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楷书特征及对其书艺思想的理解

    马丽洁

    

    摘 要:柳公权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大家,其开创的柳体楷书用笔矫健,结构严谨,线条边沿刻画细腻,以其清瘦的造型和方劲的灵活运用,表现出十分独特典雅的视觉特征。柳体楷书对后世诸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书法学习都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文章对柳体的形成和柳公权楷书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柳公权的书艺思想。

    关键词:柳公权;楷书;书艺思想

    柳公权将前人的书写笔法进行了融会贯通,选取各家之长,创出了新的楷书形式,至今都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柳公权和颜真卿都是书法历史上著名的革新家,但相对来说柳公权的思想更加中和,其在书写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更多的思考与权衡。柳体楷书即便特征突出但也做到了雅俗共赏,表现出更为强大的适应性。大部分人对于柳公权的了解往往是他的“笔谏”风骨,相关学者也常常从“心正笔正”的角度来对柳体进行研究,并未真正凸显出其艺术价值。

    一、柳体楷书的形成

    柳体楷书的形成不是偶然,是柳公权在充分吸取前人之长后,通过自己的深入研究而创造的。柳公权可以静下心来深入研究书艺得益于其自身的优势条件,他的官职虽然处于持续升迁状态,但一直都是以侍书学士的身份居于朝廷,即便在朝并非其志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的书法艺术。柳公权在年轻时主要进行碑版创作,这就给他带来了非常多的研究机会,在当时那样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在历代书法家的光环之下要进行创新是极其困难的,但柳公权做到了,这和他深入研究学习的努力是息息相关的。同时柳公权不仅仅在书法上造诣颇深,还博学多才,《新唐书·柳公权传》中提到,柳公权从小擅长辞赋,才思敏捷,获得诸多达官贵人赞誉,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淡泊名利,为人刚正不阿。因此柳体楷书的形成不单单与柳公权自身的努力有关,还与他宝贵的人格修养密切相关[1]。

    柳体楷书对后世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和颜体共同成为唐楷的典型代表,宋朝书法家皆以颜、柳为尊,而到今天,极大部分楷书的学习者都是以颜、柳为本。

    二、柳公权楷书的基本特征分析

    (一)笔法特征

    一方面是将欧阳询的方笔和颜真卿的圆笔进行了融合,诸多学者关于柳体楷书笔法特征的论述基本上认为其源自欧、颜两家,从柳体楷书的用笔而言也确实如此。其起笔偏向于欧阳询的方笔风格,而收笔倾向于颜真卿的圆笔,转折位置则方中有圆,让整个字势没有欧体的险绝,也没有颜体的宽裕,可以说把方笔圆笔结合得十分巧妙。柳公权在吸取前代精髓的基础上,让整个楷书的笔法变化变得更加丰富,比如说欧体的方笔基本上是朝右下的斜切面,而柳体楷书的方笔加入了左下切面与垂直切面,让每个字在起笔时就已经拥有一种姿态。横画起笔有轻有重,切面角度各不相同,形态各异,竖画起笔则包含了欧体的方笔与颜体的圆劲。收笔时也是这样,特别是横画的收笔按照相应字势的要求,常常可以看到顿笔的力度以及收笔的角度存在诸多变化,从而让整个字的形态各有不同,有的字似挥拳冲天,有的字似仙鹤低首,有的字如秋露欲滴,可以说是千变万化。柳公权对方圆笔画风格的灵活运用是柳体楷书具备极强活力的重要原因,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应当予以借鉴和参考。

    另一方面是将欧体书法中的瘦硬和颜体书法中的厚重相融合。柳公权在反复的研究与实践中,灵活地把上述二种风格融合起来,他非常了解颜体书法的优势及其对书法发展的贡献,将欧体与颜体的两种不同笔法结合在一起,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欧阳询从隋入唐,其楷书往往取自于魏碑,笔法偏向于瘦硬,而颜真卿以篆籀笔意入楷,其书法中透露出一股厚重静穆的气息。柳公权的横画偏向于欧体的瘦硬,而竖画又常常是圆浑似颜风,长笔画基本上是以细来避其肥厚,短笔画常常选择以粗来突出凝练,转折和收笔时多顿挫,提升了整个字势的骨力以及节奏。另外柳体楷书的点基本上为斜势,让空间拓展不像欧体书法那样较为局促,比如说竖点,欧体中一般是直接铺毫朝下,而柳体楷书是先朝右下运笔后转向下,点的起笔往往选择切笔来避免肥厚。总而言之,柳公权在自己的反复思考和创作过程中对欧颜两家的笔法进行了融合与权衡,最终形成了方圆皆备的柳体楷书风格。

