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与学的思考

    崔玉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是长久以来对教师职业的诠释,教师讲,学生听。但随着新课标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此种教育认知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之间不再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引导性,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展开自主探究性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主观意识,使“教”与“学”达到一种平衡关系。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如何以新课标教学要求为出发点,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地理思维

    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新旧知识的沟通,还能够通过引发冲突,产生疑问,激发学生求知热情和欲望,有效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学生只有拥有自己的思维,才能产生独立思考行为,产生与教师不一样的观点,推动教学互动,改变教师单方面讲的局限。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开放探究式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发现问题,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学会分析归纳与总结,并用清晰的思维进行表达,强化自主学习意识。

    以“山地的形成-褶皱山”相关知识教学为例,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首先,利用视频进行课题导入;其次,展示褶皱山模型并提出问题“该模型的垂直剖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状态等,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求知欲,为接下来对“褶皱”概念的实验模拟奠定思维基础。

    2.借力信息技术,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板书式、PPT式讲述方式很难降低理论知识的抽象性,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潜力,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课堂教学过程往往是“纸上谈兵”,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困难,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再加上高中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还不够成熟,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认知特点,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它能够很大程度上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以直观感性的图片、文字、表格、实物等为切入点,将地理知识以视频、动画、图形的方式进行展现,模拟地理结构和形成过程,多维度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形成的动态化过程。

    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知识教学为例,首先通过在线地图展示真实的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等西北地区范围和景观特色,让学生对“荒漠化”形成初步认识。其次,通过动画形式展现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特別突出人为因素的影响,如过度樵柴、过度放牧等。最后,展示荒漠化治理成功前后的对比照,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荒漠化治理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对地理学习产生深层次认识。

    3.强化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

    在新课标教学改革下,“合作、自主、探究”成为最有效的学习模式,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师要按照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和特点,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进行分组,明确不同组员所担任的角色,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其次,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确定合作探究课题,布置学习任务;最后,展示探究成果,实施小组评价。

    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相关知识教学为例,研究课题为“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与生活相联系的案例,增强探究的实践性。如从“土豆”入手,展示土豆的生长习性,让学生分析固原地区种植土豆的优势自然条件,从而认识到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之后,让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提高学习归纳能力,并从讨论参与表现、知识掌握程度、思维发展状况等方向实施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检验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教与学是一种平衡关系,教师组织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促进学生综合性成长,使其掌握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实现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要吃透新课标教学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