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学作品中植物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莫小珊

    摘要:本文从中英文学作品中选取部分典型植物词对其文化语义进行对比研究,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相同的植物词语,相同的文化语义;(2)相同的植物词语,不同的文化语义;(3)文化语义空缺:有的只在汉语中有文化语义,有的只在英语中有文化语义。最后,从自然环境、思维方式、宗教意识、风俗习惯这四个方面揭示产生此文化语义差异的原因,以期引起人们对植物词语文化语义的重视,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关键词:植物词;文化语义;对比研究;诗歌

    中图分类号:H31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0)24-0009-04

    在人类灿烂的文明中,不同民族的人都会以植物来表达情感,这不仅给植物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使它凝结成具有不同民族特点的独特的植物语含义。随着使用英语的国家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植物词语,尤其是在英语和汉语文学作品中。如果我们对植物词的文化词汇含义缺乏理解,将无法完全理解目标语言的所含信息,可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障碍。

    90年代,文化词汇意义成为研究热点,并一直持续到今天。王德春提出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并编译了《汉语国俗词典》。正如他所提到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语义特征在语言中的表现,反映了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1]。它是一个语言单位在其概念意义基础上附加的文化内涵。因此,如果没有民族和文化背景,就几乎不可能理解语言单位的含义。潘文国教授认为,对比英语和汉语应该有三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是语言心理学的对比,并试图挖掘语言背后隐藏着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的表达和哲学思想[2]。在《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中,杨元刚开始考虑两个基本的问题——语言和文化,提出了语言-文化互动认识论和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照应模式,丰富了理论体系[3]。

    目前,对植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语义研究也有一些,例如,廖光蓉通过逐个查找并统计,从501个词语中获得了各类植物中文化词的数量[4]。杨元刚引用大量材料作为证据,比较了英汉动物词、颜色词和植物词的意义。然而,目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分类不够精确,并且就中英文学作品中的植物词语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就植物词在中英文诗歌中的文化语义做进一步研究,试图对此进行分类,并对文化语义形成的原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1具有相同文化语义的植物词语

    人们生活在一起,共同面对地球上相同的自然挑战。因此,对于一些词语,不同国家的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共同的感受,这使得部分植物词语在文化语义上存在重叠。例如桂花、橡树、荆棘等词语。

    1.1月桂和Laurel

    桂花在中文和英文中的文化词汇含义大致相同,被视为“胜利”“荣誉”或“成就”。李清照赞赏桂花“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由于桂花非常受欢迎,它已成为荣誉的象征——“桂冠”和“折桂”,而且“蟾宫折桂”表意是攀折月宫的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英语中也将桂花视为荣誉的象征。在To an Athlete Dying Young(《献給一位英年早逝的运动员》)中,豪斯曼(Houseman)用桂花来形容那位赢得荣誉的年轻运动员[5]。并且在英国,人们常把卓越的诗人称为“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

    1.2 橡树和Oak

    中英文里橡树都包含“坚毅,毅力”的内涵。在《致橡树》里,舒婷使用端庄高贵的橡木来形容一个坚强、坚定的人。另外,英语“in a heart of oak”的意思是“勇敢坚决,值得信赖的人”,而“as strong as an oak”意思是“像橡树一样坚韧”[6]。

    1.3 荆棘和Thorn

    中英文里的“荆棘”都有“障碍和困难”的意思。在中国,成语“披荆斩棘”用来比喻清理困难和障碍,并赞扬人类精神克服困难的力量。正如贾岛的《北齐二首(一)》两首诗所写的那样,“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英语习语中的“a bed of thorns”意味着非常痛苦或尴尬的情况。

    2相同的植物术语具有不同的文化词汇含义

    不同的文化中同一個词语可能有不同的意义,例如经常在中英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水仙、杜鹃、柳树等植物。

