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积木“小黄”大变身

    顾菁

    

    

    

    每周一到周四上午,我们都为小班幼儿安排了1小时的角色游戏时间。游戏时,活动室的所有空间都向幼儿开放,游戏材料摆放在过道上的“材料超市”里,便于幼儿自主拿取。考虑到小班幼儿的特点,我们提供的角色游戏材料以高结构的为主,比如不同游戏主题需要的道具、服装、饰品。而每周五上午的同一时间,班里进行的是建构游戏。除了牛奶箱、奶粉罐等大家收集来的废旧材料外,雪花片、乐高积木、管子积木等材料被分类装在不同的篮子里,摆放在建构区的橱柜上。以往,尽管我们没有对幼儿加以限制,但幼儿在开展角色游戏时是不会拿建构游戏材料来玩的,直到小班下学期的一天,几名幼儿偶然用建构区的管子积木“小黄”拼搭出了“甜甜圈”,从此,“小黄”变成了各种各样的角色游戏道具,大大丰富了幼儿的游戏内容。

    “小黄”的首次变身

    4月的某一天,在角色游戏时,涵涵和博博想要搭一座房子作为他们的“家”。他们便来到建构区,找到了牛奶箱、奶粉罐,就地造起房子来。懿懿和迪迪跑过来想看看同伴在搭什么,他们边看边拿了一旁橱柜上的一籃“小黄”,把“小黄”一个一个地接起来,接成了几根长长的管子。幼儿口中的“小黄”是一款管径统一的弧形管子积木,可以一个一个接在一起,形成不同的造型,由于这种材料全都是一种颜色的——鲜艳的柠檬黄,大家都亲切地称之为“小黄”。

    涵涵和博博看到同伴在拼搭“小黄”,玩得很开心,便在造好房子后加入其中,一起拼搭。他们不但拼了很多根长管子,还拼了很多个圆圈(见图1)。拼好的东西全都堆在地上,快堆不下了。博博看到这情形,跑去搬来一张小桌子,然后捡起地上的圆圈一个个放到桌上。忽然,博博大喊起来:“快看,这是甜甜圈。”涵涵、懿懿和迪迪看到后,也将圆圈一个个捡起来放到桌上,很快,桌上堆满了“甜甜圈”。博博开始大声地叫卖:“卖甜甜圈,卖甜甜圈!”(见图2)同伴们都被吸引过来,桌上的“甜甜圈”很快卖掉了一大半。有的“顾客”一下子买了好几个“甜甜圈”,博博发现他们不方便拿,于是从一旁取了牛奶箱当作打包盒,帮“顾客”将“甜甜圈”装进去带走。

    懿懿、迪迪继续从篮子里拿出“小黄”做成“甜甜圈”,交给博博去卖。没多久,篮子里的“小黄”用完了,已经做好的“甜甜圈”也卖完了。博博转身一看,想了想之后,捡起地上刚才拼好的长管子,一一拆掉,改成“甜甜圈”。迪迪、懿懿、涵涵看到后,马上明白了博博的意图,他们也学着博博开始拆长管子做“甜甜圈”。就这样,博博叫卖,其他三人制作,几个人分工明确。

    当天,我在一旁观察到了整个游戏过程。看到幼儿自发地将用“小黄”拼搭成的圆圈想象成甜甜圈,从而产生了加工和售卖甜甜圈的游戏情节,丰富了角色游戏的内容,我感到很惊喜。平日里,幼儿几乎只在建构游戏时间玩管子积木,角色游戏时不太会去建构游戏区找自己需要的材料。而且,以往的角色游戏中,幼儿即使出现替代行为,往往也是拿现成的物品替代,比如拿个盘子当方向盘,而这次他们是拿低结构材料拼成的物品来替代。尽管这次他们是先用低结构材料拼好了圆圈,再借形想象,联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甜甜圈,但这会不会进一步引发他们有意识地利用低结构材料拼搭更多他们在玩角色游戏时所需要的道具,并由此产生更丰富的角色游戏主题和情节呢?我非常期待。