    (二)结构特征

    首先是把“钟王”(钟繇和王羲之)的宽绰和魏碑的峻密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了柳体楷书古雅严正的字势。前文已经提到,柳公权的重点学习研究对象为欧阳询与颜真卿,但同时对其他书法家特别是隋唐前书法家的书迹也展开了大量研究,在柳公权的《金刚经碑》(图1)中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看到“钟王”小楷的身影。“钟王”小楷以及魏碑是唐楷的重要源头,柳公权无疑也从中有所借鉴和学习。他把魏晋小楷的萧散自然和魏碑的剑拔弩张都融合到自己的楷书书写中。结字形式内密外疏,中宫紧缩而四周分散。柳公权追求中和之美,既然存在大开大合的字势,那么也必然有另一种予以缓和的方式,因此他在内部笔画搭接时常常会留下部分间隙,间隙的运用让字内空间不再表现得紧缩,他借助于“钟王”小楷的宽绰融合了魏碑较为峻密的结构,让柳体楷书拥有“钟王”小楷古雅之风的同时也具备魏碑的严正峻密[2]。

    其次是把内擫和外拓融合在一起,进而形成了紧凑和开张兼并的一种结构。由于李世民当时对王羲之的喜爱和推崇,初唐时候大部分书法家基本上都选择模仿王羲之那种笔势紧收的内擫方法,具有代表性的如欧体,欧阳询的“口”字基本上是四周朝内挤压的结构,转折位置笔势运用较为紧收内敛。然而,到颜真卿时常常选择外拓的方法,字势更加开张豪迈。我们可以从柳公权的诸多作品中看出,他在六十岁之前的笔势更加紧敛,而六十岁之后的笔势更加浑厚开张,特别是《神策军碑》,其中诸多外拓之笔和颜体较为接近。但不管风格怎样变化,柳体楷书都具備内擫与外拓两种用笔,其差异仅仅在于运用程度。

    三、对柳公权书艺思想的理解

    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结构相对严谨,字势棱角分明,《金刚经碑》中用笔清劲、瘦挺,是柳体楷书的前期风格,《神策军碑》中我们能够看出其字势豪迈,非常集中地反映出柳体楷书的深厚与锋利,以及于严正中见开阔的特征,《送梨帖题跋》则更显生动,借助于小字楷书反映出自然天真又令人寻味的艺术技巧。从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中我们能够窥见其书艺思想,包含了儒、庄、禅,但对其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禅学思想。虽然柳公权并没有像白居易等人那样直接成为居士,在作品中也很少会看到关于禅的内容,但他的实际行为却充满着禅味[3]。他精通《国语》《尚书》《庄子》,每说一义必诵数纸,但却也仅仅止步于说讲,并未有文字留下。史书记载柳公权十二岁能作辞赋,但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他的诗只有寥寥六首,文只有碑文数篇。唐文宗时,大臣纷纷向皇帝进献自己的诗歌文著,即便是在这样的风气之下,柳公权也并未在意,他处于禅中的一种更加超脱的状态,这里的超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超脱于朝廷政治之外,当时的柳公权已经身居二品高位但却从未涉足朝廷政事,他对于皇帝的劝谏也只针对帝德,从未有关系到治国方略相关的内容。其次是超脱于是非恩怨之外,唐敬宗时王播贿赂宦官欲求监铁转运使一职,柳公权等人弹劾其行贿,但王播去世之后,柳公权依旧为其写碑文和墓志。很多人觉得这是柳公权迫于人情而为之,但这恰恰反映了禅宗中“不思善,不思恶”的精神理念,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精神,才让柳公权在和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从来不计较善恶得失,所以在朝为官的多年时间里,他也从来没有卷入到一些纷争中去。最后是超脱于世俗生活,柳公权一心钻研书法,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管理自己的家务,每年柳公权给他人书写碑文所赚取的金钱基本上都被他的奴仆偷去,某次他发现家中的银器不见,审问仆人后没有结果,于是微微一笑说了句:“银杯羽化耳”,就不再追究。恰恰是这种心境上的平和与开放让其全然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让他的柳体楷书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内涵,也具有深厚的禅味[4]。

    柳公权生活行事的方方面面都凸显出了禅宗的思想,而最为典型的禅理即是实践,此处的实践并非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实践,而是人生的实践。禅需要在生活中去领悟和感受,也需要融入实际生活中来。禅宗提倡不立文字,而这里的关键性内涵即是禅蕴含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要借助于自己的实践来体验和感悟。柳公权作为著名的书法大师,即便身居高位,也潜心于书法研究,对书法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贡献,为楷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柳公权淡泊处世的态度和精心钻研的精神,是他书艺思想带给现代人最大的启示。

    四、结语

    柳公权创造的风格独特的柳体为我国古代楷书的发展进行了创新和变革,同时为之后楷书的继承与发展打下了基础,柳公权对楷书的贡献在我国书法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唐朝到今天,柳公权的书法作品被无数人所称赞,也是无数人学习的典范。柳体楷书作为一种优秀的书法艺术,大部分书法初学者往往都会选择其作为范本来练习,这也直接说明了柳体楷书在书法界的重要地位和历史影响。

    参考文献:

    [1]孙佳.刚筋柳骨:关于对柳公权楷书地位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9(13):42-43.

    [2]高秀清.从柳公权其人其書看唐代的“书写”[J].中国书法,2017(7):187-189.

    [3]王勇.论柳公权楷书文字形态的美学意蕴[J].课程教育研究,2016(28):186.

    [4]刘清扬.论柳公权楷书造型的美学意蕴[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04-108.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