    2.1水仙和Daffodil

    在中国,水仙花、兰花、菊花和菖蒲统称为“花草四雅”。黄水仙在中国的种植有1000多年的历史。自宋元以来,关于水仙花的诗逐渐增多。其中,黄庭坚的诗是最具代表性的。他用洛神的形象形容水仙,花朵是仙女轻步行走的隐喻。从那时起,水仙花就被称为“凌波仙子”[7]。例如,在《金人捧露盘》中,水仙花中被拟化为仙女,“有谁见、罗袜尘生。凌波步弱,背人羞整六铢轻。娉婷嫋嫋,晕娇黄、玉色轻明。”

    在英国文化中,水仙是欢乐的象征。诗人经常用水仙花来形容春天和欢乐。在The Winter's Tale(《冬天的故事》),莎士比亚用“水仙花”来表达自己的喜乐;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在他的The Daffodils(《水仙花》)中,将水仙花比作“shining stars and sparkling waves”(“闪亮的星星和粼粼的波浪”)以表达他的喜悦。

    2.2 杜鹃花和Rhodora

    在传闻中,蜀国国王杜瑜死后变成了杜鹃。杜鹃花由此衍生出他的名字。据传说,杜鹃因流血而哭泣,血液变成杜鹃花,因此杜鹃花含有“血,悲伤”的意义。正如杨勋斋所写的《杜鹃花》所言:“鲜红滴滴映霞明,尽是冤禽血染成。”此外,它还包含“乡愁”,就像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诗中,诗人回想起巴蜀,在杜鹃的哭泣和杜鹃花的盛开中引起了乡愁。在英语中,正如爱默生(Emerson)的诗一样,杜鹃花是“美丽”的。除此之外,杜鹃还可以代表春天。威廉·华兹华斯将杜鹃花比作“春天的宠儿”。

    2.3 柳和Willow

    在中文,“杨”和“柳”通常被视为同一植物。柳树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文化词汇含义。首先,柳树是春天来临的象征,因此,有许多优美的诗歌。例如,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由于“柳”和“留”是谐音的,因此,在古代送别朋友时,人们经常折柳以表达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汉唐以后,作為送别的象征,小说家和诗人都喜欢用“柳”。例如,王伟撰写的《送元二使安西》告别特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外,柳树还可以用来形容女性的美丽外表和柔软的女性形象。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称“柳眉”是女性修长而美丽的眉毛,同时,“柳腰”是指女性的小腰,而“蒲柳之姿”则指外表一般。另外,“柳”在汉语中也有“轻浮”之意。例如,短语“水性杨花”用于比喻妇女在感情上不专一。

    在英语诗歌中,“柳”更多与悲伤联系在一起。例如,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撰写的Down by the Sally Garden(《在莎莉花园下》)。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摇曳的柳树,衬托出年轻人对爱人的怀念和遗憾。柳树还包含“记忆”和“哀悼”。但丁·罗塞蒂(Dante G. Rossetti)创作了Willow Wood(《柳木》),这是一首哀悼爱情之死的诗歌。在诗中,我们没有看到“哀悼”或其他类似的词,但是“哀悼”的含义隐含在“柳”一词中,“柳”在此代表“悲伤”“死亡”和“哀悼”。

    3 文化语义的缺失

    一些植物词语会在汉语或者英语中出现文化语义缺失的情况。有的植物词在汉语中形成了一些英语中没有的文化语义,而有的则是在英语中形成了一些汉语中没有的文化语义。

    3.1 仅在汉语中存在意义的文化词汇

    汉语中具有独特文化语义的词语非常丰富,本文仅选取中国古诗文中常提到,具有“花中四君子”之称的梅、兰、竹、菊。

    3.1.1梅(plum blossom)

    梅花一直深受中国人的喜爱,有无数吟诵梅花的诗歌。首先,梅花是优雅和忠实果敢的象征,因为梅花在寒冷多风的冬天开花,不畏严寒,就像“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其次,梅花带有“早春”的含义,因为当其他花草仍处于休眠状态时,梅花早已于寒风中微笑。正如《水龙吟·咏月》所言,“香散梅梢,冻消池面,一番春信。”

    3.1.2 兰(orchid)

