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

    翟素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植根于内外结合原则之上的教学行为,教师必须充分把握这种结合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采取内外结合的阅读引导策略,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见闻,丰富其知识的构成。

    一、内外结合,妙用课外读物

    高质量的课外阅读材料是对课内教学的有效延伸。以笔者所教学的初中四年级为例,因为学生本身面临着中考升学的压力,所以教师不能以作业形式布置课外阅读,否则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而是要充分結合课内的教学内容,适当引入课外阅读材料,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课外阅读活动。

    比如,教学到《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节内容时,难免会引申到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但是整部《红楼梦》篇幅过长,而且有别于现代语言的表达风格会让一部分学生感觉到学习非常吃力,所以笔者为学生所推荐的课外阅读材料,并不是《红楼梦》的通篇原著,而是各种辅助性的红楼解读资料,以及“林黛玉进贾府”“薛宝钗进贾府”“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三个段落篇章。通过对红楼解读材料的阅读,学生会被整部名著的线索脉络、人物性格甚至红学探轶等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做到不读全书却先了解其书;而格外选择的三个篇章有其共

    同因素就在于“进贾府”,通过对这三个篇章的阅读、理解,学生能更好地感受红楼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感受没落贵族由盛而衰的心路历程,更重要的是,通过三个篇章的对比会理解红楼所描写的虚构世界里的真实时代背景,以及从小人物到上层贵族的生活变化。

    二、内外衔接,深化思维能力

    引入课外阅读资料与教材内的阅读文本展开衔接,通过对比性的阅读、分析,学生对思想内涵、描写手法等产生更为深入的思考,语文的价值得到更进一步的拓展和升华。所以为了达到这样一种效果,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阅读量和文章储备,引导学生去阅读可能感兴趣的文章,间接提升其分析、阅读和感悟的能力、技巧。

    比如,在教学毛泽东主席所作的《沁园春·雪》时,笔者引入了毛主席同一词牌名的另一名篇《沁园春·长沙》,将其作为引导课外阅读的诗词,让学生展开对比。学生从创作背景、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进而对毛主席诗词的风格、思想内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可以说是借助教材当中的《沁园春·雪》延伸了解《沁园春·长沙》,并拓展对作者整体诗词风格的理解,更为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自成一派的诗词世界。

    又如,九年级上册的教材当中有从《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范进中举》,这是原著中非常精彩的段落,充分反映出中国古代读书人被科举制度所压制下的“高压”生存现状。而作为对课堂阅读内容的有力补充,笔者开启了“从古人的科举到当今国人的高考”为主题的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自行阅读相关材料,就古代科举和当代国人的高考问题展开比较,然后在课上回归教学主题,分析范进中举之所以会发疯的背后原因,以及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考试”行为所发生的变迁。

    如此,学生在课堂上会分享自己所翻阅、掌握的有关科举的基本知识,包括科举的严厉程度、发展变迁,现代人高考的基本情况等,甚至就高考和科举究竟哪一个更符合“千人竞走独木桥”的设定进行讨论分享,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大家表达的积极性。

    三、内外相续,延伸课堂空间

    要想进一步了解学生在课外的阅读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开阅读分享活动,让学生在这样一个舞台上分享自己的感悟,并借此实现良好阅读氛围的创设,让学生得以在如此的氛围中,不断提升自我,生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虽然笔者不提倡教师将课外阅读当作一种作业布置给学生,增加其课外学习的负担,但是却可以将其当作学生能够累积素材的重要渠道,让学生通过文本摘抄等方式,积累名言名句、议论文论点论据及名人经典事例;与此同时,作为辅助阅读的重要渠道,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第三方解说内容,来增加自身的知识存储,进一步启发其思维。

    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不得不提到法国知名小说家莫泊桑。莫泊桑作为一名创作者,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关注小人物的底层生活,习惯于借助自己的文笔去揭露下层社会中的黑暗,所以作为学习《我的叔叔于勒》的姊妹篇,笔者向学生推荐了课外阅读莫泊桑的另外一部名篇《羊脂球》。但是阅读并不局限于对故事的感受,而是对文本当中的人物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故事矛盾的设置和线索的转折进行感触和记录,从而更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法国作家笔下的沧桑岁月。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生而言,阅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此,教师自然有必要在既定教材和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并且做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生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第十三中学(2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