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四位一体”全员育人新体系建设初探

    施骏栋 王艳婷 姬明华 王斯藤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高校在校生数量不断增长,而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用人单位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高校育人模式急需改变,其中的全员育人是一种适应高校发展“提质升级”的重要育人模式。

    [关键词]高校;四位一体;全员育人

    一、全员育人的内涵

    “全员育人”是学生工作中一个概念,早在2004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已经明确提出,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不仅是辅导员要发挥育人的功能,专业教师也有育人的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全员育人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大多数的学者都认同全员育人是高校存在的核心价值,全员育人必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成材率。高校通过搭建各自平台实现自身的全员育人目标,这就不仅要求学校本身要做好,同时也要积极发挥学生、社会、家庭等等的各种合力。

    在学校层面,学校的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提供符合学生需要的各项服务。任课老师要做到“德育”+“智育”的双重任务,将课堂打造成为全面育人的重要平台。在社会层面,优秀校友和校企合作的企业是育人的两条主线。校友通过回校服务以及吸纳优秀在校生做社会实践来打造独特的育人模式,实现全员育人。校企合作中的校外方,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为学生提供积累社会经验的机会,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可以在企业提供的平台上得到良好的检验。在家庭层面,家庭支持是学生经济来源的根本,血缘关系使得情感是维系家庭的重要纽带。在全员育人中,家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学校要积极建立稳定的家校联系。在学生层面,学生有极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先进学生代表的作用是全员育人的新内涵。

    二、构建全员育人体系的紧迫性

    (一)高等教育普及对构建全员育人体系的紧迫性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经历“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这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依赖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的向往和對政府办学的支持。据国家教育部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40%的高值,在校大学生数量更是突破了3600万。在这个巨大的数量面前,高校要想按照之前的育人理念来培养学生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对高校的教育功能、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育模式都提出了挑战。

    高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传统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带来了难以忽视的冲击。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当前,在校大学生已经步入“95”后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这些学生从小生活环境优越,但是普遍存在自主生活能力欠缺、大学阶段甚至人生奋斗目标不清晰、理想信念不坚定等问题。如果没有正视这些问题,不加强全员育人体系建设,那么小则影响学生能力培养和个人成长成才,大则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旺。

    (二)社会发展对构建全员育人体系的迫切需求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转型期,一方面是大量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在高校扩招之后,普遍存在人才培养质量下滑,工厂化培养的毕业生质量参差不齐。针对社会需求的转变,高校必须调整策略,要认识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作用。高校要从传统的教书育人拓展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同时转变高校是传授知识的唯一场所这种观念,主动为学生各种能力培养搭建平台,重视家校联系、校企合作等非传统途径。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新”这一重要发展战略,高校是社会创新创造的重要推动力,高校在校生以及毕业生是创新创业的主要群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需要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需要校外企业提供资金和实践指导,需要家长的理解,需要团队的合作,这些都属于全员育人范畴,因此,高校全员育人体系搭建越完善学生创新创业越能出成果,社会发展也才越健康。

    三、“四位一体”全员育人体系在高校中的嵌入

    (一)以班导师为平台,挖掘专业教师育人潜能

    笔者所在系院在发挥教育育人功能上,较早启动了班导师制度,所谓班导师就是在新生入学时为其分配的导师,一个导师最多可以带8个学生,在四年的过程中负责学生的学业、创新创业、参赛、毕业论文等多项任务。为了便于开展工作,系院特制定了《导师制实施办法》,对于导师的指导方式、指导次数和指导质量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班主任制度对辅导员工作是一个极其有益的补充。

    1、班导师可以优化日常教学效果

    班导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在向学生介绍专业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等方面可以发挥天然的优势。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热爱专业,提升对专业的学习兴趣。通过良性互动帮助学生构筑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的训练机会,使学生真正做到“爱专业、学专业、用专业”,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2、班导师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

    笔者所在系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创造、创意”的四创型人才。班导师通过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对于创新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科研能力。在与班导师共同工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这都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3、班导师可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学院给每位班导师配备的学生数不能超过8人,就是想让班导师对于自己所指导的学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通过交流知悉学生对于未来的想法和考虑。根据教师自己对于专业的理解以及对于本行业的熟悉,给予学生特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班导师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专业掌握程度,帮助学生做好个性化的学业规划和职业定位,切实强化学校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

