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夔龙纹艺术特征研究
杨儒茜 姚君
关键词:汉代;夔龙纹;艺术特征
夔龙纹是从古代龙纹演变而来,从形态上来说接近蛇,同时外形上有很多龙类的相关因素,比如说都具有蜿蜒的身体。夔龙纹在古代象征着龙的权威,器具上的夔龙图案兼顾权力与地位的意义,是古代礼仪制度及封建阶级的重要体现。夔龙图案是对古代两足龙的一种艺术加工和抽象,将双足进行侧面写照简化为一足。图案主要表现为身体修长、张口、双唇向上或一唇向上、一唇向内。徐乃湘、崔岩峋先生认为“龙在汉代,在形式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空前的高度,汉代是龙的真正定型期[1]。”这一时期夔龙纹的构图元素与构图形式得到了极大丰富。汉代夔龙纹作为龙纹史上的高峰期,是设计史上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吸引着不同领域的学者们进行学术研究。因此,本文将从汉代夔龙纹的艺术特征入手,分析汉代夔龙纹的造型、构图特征,从而更好地了解当时匠人们的艺术构思与造物观念。
1 汉代夔龙纹概述
汉代夔龙纹作为一种装饰图案,除了在青铜器上出现过之外,还在铜镜、玉璧以及陶罐等处都有显映,在工艺品上的应用相较于商周时期更加广泛。在汉代,夔龙纹经过艺术加工之后以表现身躯为主,通常形象为张口,卷唇,一足。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夔,神魖也,如龙一足[2]。”在众多汉代工艺品中,夔龙纹身躯变化不大,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稚拙感,多为陪衬。从现存汉代器物上夔龙纹的雕刻手法可以分为平面与立体两种类型。
平面夔龙纹大多出现于汉代的玉佩以及铜镜上,整体嵌于器物表面,侧面看无明显凸起。其作用为辅助装饰,呈现形式大多为卷体龙纹与爬行龙纹,排布周密,身躯呈现为蜿蜒扭动的线条状[3]。通常以龙首为中心,首尾相接成盘旋状,下半部横卷,大多数呈相对对称式排列,并和其他龙纹配合使用。平面夔龙纹的形状多为上唇翻起如象鼻,有两翼的形状,通常的艺术手法是去掉后足保留前足,并将前足卷起作花枝状。平面夔龙纹图案也可以分成写实和图案化两种类型,写实的平面夔龙纹对于龙纹形式刻画较为细致,追求形似,而图案化的夔龙纹则追求似是而非的状态,意在神似。
立体夔龙纹大多出现于汉代的陶制品与青铜器上。整体成浮雕状,侧面看有明显凸起。在汉代陶制品与青铜器的颈部以及口部多有体现,呈现形式大多为交体龙纹和两头龙纹,一般为数条浮雕夔龙相互穿插,线条流畅,直线与曲线相交使用,多呈横向带状的小型长条形,一般不与其他龙纹配合使用。立体夔龙纹的龙头多呈方形,龙目圆润可变,下颚带有须,足部粗壮,身躯后半部分刻画层次变化较多且不明显,线条使用飘逸自然。两处夔龙纹之间没有明显的间隙,龙体的扭动幅度很大,尾部处理成卷本草形,雕刻精細,质感明显。
2 汉代夔龙纹造型特征
汉代夔龙纹的造型特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类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生活素材收集。汉代夔龙纹在整体表现上既有神秘感又带有狰狞感,两者结合形成了崇高的形象,汉代夔龙纹造型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对目前现有的汉代夔龙纹进行考证以及整理后,大致可以将汉代夔龙纹造型特征进行分类,如表1 所示:
2.1 面部特征
