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的发展,发现体育中的“人”

    宋志巍 陈国琴

    

    

    摘? 要: 在浙江省大力推进体育核心素养与学导课堂教学理念的环境中,学生角色逐渐走向主体地位,作为学为中心理念的项目化学习模式因此得到重视和推广。项目化教学的运用为体育课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发展,是体育课“人”本理念的又一里程碑。本文从课堂教学设计入手,分别分析了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学练内容和学练标准中项目化学习的优势,得出项目化学习是有助于体育课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 项目化学习;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学导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8?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7-00-04

    一、体育课中的项目化学习——以“人”为根本的教育

    随着当下教育界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逐步推进,探究式学习、问题导向、跨界学习和项目化学习等诸多教学方法越来越受重视。

    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是指在学习中,教师、学生以及涉及教学问题的活动人员相互合作,从问题生成、目标设计、活动设计到项目管理形成“学习共同体”;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下对教学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通过搜集资料、设计探究方案、实施验证,论证假设和猜想,获得结论,从而建构起一套属于自己的问题理解。项目化学习是建构在人脑运作机制基础上的,结合学科性质加以实施,从而使项目化学习有了更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因此在我国核心素养大力推行的今天,项目化学习在众多教学方法中脱颖而出。

    体育课中的项目化课程,就是把整体的体育课及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分解,把每一个大任务具体分解成小项目。在一个个小项目的任务驱动下完成具体的目标,实现总体的教学任务。

    (一)项目化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会技术

    众所周知,体育课是一门必须身体力行才可以掌握的学科。学生在理解动作的原理后,才可以将动作真正地内化吸收。而项目化学习是以问题设计为导向,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构想、验证、完善、成果”,通过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深度地参与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提高核心素养和能力的需要。项目化学习的问题设计是建立在教学内容基础上的,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教师需要根据技术和学生的特点制定问题,学生可以在课堂中逐步了解技术中每一个要点的意义,并通过反复的操练,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而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表现会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使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对问题的实践认识更深刻,最終帮助学生学会技术。

    (二)项目化学习有助于学生运用技术

    于素梅博士在《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发挥“大学科”领航作用》一文中指出,学生从小学学到大学的

    “前滚翻”技术,依然不能灵活应用,在高处掉下或奔跑摔倒时仍然出现手撑地骨折等现象。而这一现象说明学生在学会技术的同时不能做到真正地理解技术,出现技术与生活脱节。体育本应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学生在学会技术后应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项目化学习提出了情境创设这一方法,教师在设计教学中根据经验将技术与生活结合,创设出模拟生活的练习场景。学生的不断练习就是在模拟生活的情景中逐渐学会的,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仅让学生懂得技术的原理,更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技术的身影,使技术不再仅仅存在于体育课堂,让体育课真正地服务于学生。

    二、体育课中的项目化学习——以“人”为基础的教育

    追溯体育的产生应该建立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上,它本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先天性行为。人在不断地发展、进化过程中,体育也随着人的生产与生活逐渐丰富和发扬。

    体育活动宏观上就是指人们为满足或实现自身的健康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而进行的有意识、有规制化的主动性肢体活动。体育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人生而存在的行为。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体育是通过人们的生产劳动、社会活动、战事需要等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体育活动是人生命活动最原始、最本真的表现方式,其本体是也只能是人,体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终极目标就是人的发展。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现在的体育课教学设计中存在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目标空洞,主体学情缺乏关注

    每一位教师对自身学科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而作为内容极其宽泛、涵盖各个方面的体育学科来说,多数体育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仍停留在形式化主义上,教学目标的制定并不能与教学内容同步进行。很多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制定空洞,缺乏针对性。下面的教学目标模板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随处可见。

    1.使学生理解xxx动作,并指导x种以上练习方法。

    2.通过学习使xx%的同学学会xxx技能,并熟练运用。

    3.培养学生的xx能力和xx精神。

    这样一份万能模板的诞生虽然大大减轻了体育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上的压力,但是更多地抹杀了体育教师对课堂的把控和对学生表现的发掘。看似面面俱到的模板,其实内容空洞,缺乏对课堂主体学生的关注。

