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辛世俊 代文慧

    摘要:作为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社会发展理念之一,共享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本质。首先,共享发展体现了无产阶级运动的本质特征。无产阶级运动有着超乎以往那些革命运动的彻底性,它最终不是为了建立某个阶级的政治统治,而是要从根本上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这种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和奉献情怀内在地蕴含着共享发展的理念。其次,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无论中国如何建设、如何改革、如何开放、如何发展,都始终围绕着为最广大人民谋福祉的要求,这就是共享发展。最后,共享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实现全民族的普遍利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将此明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种责任和担当将共享发展跃升为科学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共享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其中,共享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本质。研究共享发展的理论依据,探寻共享发展的实践路径与制度保证,对于自觉地将共享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共享发展体现了无产阶级运动的本质特征

    “共享”是一个表示社会的财富分配和人际关系团结与和谐程度的概念,夫妻之间、家庭之间、朋友之间、组织内部等都可以有共享。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下的共享具有不同的性质。“苟富贵勿相忘”是起义领袖们的庄重承诺;“有福共享,有难同当”是江湖兄弟结义盟誓时的慷慨陈词;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这些充分说明,自古以来,共享发展就是一个被普遍使用的概念,更是被压迫阶级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

    如果说共享发展是一种运动目标的话,那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运动则有着极其广泛、极其彻底的共享理想和共享目标。在“工人阶级的圣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对此作了揭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42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和宗旨。过去的运动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不要说推翻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就是最具有“革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也都是为自己的阶级或集团谋利益的运动,运动的结果都没有跳出一部分人剥削和压迫另一部分人的制度藩篱。无产阶级运动彻底改变了这一境况,它本质上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运动,这个运动的终极目标是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2]。

    共享发展虽然是无产阶级运动的根本目的,但这一根本目的并非在运动的初期就能够实现。实际上,共享发展是需要条件的。从经济方面来说,必须消灭私有制,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旗帜鲜明地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45历史地看,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造成剥削和压迫的根源,只有实行公有制,才能为人的经济解放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政治方面来说,必须通过革命的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52。就思想文化方面来说,“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53。不难看出,共享发展只有在社会实现了经济解放、政治解放、思想解放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因此,共享发展是全方位的共享,而不单单是某一领域的局部的共享。

    共产主义运动的性质为共享发展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证。究其本质,这一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只有这一运动才能在最大的范围内实现人的共享发展。“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3]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三次强调了“所有的人”,这就与以前只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划清了界限。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53我们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使用的是“每一个人”和“一切人”,从外延上来看,这仍然是强调数量上的大多数。这不是简单的用语上的一致,而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这不仅充分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一贯性,而且,事实上,从马克思、恩格斯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后,这个奋斗目标始终如一,从未发生过动摇。

    现在,有些人认为共产主义关于人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目标太遥远,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这种悲观主义论调是毫无根据的。实际上,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和“两个必然”的思想,正在被实践所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设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正在发生的全球化浪潮、经济一体化、互联网革命、命运共同体等理论与实践,不但没有证明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永恒,反而证明了共享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理想的国际性和世界性,充分体现了共产主义者的博大胸怀和责任担当。马克思主义者绝不是“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法国路易十五语)的极端自私自利者,相反,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全人类的解放。人类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共生共存是科学发展之道,相互伤害的互害型发展模式只能是死路一条。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所指出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家园。”“面对身陷苦难和战火的人们,我们要有悲悯和同情,更要有责任和行动。中国将永远向世界敞开怀抱,也将尽己所能向面临困境的人们伸出援手,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4]这些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享发展的理念和思想。中国政府着力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梦更是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享发展理念,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梦,也是世界人民的梦。所以,无论发展到哪一步,无论如何强大,中国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搞扩张,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享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并没有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在发达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诞生,而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诞生的。这种特殊性是由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特别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有的。”[5]在旧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社会两极分化极其严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无法保证,仅1942年河南灾荒就饿死300万人,占当时全省人口的十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时,我们面对的是经过多年战争留下的烂摊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非常困难,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就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中国并没有因为贫穷与落后,就放弃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而更加坚定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毫不动摇地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6]109新中国成立67年来,中共中央历届领导集体,都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道路,国际社会把这条道路称为“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等。“所谓‘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111这条道路既符合中国的历史逻辑,又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国内外有些人认为中国现在的社会性质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有人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是指不论怎么建设、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怎么发展,我们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所以,对“中国特色”而言,社会主义的“名”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有名无实的。到底哪些是社会主义“名”的基本要求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做了明确回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6]110

