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的思考
徐静
【摘 要】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奋斗的目标,是人们生活最理想的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的局面。本文关于我国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的思考,首先是从分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入手,接着以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为主要依据,论述了贫富差距的原因、现状以及贫富差距不会必然导致两极分化,最后从完善分配制度、调节收入政策、社会保障方面归纳出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对策。
【关键词】共同富裕;贫富差距;两极分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2-0031-02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是我国长期坚持追求的理想状态。只有共同富裕,中国梦的实现才指日可待。但同时要警惕改革开放以来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的各种问题,并从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目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社会现状是普遍贫穷与落后。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邓小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他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以及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都不能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是富,而且是人民的共同富裕;之后,邓小平还指出坚持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所在。1990年,邓小平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1](P.373)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抓住了社会主义的两大环节。一是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实现共同富裕。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基础前提,共同富裕为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实现共同富裕,就要紧抓经济,增强物质基础。
首先,要坚持改革开放。中国近代以来的贫穷落后教训告诉我们,闭关自守是不可取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个大熔炉,两者相得益彰,只有跻身于世界发展的潮流,我国的经济才有光明的前景。因此,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的深度与贸易广度,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其次,坚持科学技术的革新。两次工业革命的实践证明,技术的革新、生产方式的变革对生产力发展的起决定性作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可以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制高点。因此,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要特别注重科学技术的革新,同时也要注重知识和管理的创新,为科技的发展备足人才和科学的管理体制。
(三)先富带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首先,堅持先富带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共同富裕不是程度相同的富裕,也不是步调一致的富裕。实质上是要真正落实按劳分配的政策,就要通过鼓励先进来激励中间层和落后层的人们,在致富道路上发挥带头作用,通过辛勤劳动来实现富裕。
其次,改革、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并对社会经济及整个社会生活起基础性作用,所有制结构的完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催化剂。
再次,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进一步完善社会分配制度。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存在着初次分配不合理、再分配缺乏力度与公平,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给社会的稳定带来诸多隐患。
二、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的原因、现状及与两极分化的关系
(一)贫富差距的原因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不断摸索中从计划经济到计划与市场并举,并最终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转变的。市场经济的建立,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但不合理的就业体制、社会保障机制,特别是按生产资料要素分配具有使收入差距拉大的动力,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
第二,国家政策实施的区域性。1978年以来,在对外开放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实施了创办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等一系列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区域、城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塑造了完美的城市形象及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也导致城市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不平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目前,同我国快速增长的物质需求相比,社会保障制度明显不配套。在这种情形下,长期在生活重压下的贫困地区的农民、贫困户,城镇的失业人员、低保户得不到有效的生活保障,最有可能成为生活拮据、温饱得不到解决的贫困者,从而加大了贫困者的基数,使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
(二)贫富差距的表现
第一,城乡之间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由来已久,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1985年,收入比率下降到1. 88;到1995年上升到2. 8;而2002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差距系数为3.1,2016年收入差比率为2.72,较去年相比,缩小了一个百分点,但差距仍然很大。
第二,地区间收入差距。我国东中西部各省、市区发展差距悬殊。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各省市,如,广东、上海、深圳等省市,GDP总量在全国排名中名列前茅,远远高于同时段的中西部城市。据资料显示,1997年,上海人均GDP为贵州的10. 59倍。到2016年天津的人均GDP在全国则为最高,达到了115 613元。最低的甘肃为27 511元,差距达4.2倍。
第三,行业收入差距。近年来,金融、地产、旅游、通讯等行业的人均收入水平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而从事与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相关等行业的人员收入水平则远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根据我国2016年基尼系数显示表明,0.465已经远远超过0.4安全警戒线,明显趋向于差距悬殊。
(三)贫富差距必然不会导致两极分化
关于两极分化的内涵,马克思曾指出:“一极使社会的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在另一极使人民群众转化为雇佣工人,转化为自由的‘劳动贫民。”[2](P.828)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又指出:随着生产资料的积累,“第一种人积累财富。而第二种人最后除了自己的皮以外没有可出卖的东西。[3](P.219)大多数人的贫穷和少数人的富有就是从这个原罪开始的,“这种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3](P.220)
从马克思的论述可以看出,两极分化指的是:一,极少数掌握生产资料的人对大部分丧失生产资料的人进行剥削;二,财富与贫困的双层积累。富者根据掌握的生产资料和剥削贫民变得越来越富,而贫者通过劳动和被剥削却越来越贫。显然,我国出现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有些本质区别。我国的贫富差距只是收入上的差距,而不存在不合理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和剥削制度。从我国贫富差距现状来看,虽然出现了极少数的高收入群体,但是他们是通过诚实劳动而富裕起来的。从全国的发展現状来看,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使贫困者的数量相对有所减少,贫困程度也有了较大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稳步前进。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在先富带后富领头示范中实现的,贫富差距只是相对差距,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一致的。
三、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一)完善分配制度,平衡利益关系
分配制度的合理,涉及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公开透明的分配制度,公布于众,广泛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禁止政府部门各自为政,公私不分,造成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国家投资建设的学校、医院等单位要按照国家实施的标准,建立规范、合理的分配制度,禁止乱设立标准制度、乱收费、乱设置奖惩制度。
(二)完善税收政策,调节过高收入
过多高于国家平均水平的收入,会导致消费能力过剩、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国家要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将财产转让、利息所得等高收入的重要来源作为征税的重要对象。调节过高收入不是简单将富裕和贫穷均等化,而是要通过征税等有效手段,使上交给国家的部分财富,用于再次分配,保证分配的合理性,促进社会公平。当前,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税收制度和政策,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劳动的积极性、激发群众创造活力、生活乐趣,通过辛勤劳动而达到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贫穷的人在生活上迈入更高的台阶,有效缓解收入差距过大趋势。
(三)优化社会资源,实行精准扶贫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居民从之前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到现在整体摆脱贫困的束缚,成绩喜人。但扶贫之路仍旧道阻且长,在一些落后地区和偏远农村,贫困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人民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关注与解决。目前,我国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到精准扶贫重要阶段。如何有效的精准扶贫,成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首先,要精准识别贫困居民,开展详尽的贫困情况调查工作和建立档案工作,保证贫困户认定落到实处,帮有难之人,扶贫困之人。其次,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制定专业性的帮扶计划。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确保帮扶措施能够取之有道,用之于专。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 [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7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2.
[责任编辑:褚永慧]