夔龙纹面部更确切地说是指除了角和眼部之外的头部特征。这部位是夔龙纹发展演变过程当中变化较少的,汉代夔龙纹的面部变化相对较小,是最稳定的构型元素。大多数都呈现为巨口、圆眼的形象。首先对其脸面部进行分析,按照汉代夔龙纹可分成以下两类:一种为内钩唇型,即指的是汉代夔龙纹面部上唇向内钩,下唇呈如意头,嘴角阔而深,张口怒目,脖子相对较粗。龙曲身而立,正视前方,呈现出一种欲腾空而起的态势。另一种为外卷唇型,指的是汉代夔龙纹面部上唇长伸向体外并卷翘,下唇如钩,上下唇皆呈闭合状,吻部向上翘。龙曲颈挺胸、有一种肢体腾跃的神气,呈现出强烈的气势和生命的韵律感。
汉代夔龙纹形态与真实的老虎脸面部外形特征较为相似。这与汉代崇拜虎有很大的关联,在汉代有“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4] 的说法。在汉代,位于黄河流域的长安和洛阳是大批人口集中地,且黄河流域郊区森林覆盖率仍很高,为老虎活动提供了客观环境,这也为汉代工匠对于夔龙纹艺术题材的想象提供了自然条件。
2.2 纹角特征
夔龙纹的纹角特征明晰主要从西汉开始,类似现代龙的形象开始确立,双角是汉代夔龙纹典型的构型元素,根据夔龙纹角的形状可以分为卷体纹角、交体纹角以及两头纹角。
卷体纹角的基本特征是在横平的两角尾部,角尖向上钩弯,类似于勾云纹。这也是夔龙躯体的卷体形象的艺术呈现。在汉代夔龙纹纹饰中,卷体纹角可分为两类:一是龙上半身直立,龙身布满云雷纹,下半部横卷,龙头于青铜圆盘正中央,在西汉早期的青铜器上都有这种形象;二是身躯盘曲一团,以龙首为中心或者首尾相接成盘旋状,这在东汉末年较为常见。
交体纹角的基本特征是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相互缠绕的龙的构成纹角,常常以“X”和“∞”型结构为基础,角尖呈现出相互缠绕状。在汉代夔龙纹中,躯体较粗壮的交体纹角往往称之为“蟠螭纹”,变形缩小的交体纹角称为“蟠蛇纹”。
两头纹角的基本特征是通常以两个角的形式呈现。有一角的纹角尾部呈现出往下勾连的情况,这很像鹰的勾喙,纹角整体较为平整,与甲骨文当中的“羊”字样很像,而另外一角则是在角的尾部往上卷,这属于较为有力度的纹角类型,与牛相似,这与古代人喜欢牛的隐忍与勤劳有关[5]。纹角连接部分为一条斜线或者曲折线条。两头龙纹的双头并不是完全相同,有时一个正面,另一个为侧面。简单的单体两头纹角多见于西汉中晚期,缠绕式的两头纹角盛行于东汉中晚期。
2.3 眼部特征
夔龙纹的眼睛大而传神,即便是抽象简化后的夔龙纹也定会凸显出眼睛的存在。为了让眼睛在整个纹饰的布局中显得十分抢眼,夔龙纹饰的眼睛往往用浮雕的方式去表现,使之成为视觉的焦点。通过对夔龙纹眼睛的塑造,更能够传达物象的精神状态,以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根据夔龙纹眼睛的不同的形态,将其分为两类,虽然这两类不一定可以涵盖夔龙纹眼睛所有的变化形态,但是基本可以概括其眼睛的不同变化类型。第一种是夔龙纹“臣”字眼,其特征为内眼角大而且下垂,有的带钩形,外眼角较小,眼球为圆形,大多有瞳孔。“臣”字眼是鸟的眼睛,尤其符合鹰类猛禽的眼睛的特征,是以鹰的眼睛为主并参考钩形喙的形象的产物。第二种是夔龙纹圆形眼,夔龙纹的圆形眼没有眼睑和眼白,有的有长条形瞳孔,具体可能为虎眼、牛眼或者鸟眼,具有多义性。这种眼睛的原型和圆形眼应该最为相似,两者之间的差别可能仅仅是艺术处理手法上的变化,不是实质的差别,是在制作器物时为了产生变化而对圆形眼进行的艺术化地变形处理,对于扁圆形眼的形象原型和圆形眼基本一致。
通过对汉代夔龙纹的造型特征分解,整合出其视觉图像的组成元素,并且依据史实材料进行深入探讨,按照夔龙纹的脸部、眼部以及角的外形特征进行系统分类,并且追根溯源找出其历史原型,发现汉代夔龙纹图案呈现多种元素融合的夸张形态,并且注入了汉代的文化内涵。这使得汉代夔龙纹饰的艺术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体现了以汉代夔龙纹为代表的美学思想。