    兰花是中国十大传统花卉之一。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兰花视为高贵、优雅、爱国和恒心的象征。兰花生长在山谷中,幽幽静静,因此象征着高雅淡泊的个性。兰花外形高雅,外形美观,色泽清雅,香气扑鼻。诗人在《八声甘州八拍》中将年轻的英雄形容为一朵兰花,因为“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兰花在这首诗中带有“优雅”和“高尚”的寓意。也可以在许多由文人撰写的作品中找到其他文化词汇意义。正如陈子昂的《感遇》,诗人将自己比作芬芳的兰花,兰花在春末生长在空旷的树林中,并在年底消失。同时,兰花也暗示着女人天真、高贵纯洁,“蕙质兰心”就有这样的意思。

    3.1.3 竹(bamboo)

    中国人喜欢种竹子,欣赏竹子的品性。竹文化是中国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中国,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具有特殊的文化词汇含义。得益于竹子中空的主茎和引人注目的绿色叶子,人们赋予竹子诚信、诚实、谦虚的含义,这使得竹子广受人们欢迎。许多诗人都用竹子来赞美人类的坚毅的品格和大度的胸怀,就像这首《竹石》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另外,人们经常赞美“竹子”的风度,没有俗气,不怕严寒。就像《于潜僧绿筠轩》中所写的那样:“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此外,竹子还隐含了“相思”和“执着的爱”意思,如诗人在《潇湘神》所书:“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3.1.4 菊 (chrysanthemum)

    在中国传统花卉文化中,菊花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菊花象征着“骄傲不屈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例如,黄庭坚的《鹧鸪天》“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此外,菊花也是君子的象征,这位君子对名利和财产漠不关心也并不讨好。正如黄巢的《残菊》所书“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还象征高雅的品味和隐士生活。据史书记载,陶渊明晚年退休,为中国文人开辟了一种生活方式,受到后代的赞赏。在第五首《饮酒》中,他这样描述了自己远离世俗生活的生活:“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那以后,人们就一直用“菊花”来表达自己的隐居愿望,就像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菊,花之隐逸者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也被用来表达人们的乡愁。例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写道:“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菊花在男女之间也有“告别”或“相思”的表达,就像李清照在《醉花阴》所说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2 仅在英语中存在意义的文化词汇

    不同语言词汇所体现的民族文化语义特点不尽相同。英语中亦存在独具其文化特色的植物词语,例如迷迭香、雏菊、紫罗兰等。

    3.2.1迷迭香(Rosemary)

    迷迭香是多年生木本植物,有芳香,常绿,针状叶子和白色、粉红色、紫色或蓝色的花朵。在中世纪,迷迭香与婚礼有关。新娘戴迷迭香头饰,新郎和婚礼的客人都会佩戴一小撮迷迭香。从这种与婚礼的结合,迷迭香演变成了爱情魔咒。新婚夫妇将在结婚当天种一枝迷迭香。如果分分支扩大,那对家庭来说是一个好兆头。格里夫斯太太(Mrs. Grieves)在《现代草药》(A Modern Herbal)中说:“迷迭香分支镀金,并用各种颜色的丝质罗纹绑起来,也献给了婚礼宾客,以示爱和忠诚。”据说如果一个年轻人用迷迭香小枝敲击另一个,并且如果小枝上开着一朵花,这对夫妻会坠入爱河。此外,迷迭香不仅用于婚礼,还用于葬礼。人们将迷迭香放在死者的坟墓上,以表达对死者的记忆。因此,迷迭香包含文化词汇意义上的“怀旧”“缺失”和“死亡”的含义。

    在《牛津英语词典》一书中,对迷迭香有这样的解释:The carrying of ivy, or laurel, or rosemary, or some of those Ever-Greens (at funerals), is an emblem of the Souls Immortality,意思是“攜带常春藤、桂花树、迷迭香或其中一些常绿植物(在葬礼上),都是灵魂不朽的象征”。

    英国诗人阿尔弗雷德·爱德华·豪曼 (Alfred Edward Houseman)以其悲伤的诗歌而闻名。在他的诗Bring in This Timeless Grave to Throw,“柏树”“迷迭香”和“柳树”被用来象征死亡。迷迭香还象征着纪念,就像一首古老的诗歌所说的那样:“Rosemary is for remembrance/ Between us day and night, Wishing that I may always have/ You present in my sight.” (“迷迭香记录着我们的日日夜夜,愿你能永远相伴左右。”)[8]。