    (二)练习内容机械,学生兴趣逐渐衰减

    当下中国体育课更多的以机械重复的练习内容为主,需要灵活应变的练习方法较少。究其根本,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复性身体练习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较少,学生成绩在大量的机械练习下即可有显著提高。

    2.体育中考对学生体质监测更多的是“跑、跳、投”能力,而“跑、跳、投”最简单的练习手段就是重复性练习。

    3.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表现较为固定,变量较少,不需要过多的关注就可以很好地发现学生产生的问题,教师比较轻松。

    4.重复性的练习内容便于教师控制课堂,课堂中学生表现美观、整齐,练习过程“井然有序”。

    但根据上述原因,我们发现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日益减少。学生因为大量重复、不需思考的练习逐渐对体育课丧失兴趣;整齐、美观的体育课堂仅仅是满足了教师自身想要对学生的控制,而完全脱离了技术本身的意义。课堂容易出现练习密度低、技术学习死板、技术的掌握脱离实际等问题。课堂仅仅提升了学生的体质,其本身的育人功效却远远没有发挥出作用。

    (三)课堂思维固化,课堂表现被动学练

    学练标准的设计关乎于教师对课堂练习内容与教学重心的把控,好的学练标准设计可以将学生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技术性要求进行修正,而现今很多教案的学练标准中出现的是大量的模糊词语,看似有针对性的要求中却很难实施,如动作到位、反应快速、积极参与等模糊词语和大段大段的动作方法,暴露出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课堂设计缺乏思考、课堂设计的方向是从动作本身而并非学生角度、固化的思维方式导致学生主体的被动性学习、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机械化练习无思考无反思。

    (四)兴趣培育缺失,体育人文精神淡化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出,中国学校体育对体育的基本理念也逐渐统一,其中“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这句话在体育课教案、教学设计中也逐渐成为老生常谈的固定用语。但在实际课堂设计中,学生的兴趣如何培养却没有真正成为一节课的主导方向,课堂中的体育兴趣培养多数体现为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口头鼓励与教学的环境设计,如音乐、色彩等,而体育兴趣的真正需求却迟迟得不到满足。兴趣的直观体现应该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育核心素养中提出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锻炼习惯”“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结果,胜不骄、败不馁;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而目前空洞、机械、固化的教学设计势必对学生的兴趣与体育精神产生严重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倦怠情绪在一次次的体育课中逐渐滋生。

    三、项目化学习下的体育教学设计——以“人”为本的生命课堂

    (一)学生主体意识主导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项目式学习主要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项目式学习的内容较以往一般的教学方法更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教师的情境设置使学生探究时遇到的问题更灵活,更贴近实际。而教师在解决方法时也可以针对学生的技术、能力、心理等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指导。

    笔者设计了一堂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水平二篮球课,以篮球的传接球技术为教学内容。表1为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

    项目化学习是基于学生的認知、动作、情感三点,全面地制定课堂的练习目标。整堂课设计目标明确,每一点都有非常具体的标准,如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明确说明了这一堂课需要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动作与方法中规定了本堂课需要解决的技术动作问题,为整个教学设计提供了具体的动作要求;而情感与价值观中,又根据练习内容与课堂情境进行了铺设。整个教学目标没有出现过多的形容词,而每一条都能让授课教师清楚这一堂课的设计目的。

    (二)学生兴趣发展引领学练内容建设

    学练内容是体育课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学练内容的设计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思路与目的。一份好的教学设计,学练内容应该是具有结构化的,每一个练习步骤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练习与练习之间的过渡自然又协调。步骤的设计不仅精巧,而且能够准确预设到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将练习与学生实际相关联,快速帮助学生找到最为有效的练习方法。

    从表2项目化学习教学设计(学练内容)中可以观察到,课堂中的练习是以情境假设为出发点的。将课堂的层层环节设为关卡,关卡的设计具有较为细致的奖励与惩罚标准,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每一次练习都具有明确的意义,且根据练习的规则,能够在每一次练习时都集中注意力,保障了练习的质量与学生的练习兴趣。除此之外我们再观察每一个练习:

