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想是否需要背弃道德

    沈琼芳

    【摘 要】《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叙述了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四十岁时毅然决然抛弃现有生活到巴黎追求绘画理想,几经周折最终在塔希提岛成就了理想并患病去世的故事。小说主要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主题,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笔者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解读小说中斯特里克兰德与其实现理想过程中直接相关的几个重要人物的关系和塔希提岛上的生活情况,探讨人在追求理想时不能背弃道德,不能脱离现实,以期对现代人追求理想进行道德约束与规劝。

    【关键词】《月亮与六便士》;文学伦理学批评;理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7-0181-03

    一、文献综述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毛姆于191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塑造了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不惑之年抛妻弃子,逃离现有生活到巴黎追求绘画理想,几经周折来到了理想的港湾塔希提岛,成就了理想,最终患病去世并要求烧毁墙上巨著的看似荒诞但留给后人众多启迪的故事。

    作为20世纪的流行小说,该作品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主题,自问世以来就以其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吸引了众多读者和评论家的目光。鉴于小说写作的主题和叙述方式,前人对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索小说的主题、叙事技巧,以象征主义、结构主义等解读小说,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分析小说,解读斯特里克兰德的伦理困境等。以上研究都从不同层面对小说和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进行了分析,笔者初次接触该小说,是因为对其标题产生了好奇,进而深入阅读,阅读过程中对小说的主题和人物进行了多方面、深层次的思考,既对斯特里克兰德追求艺术理想的纯粹性感到敬佩,也对小说中众多人物荒诞而不可思议的行事方式感到困惑与不解。结合笔者接触到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知识,笔者拟通过此文对小说中主人公与其成就理想过程中重要人物的分析和塔希提岛上的生活情况的解读,探讨追求理想时重视道德和社会现实的重要性,以期对现代人追求理想进行道德约束和规劝。

    二、文学伦理学批评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认识文学的伦理本质和教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阅读、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方法(聂珍钊,2014:13)。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阐释批评,它以文学文本为主要批评对象,从伦理的视角解释文本中描写的不同生活现象,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复杂伦理关系中,对处于特定历史环境中不同的伦理选择范例进行解剖,分析伦理选择的不同动机,剖析伦理选择的过程,揭示不同选择给我们带来的道德启示,发现可供效仿的道德榜样,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经验和教海(聂珍钊,2014:278)。

    笔者拟从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文本出发,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解读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与其生活中一些重要人物的关系和不同的生活现象,对斯特里克兰德的伦理选择进行分析归纳,对其伦理选择引发的各种问题和导致的不同结果进行阐释。

    三、斯特里克蘭德与几个重要人物的关系解读

    《月亮与六便士》围绕斯特里克兰德突然放弃伦敦现有的生活,背井离乡到巴黎追求绘画理想的故事展开。期间他遭遇了被质疑谴责、物质匮乏艰难度日、生病被帮助被接济等一系列生活现实,辗转周折最终到达了他内心向往的灵魂净地塔希提岛,遇到淳朴善良的小岛居民,得以安定下来潜心绘画,成就了绘画理想,但最终患病离世。斯特里克兰德一生中无论是早期的平静生活还是不惑之年之后追求理想时荒诞、放任自我的生活,都与身边的一些人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一)斯特里克兰德与妻子和儿女的关系——熟悉的陌生人

    除叙述者“我”之外,斯特里克兰德夫人基本算是贯穿小说始末的一个人物,出现在故事开头和结尾。斯特里克兰德夫人20世纪初出生于英国世家,举手投足端庄典雅,善于结交社会名流,典型的贤妻良母形象。结婚17年以来,她与斯特里克兰德过着夫妻和睦、令人羡慕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然而随着斯特里克兰德出走巴黎,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斯特里克兰德夫人一开始认定丈夫是和一个女人一起去了巴黎并请求“我”帮忙去了解实情,劝其回家。在“我”带回其丈夫去巴黎是为了画画,生活环境也不如伦敦的消息后,斯特里克兰德夫人表示难以相信,毕竟喜欢和作家来往的她认为丈夫是一个毫无艺术天分的人,也不知道丈夫一年前就开始学画画的事情,更是表示不愿离婚给丈夫自由,还对外宣称丈夫是因为另一个女人去了巴黎。斯特里克兰德夫人17年看似和睦的婚姻生活值得反思,她竟不知道朝夕相处的丈夫的理想,知道后也表示不能接受和理解。故事结束时,斯特里克兰德成了有名的画家,斯特里克兰德夫人对外宣称其与丈夫的关系一直很完美,而且认为为外界提供丈夫的消息是作为天才画家妻子的责任,她爱慕虚荣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态度的转变也表现得自然而然。