3 汉代夔龙纹构图特征
构图是指艺术工匠为了突出作品的主题或者凸显图像的美感。在有限的空间范围中将各类图案进行艺术组合,恰当合理地安排物品之间的关系,也被成为“构图章法”或“构图布局”。汉代夔龙纹的构图在汉代经历了从朴素到华丽再回归朴素的过程。在整个历史演变过程当中,夔龙纹本身蜿蜒扭动的线条曲线逐渐演化成为几何意义浓重的窃曲纹,以表现身躯为主[6]。从汉代夔龙纹的构图表现来看,汉代人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图案的对称法则、夸张变形法则、对比与调和的运用、连续法则的运用等形式美,并极大地丰富了夔龙纹的构图手法,并把部分爬行龙纹、卷体龙纹融入到夔龙纹之中。
3.1 以兽面为中心的对称构图
对称作为中国古代纹饰的常用构图表现之一,是指在纹饰图案的中心点或者中轴线进行上下和左右方向的对称,使得某一区域的纹饰图案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连续重复表现。在中国古代纹饰中,这种对称构图可以使得纹饰图案得到凸显,器物的体积感强烈,这在汉代夔龙纹上也较为多见。汉代夔龙纹的构图大多遵循形态构图上的对称,在对称的基础上又分成绝对对称与相对对称[7]。所谓绝对对称是指中心线两侧形态等形等量呈现的形式,汉代夔龙纹样在形态上的对称以左右对称居多,中心通常采用一个立体或者扉棱的兽面图像作为对称中心,两侧的纹样方向相反,但图案相同,组合成为连续的图案,从视角效果上来看具有庄重感。而相对对称指在对称的前提下,中心轴线两侧的图形在数量或形态上有少量差异。这一对称形式使得位于中心轴两侧的夔龙形态在位置、形态上有少量不同,但在整体上看仍是对称的夔龙纹。
夔龙纹饰的对称性既有利于保证观赏的有序性,同时也使得制模方便。汉代夔龙纹除了以兽面为中心的对称形式之外,也有呈现双行对称排列以及四乳对称排列的。古人认为对称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则,因此在汉代夔龙纹当中动物形体也大多遵循了对称的规律。
3.2 动物形态夸张的变形构图
动物形态夸张的变形构图由来已久,从炎黄时期起就成为了艺术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夸张的变形构图是指通过人们的主观或客观本能对于实体事物进行虚拟化夸张,使之某一部分脱离自然客观状态而更加引人注目。在我国古代,利用夸张和变形来塑造纹饰艺术形象同样是非常多见的。汉代夔龙纹饰在构成图案当中经常会出现刻意夸大某一处動物的外观形象,省略一些不必要的细节。例如把四条腿的动物简化为两条腿,但是放大其面部表情。
如图1 的汉代夔龙纹陶罐,造型古朴方正,横向带状的小型长条夔龙纹出现在罐口位置,线条流畅,直线与曲线相交使用,与汉代夔龙纹陶罐的结构线相适应,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夔龙纹巨目大口的形象和夸张的角、足和尾。
3.3 多种元素融合的对比构图
在对比构图当中,巧妙运用多种元素融合可以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而运用调和的手段也可以使得不同图案的布局更加有规律。对比与融合也是我国古代纹饰图像运用较多的一种图案构成手法,即为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的图案进行排列,突出各自的形象特点,以衬托的形式来突出两者不同的形象特点,同时又将两者图形限定在一个共同的区域范围当中,运用融合调节的手法来缓解两者图象因为对比而产生的矛盾,使得图形排序更加具有和谐性[8]。