    3.2.2 雏菊( Daisy )

    雏菊的拉丁名是Bellis perennis,意为“永恒的青春之美”。雏菊象征春天。雏菊在早春盛开,所以英国人认为雏菊是春天的使者。莎士比亚的喜剧《爱的徒劳》(Love's Labor's Lost,1990),有一首诗《春天》(Spring),其中作者用“雏菊”“紫罗兰”“淑女小礼服”“杜鹃花蕾”来形容春天。在西方,雏菊通常也用于葬礼。因此,雏菊在英语中具有死亡的文化词汇含义。俚语“under the daisies”“to turn up one's toes up to the daisies”“push up the daisies”是“死亡”或“埋在地下”的隐喻。

    3.2.3 紫罗兰( Violet )

    紫罗兰是忠诚和不变的爱情的象征,因为紫罗兰是传说中的爱情花,紫罗兰的叶子是心形的。因此,它的花语是“纯洁而永恒的爱”。例如,在珀西·比谢·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撰写的《褪色的紫罗兰》 (On A faded Violet, 2001)中,著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将妻子比作枯萎的紫罗兰,同时通过紫罗兰表达了对她的真诚爱意。

    4中英植物词文化语义差异的原因

    中英文里,植物词文化语义出现差异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本文将从自然环境、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4.1 自然环境

    由于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不同地区的植物在数量和类型上也有很大差异。对花草树木的理解和感受是不一样的,因此它们的文化词汇含义是民族、社会和区域性的。也就是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将通过其独特的植物词语来代表自己的民族文化内涵。

    中英两国自然环境不同,这种植物在这个国家可能很常见,那么这种植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包含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另一个国家中,人们很少或从来没有这种植物,没有接触这种稀有植物的机会,它自然不会产生任何文化词汇意义。例如,在中国南部,由于气候潮湿,非常适合竹子生长。此外,得益于竹子的外观,它广受欢迎。由于竹子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经常在春雨下开始迅速长出新芽,因此中国人经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很多新事物。但是,英国没有竹子,甚至从外语中借用了“bamboo”一词,因此,英语缺乏竹子的文化词汇含义。相反,由于英国一年四季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多雨,有益于蘑菇的生长。因此,常见的蘑菇更能引起英国人民的注意,他们更习惯于使用“蘑菇”来描述事物的蓬勃发展或迅速发展,正如“spring up like mushroom”。

    4.2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指在接收和处理外部信息的过程中显示的固定模式,是文化中最固有的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中。英汉都用植物表达“概念”,但后者的比例为17.37%, 远远高于前者的8.2%, 这与英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关系密切。中国人的综合思想是感性的,但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则发展了自己的理性和分析性思维方式。“阴阳学说”中国哲学中的“合一”,尽管并不否认对立,但更强调了统一性。但是,英国和英国哲学中神与人的分离或天地与世俗的隔离,强调了对立的方面。这种差异是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典型代表:中国人强调整体和抽象,英国人强调组成和具体;中国人主张综合,而英国人则主张分析。

    另一方面,中国人似乎更喜欢具体的图像,并且倾向于从特定对象的角度来反思世界。他们宁愿将对象描述为广义的原理和灵感。即使中国人要表达某种态度或印象,他们也可能不会直接陈述它,而是通过一些特定的图像来使用隐喻或指示。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更喜欢用植物名词来比喻高尚的品格和精神,如“岁寒三友”——松树,竹子和梅花,以及“四君子”——梅、兰、竹、菊。因此,现在有许多植物术语具有丰富的文化词汇含义。

    英国人很少使用植物来隐喻、模仿或象征人们的思想和品格[6]。在描述人们的道德时,他们倾向于使用自然事物来象征人们的自然属性而不是社会属性,并使其具有客观性。以英国诗人罗伯特·伯恩斯(Robert Burns)为例,在这首诗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一朵红红的玫瑰》),他将情人比作没有任何道德联想的红玫瑰。

