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换位思考

    王云 陈萍

    【关键词】换位思考;班级心理委员;团体辅导;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6-0056-04

    【作者简介】王云,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实验小学(广东佛山,528300)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在教学的过程中,班级心理委员能够协助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能够为心理有困惑的同伴提供帮助和支持,换位思考能力是其工作的必备素养。“换位思考”,在心理学上叫作“观点采择”,是指理解他人的想法與感受的能力。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罗伯特·塞尔曼于1971年提出,从儿童早期到青春后期观点采择发展的五个阶段:自我中心观点(3~6岁);社会信息观点采择(7~8岁);自我反思观点采择(8~10岁);相互观点采择(10~12岁);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12岁以后)。

    根据罗伯特·塞尔曼的理论,四年级的班级心理委员在“自我反思观点采择”能力上已经有所发展,能理解自己和他人观点之间的关系,能推测他人如何感受或他人在相同情境中如何思考。在“相互观点采择”能力上,他们能够通过采择第三方的观点来理解两个个体如何相互影响。此时,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时机适宜。

    【活动过程】

    一、团体热身阶段

    教师:欢迎16位同学参加今天的班级心理委员团体辅导活动。现在,每人手上都有一个号码,每把椅子的后面也有一个号码。快快找到你的位置吧。

    教师播放欢快的音乐,学生找位置。

    教师:现在,请看看你旁边的小伙伴是谁?与他(她)热情地打个招呼吧!

    学生相互打招呼(握手、击掌、拥抱等)。

    教师:我们分成了8个小组。接下来,老师邀请大家玩一个游戏。

    设计意图:让学生伴随音乐找位置,活跃开场气氛,拉近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团体转换阶段

    1.拍7游戏,我来挑战。

    PPT呈现游戏规则:每组选派一名成员参加。从指定数字开始报,碰到7、以7结尾或者7的倍数时,不能报,要拍手。报错淘汰,坚持到最后的就是第一名。

    教师:我会按照名次来分发奖品(把奖品盒子展示给学生),要不要挑战一下呢?

    学生:要。

    教师:我们先来试一试,看看游戏怎么玩。跟我一起来报数,1,2,3,4,5,6,(拍手),8,9,10,11,12,13,(拍手),15。

    学生熟悉游戏规则。

    教师:接下来就是正式的小组PK赛。请每组用10秒钟的时间决定谁来参赛。

    小组讨论后,参赛成员上台比赛。

    2.比赛结果,你说我说。

    教师采访未参与比赛的学生:你对小组取得的成绩满意吗?如果满分是100分,你给同伴在比赛中的表现打多少分?你为什么给这个分数呢?说一说理由。

    学生1: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为小伙伴骄傲,我给他打100分。

    教师:听到他这么说,你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2:很开心,谢谢他的信任。

    教师:真是一对相互欣赏和信任的搭档。

    学生3:我给小伙伴打99.9分,还差0.1分就100分了,我希望他有进步的空间,再接再厉。

    学生4:我的表现不好导致小组排最后一名,她还给我打这么高的分,我很感动。

    教师:这是一对善解人意、相互关怀的搭档。哪组对成绩不满意呢?

    学生5:刚才我们两个都想参加比赛,但他说能拿第一名,我才把机会让给他。可现在我们却是第5名,成绩不怎么好。

    教师:你很希望小组拿冠军。听听你的搭档怎么说。

    学生6:我也不想这样,对不起,让你失望了。

    学生5:也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要是还有比赛机会,我们一起努力。

    教师:给你们的相互体谅和理解点赞。同学们,接下来是我们的颁奖时间。

    3.奖品分配,你说我说。

    教师按名次给各组分发奖品:1~3名5颗糖果;4~6名4颗糖果;7~8名3颗糖果。小组成员自行商量奖品分配。

    教师:你们小组一共有几颗糖呢?如何分配奖品?为什么要这样分配呢?

    学生1:我们小组5颗糖,队友参加比赛并得了第3名,他应该多分点,他3颗,我2颗。

    教师:这是按劳分配。

    学生2:我们小组3颗糖,队友参加比赛,比较辛苦,应该多分点,分我1颗就行。

    教师:你懂得体谅队友的辛苦付出。哪个小组对分配结果不满意呢?

    学生3:我们小组4颗糖,每人2颗就好,可搭档非要给我3颗。

    教师:那你能够多吃1颗糖不是更好吗?

    学生3:虽然是我参加的比赛,但成果是小组的,她也为我加油了,我们都付出了努力。

    教师:你心里想着小伙伴。

    教师:老师对大家的表现感到很欣慰。你们能心中有他人,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换位思考。如果在生活中,同学之间因为不会换位思考而产生冲突,作为心理委员,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呢?

    设计意图:有趣的竞争游戏能迅速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赛后交流和奖品分配这两个巧妙的环节设计,观察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能否为他人着想,能否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揭示活动的主题——换位思考。

    三、团体工作阶段

    1.播放视频,学习辅导方法。

    视频内容:小玲是今天的值日班长,正在认真拖地,拖得很干净。这时,小文正在发美术作业,来来回回地走。小玲跟在后面拖了一遍又一遍,可小文没有意识到,仍在发作业,留下了一串串黑脚印。这时,小玲发火了:“你看你,把地面都踩脏了。”小文说:“有什么大不了的,脏了你再拖呗!”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他们吵起来了……

    教师: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1:小玲和小文都只考虑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换位思考。

    教师:你发现了问题的关键。请大家继续往下观看。接下来我为小玲和小文指点迷津,解决矛盾。请仔细观看,找一找老师都用了哪些小妙招。

    继续播放视频(无声),视频内容为心理健康教师疏导他们。

    教师:在刚才的视频中,大家听不到我说的话,但能看到动作和神情,你能化身“读心小神探”,猜猜老师用了哪些妙招吗?