在汉代夔龙纹当中,通常将对比融和的手法运用于纹饰线条的排列以及虚实疏密的对比上。纹饰单独使用的次数较少,常常呈现出多种交替使用的情况。例如,夔龙纹经常和蟠龙纹以及鸟纹配合使用。蟠龙纹威武庄严以及鸟纹活泼舒展的形象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夔龙纹的玲珑简洁。除此之外,汉代夔龙纹也呈现出几种不同形式的几何纹相互交替的情况。如圆形的乳丁纹、涡纹等常与方形的雷纹间隔出现,方中有圆,圆中有方。这样一来,方形会在圆形的衬托下极大减少棱角的尖锐感,柔和的圆形在方形的衬托下也有了力度,两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很好地体现出了古人所追求的和谐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兼容并序的自然法则[9]。
如图2 的汉代四乳夔龙纹铜镜就运用了多种元素融合的对比构图,其夔龙纹身躯呈“拱”形,与云雷地纹、旋钮融合,首尾相对,舌尖回卷,爪部微卷前伸,头部有单角,尾部上翘蜷缩,整体以兽面为中心呈绝对对称,线条自然飘逸,造型舒展大气。汉代四乳夔龙纹铜镜在集商周青铜器夔龙纹特点的同时又有了汉代夔龙纹的造型特点,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代表作。
3.4 多种纹路勾连的连续构图
连续构图最早出现在农耕时代的彩陶装饰上,但是在青铜器的使用上尤为多见。连续构图在使用上遵循了二方连续以及四方连续的构图法则。通常以一个基本纹样作为单元体进行反复连续使用。最常见的有斜线式、折线式、波线式、散点式,使得纹饰在富有变化的同时又能够自然和谐,产生韵律感,并有约束图案空间的作用[10]。在汉代夔龙纹当中,通常采取二方连续的构成手法,但是其方向大多都是正向的,很少会有颠倒的形式出现,纹带也较宽。同时汉代夔龙纹也经常出现两种不同纹样交替连续的构图形式,这类二方连续图形一般来说会进行间隔排列。通过这种间隔排列可以将复杂的图案纹样统一到青铜器的同色彩区域和凹凸不一的浮雕当中。图案的形象往往较为怪诞夸张,追求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给人很大的视觉冲击力。两个图案之间的连接处排布紧密,很多以水平和垂直线将各个图案进行相互连接,构成同一的框架结构。如图3 所示的汉代的夔龙纹玉璧,在多种纹路勾连的连续构图使用上较为典型。其在保留商周时期古朴大气的形象特征同时,加入了精细繁复的夔龙纹饰,使得玉璧在保持形制规整的同时画面流畅生动。此外又运用了相对对称的手法[11]。这使得夔龙纹首尾相顾,排列紧凑,出现了多种纹路勾连的连续构图。
4 结语
从汉代夔龙纹的艺术特征可以看出,汉代夔龙纹整体上呈现为华丽精美,汉代工匠们已经掌握了科学的技术手段将纹饰图案统一到铜镜、玉璧、陶罐等不同类型的器具当中。很多汉代夔龙纹纹饰图案的造型设计都较为夸张,构成形式和造型组合都十分丰富,并且具有丰富的动作和表情,给人们以生动形象的感觉。除此之外,笔者发现汉代夔龙纹纹饰的造型和构图之间也有着丰富的视觉联系,各图形之间大多数以水平和垂直线进行相互串联,并且组合成为一定的图案框架形式。再者,根据汉代夔龙纹样的构成手法可以看出,夔龙纹的装饰艺术也在不断进化,从原先僵硬的线条转化成为颇为随性的曲线。这种装饰艺术还体现了西汉中期以后装饰所传达的自由、理性之美。汉代夔龙纹饰的演变与当时工匠的技术水平、审美观念密切相关。可以说,汉代夔龙纹所承载的美学思想和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值得人们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