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
艾弘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释义】一个人不确立志向,就好像没有舵的船,没有衔口的马。小船任意飘荡,野马放肆奔跑,最终能到哪处去呢?
【作者简介】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被认为是儒家“心学”的开山鼻祖。
【写作背景】如何成为圣贤的修养方法是历代思想家们都必然涉及的重要问题。北宋思想家张载提出“大其心”,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提出“先立乎其大者”,王阳明对之进行了发展,提出“立志”的修养方法,即立下做圣人的志向,不再局限于世俗的微小的日常琐事。《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现实意义】志向与理想,体现着一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王阳明12岁时在课堂上问塾师:“天下何事为第一等事?”塾师说,像你父亲那样高中状元,就是人间的第一等事。王阳明说做圣人才是第一等事。纵观王阳明此后的一生,无论是离家出走去边关考察,还是后来剿灭匪患平定叛乱,他都是在追寻从小立下的志向:圣人之道。做圣人就是他的理想,圣人之道就是他的信仰,正是在这一理想信仰的支撑下,他成为了儒家心学的奠基人。
志向与理想,也就是一个人的信仰。对党员干部来说,就是党员干部内心深处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和坚守,是内心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尺,是党员干部政治立场、党性原则的基础和保证。失去了政治信仰,就会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失去政治鉴别力,继而良心泯灭、党性丧失;失去了政治信仰,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失去标准和航向,丧失定力;失去了政治信仰,就会失去敬畏之心,什么样的饭都敢吃,什么样的人都敢交,什么样的事都敢干,最终给人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共产党员树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和远大志向,就会有大视野、宽胸襟、高境界,就会“不畏浮云遮望眼”,做到“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坚定的政治信仰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有了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把握前進方向不迷航,坚持为民宗旨不动摇;有了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作者单位:北京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