    4.3 宗教信仰

    在植物与中国宗教的关系中,植物与佛教之间的联系似乎比道教更为紧密。在所有植物中,莲花与佛教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佛教的宗旨之一是使人脱离世俗欲望,达到“六根清净”。莲花不染淤泥,总是傲然独立,超凡脱俗,与佛教的宗旨完美契合。在许多佛教经文中都有莲花记载,例如广泛流传的《妙法莲华经》用莲花指代佛法的纯净。从那时起,莲花象征着纯洁与纯真[9]。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大约有22亿信徒,被称为基督徒。作为西方四大文化之一,基督教文化已经影响了整个欧洲近2000年。正如美国著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所说:“西方文明就是基督文明”。基督教经典著作《圣经》对英国的影响力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书籍。这也意味着圣经的语言和文学风格对英语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为人们经常灵活地引用圣经中的典故,所以英语词汇中有很多典故的例子。例如,在《创世纪》中,当上帝因人类的邪恶行为而决定毁灭世界时,给了诺亚详细的指示,以建造方舟在洪水中生存。150天过后,洪水开始消退,诺亚派出一只乌鸦来检测洪水是否已消退,但乌鸦没有回来。然后,他释放了一只鸽子,一周后,它带着绿色的橄榄叶飞回。由此看来,洪水已经消退了。橄榄枝传达和平的信息,因此将鸽子和橄榄枝视为和平的象征[10]。又比如,从字面上看,无花果叶就是无花果树上的叶子。这个词被广泛地比喻为用无害的外表来掩盖令人尴尬或厌恶的行为、物体。这个词是《圣经》《创世纪》的隐喻,书中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果后,用无花果树叶遮盖自己的裸体[11]。有时绘画和雕像的生殖器被无花果树叶或者类似的东西遮盖,这么做要么是作品的一部分,要么是后来添加以示谦虚。随着最初的宗教含义逐渐消失,起源于圣经的词语现在有了新的含义,它们在英语国家的衍生含义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使用,从而成为文化词汇含义。

    4.4 风俗习惯

    在中国的民间习俗中,柳树也被视为圣木,具有抵御邪恶力量的功能。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在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将柳枝放在门窗上将阻止鬼魂进入屋子。还有句老话:“清明不戴柳,来世变黄狗”。人们送别时折柳的古老习俗也包含了他们的美好祝愿和告别。

    根据古代圣诞节的习俗,在槲寄生的下相遇的男人和女人不得不亲吻。该习俗可能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在1820年The Sketch Book of Geoffrey Crayon, Gent(《见闻札记》)中作了描述:到了圣诞节,槲寄生仍然挂在农舍和厨房里,年轻人有幸亲吻树下的女孩,并从灌木丛中摘下浆果,当浆果全被采摘完时,特权就停止了[12]。

    5 结语

    综上所述,词语的文化词汇意义是词汇意义上不同国家文化特征的重要代表,并影响着跨文化交际。这意味着当我们学习英语时,只有了解该语言背后的文化,我们才能充分理解并正确使用该语言。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单词的字面意思,还必须了解单词的文化词汇意义。因此,我们应加强对中英植物词的文化词汇意义的对比研究,才能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更充分和更深入的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德春.一门新的语言学科[A].吴友富(编).《国俗语义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41.

    [2]潘文国.中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3]杨元刚.《中英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廖光蓉.英汉文化植物词对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5-9.

    [5]Hartmann,R.R.K.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bilingual lexicography[A],In F.J.Hausmann et al.(ed.)Woerterbuecher/Dictionaries/Dictionarie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Lexicography[C].Berlin:Walter de Gruyter,1991:2854-2859.

    [6]Hornby,A.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Z].(7th ed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7]何小颜.花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南建羽.经典英文诗歌[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8.

    [9]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10]陳训明.外国名花风俗传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11]魏玉奇,李娟.《圣经新约名篇精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12]Brewer,E.C.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Z].Ware: Wordsworth Editions Ltd,1898.

    (责编: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