    在观察中,我发现博博的游戏水平比较高,游戏经验也比较丰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让我惊叹。他看到地上拼搭好的管子、圆圈堆不下了,马上主动去搬一张桌子来摆放;发现“顾客”买了太多“甜甜圈”后不好拿,马上想到利用一旁的牛奶箱做“打包盒”;在“小黄”用完了、“甜甜圈”供不应求时,马上想到把暂时无用的长管子拆了重新组合。同时,我也明显地观察到了小班幼儿的模仿行为,他们会时时关注同伴的行为,并选择感兴趣的来模仿。如果说一开始博博把“小黄”拼成的圆圈想象成甜甜圈是出于偶然,是借形想象,那么后来大家齐心协力做“甜甜圈”则是有意识地以物代物了。后来,幼儿之间还自发而有默契地出现了初步的分工合作。

    在当天的游戏分享环节,我引导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想法和做法分享给同伴,希望由此启发幼儿,在后面的角色游戏中产生更多以物代物的行为。以下是当天分享环节的部分对话和互动。

    教师:(手拿用“小黄”做成的圆圈)这是老师在博博他们开的点心店里发现的,大家猜一猜,是什么?

    众幼儿:(猜测)是甜甜圈/披萨/橙子……

    博博:我做的是甜甜圈。

    教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哲哲:他是拿“小黄”做的。

    教师:哦,是用黄色的管子积木做的。这个圆圈是怎么做的呢?

    博博:一个一个拼起来的。

    教师:请你上来做一个给大家看看吧。

    博博示范着拼搭了一个圆圈。

    教师:(边示范边总结)哦,原来博博他们的“甜甜圈”是这样一节一节接上,围成一个圆圈做成的。博博,你们为什么用管子积木做甜甜圈?

    博博:我们拼了圆圈,觉得很像甜甜圈,就开甜甜圈店了,箱子里(指“材料超市”的箱子)没有甜甜圈。

    教师:原来当你们发现材料箱里没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你们想到了用其他材料自己做一个。这个方法真好!管子积木还能帮我们什么忙呢?下次大家可以去试一试。

    后续几天,我追踪观察到班里的其他幼儿也参与和拓展了做“甜甜圈”、卖“甜甜圈”的游戏,游戏中有了老板、服务员、顾客等角色,出现了“服务员”用夹子夹取“甜甜圈”给“顾客”、把“甜甜圈”装在盘子里堂食、用盒子打包“甜甜圈”等游戏情节。但是我暂时没发现幼儿用“小黄”拼搭出其他游戏道具,我决定耐心地等一等,继续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

    “小黄”变变变

    一个多星期后的角色游戏时间,荣荣、哲哲等也到建构区去玩,他们用“小黄”拼搭了很多长管子和圆圈。过了一会儿,荣荣忽然拿起一根长管子,对着其中一头吹气,他听到管子里发出了呜呜呜的声音,哲哲和涵涵听到后也跟着学。荣荣告诉我,这是喇叭,可以吹出音乐。接着,几个人拼搭出了长短不同的管子,一起吹起来。他们发现,不同的“喇叭”吹出的声音不太一样。

    我欣喜地看到,“小黄”开始了新的变身,幼儿似乎已经不满足于只用“小黄”拼搭甜甜圈了,开始探索材料的其他特性。荣荣发现了管子中空的特点,试着吹了一下,结果管子发出了声音,这使他联想到了喇叭。而荣荣的新玩法立刻引发了同伴的模仿,大量的平行游戏产生了(见图3)。

    接下来,幼儿基于“小黄”外形的想象和创造就像打开了闸门一样,源源不断地涌了出来。勋勋是“娃娃家”游戏里的“爸爸”,他正抱着娃娃在散步。听到荣荣他们吹“喇叭”,他走过去看了一会儿之后,坐下来拼搭了几个圆圈。他拿起一个套在了娃娃身上(见图4),又把其他几个拿回了“娃娃家”。回到“家”后,他把一个圆圈放在盘子里,喂给娃娃吃,又拿了一个套在自己头上,像是戴了一顶帽子(见图5),然后抱着娃娃去游泳,原来,他把圆圈套在娃娃身上当“游泳圈”。勋勋受到同伴的启发,想到用“小黄”来拼搭他想要的游戏道具,同样是圆圈,他把它们分别想象成食物、帽子、游泳圈,出现了一物多代的行为。

