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于新媒体的传统美德教育实证研究

    齐福兵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新时代高职院校更应肩负弘扬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重任。然而高职院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在新媒体背景下又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新媒体环境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加强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基于新媒体的传统美德教育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美德教育;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J0-4;G642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24-0084-02

    当前,以互联网技术尤其是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成为除课堂以外获取、接收知识、资讯的主要渠道和来源。可以说,高职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与新媒体是息息相关的。新媒体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进而引导学生积极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1新媒体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

    1.1加强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落脚点是让中华文化基因植根于大學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日常行为,使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而从传统美德的本质上讲,它要求人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修身养性,这些观点都与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建设宗旨不谋而合,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极大的推动作用[1]。因此,加强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

    1.2加强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中华传统美德教对学生健康成长、良好行为规范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钱东良(2011)指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对营造“爱”的校园文化有推动作用、对丰厚教师文化底蕴有促进作用、对提升道德素养有渗透作用[2]。加强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可将其融入校园硬件设施、布局、建筑和场所,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开展,融入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的建设,融入人才培养、组织建设等。

    2高职院校基于新媒体的传统美德教育实证研究

    随着国家对高校美德育工作重视程度的加强,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地建立起适应新媒体环境特点的高职学生美德教育工作体系,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受教需求,促进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

    (1)提升美德教育理念,全国首个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国家教学资源库引领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美德教育工作。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群体获取知识和资讯的途径、方法、速度得到大幅度的拓展和提升。这使得传统的单向说教的高职院校美育工作模式部分失灵。根据现代知识论的观点,知识的接受和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观念体系的构建。而思想观念体系的构建又往往取决于思想观念的来源方式。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学领域兴起的双向学习、翻转学习的教育理念同样适用于高职院校美育。

    高职院校美育应该从认同的角度出发,构建高职院校美育体系,而不是从单向灌输的角度出发。高职学生群体处于思想的波动期和危险期,如果高职院校美育不能改进教育理念,为高职学生群体提供双向交流、互相探讨、一起认同的途径,就会让错误的、不正确的审美观念趁虚而入,甚至产生所谓的“审丑心理”。新媒体环境不仅迫切需要高职院校美育改进教育理念,同时也提供相应的教育方法。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文明单位、山东省特色名校,抢抓历史机遇,在国家战略中勇于担当,联手中国孔子研究院、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联合国内11家院校、18家行业企业研究院所,共建全国首个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国家教学资源库儒家文化与鲁班工匠精神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资源库紧贴国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要求,以儒家文化、鲁班工匠精神传承与创新为主体,以文化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己任,旨在构建“一库三馆三平台”的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手段,通过“互联网+职业教育”模式,深化教学改革,面向高职院校全体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学习者、企业员工,建成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满足互联网时代多样化需求的开放性教学资源库。儒家文化与鲁班工匠精神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的立项与建设,大大助力了学院美德教育工作。首先体现在,在全国首创以美德教育为主题的国家教学资源库,探索职业院校开展美德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新路径、新载体;其次体现在创新线上交互、线下体验的混合式传统美德教育教学模式,线上汇集文本、图像、音视频、动画、VR等全媒体技术[3],系统开发海量、共享、及时、交互全媒体资源,提供PC端、手机APP、VR体验等学习方式。

    (2)创新美德教育方法,“实践平台”“六季百场”线上线下联动,行知体验与美德教育同频共振。

    新媒体环境不仅要求高职院校美育改进教育理念,更要求创新教育方法。工作方法是工作内容的载体。高职院校美德教育方法应当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需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变被动为主动。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美德教育主动适用新媒体环境,另一方面是积极引导高职学生群体主动进行或参与高职院校美德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美德教育工作应当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以及新的传播形式,充实并创新高职院校美德教育内容,做到更贴近高职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实际。根据高职学生群体的知识体系和生活趣味量身定制宣传教育内容,譬如对目前流行的一些自媒体的内容进行审美性批判等等。特别是通过新媒体技术,让高职院校美德教育工作不再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同时,让新媒体技术更多地融入到美育、德育活动中,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共建的儒家文化与鲁班工匠精神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中,实践平台为“一库三馆三平台”之一,依托实践平台建设实现美德育人线上线下联动,行知体验与美德教育同频共振。

    实践平台以“六季”为主线(即入学季、教学季、实习实训季、假日季、节日季、就业季),系统设计贯通三年的“六季百场”美德育人活动课程,纳入学分[3]。自上线以来,精心设计并打造出一系列深受学生欢迎的实践活动课程,以新生入学季为例,下设“守护·传承——非遗体验课堂”“知礼·拜师—初面礼先行”“弘扬·领悟——与工匠大师面对面”“重温·牢记——听习总书记讲传统文化”“舞诗·礼乐——《有朋自远方来》迎新”“领略·传习——传统武术别样美”“遇见·成就——职业初体验”“参与·成长——六艺社团邀你来”“精粹·体验——领略中国汉字之美”“立信·引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等10门实践课程。

    (3)建设“微信公众号”美德育人平台,创新“平台+栏目+内容+互动”四位一体美德育人模式。

    由于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美育多半采用说教灌输的方式而且内容枯燥,形式缺乏创新,导致现在的高职学生群体缺乏热情;并且内容晦涩难懂,脱离实际生活,增加了高职学生的理解难度。在新媒体环境下,需要职业院校设计、建设一系列高职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教育平台,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群体的参与热情,加强高职院校美德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

    高校共青团是学校实施美育、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主动适应新时代变化,抓住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于2015年年初便组建新媒体工作室,开始建设运营“济职青春号”,为学子们提供全方位服务,围绕学院美德教育,在信息发布形式以及内容主题设计上不断迎合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

    “济职青春号”坚持“讲好濟职人故事,唱响济职好声音”的工作宗旨,创新“平台+栏目+内容+互动”四位一体运营模式,开设济职朗读者、晚安济职、点赞济职、济职思政、济职志愿、“乡”约济职、济职榜样、美在济职、LOVE济职等一系列美育、德育特色专栏。争做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校园新媒体,致力于打造“指尖上的共青团”,学院美德育人工作的网上指南针!

    3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进而引导学生积极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工作要充分调动学生受教育的主动性,充分凸显高职学生群体在高职院校美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更新颖、更富时代精神的新媒体教育内容,也能够吸引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提升高职院校美育、德育实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李美双.新时期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2.

    [2]钱东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3]姚洪运.高职院校“三融三进三课堂”文化育人模式探索: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50-52.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