    斯特里克兰德的儿女在故事中存在感不高,一开始只是通过叙述者的口吻出现,直到故事结束时才真正出场,但着墨不多的叙述对斯特里克兰德的道德谴责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妻子还是儿女,都是斯特里克兰德生活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但故事中并没有体现出家庭过多的温情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支持。斯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理想抛妻弃子的行为,从他自己的角度看是为了彻底摆脱家庭的羁绊和牵制,但从伦理观念看完全是对社会传统道德的放弃。妻子儿女在听到斯特里克兰德去世的消息时也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关注和悲伤,儿子甚至还说出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斯特里克兰德抛妻弃子的伦理选择和社会现实出现了断层,造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始终没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甚至遭到了一定程度的舆论和道德谴责。

    (二)斯特里克兰德与施特略夫的关系——善良与赏识的正面道德规劝

    施特略夫在小说中近乎是一个善良到没有原则和底线的人,自己作为一个蹩脚的画家,却对艺术有着真正的热爱和鉴赏力,因为看出并赏识斯特里克兰德的艺术天分而屡次接济帮助他,无论是借钱给他,帮他找商家卖画,还是在刚吵完架后得知他病得奄奄一息时说服妻子把他接到家中精心照顾,这些行为都体现出施特略夫善良真挚的个性。但不断遭到斯特里克兰德的嘲笑愚弄和妻子最终的背叛,施特略夫愚钝中的善良让人同情。与施特略夫的真挚善良相比,斯特里克兰德完全是一个刻薄、无情、忘恩负义的恶人。但施特略夫直到最后也没有放弃对斯特里克兰德的帮助和道德救赎,经历了众多事情后,还邀请斯特里克兰德和他一起回荷兰老家,希望和贫穷善良的人们住在一起能对斯特里克兰德的灵魂有好处,从他们身上学到有用的东西。

    (三)斯特里克兰德与伯朗什的关系——不对现实妥协

    伯朗什原本与丈夫施特略夫一起过着简单平静且看似幸福的生活,她最初表现出的安静娴雅、沉默寡言,与后来残忍无情离开丈夫,跟随斯特里克兰德并最终喝草酸自杀的行为形成了强烈反差。伯朗什当家庭教师时遭遇的不幸促成了她与施特略夫并不是出自爱情的婚姻,生活也算平静恬适。伯朗什一开始对斯特里克兰德印象并不好,认为他是一个粗鲁无礼的人,画作也很糟糕,坚决反对丈夫把他接回家照顾并表示讨厌憎恶他,坚定地认为他会给他们带来一些伤害和不好的结果。但在丈夫多番劝说和道德威慑下无奈同意了。刚开始照顾斯特里克兰德时,伯朗什表示出对他的厌恶,但随着斯特里克兰德病情好转,他不仅占据了施特略夫的画室还把其赶出了家,最后伯朗什竟然因为他残忍无情地离开了曾经在落难时帮助过她的丈夫。

    好景不长,斯特里克兰德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和完成了伯朗什的裸体画作后认为艺术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女人成天想着爱情,想用爱情束缚他,而他只把女人当作满足欲望的工具。伯朗什为爱情的奋不顾身和离开丈夫时的冷若冰霜,以及自杀前的沉着冷静,都表现出她在长期压抑状态下的爆发和意识的觉醒,她不愿再对男人妥协,想真正做一次自己。她用悲壮的自杀向斯特里克兰德以及和他一样的男人们表示了无言的控诉和坚决的反抗,她不愿再回到施特略夫身边,更不愿对现实妥协。

    (四)斯特里克兰德与爱塔的关系——爱与守护的正面道德规劝

    斯特里克兰德辗转来到了塔希提岛并在旅馆女主人的介绍下认识了当地土著居民爱塔,爱塔在河边的地产、在旅店帮工存下的积蓄,以及她顺从的性格,都为斯特里克兰德提供了专心画画的最佳条件。生活在一起后,爱塔尽心照顾斯特里克兰德的生活,勤俭持家,生活过得很平静。爱塔对斯特里克兰德有着纯粹的喜欢和崇拜,在他患上麻风病想独自搬到山里住时,爱塔坚决表示他是她的丈夫,她不会离开他,如果他离开,她会自己吊死在屋后的树上。爱塔的决绝和守护令斯特里克兰德为之动容和落泪。爱塔不离不弃的守护和细致入微的照顾,陪伴斯特里克兰德度过遭受病痛折磨的最后时光,她用爱与守护感化了斯特里克兰德。