    (二)以新媒体为渠道,完善家校联系制度

    在传统观念中,家校联系无非就是定期召开家长会,但是在大学阶段因为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传统的家长会已经不再可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在人们社交生活中占据了更加重要的地位。高校育人工作也与时俱进,应用新媒体为中介来增加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粘性。同时以新媒体为平台的家校联系制度,不但可以及时有效地促进双方的沟通,而且能够避免对家长正常工作生活造成影响。

    具体来说,新媒体为平台的家校联系制度有三种运行方式来加强高校的全员育人工作。第一,高校思政工作者运用微信或者QQ等社交软件建立家长群,定期在群里面通报学生在校情况,通过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办法展示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状态,引起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意识。第二,每个班级制定班主任来与家长进行必要的联系,整个年级则由辅导员承担与家长联系的工作。有些工作利用小范围或者一对一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加以解决。第三,积极构建学校——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模式,在這个过程中三方都可以各尽其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充分实现学生的“因材施教”。同时该模式还能解决家庭与学生之间存在的教育理念分歧,学校发挥对家庭教育科学指导的作用。

    (三)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建立育人新平台

    笔者所在系院所设置的专业以应用型为主,在新时期人才培养压力下,学院愈发重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多元化,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需求。高校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可以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在经济形势的新常态之下,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和实践技能提前植入大学课堂将节省人力资源成本,带来效益和效率的双提升。同时,高校优良的师资力量也可以为企业培训员工,高校科研项目更能通过企业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充分实现合作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联合办学和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常见的几种模式。不管是联合办学还是专业性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的成长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企业及其为代表的社会力量正成为全员育人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是旁观者而是受益者,学生也同样如此。这就要求企业和学生都要加强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现有的合作模式基础上,开拓创新,为全员育人增添更多的现实途径。

    (四)以班导生为途径,探索学生“三自教育”

    班导生带领新生班级,在实质上是一种朋辈互助模式。大学的第一年是所有新生在人生中的重要转折期。这一时间是大学生接受信息能力最强,同时可塑性也最强,也最容易产生思想波动和心理问题。新生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不仅只是身份上的改变,而且在观念更新、视野拓展、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整体生活等方面都会面临着全新的适应,在这一前提之下,大一新生身上就更容易呈现出各种各样不适应性。班导生在新生入学适应问题解决上就可以体现出其价值。

    第一,班导生可以让新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环境,明确学习目标。在学习内容上,大学阶段的学习和高中阶段有着巨大差别,最重要的就是大学是专业化学习。在学习方式上,大学期间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学习,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不仅要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还要去听学术报告或者进行社会调查,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要求较高。

    第二,班导生为新生树立榜样,在思想上引导新生。选聘出来的班导生都是学习优异,表现突出的高年级学生。他们承担着多种社会工作职务,工作能力较强。很多人都是班级负责人,学生党支部书记,组织重要干部等。他们在学生群体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新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另外,通过班导生去安排学生工作,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新生的抵触心理,毕竟班导生和新生在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

    四、总结

    全员育人体系内涵的不断丰富和体系的不断完善是社会进步的需求,是学生自身的需求,也是学校培养新型复合人才的切实需要。文章通过对全员育人紧迫性的分析,提出构建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新模式。通过充分挖掘专业教师、家长、校外企业、学生干部的潜力,形成育人合力,为在校生的成长提供最好的环境,强化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

    “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并不是理论上的设想,而是正在稳步推进的真实举措。在面对内部需求和外部压力时,高校只有做好准备,做出行动才能抗衡压力,才能完整履行高校育人功能。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既是解放了压力,又为工作进步提供了动力。

    [参考文献]

    [1]胡忠玲.全方位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

    [2]谢怀平.全员育人视野下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3]余进军.探析高校全员育人保障机制[J].前沿,2013(16).

    [4]张慧,汤洪棉,罗玉华.高校班导师制度的创新与实践[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5]王玉斌.坚持全员育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6]刘艳丰.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新模式的应用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6(9).

    [7]杨立志.全方位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体系及其构建[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