    伊伊是“娃娃家”游戏里的“奶奶”,她买完菜回到“家”看到盘子里的“甜甜圈”,便坐下来吃。然后,她把圆圈拆掉,把“小黄”重新一节一节按她的想法拼起来,她觉得材料不够,又取来一些,最后拼成了一根歪歪扭扭不规则的长管子(见图6)。她想把它拎起来,结果发现太长了,于是就在地上拖着走,她发现这很像是在用吸尘器打扫屋子,于是开心地打扫起“娃娃家”来。伊伊刚开始可能只是无意识地拼接,但等她拼好后,联系生活经验想到这个物品的造型像手持式吸尘器,由此引发了新的游戏情节。

    这一天的游戏观察让我感受到,在上一次集体分享了“小黄”变成“甜甜圈”的游戏经验后,幼儿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模仿、再现,经验上有了一定的积累,终于出现了突破,游戏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多个游戏主题下的一物多代。

    在当天游戏的分享中,我鼓励每个有过新尝试的幼儿都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向同伴展现自己的游戏创意。以下是当天分享环节的部分对话和互动。

    教师:(手拿荣荣拼搭的长管子)今天,管子积木变成了什么好玩的东西?

    众幼儿:(猜测)是管道/毛毛虫/彩虹。

    荣荣:我变的是喇叭(拿起长管子做吹喇叭的样子)。

    教师:你的喇叭是怎么变出来的?

    荣荣:是拼起来的,拼的时候弯一弯。

    教师:请你上来做一个吧。

    荣荣示范着拼搭了一个喇叭。

    教师:(边示范边总结)哦,原来“喇叭”是这样一节一节接起来的,而且往管子中间吹一吹,还会发出声音。(手拿勋勋拼搭的圆圈)勋勋头上、娃娃身上的也是管子积木变的,猜猜看,这些又是什么呢?

    众幼儿:(猜测)是皇冠/帽子,是呼啦圈/游戏圈。

    勋勋:我头上的是泳帽,娃娃身上的是游泳圈,他要去游泳。

    教师:哦,这些都是游泳需要用到的物品。这个游泳圈大小正好适合娃娃用。(手持伊伊拼搭的弯弯曲曲的管子,学伊伊的样子在地上拖动)你们觉得它像什么?

    众幼儿:(猜测)是扫把/吸尘器。

    伊伊:这是吸尘器,可以这样吸地的。

    教师:你为什么做个吸尘器?

    伊伊:家里太脏了,要打扫一下。

    教师:游戏中需要用到什么,就想办法用管子积木做出来,你们想的这个方法真好!下次你们可以再去试一试做出更多不同的东西。

    接下来的几天,我在追踪观察中发现,幼儿用“小黄”创造出长短不同、造型各异的“管乐器”来吹奏,热闹非凡,由此还产生了演奏家的角色和音乐会的游戏主题(见图7)。“娃娃家”里也出现了项链、扫把等新道具。

    “小黄”的超级变变变

    十多天后的角色游戏时间,勋勋说:“今天我们造个游泳池吧。”博博、宣宣说“好”,三个人一起搬来蓝色的泡沫垫铺在活动室中间。然后,他们又搬来椅子,一个挨着一个放,直到将垫子围在中间。新的角色游戏主题“游泳池”诞生了。幼儿越来越能够自主地用活动室里的各种物品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并且由平行游戏发展为初步的合作游戏。

    博博拿“小黄”拼搭了4个圆圈,分别套在手臂上,然后脱掉鞋子趴到垫子上,扭动着身体假装在游泳。他说他手上戴的是袖漂。可能是之前给娃娃用的“游泳圈”启发了他,见娃娃的“游泳圈”尺寸太小没法套在自己身上,他就联想到了套在手臂上的袖漂。勋勋和宣宣在两侧肩膀上也各套一个,到“游泳池”里边跑边用手做划水的动作。他们的举动吸引了同伴的关注,岳岳、嘉嘉也来了。宣宣站到了椅子上,大声说:“起跳!”然后就往垫子上跳,勋勋见了跟着学,一旁的岳岳、嘉嘉也加入“跳水”的队伍,“游泳池”里发出阵阵欢笑声(见图8)。