    1.1对1传球,这一练习是设计在本课堂的第一项,学生状态还没有正式进入课堂,而简单的传球可以迅速帮助学生进入到课堂练习中,学生与一同练习的同学在简单的练习中逐渐建立同伴关系,而成功次数的规定又使学生在练习中将注意力转移到每一次球的传出过程中。

    2.通过第二个练习的设计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仍然是与刚刚建立关系的同伴进行练习,而在练习中,教师利用学生对动作的掌握逐渐拉长传球距离,加大学生练习难度。学生因为距离的加长逐渐发现力量和手型对传接球的作用。而惩罚的设计其实是对学生自身练习水平的保护,帮助学生始终能在自己刚好控制住球的状态下不断练习。

    3.第三个练习加入了身边的同伴,而技术动作上,根据更多同伴的加入与球数的增加,对学生的判断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学生在新的情境中逐渐学会对场面变化的判断,逐渐发现什么时候应该观察形势,什么时候应该主动传接球。

    4.第四个练习又是建立在第三个练习基础上,它不仅对学生的观察与判断提出了要求,同样因为其传球路线的变化使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如利用反弹球与平传球两个传球动作组合保障练习的连贯性、通过传球的时间差进行传球等,学生在情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练习方法。

    (三)学生问题指引课堂学练设计方向

    学练标准是教案中针对学生练习技术要点进行设计的模块,从表3项目化学习教学设计(学练标准)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项目化学习的学练标准与以往设计有些不同,项目化学习中设有大量的情景假设与问题探究。教师在设计时除了需要关注到每一个练习环节的技术要点外,还需要在每一个要点中为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问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与当前练习的内容息息相关,学生练习中会根据以往的练习经验不断总结,在一次又一次的优化动作过程中,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理解得更加深刻,在回答问题时也能够说明得更充分、更深刻。而我们通篇观察问题与学练内容的设计,又可以发现,其实每一个问题的解答都是对下一项练习任务的提出,这样设计出的课堂结构完整且有梯度性,学生在课堂环节的过渡更加自然。

    从以上对这一课的分析可以看出,项目化学习对课堂问题的设计是没有统一思路的,解决问题没有预设的方法,需要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对教学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围绕问题结合经验展开探索。而这样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发现、解决问题时,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态度,了解问题的成因并结合以往经验加以思考与实践,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合作研究态度。项目化学习是基于“人”的发展进行设计的学习模式,项目化学习承载了学科的思想方法和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非常具体的教学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真实且有意义的练习场景,帮助学生吸收、内化,形成属于自己的技术。

    (四)学生体育兴趣构建体育人文精神

    项目化学习是对问题本身和原理的深层次理解的强调,避免了课堂的机械刻板学习,让学生成为问题研究的主体,让教师从以往的“越俎代庖”逐渐退到课堂的幕后。除此之外,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对问题的探索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着对自身生命的反思和关怀。而相比较机械接受学习的封闭、被动,项目化学习更能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度,形成健全的社会人格。将人文精神逐渐渗透在项目式学习的探究过程中是其更深层次的价值追求。项目化学习将自主探究的意识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作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并通过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很好的体现。

    因此,项目化学习关注到的不仅仅是课堂本身,更关注到的是课堂对“人”的培养,在项目化学习中,人格与知识作为双重目标存在于课堂教学设计中,项目化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创新、探究能力,更深层次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格,包括情感、思维、价值观等。

    四、结束语

    项目化学习是常规教学的一种补充,它不会替代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以及素养和能力发展的机会。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挑起身上的重担,去伪求真,秉承一颗真诚的心,真真正正做教育,实实在在为学生。

    参考文献:

    [1]于素梅.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发挥“大学科”领航作用[J].中国学校体育,2017(9):2-3.

    [2]胡红杏.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活动[J].兰州大学学报,2017(9):165-172.

    [3]李志河,张丽梅.近十年我国项目式学习研究综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6):52-55.

    [4]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连接儿童学习的当下与未来[J].人民教育,2017(23):58-61.

    [5]江雯.体育活动中主体“人”的哲学内涵及地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