成小组的形式,主动找准适合自己有效的体育项目,切实与游戏结合起来。为此,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的体育教师担任体育协会的顾问,对学生进行实际的体育教学。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中,并产生体育自主锻炼的意识。

    四、拓展高中课堂体育自主锻炼意识具体措施

    高中生的身体正在处于快速冲刺阶段,再结合许多运动训练后,可以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好处,但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高中生在学习时,感到乏力、疲倦,因此学生运动往往会受到时间的限制,减少自主的体育训练,导致学生发展过程中,身体素质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这完全不利于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基于此,高中体育教师应丰富教学内容,给体育课堂带来乐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促进他們的学习兴趣,形成独立的体育锻炼意识。

    首先,体育教师要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打破固有的教学思想,转变现代化教学理念。例如,教授学生体育基本技能,同时结合多媒体技术,将信息技术与新技术形式巧妙结合,通过多媒体投屏方式向学生展示体育相关知识。其次,教师需要有目的性地组织学生挖掘生活中的体育比赛,探索和增强体育精神。老师可以对学生分别进行组织,形成一个团队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也可以为将来的就业生涯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最后,针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应学会拓展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的课外体育意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组织有趣的体育比赛,让学生积极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参加比赛。例如篮球、排球、拔河等竞赛形式,通过这种课外竞赛方式,不仅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逐步加强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意识。

    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大部分高中体育教师在实现教学过程中,严重受到外界干扰,导致教学质量较差,无法正确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打破常规,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倡导理念,创新体育教学多元化理念,积极引导学生从事体育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完成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