    玩了一会儿,嘉嘉忽然把一个圆圈拆开,套住另外两个圆圈后重新把这个圆圈拼好(见图9)。然后,她拿着这三个连成一串的圆圈,对我说:“这是游泳館的钥匙。”她又把“钥匙”放在其中一张椅子上,告诉我:“这是游泳馆的大门。”我真没想到小班幼儿对生活的观察就能如此细致,并且利用“小黄”呈弧形、能拼搭闭合图形的特点,把钥匙套在钥匙圈里的这个特征生动地演绎出来。

    宇宇去“超市”买了一瓶“饮料”,然后拿了一节“小黄”塞进饮料瓶中当吸管(见图10)。他来到“游泳池”边,一边“喝饮料”,一边看同伴“游泳”。原本趴着“游泳”的博博看了看宇宇,坐起来,把自己手臂上套的4个圆圈全部拆掉,做了一根长长的弯曲的管子,然后躺到了垫子上,貌似在吹这根长管子。我好奇地问他在干什么,他说在潜水,原来,他做的这一根是潜水用的呼吸管(见图11)。迪迪、懿懿见了也跟着学。

    从幼儿的游戏中,我看到了个体经验的差异,每个幼儿对游泳这件事的经验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在一起游戏时互相模仿、互相启发,以物代物的行为越来越多,游戏内容也随之越来越丰富了,大家在游戏中都获得了愉悦的体验。我没有随意地评判他们的想法,更没有武断地否定他们的创意,而是耐心地了解他们、欣赏他们、鼓励他们。

    当天游戏结束后,我同样引导幼儿进行了分享和讨论。

    教师:(手拿几样幼儿用“小黄”拼搭的物品)今天,管子积木又变出了好多新物品,猜猜这些是什么?

    众幼儿:是游泳圈/吸管/喇叭。

    博博:我变的是呼吸的管子,潜水要用的。

    教师:哦,你说的是潜水时用到的呼吸管吧?(博博点头。)你为什么想到做一个呼吸管?

    博博:我和妈妈去旅游时,看到妈妈用过的。

    嘉嘉:我变的是游泳馆的钥匙。游泳馆还有保管箱,保管箱也要用钥匙打开。

    教师:这串钥匙是怎么变出来的?

    众幼儿:(齐声)拼在一起/拼了以后装到一起。

    教师:嘉嘉,请你上来做一下。

    嘉嘉示范着做了一串钥匙。

    教师:(边示范边总结)哦,原来把这两个圈套在另一个圈里,就变成一串钥匙了。勋勋,你手臂上套的这两个圈是什么?

    勋勋:(抬着胳膊示意)这个叫袖漂,我用过。我还去划船了,(举着一个圆圈做划水的动作)这是划船用的。

    教师:划船用的,是船桨吗?(勋勋点头。)哇,你们今天不但建了游泳池,还用管子积木变出了好多游泳时要用到的物品。游泳时还会用到什么东西?下次你们去游泳时可以再仔细观察观察,然后试着变一变。你们也可以再想一想、试一试,其他游戏中是不是也可以用管子积木或者其他积木变出你们想要的物品,让游戏变得更好玩。

    在将近1个月的追踪观察中,我看到幼兒的游戏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他们用低结构的管子积木“小黄”拼搭出了不同的造型,并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借形想象,加入了自己的创造,把它们变成了不同的游戏道具,从而引发了很多新的游戏内容、游戏情节。

    整个游戏过程中,我介入得并不多,做得最多的是每次游戏后引导幼儿交流分享。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强,我便拿着他们拼搭的实物耐心地提问,引导他们表达,同时鼓励他们现场示范,以弥补语言表达上的不足。在幼儿表达之后,我又重新通过语言和动作的示范帮助他们总结和梳理经验,使幼儿个体的、零散的经验得到提升。

    在陪伴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我从幼儿的语言、动作、表情中感受到了自由自主地摆弄不同的游戏材料给他们带来的愉悦感,利用这些材料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给他们带来的满足感。作为教师,我们要始终拥有儿童视角,静下心来观察、欣赏,助推幼儿的发展,要始终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