    学生2:两位同学跟您诉说时,您会点头,轻轻地拍他們的肩膀。

    教师:你找得可真准。那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2:对他们各自想法的认可和理解。

    教师: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

    学生3:您让他们互换座位,学习换位思考。

    教师:这都被你发现了!是的,互换位置,相互理解。还有吗?

    学生4:您一直很认真地听他们诉说,没有打断他们。

    教师:的确,“认真倾听”也是一个小妙招。我们一起来梳理妙招,第一步,倾听,安抚情绪;第二步,点头、竖拇指,认可正确的想法或做法;第三步,假如我是他(她),引导换位思考;第四步,沟通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视频中的两位同学最终化干戈为玉帛。我到底说了什么话呢?一起认真听听吧!

    播放有声视频,让学生听到心理健康教师引导小玲和小文换位思考、化解矛盾的具体话语。

    设计意图:呈现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梳理妙招时,给予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索的空间。

    2.情境模拟,运用辅导方法。

    PPT呈现案例(音频展示):学校举办游泳比赛,四年级(1)班的小杰是班里唯一进入决赛的学生,大家特别期待小杰可以为班级争光,小杰自己也这样想。不巧的是,小杰在比赛前一天感冒了,嗓子发炎,一直咳嗽,同学们都特别担心。小杰说:“你们放心。”下午比赛前,小杰的感冒还没好,校医让他一定不能参加游泳比赛,否则感冒会加重。小杰听了医生的话,放弃了比赛。班里的小新说:“感冒又不是很严重,为什么不去参加呢?”还说小杰自私,只顾自己,不顾班级荣誉。小杰很生气,找小新理论,两个人大吵了起来。这一幕正好被班级心理委员看到了。

    教师:假如你是他们的心理委员,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

    学生1:让他们换位思考。小新要想:“假如我是小杰,心里怎么想呢?”小杰也要想:“假如我是小新,心里在想什么呢?”两个人要相互理解和体谅。

    学生2:把他们先分开,不让他们打起来,然后听他们一一诉说。

    教师:紧急情况下,拉开物理距离避免冲突升级,然后逐一耐心倾听。

    学生3:我会对小杰说:“照顾好身体是重要的,我能理解。”对小新说:“你其实是想让小杰为班级争光。”

    教师:大家对换位思考的学习很扎实。今天,我把小杰和小新请来了,谁愿意现场来帮他们解决矛盾呢?

    学生代表现场模拟解决问题,其他成员观察。师生共同评价建议,找出优点,指出不足。被辅导的学生分享感受。

    设计意图:这部分按照“矛盾发生—心理健康教师示范疏导—换位思考方法梳理—真实情境应对”的顺序展开。将案例中的学生请到现场,让心理委员有机会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初步掌握此类问题的处理技巧,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团体结束阶段

    教师:今天的活动快接近尾声了,请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收获。

    学生1:我学会了换位思考,会理解和体谅他人。

    学生2:我知道如何教别人换位思考

    教师:谢谢大家的分享。同学们,生活需要换位,人与人需要理解。换位思考会让你好,我好,大家好。

    【教学反思】

    “换位思考”是比较老的辅导主题,以往惯用的活动形式包括:从不同角度去看有瑕疵的苹果、用双手比划汉字“人”等。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这些活动的体验和感触比较浅,他们在意识上明白活动的目的,但内心深处的行动意愿并不强,回归日常生活时效果不明显。

    本课结合团体动力学理论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设计。从轻松、有趣的游戏开始,学生不知不觉间进入两难情境:怎么分配小组战果?再到探究如何换位思考,学生从感性体验升级到理性认识,最终实战演练,初步达到知行合一。选择班级心理委员作为辅导对象的原因:整个年级的班级心理委员人数较少,活动操作相对容易,体验易深入;心理委员有助人职责,“换位思考”是他们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总的来说,这节课的课堂效果比较好,学生参与积极,体验深刻,达到了预期目的。

    【点评】

    本节课有3大亮点:

    1.聚焦心理委员培训,关注心育热点。对于小学生而言,活动的趣味性和体验性很重要。本活动设计真实的游戏和两难情境体验,贴近学生生活,心理委员们在活动体验、探究分析和模拟演练中学习换位思考,对他们的心理帮扶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设计思路清晰,活动环环相扣。从有趣的游戏活动导入,通过真实的情境体验点题,再到案例分析总结出换位思考的妙招,最后让心理委员现场实战演练,巩固所学。

    3.活动情境真实,学生先体验后内化。在拍7游戏和奖品分配活动中,心理委员直接参与,他们对“换位思考”有了感性体验,理性的认识自然水到渠成,最终行动上的意愿就更加坚定。这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更符合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要求。

    (点评嘉宾:陈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心理健康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