    毫无疑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蕴含着共享发展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怎么建设、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怎么发展,都必须始终坚持共享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之所以排在六大原则之首,是因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7]5。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始终是发展的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共享发展理念的通俗表述。必须看到,共享发展的目的性至关重要,没有共享发展,也不可能做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因此,共享发展是发展的目的,掌管发展的方向。如果目的不明确,方向有错误,其他的所有发展都毫无意义。

    懂得共享发展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共享发展,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以下几个问题值得特别重视。

    其一,在贫穷落后的国家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要避免犯急性病的错误。这可以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通病。因为穷,发展的要求就比较急切,就容易超越阶段,把将来才能实现的目标搬到现在来做。我国曾犯过急性病的错误。1950年代的“大跃进”“穷过渡”运动,就是急于求成的典型表现,结果不仅没有实现共享发展,反而造成普遍的贫穷。后来,我们逐渐认识到我们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7]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不管我们有多么急切的愿望,都不可能实现同步富裕,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是实现共享发展的正确选择。

    其二,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决不可忘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富裕也好,发展也罢,都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问题,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在内的一个综合性问题。没有理想的发展是盲目的发展,没有精神支撑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失去远大的目标与理想,就可能使社会成员成为功利主义者、实用主义者,甚至是极端利己主义者。当前社会上滋生的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其症结和根源都是由于缺乏远大理想。而共享发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需要经过多少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我们多少代人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前进的。”[6]117苏东剧变的教训告诉我们:虔诚而执著、至信而深厚的信仰,是我们经受各种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精神支柱。

    其三,在中国这个有着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必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使更多的人有获得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言,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目前还有7 017万贫困人口,绝对数量很大,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贫困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因此,我们必须下定决心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古人云: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表达了忧民的情怀:“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我们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全党全国要勠力同心,着力补齐这块短板,确保农村所有贫困人口如期摆脱贫困。对所有困难群众,我们都要关爱,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温暖。”[4]

    不难看出,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落实共享发展的理念,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中国的发展道路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没有终结,反而前景光明、一派繁荣景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唱衰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不断提高,‘风景这边独好。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6]109-110“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6]111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牢牢坚持和贯彻共享发展的科学理念,将之作为引领中国道路的科学指南。

    三、共享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

    共享发展既是实践,又是理想和远大目标,更是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追求。共享发展作为社会理想,同任何其他社会理想一样,都必须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才能实现。这个奋斗必须有组织地进行,而这个组织的领导者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的领导责任:“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44共产党人自身的彻底革命性及其大公无私,为共享发展的顺利实现提供了重要且不可缺少的组织保障。

    由于共产党“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而没有自己的私利,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共享发展的伟大实践中,要有博大的胸怀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堪称共产党人的典范。众所周知,如果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如果为了个人的利益,马克思会毫不费力地成为当时社会的“上等人”,成为腰缠万贯的“百万富翁”,但他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而拼命工作,从而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繁重的工作、困顿的生活使马克思穷困潦倒,一无所有,甚至需要依靠典当、接济过日子,孩子生病无钱救治,日常生活毫无着落,但他的奋斗目标始终如一。正如特里·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更像一名医生。在一般人眼里,医生都是跟自己过不去的人,虽然他们深知病人痊愈后自己就将失去价值,但他们还是尽力地救治每一个病人。”[8]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任务更加艰巨,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中国共产党人深知这一点。历史也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优秀的无产阶级政党之一,她深知自己的历史责任,最富有牺牲精神。毛泽东为革命牺牲了6位亲人,徐海东大将为革命牺牲了70多位亲人,贺龙家族为革命牺牲了2 050人。正是这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才使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对于共产党人的这种伟大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毛泽东曾不止一次地阐述过。譬如,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9]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正是得益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蕴含共享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懈地奋斗。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为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践行这一伟大而崇高的宗旨。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实践中,总是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