    四、斯特里克兰德在塔希提岛上的生活解读

    斯特里克兰德因为特定的机缘来到了塔希提岛并在此安定下来,成就了绘画理想并最终在此患病离世,走完了人生旅程。

    (一)追求理想的港湾

    塔希提岛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岛,岛上不仅风光绮丽,有着吸引人的原始诱惑力,而且岛上居民淳朴善良。斯特里克兰德到达小岛后仿佛找到了心中的灵魂净地,他决定定居在小岛并很快融入了小岛的生活,事实也证明无论是岛上的美景还是岛上的生活,都对他的绘画理想有着深刻启迪和影响,原本没有多少绘画基础和绘画技巧的斯特里克兰德在岛上充分展现了他的绘画理想,激发出了内心的原始欲望和绘画天分,留下了部分传世画作,小岛成了他拥抱心中理想的最终港湾。

    (二)遭受麻风病肉体折磨

    斯特里克兰德追求艺术理想的纯粹性是值得人们敬佩和赞赏的,为了画画他不顾一切的冲动、执着和对自我的放任,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成就了理想,正如他在巴黎与叙述者提到画画理想时说的,“我不得不画画,我控制不了自己。就像一个人掉进了水里,不管他会不会游泳,游得怎么样,他都必须挣扎着游出来,否则就会被淹死。”(琚晋蓉,2017,86)虽然他特立独行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必然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把理想与现实剥离,不顾道德的约束和控制必然会造成人格的扭曲甚至病态的心理。他抛妻弃子、背叛朋友、玩弄情人、利用爱塔等一系列他认为在理想面前无关紧要的荒唐的违背道德的行为并没有阻挡他成就了理想,但在成就理想的同时他患上了在当时医疗条件下无法治愈的麻风病,受尽病痛折磨,受到小岛上善良淳朴的居民的疏远隔离甚至排斥,让人觉得他是罪有应得。作者给斯特里克兰德安排了这样的人生结局,不得不说是对他违背道德行为的一种谴责,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意愿脱离现实存活于世。

    (三)烧毁画作,自我和解

    斯特里克兰德患病后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依然坚持完成了屋中墙上令人震撼的画作,画中似是常见的风物却又表现出别样的景致,展现了他的艺术天赋和心中伟大的理想,但患病导致的双目失明也无法让他有更多机会欣赏自己的画作。临终前斯特里克兰德让爱塔烧毁了他尽心完成的画作,他在岛上倾注大量心血的画作最终也不过是付之一炬,耗尽后半生终于完成了自己心中的所想所念,他觉得已经圆满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心中已无所求也无所牵挂,作为一个早已经不顾现实和世俗羁绊的人,代表自己理想的画作也用不着过多人的评判和解读,无需他人理解,内心的满足就以焚毁画作来达到自我和解。

    五、结语

    斯特里克兰德40岁后追求理想并发挥绘画天分的纯粹性是可以作为后人学习的典范,但他在追求理想过程中脱离社会现实,完全不顾道德约束的行为应该受到舆论谴责并不能被效仿。他追求理想过程中近乎扭曲的人格和似是病态的心理导致他做出很多不为现实生活接受的伦理选择,也必然带来了不同的结果和影响。追求理想本是高尚而值得推崇的行为,但脱离现实和背弃道德必然遭受舆论和道德谴责,每一个追求理想的人都应该站在现实的基础上描绘壮观的蓝图,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1]顾弘.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解读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主题[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

    [2]琚晋蓉.The Moon and Sixpence[M].北京:知识出版社,2017.

    [3]骆谋贝,陈冰.传统土壤上开出的现代之花—论《月亮与六便士》现代主义叙事技巧[J].中国海洋大學学报,2016(3).

    [4]李楠.追逐月亮之路—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分析毛姆的[D].曲阜师范大学,2011.

    [5]雷傲筠.结构主义视角下的二元对立现象分析[D].辽宁大学,2018.

    [6]聂珍钊.文学论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孙永新.中斯特里克兰德的伦理困境[D].河北师范大学,2017.

    [8]张一妹.疯狂逐梦人—以象征主义解读《月亮与六便士》[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