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思维不再缺席

    赵春霞

    理想中的语文课是什么样呢?师生在语文的世界里遨游,与诗词作者相伴,在字词海洋中学习,师生相伴支持,平等团结,共同进步。实际上教师填鸭式教导,冻结了学生思维,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家长急、学生急、老师更急。如何让学生发散思维,爱上学习,教师要如何教导学生,在本文中我将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课堂学习,师生都要进入状态,只有进入状态,学生才能学进去、听进去,教师也可以更加顺利地讲解,否则学生思维僵化,教师教学也没有成果。所以教师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更加注重学科性、启发性,根据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去巧妙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研究作品并思考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首先,教师要用自己的方法解读文本。要根据实用性、创意性、创新性等来进行文本讲解,为引导学生思维做好铺垫,使指导学生思考、分析、感悟有更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学生体味到学习乐趣后,愿意学习,会进入到学习状态。如果只是按照课本进行朗读讲解,而不是根据自己理解讲解,学生可能听不懂,教师也无法更好地讲解。教师无法为学生解惑,学生自然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思维就会缺席。

    其次,教师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只有情感可以共鸣情感。教师不能只分析文章情感,还要融入自己情感。要根据自己对情感的理解,带领学生感受文章,感受自己与文章的共鸣,体味书中嬉笑怒骂,感受文中喜怒哀乐,品味文中人生百态。教师传递情感,学生体味情感,学生随着教师高兴而高兴,随着教师伤心而伤心。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融入课堂、走进文本、赏析语言,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大美,教师、文本、学生三位一体的学习从而逐渐实现。

    二、师生互动,唤醒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中的唤醒,是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自主体味书中情感,自己进行学习思考,阅读答题,自己主动进行学习,而不是教师强制学习。

    首先,要“唤醒”学生,就应引导学生找到学习乐趣,学习时不能和爱学习的人比,也不能和把学习作为乐趣的人比。当教师觉得课堂进行不下去,学生如同机器人时,请教师反省自己:课堂对学生有吸引力吗?教师真的讲明白了吗?教师真的做到了不歧视学生了吗?有些学生古代文理解得快,有些学生现代文语感好,甚至有些同学理解方向怪异,学生自己发现了吗?研究表明,一些需要动脑的学习都是由兴趣勾起的。当人们做感兴趣的事时,他是专注无比的,听不到周围的声音,自主忽视周围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文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是有才能的,是聪明的,是可以理解文章的,这样学生才会对语文学习感到快乐,产生兴趣,只有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语文思维才不会在课堂缺席。

    其次,让学生具有独特体验感。根据新课改,重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三观素养,价值培养,结合现实对学生进行教导,进行语文素养的熏陶,还要注重学生的独特体现感。“独特体验”就是要关注引导学生在文本学习中构建的精神世界。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所以每个学生的见解也是不同的,是不全面的,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回答角度有时过偏,理解太过浅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是学习语文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在学习中独一无二的思考行为,思考方式,思考角度,甚至是问题答案才是宝贵的地方。因为可以从这些方面看出学生哪里理解了,哪里还有问题,思维哪里不通,从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解答点拨,提高学生成绩,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再次,根据新课改,让学生自主思考,参与其中,教师在其中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在实际教学中,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思考,另外一些具有争议或者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思考学习,提出解决方案。如莫泊桑的《项链》一课中,我问及“如何评价玛蒂尔德”这一形象时,就学生个体而言,认识可能较为片面、肤浅,经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就较为全面。

    三、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是师生沟通的重要渠道。合适的问题,良好的解答,教师的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兴趣的来源,自信的产生。课堂问题难度要适中,让学生全员参与,全员回答。这些问题要让优等生产生回答的欲望,让差等生产生我回答的自信。

    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共同回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师生共同进步。设置问题如同跨栏,在跑步过程中先设置一个栏杆,跨过了,再设置一个栏杆,一个栏杆一个栏杆的设置,然后不断地去完成,这样学生可以完成回答,也有了回答乐趣。课堂提问也如同登山,一个山峰一个山峰地攀登,一个山峰一个山峰地出现在眼前,学生征服欲也越来越浓,对课堂兴趣越来越高。”所以教室必须根据实际因材施教,让学生自主思考,适度提问,避免问题太过简单,没有价值,或者过于难,让学生没有自信,不想學习,不想思考,提不起兴趣。

    四、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引发学生思考

    长期以来,因为分数的重要性,老师忽视了教学过程,只是单一的填鸭式、学海式教育,为了提高学生分数,无视学生自己意愿,忽视教学过程和课堂互动,让课堂变得无比生硬。语文课堂应该像白衣书生,充满了魅力。那么,魅力从何而来?这里有来自教师自己的知识积累、教课方式、教学程度、情感解读,也有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思考、情感共鸣,还有文本的可阅读性。教师应当积极回答学生所提出的一些较为新颖独特的问题,而且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独立的逆向的思维,教师要多多鼓励,甘愿做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者,引导其思维更加开阔、独特。

    如:朗读课,师生共同努力,仔细体味书中情感,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语言品味课,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让师生共同体味;讨论探究课,全员参与,学生主导,以知识和思维做船桨,在知识海洋中远航;讲读课,教师为学生的语法阁楼搭建框架,引导学生添砖加瓦,构建出美丽的语法阁楼……文章不同,讲课方式也不同,每节课都有不同的讲课方式,每节课都有新的乐趣,每节课都有新的思考结果,既增添了学习魅力又吸引了学生学习。

    语文应该是享受的,享受学习享受思考,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成长,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扩展。让我们用思维引导思维,用智慧开启智慧,用文化沐浴渴望文化的心灵吧!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浅阅读时代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经典》,课题立项号:GS〔2018〕GHB2470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第二中学(7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