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区域实践与思考

    顾建荣

    2020年是江苏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新老课程交替年,通过持续一段时间新老课程交替教学实践与研究,笔者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区域实践进行了思考。

    ● 现状分析

    2004版《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课程在笔者所在区域使用至今已十多年,教师们通过教学实践,认为老课程在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选擇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这两门课程的课程内容有重叠,而且课本中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的应用产生偏差,软件严重滞后或有误导性。另外,应用讲解中知识的单一性,造成误导现象。

    (2)选修与必修知识体系纵深度不够,应用实践性差。例如,必修《信息技术》与选修《网络技术》这两门课程中,FrontPage内容基本重合,对学生的学习或深度学习没有产生实质性推进作用。

    (3)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知识体系设置不理想。初中学习的内容与高中课程重合,或层次化不够,梯度不明显。

    (4)课程开设周节次不足。大多数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不足,认为信息技术是合格式考试科目,未按省课标要求的一周两节开设课时,而是一周一节,造成课程紧凑,课时不足,部分内容未达学习要求。

    (5)课程中所涉及的软、硬件设备不足。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软件或硬件,大多数学校并未配置,使得教师只能从理论上进行说明,无法让学生真正进行实践,进而影响学生知识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6)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度欠缺。大部分学生因为信息技术不属于高考学科,所以对其重视不够,忽视了信息技术的学习会促进自身计算思维的养成,以及与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关联作用。

    (7)区域层面的教研深度、广度不够,形式单一。

    ● 迎接新课改,研修在路上

    江苏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在2020年9月全面实施,意味着所有信息技术教师个人知识体系与教学模式的一次大转变——基于Python的项目教学。笔者所在区域从2019年年底就开始进行规划及调研,并形成了课程体系分析报告。

    1.学习新教材,培训先行

    2019年11月通过江苏省新课改课程的培训,笔者所在区域制订了全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规划,从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知识体系以及老课程到新课程的知识迁移等方面进行了规划。

    (1)集中全区信息技术教师学习《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以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为新目标,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进行探讨学习。

    (2)紧扣新课程方案,详细解读课程设置结构。根据新课标,在设计依据上,紧扣课程方案设置结构,参考国际标准,突出前瞻性,体现学科自身发展特性,使得课程结构更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

    同时,通过多次全区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明确了学习研修活动必须通过下沉、集中研学、专题研究、网络会议等优化策略,来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首先,要求各学校围绕必修1《数据与计算》分工负责相关章节,进行教学设计的系列化交流活动,通过8个月的学习或培训(含网络培训),逐步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切实提升各校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及项目教学能力,为2020年9月的新课改做好准备。

    2.自学、协作研修新课程

    因新冠疫情的爆发,线下计划受到影响,笔者所在区域开展了全面的网上教研活动。每所学校对其负责的章节进行设计、展示、网上交流,其他各校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探讨,涉及的疑点或其他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线上交流、优化、点评。经过4个多月时间的5次交流,形成必修1的教学案例的设计,转变基于项目的教学方式,并为9月开始的课堂实践做好相关准备。同时,因为新课程涉及知识面广量大,笔者所在区域制定规划,将必修2模块“信息系统与社会”在2020秋季学期提前进行相关设计交流活动,为2021年春季学期的教学做好准备工作。

    3.听取各类报告,拓展项目教学视野

    在培训规划中,组织教师通过网络会议听取了课标组专家关于教材设计的报告,省特级教师关于课程的学术报告,参与了省内外多个师生工作室的相关活动及苏州市或区间网络教研,以此来提升教师对这次课程改革的认识,拓展课程设计思路,提升项目教学的课堂设计能力。另外,通过专家报告,将对新课程的认识推向纵深,引领教师二次思考,助力信息技术教师教学,使其二次重修教学设计,并进行微课教学的网络活动,对优秀案例进行点评、分析,介绍其教学设计的目的及课堂活动环节。

    4.网络教研常态化,视频会议成为成长的展台

    教研活动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也是教师共同交流心得共同提高的舞台。新冠疫情虽然限制了部分线下活动,但限制不了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的步伐。线上的网络化教研活动成为常态,苏州各区域一体化教研、联动式互动、校区间交流成为一大亮点,各类视频会议成为教师业务交流的舞台。

    5.引流、引思、引识,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

    面对新课程,教师既要自身进行实践与研究,也要接受先行区域骨干教师、专家的引导,以此来提升专业化水平。上海市、浙江省的信息技术课改走在了江苏省的前面,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指导下,笔者所在区域主动向周边学校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听取了学科带头人的课堂教学、骨干教师的教学体悟等相关讲座,把引流、引思、引识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减少弯路,快速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另外,还组织了关于Python语言的集中培训,使教师能尽快了解Python语言,并熟练掌握。

    6.让学生参与调研,让师生成为课改的主要参与者

    对课程实施的教师来说,倾听学生的声音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我们对前两届高中学生以及初三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想法,通过数据分析来改变教学方向,并将其作为实施新课程的项目教学的重要参考。

    通过学习课改标准,我们明确必修、选择性必修以及选修中的相关章节与内容,如人工智能、三维设计、网络基础、移动应用、开源硬件项目等,紧扣时代,内容新颖,是学生喜欢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学生的兴趣取向以及将来的专业发展。本次新课改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一次知识体系大洗礼,也是一次大挑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